三叶草生物(02197)

搜索文档
三叶草生物(02197)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15 16:34
财务表现 - 现金及银行結餘由2022年12月31日的人民幣1,856.5百萬元減少至2023年6月30日的人民幣1,522.9百萬元,主要由於商業能力拓展及持續研發活動的投入[6] - 公司業務實現扭虧為盈,由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虧損人民幣1,136.1百萬元轉為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溢利人民幣650.6百萬元[11] - 公司收入為人民幣257千元[167] - 公司毛利為人民幣55千元[167] - 公司其他收入及收益為人民幣2,510,809千元[167] - 公司研發開支為人民幣385,603千元[167] - 公司除稅前溢利為人民幣650,624千元[167] - 公司期內溢利為人民幣650,624千元[167] - 公司於2023年6月30日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人民幣1,264,455,000元[173] - 公司於2023年6月30日的流動資產淨值為人民幣438,247,000元[177] - 公司預計未來十二個月將擁有足夠流動資金撥付其營運及能夠於可見將來繼續經營[177] 收入及其他收益 - 其他收入及收益由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11.8百萬元大幅增加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2,510.8百萬元,主要是因為從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收到的人民幣2,494.1百萬元資金確認為其他收入[7] - 公司獲得CEPI提供的人民幣2,494,123,000元資金支持[188] - 公司獲得政府補助人民幣2,057,000元[189] 費用 - 銷售及分銷開支為人民幣22.5百萬元,主要包括商業團隊的薪金及福利以及市場開發費用[7] - 行政開支由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225.3百萬元大幅減少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109.5百萬元,主要由於人員削減以精簡組織及節省其他行政成本[8] - 研發開支由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855.3百萬元減少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385.6百萬元,因為SCB-2019的相關研發活動已基本完成,且公司繼續精簡企業運營,並優先考慮呼吸道疫苗產品[9] - 其他開支由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65.1百萬元增加至人民幣1,330.9百萬元,主要由於計提存貨撥備人民幣1,236.7百萬元[10] - 公司於2023年1-6月實現收入人民幣257,000元[18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公司撇減存貨至可變現淨值達12.37億元人民幣[19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公司研發成本為21.89億元人民幣[19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公司員工福利開支總額為23.96億元人民幣[191] 業務發展 - 即將商業化的四價季節性流感疫苗AdimFlu-S (QIS)有望於2023年下半年在中國大陸商業上市[14] - 公司已完成初步的內部商業能力建設,以支持AdimFlu-S (QIS)的商業化[14]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东南亞和拉丁美洲完成新冠疫苗注册申請[15] - 公司新冠疫苗已在中國28個省市上市,覆蓋95%以上人口[15] - 公司將利用新冠疫苗商業化經驗最大限度拓展四價流感疫苗商機[15] - 公司宣布建立領先呼吸道疫苗產品組合戰略,重點開發基於PreF蛋白的RSV候選疫苗[16] - 公司有望成為國內首批進入RSV PreF疫苗臨床試驗的公司,計劃2023年下半年披露更多臨床前數據[17] - 公司預計2023年至少引進一項額外疫苗授權,優先考慮PCV和兒科疫苗[18] - 公司與國光生技達成在中國大陸及部分海外國家分銷四價流感疫苗的獨家協議[21,25] - AdimFlu-S(QIS)四價流感疫苗有望於2023年下半年在中國大陸商業化上市[27] - 公司利用Trimer-Tag平台開發的RSV候選疫苗SCB-1019有望成為國內領先的RSV疫苗[29,30] - 公司正在開發新一代新冠疫苗,包括針對XBB.1.5變異株,開發工作計劃於2023年下半年完成[38] 公司治理 - 本公司已採納企業管治守則的原則及守則條文作為本公司企業管治常規的基礎[93][94] - 本公司已採納標準守則,全體董事於報告期內已遵守標準守則[95][96] - 本公司已成立審核委員會,由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組成,其中一名具備適當專業資格[99][100] - 董事會不建議派付報告期的中期股息[103] - 公司已於2021年4月15日批准並採納受限制股份單位計劃[116] - 公司已於2021年9月26日修訂了受限制股份單位計劃[112] - 公司已於2021年9月26日採納首次公開發售後購股權計劃[137] 股權結構 - 梁朋博士持有本公司209,393,161股股份,佔股權約16.18%[79] - 梁果先生持有本公司18,480,937股股份,佔股權約1.43%[79] - JNRY持有本公司91,217,442股股份,佔股權約7.05%[83,84] - AUT-XXI持有本公司66,375,987股股份,佔股權約5.13%[83] - 上海天合持
三叶草生物(02197)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8-23 07:58
财务状况 - 现金及银行結餘由2022年12月31日的人民幣1,856.5百萬元減少至2023年6月30日的人民幣1,522.9百萬元,主要由於商業能力拓展及持續研發活動的投入[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現金及銀行結餘為人民幣1,522.9百萬元,較2022年末減少人民幣333.6百萬元[6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流動資產合計為人民幣2,805.6百萬元[66] - 公司現金狀況預計將至少支持2024年全年運營,並有望實現可持續發展[6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集團的流動負債為人民幣2,367.3百萬元[6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集團的短期銀行貸款為人民幣410.0百萬元[68] - 本集團努力維持足夠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水平,以滿足短期資金需求[6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集團並無持有任何重大投資[7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集團為淨現金狀況,資產負債比不適用[7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集團的資本承擔為人民幣16.2百萬元[7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集團為取得銀行借款而抵押定期存款合計人民幣238.8百萬元[75] 财务业绩 - 其他收入及收益由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11.8百萬元增加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2,510.8百萬元,主要是因為從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收到的人民幣2,494.1百萬元的資金確認為其他收入[5] - 銷售及分銷開支為人民幣22.5百萬元,主要包括商業團隊的薪金及福利以及市場開發費用[6] - 行政開支由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225.3百萬元大幅減少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109.5百萬元,主要由於人員削減以精簡組織及節省其他行政成本[7] - 研發開支由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855.3百萬元減少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385.6百萬元,因為SCB-2019(CpG 1018/鋁佐劑)的相關研發活動已基本完成,且公司繼續精簡企業運營,並優先考慮呼吸道疫苗產品[8] - 其他開支由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65.1百萬元增加至人民幣1,330.9百萬元,主要由於計提存貨撥備(多為原材料相關)人民幣1,236.7百萬元[9] - 公司業務實現扭虧為盈,由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虧損人民幣1,136.1百萬元轉為2023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溢利人民幣650.6百萬元[10] - 財務成本由2022年上半年的人民幣2.2百萬元增加至2023年上半年的人民幣11.7百萬元,主要由於銀行貸款利息開支增加[60] - 公司提供期內經調整溢利/(虧損)作為補充指標,該指標未計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影響[62,63,64] - 公司於2023年上半年實現疫苗銷售收入人民幣257,000元[94] - 公司從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獲得資金人民幣2,494,123,000元[94] - 公司於2023年上半年實現銀行利息收入人民幣9,818,000元,政府補助人民幣2,057,000元[94] - 政府補助用於支持附屬公司的研發活動以及購置物業、廠房及設備項目[95] - 由於新冠疫情大流行期結束後市場狀況變化,公司就預計不會被使用或銷售的原材料、在制品及產成品計提了人民幣12.37億元的存貨跌價準備[96] - 研發成本為人民幣2.19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97] - 員工福利開支總額為人民幣2.40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97] - 公司未在本期內計提即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106] - 公司本期未派發股息[107] - 公司本期實現母公司普通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人民幣6.51億元,上年同期為虧損人民幣11.36億元[108][111] 业务发展 - 公司即將商業化四價季節性流感疫苗AdimFlu-S(QIS),預計於2023年下半年在中國大陸上市[12][13][14] - 公司已在東南亞及拉丁美洲完成新冠疫苗的註冊申請,並在中國28個省市上市[15][16] - 公司宣佈建立領先的呼吸道疫苗專營權的公司戰略,重點是開發基於PreF蛋白的RSV候選疫苗[17][18] - 公司已成功完成新冠疫苗的生產並在中國大陸上市,展示了作為該地區領先疫苗公司的綜合商業能力[22] - 公司與國光生技訂立獨家協議,在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及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分銷四價季節性流感疫苗AdimFlu-S[25] - AdimFlu-S是目前中國唯一獲批用於三歲及以上人群的進口四價季節性流感疫苗[26] - AdimFlu-S預計將於2023年下半年在中國大陸商業上市[27] - 公司利用Trimer-Tag平台開發了RSV候選疫苗SCB-1019,有望成為國內首批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RSV PreF疫苗公司[28,29] - SCB-1019具有穩定的PreF抗原、免疫學廣度、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以及商業生產
三叶草生物(02197) - 2022 - 年度财报
2023-04-20 16:31
公司发展 - 公司成功转型为商业化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拥有已被验证的研发能力、有效的技术和成功的跨境合作能力[9] - 公司将继续追求在商业化和研发方面的战略重点,打造成为中國乃至全球的创新、专注于疫苗、商业化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12] - 公司已转型为商业阶段公司,具备商业生产、分销和销售疫苗的相关能力[146] 新冠疫苗 - 2022年12月,公司的新冠疫苗在中国获得监管许可,并作为国家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在多个省市开展商业上市[8] - SCB-2019(CpG 1018╱鋁佐劑)在中国被纳入紧急使用授权,作为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方案被推荐接种的疫苗[23] - SCB-2019(CpG 1018╱鋁佐劑)在老年人群中对预防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为100%[37] - SCB-2019(CpG 1018╱鋁佐劑)同源加强针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水平提升了19倍[38] - 家庭成员接种SCB-2019后,家庭接触者感染新冠的可能性降低84%[41] - 公司宣布SCB-2019作为新冠疫苗的III期研究结果积极,显示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型的良好中和反应[40] 研发与生产 - 公司正快速推进及扩展研发管线,下一代新冠候选疫苗和内部开发的佐剂在临床前及I期研究中显示出变革潜力[10] - 公司计划推进多价S-Trimer候选疫苗,支持潜在的注册批准[44] - 公司已搭建研发平台,拥有强大的创新疫苗研发管线[52] - 公司已建立生产及供应SCB-2019的商业制造能力,通过GMP合规要求[56] 财务状况 - 公司2022年行政开支增加64.5百万人民币,主要由于人力成本增加和全球发售服务费增加[66] - 公司2022年研发开支减少361.0百万人民币,主要由于SCB-2019后期临床开发费用减少[68] - 公司2022年其他开支增加527.0百万人民币,主要由于撇减存货至可变现净值增加[71] - 年内亏损由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6,016.3百万元减少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2,451.9百万元[75] - 资本承担为2022年人民币22.1百万元,较上年减少43.4百万元[87] 高管团队 - 梁博士在本集团以及其他子公司担任多个职位,拥有超过25年的医药行业商业和学术经验[93] - 王博士在本集团之外担任百济神州有限公司的董事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所长[100] - Ambrosino博士拥有超过35年的生物制剂和疫苗开发经验,曾担任多家生物科技公司的顾问和高管[103] - Clemens博士自2020年以来一直担任公司科学顾问委员会的主席[107] - 吴博士在制药行业拥有超过25年的丰富经验,曾在多家跨国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务[112] - 廖先生在生物科技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117] 股东情况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股份溢价分配储备约为人民币4,183.4百万元[176] - 公司董事及最高行政人员持有公司股份及相关权益情况详见年报中的"董事及最高行政人员持有股份情况"一节[188] - JNRY持有的股份为93,796,257股,占公司股份的7.26%[194] - AUT-XXI持有的股份为70,797,172股,占公司股份的5.48%[194] - 上海天合持有的股份为70,000,000股,占公司股份的5.42%[194]
三叶草生物(02197)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29 07:00
财务状况 - 现金及银行结余由2021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2,835.3百万元减少至2022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1,856.5百万元,主要由于准备SCB-2019(CpG 1018/铝佐剂)的商业化所致[4]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资产为人民币4,389.9百万元,流动负债为人民币2,829.2百万元[65][66]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无重大投资、收购或出售[69]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无其他重大资本开支计划[70] - 2022年虽然亏损人民币2,451,903千元,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1,607,409千元[78][80] - 2022年12月31日,本集团流动资产净值为人民币1,560,724千元,但负债净额为人民币668,137千元[80][81] - 本集团将具备所需流动资金以满足未来12个月的营运资金及资本开支需求[84] - 本集团存货为人民币2,384,340千元,合同负债为人民币1,555,297千元[80] 收入与费用 - 其他收入及收益由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38.3百万元减少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23.2百万元,主要由于2022年未录得外汇收益净额[5] - 行政开支由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345.7百万元增加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410.2百万元,主要由于人力成本增加[6] - 研发开支由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1,826.3百万元减少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1,465.3百万元,主要由于SCB-2019(CpG 1018/铝佐剂)的后期临床开发基本完成[7] - 年内亏损由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6,016.3百万元减少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2,451.9百万元,主要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大幅减少[8] - 其他开支由2021年的人民币66.7百万元增加至2022年的人民币593.7百万元,主要由于存货减值、退出上海研发中心项目产生的费用以及公司重整[57] - 财务成本由2021年的人民币8.2百万元减少至2022年的人民币5.9百万元,主要与2021年发行C系列优先股相关成本有关[59] - 2022年虧損由2021年的人民幣6,016.3百萬元減少至人民幣2,451.9百萬元[60] - 經調整年內虧損由2021年的人民幣2,083.4百萬元增加至2022年的人民幣2,356.9百萬元[63] 业务发展 - 公司完成合共128,000,000股新股的配售,获得配售所得款项净额500.5百万港元,用于扩大商业化和生产能力以及营运资金需求[15] - 公司在中国建立了两个商业生产基地,生产和供应SCB-2019(CpG 1018/铝佐剂)[14] - 公司宣布SCB-2019(CpG 1018/铝佐剂)作为中国国家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的一部分在中国上市[11,12] - 公司宣布与国光生技达成在中国分销AdimFlu-S (QIS)的独家协议[13] - 公司已开发出多样化的候选疫苗管线,以期疫苗可使更多疾病得到预防,助力减轻公共卫生的负担[16] - Trimer-Tag技术平台是一个基于天然依赖三聚体化功能的靶点用于研制重组蛋白疫苗的产品开发平台[17][18] - 公司自有的长兴生产基地和CDMO基地通过了GMP审查,是公司向商业化阶段公司转型的重要一步[19] - SCB-2019(CpG 1018/铝佐剂)在中国获得EUA,公司计划于2023年通过双边协议在中国和全球进行商业上市[19] - SCB-2019(CpG 1018/铝佐剂)在既往接种两剂灭活疫苗的受试者中,作为第三剂加强针产生了针对奥密克戎的强勁、广谱的交叉中和反应[19] - SCB-2019(CpG 1018/铝佐剂)的临床试验覆盖了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受试者,包括成年及老年、青少年、合并症人群以及既往感染和接种疫苗的受试者[22] - 在老年人(60岁及以上)中,SCB-2019(CpG 1018/铝佐剂)对预防任何新冠病毒毒株引起的重度新冠肺炎和需住院治疗的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均为100%[23] - 公司宣布SCB-2019(CpG 1018/铝佐剂)同源加强针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水平比接种加强针之前显著提升了19倍[24] - 公司宣布SCB-2019(CpG 1018/铝佐剂)对青少年(12至17岁)的中和抗体滴度比年轻成年人(18至25岁)高约2倍[25] - 公司宣布SCB-2019作为新冠疫苗异源加强针的III期研究结果显示对所有测试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型(包括BQ.1.1及XBB.1.5)诱导出广谱和良好的交叉中和反应[26] - 公司公布SPECTRA研究结果显示,当受感染的家庭成员接种SCB-2019(CpG 1018/铝佐剂)后,与安慰剂组相比,家庭接触者感染新冠的可能性降低84%[27] - SCB-2019(CpG 1018/铝佐剂)已在中国多个省份实现商业化,自首次发布以来已成功上市于24个省市(占80%以上的人口覆盖率)[28] - 公司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至少签署一份双边供应协议
三叶草生物(02197) - 2022 - 中期财报
2022-09-16 16:3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1年12月31日的2767.4百万元降至2022年6月30日的2255.6百万元,减少511.8百万元[11] - 其他收入及收益从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8.1百万元增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1.8百万元,增加3.7百万元[11] - 行政开支从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24.8百万元增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225.3百万元,增加100.5百万元[11] - 研发开支从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633.8百万元增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855.3百万元,增加221.5百万元[12] - 期内亏损从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314.8百万元降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136.1百万元,减少178.7百万元[14] - 2022年6月30日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为63867千元,2021年为34269千元[16] - 2022年经调整期内亏损为1072218千元,2021年为724602千元[10][1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收入及收益为1.18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8100万元增加3700万元[83][8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行政开支为2.253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248亿元增加1.005亿元[83][8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研发开支为8.553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6.338亿元增加2.215亿元[83][9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除税前亏损为11.361亿元,2021年同期为13.148亿元[8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内亏损为11.361亿元,2021年同期为13.148亿元[8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本公司换算产生的汇兑差额为2.284亿元,2021年同期为670.7万元[8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换算海外业务汇兑差额为 - 1.954亿元,2021年同期为1898.3万元[8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经调整期内亏损为10.722亿元,2021年同期为7.246亿元[85] -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从2021年上半年的5.559亿元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0,因所有优先股于2021年11月5日转换为普通股[93] - 其他开支从2021年上半年的150万元增至2022年上半年的6510万元,增加6360万元,主要因计提减值和处置亏损及汇兑亏损增加[94] - 财务成本从2021年上半年的680万元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220万元,减少460万元,与发行C系列优先股成本有关[95] - 期内亏损从2021年上半年的13.148亿元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11.361亿元,减少1.787亿元[96] - 2022年上半年经调整亏损为1.072218亿元,2021年上半年为7246.02万元[10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1年末的27.674亿元降至2022年6月末的22.556亿元,减少5.118亿元,因研发和商业化筹备[102] - 资产负债比从2021年末的77.2%升至2022年6月末的96.6%[107] - 资本承担从2021年末的6550万元增至2022年6月末的6620万元,增加70万元,因建设研究及CMC设施[108] - 2022年上半年其他收入及收益为1.1792亿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为8074万元人民币[171] - 2022年上半年除税前亏损为11.36085亿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为13.1475亿元人民币[171] - 2022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总值为318,383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269,165千元增长18.3%[175] - 2022年6月30日流动资产总值为4,894,620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5,076,495千元下降3.6%[175] - 2022年6月30日流动负债总额为2,609,599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2,148,109千元增长21.5%[175] - 2022年6月30日流动资产净值为2,285,021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2,928,386千元下降22%[175] - 2022年6月30日非流动负债总额为2,426,818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978,403千元增长22.7%[177] - 2022年6月30日资产净值为176,586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219,148千元下降85.6%[17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期内亏损1,136,085千元[18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期内全面收益总额为 - 1,103,133千元[180] - 2022年6月30日股本为744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742千元增长0.3%[177][180] - 2022年6月30日储备为175,880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218,455千元下降85.6%[177] - 2022年上半年除税前亏损11.36085亿元,2021年同期为13.1475亿元[185] - 2022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5.58732亿元,2021年同期为4.55526亿元[185] - 2022年上半年投资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9864万元,2021年同期为 - 2.1517亿元[187] - 2022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流量净额为1.4304亿元,2021年同期为14.72341亿元[187] - 2022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为5.63172亿元,2021年同期增加9.95298亿元[187] - 2022年上半年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7.67371亿元,期末为22.55642亿元[187] 公司上市及股份相关情况 - 公司上市日期为2021年11月5日,股份代号为2197[7] - 自2022年3月起,公司股份获纳入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29] - 自2022年3月起,公司股票入选恒生综合指数等相关指数成份股[77] - 公司股份于2021年11月5日在联交所上市,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8.843亿港元(相当于人民币15.49亿元)[161]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55.8%已使用,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为6.849亿元人民币[161] - 用于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的注册审批等的款项计划使用5.422亿元人民币,实际使用5.157亿元人民币,未动用2650万元人民币,占比35.0% [161] - 用于二代COVID - 19候选疫苗的研发及注册审批的款项计划使用3.873亿元人民币,实际使用7090万元人民币,未动用3.164亿元人民币,占比25.0% [161] - 用于SCB - 808的研发等的款项计划使用7740万元人民币,实际使用1600万元人民币,未动用6140万元人民币,占比5.0% [161] - 用于SCB - 313的研发的款项计划使用1.936亿元人民币,实际使用4440万元人民币,未动用1.492亿元人民币,占比12.5% [161] - 用于其他候选产品的研发的款项计划使用1.549亿元人民币,实际使用1.091亿元人民币,未动用4580万元人民币,占比10.0% [161] - 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的款项计划使用1.936亿元人民币,实际使用1.08亿元人民币,未动用8560万元人民币,占比12.5% [161]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1161221723股[12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梁朋博士拥有权益股份数分别为206835485股(17.81%)、2620939股(0.23%)、18072627股(1.56%)、56000000股(4.82%)[11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梁果先生拥有权益股份数分别为18072627股(1.56%)、11609240股(1.00%)、206835485股(17.81%)、60690580股(5.23%)[11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王晓东博士拥有权益股份数分别为720500股(0.06%)、28000000股(2.41%)[11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吴滨晓博士、廖想先生、Jeffrey FARROW先生、Thomas LEGGETT先生拥有权益股份数均为720500股(0.06%)[11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Ralf Leo CLEMENS博士拥有权益股份数分别为589323股(0.05%)、242648股(0.02%)[11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Donna Marie AMBROSINO博士拥有权益股份数分别为88438股(0.008%)、36358股(0.003%)[115] - 2022年7月19日,公司向若干董事授出695000份购股权及116000份受限制股份单位[12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主要股东中JNRY持股98796257股(8.51%)、AUT - XXI持股72797172股(6.27%)、Aranda持股98796257股(8.51%)等[122]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为11.61221723亿股[13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下尚未行使购股权所涉股份总数为12,861,386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11%[14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下将予授出之相关股份数目整体限额为77,350,000股,135名承授人获授涉及32,647,695股股份的受限制股份单位[149]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梁果先生尚未行使受限制股份单位所涉股份数为2,578,240股,占股本权益约0.22%[151]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梁朋博士尚未行使受限制股份单位所涉股份数为1,628,439股,占股本权益约0.14%[151] - 2022年7月19日,公司根据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向两名董事授出合共116,000份受限制股份单位[152]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计划下188名承授人获授涉及33,959,000股股份的尚未行使购股权,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92%[154]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梁果先生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计划下尚未行使购股权所涉股份数为9,031,000股,占股本权益约0.78%[15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梁朋博士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计划下尚未行使购股权所涉股份数为992,500股,占股本权益约0.09%[155] - 2022年7月19日,公司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后购股计划向两名董事授出合共695,000份购股权[16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为1,161,221,723股[146][151][157] - 公司股份于2021年11月5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192] 公司业务发展计划 - 公司预计2022年下半年达到多个里程碑,推进新型疫苗及生物疗法开发[18] - 公司预计长兴基地2022年第三季度做好准备接受GMP检查[20] - 公司预计2022年下半年向国家药监局、EMA及WHO完成注册申请[20] - 预计2022年下半年向国家药监局、EMA及WHO递交SCB - 2019注册申请,获附条件批准后启动产品上市[45][48] - 长兴建基地预计2022年第三季度准备好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支持下半年向国家药监局递交注册申请[48] - 公司预计于2022年下半年完成向国家药监局、EMA及WHO递交注册申请[72] - 公司预计推动主要新冠候选疫苗于2022年下半年完成注册申请递交,并在获批后在中国及全球上市[78] - 计划2022年完成SCB - 201
三叶草生物(02197) - 2021 - 年度财报
2022-04-19 17:31
公司上市与融资 - 公司股票于2021年11月5日上市,股份代号为2197[8] - 2021年11月5日公司股份于联交所成功上市[25] - 2021年11月,公司在联交所成功完成首次公开发售,募集资金约20亿港元[35] - 2021年11月,公司在联交所成功完成首次公开售股,从顶级机构投资者处共募集资金约20亿港元[81] - 公司股份自2022年3月7日起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可通过港股通交易[82] - 公司于2018年10月31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股份于2021年11月5日在联交所主板上市[162] 临床试验与研究进展 - 公司于2021年启动全球2/3期临床试验SPECTRA,入组超30,000名受试者[9] - 2021年9月,SPECTRA达到主要及次要效力终点,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预防重度及需住院治疗COVID - 19效力为100%[48] - 2021年9月,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预防中至重度COVID - 19效力为84%[48] - 2021年9月,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预防任何严重程度的COVID - 19效力为67%[48] - 2021年11月,一项II期研究在巴西开展,评估SCB - 2019配方作为异源加强剂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49] - 2021年第三季度发布SCB - 313治疗MA的积极I期中期数据[33] - 2021年12月公司与江苏亚盛医药开发有限公司达成临床合作,评估SCB - 313与APG - 1387联用治疗晚期腹膜癌效果[33] - 2021年12月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批准SCB - 219作为1类生物药用于治疗CIT的临床试验申请[34] - 2022年1月全球II/III期SPECTRA试验中两剂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最终保护效力分析及安全性数据发表于《柳叶刀》[32] - 2022年1月调整SPECTRA,将青少年(12至18岁)亚组评估范围扩大至最多1200名青少年,初步数据预计2022年上半年获得[50] - 2022年1月调整后的“SPECTRA”项目将在最多4000名既往接种过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的成年受试者中评估其作为同源加强针的效力[53] - 2022年2月巴西II期临床试验初步数据显示,既往接种两剂阿斯利康疫苗个体中,接种单剂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加强针对原型毒株中和抗体水平比接种一剂阿斯利康疫苗加强针高出至少3倍[53] - 2022年3月宣布,基础免疫接种第二针后第五个月,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对预防重度COVID - 19保护效力为100%,对预防需住院治疗的COVID - 19保护效力为95%[50] - 2022年3月SCB - 2020S (CAS - 1)在南非获临床试验申请批准,预计2022年上半年启动I期临床试验[64] - 公司正在中国和澳洲进行SCB - 313用于治疗腔内恶性肿瘤的五项I期临床试验[42] - 公司用于治疗CIT及ITP的Fc融合蛋白候选产品于2021年12月取得国家药监局的IND批准[42] - 公司的Fc融合蛋白候选产品SCB - 808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预计2024年后得出数据[42] - 公司预计2022年将狂犬病RABV G-三聚体候选疫苗项目推进至IND筹备研究[66] - 2021年12月,公司与亚盛医药建立临床合作关系,共同评估SCB - 313和APG - 1387联用治疗晚期腹膜癌的效果[69] - 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公布SCB - 313用于MA的积极的I期中期数据,证明在所有测试剂量水准下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及可观的临床疗效[69] - 2021年12月,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批准SCB - 219作为I类生物药用于治疗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试验申请[71] - 公司预计2022年第二季度在医学大会上公布SCB - 808对比恩利的I期药代动力学临床试验成果[73] - 公司III期临床试验的开放标签阶段于2020年12月完成,预计最早2024年取得双盲对照阶段研究成果,2025年提交注册申请并实现商业化[74][75] - 全球II/III期临床试验SPECTRA于2021年3月启动,全球共入组超30,000名受试者[48] 产品相关信息 - 公司利用Trimer - Tag™技术平台构建创新管线,2021年实现Trimer - Tag™后期临床概念验证[10] - 公司目标是在2022年实现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在全球范围内的附条件批准,以及在中国商业化新冠疫苗并达成对COVAX机制的承诺[10] - 公司将继续应用Trimer - Tag™技术平台研制变异株特异性的新冠疫苗,如二代新冠候选疫苗SCB - 2020S (CAS - 1)[11] - 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预防重度及需住院治疗的COVID - 19效力为100%,预防中至重度COVID - 19效力为84%,预防任何严重程度COVID - 19效力为67%[27] - 公司主要候选产品SCB - 2019正在向国家药监局、EMA及WHO提交附条件注册申请[38] - 公司主要肿瘤治疗项目SCB - 313已报告治疗MA的积极I期中期数据[38] - 公司进展最快的Fc融合蛋白项目SCB - 808为III期临床试验中一款恩利®生物类似药[39] - 公司核心产品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预计2022年获附条件批准并上市[42] - 公司预计2022年年中向国家药监局完成注册申请递交,2022年第三季度向EMA及WHO完成注册申请递交[45] 合作与资金支持 - 公司与CEPI维持稳健业务关系,2021年CEPI多次增加对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的潜在资金承诺[13] - 公司已与Dynavax、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及泛美卫生组织(PAHO)签订商业合作关系[13] - 2021年12月公司根据预购协议从GAVI收到64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累计获资2.24亿美元[30] - CEPI于2021年11月承诺向公司增资,资金总额最高可达3.974亿美元[31] - 2021年6月与Dynavax就CpG 1018佐剂订立商业供应协议,用于COVID - 19候选疫苗SCB - 2019(CpG 1018╱铝佐剂)[55] - CEPI于2021年7月增加至多3280万美元、11月再次增加至多3690万美元资金承诺,潜在资金总额高达3.974亿美元[55] - 2021年12月根据预购协议从GAVI收到64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迄今从GAVI收到总资金达2.24亿美元[54]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0年12月31日的5.162亿人民币增加22.512亿人民币至2021年12月31日的27.674亿人民币[16][17] - 其他收入及收益从2020年的2430万人民币增加1400万人民币至2021年的3830万人民币[16][17] - 研发开支从2020年的2.282亿人民币增加15.981亿人民币至2021年的18.263亿人民币[16][18] - 行政开支从2020年的7640万人民币增加2.693亿人民币至2021年的3.457亿人民币[16][18] - 年内亏损从2020年的9.129亿人民币增加51.034亿人民币至2021年的60.163亿人民币[16][20] - 经调整年内亏损从2020年的3152.39万人民币增加至2021年的2.083451亿人民币[16][23] - 2021年其他收入及收益为38262千元,较2020年的24341千元增加14021千元[87][89] - 2021年行政开支为345710千元,较2020年的76429千元增加269281千元[87][90] - 2021年研发开支为1826301千元,较2020年的228219千元增加1598082千元[87][93] - 2021年除税前亏损为6016303千元,较2020年的912898千元大幅增加[87] - 2021年年内亏损为6016303千元,较2020年的912898千元大幅增加[87] - 2021年全面收益总额为 - 5906812千元,较2020年的 - 914919千元亏损扩大[87] - 2021年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38.076亿元,较2020年的5.977亿元增加32.099亿元[96] - 2021年财务成本为820万元,较2020年的300万元增加520万元[98] - 2021年年内亏损60.163亿元,较2020年的9.129亿元增加51.034亿元[99] - 2021年经调整亏损为2.083451亿元,2020年为3152390元[102] - 2021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7.674亿元,较2020年的5.162亿元增加22.512亿元[104] - 2021年资产负债率为77.2%,2020年为182.8%[110] - 2021年资本承担为6550万元,较2020年的3270万元增加3280万元[111]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可用於從股份溢價分配的儲備(經扣除累計虧損)約為人民幣4,094.6百萬元(2020年:無)[200] 公司人员与组织架构 - 梁朋博士61歲,2018年10月31日獲委任為執行董事,在醫藥行業有逾25年經驗[117][118] - 梁果先生30歲,2020年12月25日獲委任為執行董事,2016年4月加入集團[120] - 王曉東博士59歲,2021年3月16日獲委任為非執行董事,2011年12月加入集團[124] - 肖汀先生35歲,2021年3月16日獲委任為非執行董事,2019年10月17日加入集團[125] - 呂東先生47歲,2021年3月16日獲委任為非執行董事,2020年9月加入珠海高瓴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128] - 吳曉濱博士60歲,2021年4月19日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自2021年9月26日起生效,在製藥行業有逾25年經驗[129] - 廖想先生57岁,2021年4月19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自2021年9月26日起生效[131] - Jeffrey FARROW先生60岁,2021年4月19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自2021年9月26日起生效[134] - Thomas LEGGETT先生45岁,2021年4月19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自2021年9月26日起生效[135] - 梁果先生30岁,2020年12月25日获委任为公司首席执行官[138] - 梁朋博士61岁,自公司2018年10月31日注册成立以来一直担任首席科学官[138] - 倪啟睿博士51岁,2022年2月获委任为公司全球研发总裁[141] - Htay Htay HAN女士54岁,2021年2月获委任为疫苗项目首席医学官[142] - Philippe BISHOP博士57岁,2020年12月获委任为肿瘤团队首席医学官[143] - 李晓冰博士于2020年7月获委任为公司执行副总裁,曾在多家药企任职,拥有多个学位及认证[146][147][148] - Michael BERRY博士于2021年3月获委任为首席技术营运官,此前在多家公司任职,拥有多个学位[148][149] - Phillip Eric LEE先生于2021年1月及2022年2月分别获委任为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运营官,曾在多家金融及药企任职,2008年5月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51][152][153] - Brian KREX先生于2021年2月获委任为总法律顾问,于2021年4月19日获委任为联席公司秘书,拥有美国史学学士及法学博士学位[154][156] - 周庆龄女士于2021年12月22日获委任为公司联席公司秘书,在企业服务行业拥有逾20年经验,拥有香港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56][157] - 董事会现由两名执行董事、三名非执行董事及四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61] - 王晓东博士、肖汀先生、吕东先生于2021年3月16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162] - 吴滨晓博士、廖想先生、Jeffrey FARROW先生、Thomas LEGGETT先生于2021年9月26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62] 公司运营与管理 - 2022年1月公司宣布在中国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新研发中心[35] - 2022年2月公司宣布在英国设立抗体创新中心[84] - 2022年2月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