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02628)

搜索文档
引导长期稳健投资 险资长周期考核指标权重达70%
证券日报· 2025-07-13 23:53
政策发布与背景 - 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国有商业保险公司2025年度绩效评价据此执行,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可参照执行 [1] - 《通知》是对此前一系列相关政策的细化,落实《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有关要求 [1] - 多家国有保险公司表示《通知》有利于保险资金发挥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压舱石"作用 [1] 考核方式调整 - 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 - 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和5年周期指标的计算权重分别为30%、50%和20%,长周期指标权重合计达70% [2] - 长周期考核机制将显著降低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对国有险企的影响,提升险企对市场波动的容忍度 [2] 行业影响与公司反应 - 中国太平集团表示《通知》有助于保险机构淡化短期业绩考核,聚焦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的优势 [2] - 中国人保认为加强长周期考核有利于引导保险资金加大权益市场布局,提升对投资收益短期波动的包容性 [3] - 中国人寿集团表示《通知》有利于提高权益类投资占比,增加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供给,助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4] 投资管理要求 - 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要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完善内部中长期考核机制 [5] - 中国人寿集团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长期稳健投资相关要求,积极发挥好头雁引领作用 [5] - 中国太平集团表示将持续优化以长期价值投资为核心的考核体系,提升专业能力和风控水平 [5] 监管趋势与市场展望 - 监管部门近年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动作频频,包括上调部分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至50% [6]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年内开展第二批、第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批复试点资格总金额1720亿元 [6] - 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调降10%,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更大规模的长钱入市值得期待 [6]
保险机构精心书写“养老金融”大文章
证券日报· 2025-07-13 23:42
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发展前景 - 预计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 [1] - 养老金融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新兴的"蓝海"市场 [1] - 保险机构通过创新产品和完善服务持续探索养老金融多元化发展模式 [1] 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发展现状 - 长护险作为社保"第六险",是解决失能人员长期护理难题的重要举措 [2] - 中国人寿寿险天津市分公司累计支付长护险基金近1.3亿元,惠及近8000名重度失能群众 [2] -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已参与承办80个长护险项目、130多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和200多个大病保险项目 [3] - 阳光财险承保7省15个地市长护险和慢病保险项目,为超1075万人提供健康风险保障2万亿元 [3] 养老金融专属产品创新 - 中国人寿寿险广东省分公司推出"银龄安康行动",十年累计赔付超190万人次、赔付金额达23亿元,推动老年群体医保外综合报销率提升15个百分点 [4][5] - 阳光人寿推出29款长期人寿保险及长期年金保险产品,并开发9款符合个人养老金政策的养老年金保险和两全保险 [5] - 阳光人寿开发4款税优健康险产品,涵盖税优定期重疾险、税优医疗险和税优护理险 [5] 适老化服务优化 - 阳光人寿线上线下结合优化服务,线下网点配备适老设备,线上提供多元出单方式和语音播报功能 [6] - 中国人寿寿险江西省分公司在100个柜面网点配置适老化设施,开设"银发绿色通道",去年累计服务临柜银发客户11.56万人次 [6] - 中国人寿寿险江西省分公司推出"一对一专属陪同服务",解决老年人操作智能设备难题 [6]
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点评:拉长资产端考核周期,险资入市提速
国信证券· 2025-07-13 20:5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通知》将70%考核权重锚定三年以上周期,有望化解保险资金属性与考核错配矛盾,释放险资增量资金潜力,结合配套措施,险资将加大入市规模,短期注入流动性,长期推动红利资产配置诉求,建议关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财险、新华保险 [2][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项 - 2025年7月11日,财政部发布《通知》,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新增五年周期考核权重,推动险资长期入市 [2] 政策核心 - 政策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核心绩效指标考核方式升级,权重分别为当年度30%、三年周期50%、五年周期20%,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实施,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可参照执行,旨在破解保险资金“长钱短投”矛盾 [3] - 此次调整强化长周期考核权重与覆盖期限,三年及五年周期权重合计达70%,远超当年度的30%,拉长考核周期可“熨平”短期波动对业绩的影响,优化险资资产负债匹配 [5][6] - 本次调整是对2025年1月六部门方案的落实,也是2023年10月财政部考核后的进一步深化 [9] 资产负债匹配升级 - 《通知》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能力提出精细化要求,包括加强资产负债精细化管理、提升投资能力专业化、加强负债端成本管控,预计将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 [10]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本次政策下相对受益的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财险、新华保险 [2][12]
非银行业周报20250713:中报业绩催化下,非银板块有望迎β和α共振-20250713
民生证券· 2025-07-13 20: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报业绩催化下,非银板块有望迎β和α共振 [1] - 险资“长钱长投”新规发布,助力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供给,推动险企资产和负债更为匹配 [1] - 1H25 券商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速,中型和小型上市券商表现出更强的业绩弹性 [2] - 中证协发布《实施意见》,强化自律管理有望推动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 [3] - 年初至今政策定调积极,有望提振市场情绪并推动估值持续修复,关注非银各细分领域投资机遇 [4][3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回顾 - 本周(2025.07.07 - 2025.07.11)主要指数均上涨,非银金融(申万)+3.96%,证券Ⅱ(申万)+4.46%,保险Ⅱ(申万)+1.60%,多元金融(申万)+9.30% [8] - 主要个股方面,部分券商和保险股有不同程度涨跌,如中信证券+3.62%,中国人寿 - 2.52% [8] 证券板块 证券业务概况 - 经纪业务:本周沪深两市累计成交 0.72 万亿股,成交额 8.80 万亿元,A股 日均成交额 1.47 万亿元,环比上周+2.25%,同比+118.28% [17] - 投行业务:截至 2025 年 7 月 11 日,年内累计 IPO 承销规模为 391.22 亿元,再融资承销规模为 7959.54 亿元 [17] - 信用业务:截至 7 月 11 日,两融余额 18737.06 亿元,较上周+1.12%,同比+28.39%,占 A 股流通市值 2.17%;场内外股票质押总市值为 27795.22 亿元,较上周+2.04%,同比+17.49% [17] 证券业务重点图表 - 展示 IPO 与再融资承销金额规模、两融余额与同比增速、股票质押市值规模与同比、券商板块市净率(PB)等图表 [19] 保险板块 - 展示 2024 年 1 - 12 月累计寿险保费增速、累计财险保费增速、12 月单月寿险保费增速、12 月单月财险保费增速等图表 [20][22] 流动性追踪 流动性概况 - 货币资金面:本周央行开展 4257 亿元逆回购操作,有 6522 亿元逆回购到期,净回笼 2265 亿元;资金利率多数上行 [28] - 债券利率方面:本周债券收益率上行,1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 3bp 至 1.37%,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 2bp 至 1.66%,3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 3bp 至 1.88% [28] 流动性重点图表 - 展示 DR007 和 R007、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1 年、10 年与 30 年期国债收益率、10 年与 30 年国债期限利差等图表 [30][31] 行业新闻与公司公告 行业新闻 - 财政部印发通知推动保险资金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调整经营效益类指标考核方式 [36] - 交易商协会对 6 家主承销商中标承销费启动自律调查 [36] - 中证协发布《实施意见》,明确自律管理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3][36] - 上交所发布《报告指引》,将沪股通投资者纳入程序化交易报告范畴 [36] -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四大行动 [36] - 港交所 2025 年前 6 个月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上升 118% [37] 重点公司公告 - 多家券商和公司发布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多数归母净利润有望同比增长,如国信证券(52% - 76%)、华林证券(119% - 184%)等 [2][37] - 部分公司完成债券发行、股份回购、增持等操作 [37] 投资建议 投资逻辑 - 政策积极有望推动估值修复,险资新规利于权益投资,券商业绩修复趋势有望延续,科创板新政推动投行收入修复,稳定币条例使相关非银机构受益 [4][39] 推荐标的 - 保险:中国太保、阳光保险、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和中国财险 [4][40] - 证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中国银河等头部券商 [4][40] - 其他非银机构:众安在线、连连数字、香港交易所、联易融科技等 [4][40]
《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点评:拉长考核期限,风物长宜放眼量
中泰证券· 2025-07-12 21:2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将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 防止因单纯考核年度目标出现突增业绩、忽视风险的短期行为[5] - 《通知》有望降低新准则下权益资产对利润表冲击给考核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利于引导保险资金作为中长期资金稳定大市 拉长考核久期可在投资端引导险资“风物长宜放眼量”[5] - 拉长考核周期有助于险资长线长投 红利板块符合险资选股偏好 预计中小机构将逐步加大FVOCI权益工具的配置 红利资产有望迎来增量资金[5] - 《通知》有望降低新准则下权益资产对利润表冲击给考核带来的负面影响 间接提高险企提高权益配置比例的容忍度 建议关注新华保险、中国平安、友邦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 对中国人保(集团)、中国人寿(集团)等商业保险公司下发 以进一步加强长周期考核 并对其投资管理提出相关要求[5] 政策边际变化 - 此前《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明确保险类金融企业考核指标包括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指标、发展质量指标、风险防控指标、经营效益指标 本次调整将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方式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相结合 权重分别为30%/50%/20% 同时强调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要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等[5] 新准则影响 - 6月12日 财政部联合金监总局发布通知 明确除确有困难需暂缓执行的保险公司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其他企业应自2026年1月1日起执行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 随着新准则全面实施 财政部对国有保险公司的考核有望全面拥抱新准则 《通知》有利于引导保险资金稳定大市 降低新准则下权益资产对利润表冲击给短期考核带来的负面影响[5] 险资投资情况 - 1Q25险资新进前十大流通A股行业集中在银行、通信等30个行业 1Q25保险资对股票配置比例稳步提升 截止1Q25末 产寿险公司合计持有股票余额达2.8万亿元 占比为8.4% 较2024年末季度环比增长16.0% 同期沪深300指数涨跌幅仅为 -2.8% 险资增配权益加仓高股息红利板块得到验证[5] 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情况 - 三批次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合计规模达2220亿元 涉及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等多家险企 各批次有不同的投资方式和规模安排[12] 指数表现 - 2025年年初至7月11日 中泰非银重仓保险股指数表现显著跑赢大市 绝对收益率为13.17% 相对收益率为11.14% 保险股具备双面红利股属性[5]
中国人寿财险云南省分公司:闻“汛”而动 全力做好洪涝灾害应对服务保障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12 18:48
灾害应对措施 - 公司第一时间启动大灾应急预案,调动全司力量做好大灾应对和组织服务保障,全体理赔人员24小时待命 [1] - 采用"云端+地面"协同服务模式,线上开通24小时报案专线,线下组建应急突击队进入积水区域实施快速施救和现场定损 [2] - 针对受灾严重区域设立流动服务站,主动上门为客户提供服务 [2] - 开通绿色通道并启动预赔付机制,各险种一旦查勘条件具备且损失情况确定将立即启动赔付 [2] 理赔数据统计 - 昭通威信地区:截至7月10日24时,接报案415起,包括车险73起(赔款支付1.75万元)、非车险2起(预计赔付100万元)、农险340笔(预估金额310万元) [3] - 红河弥勒地区:截至7月10日24时,接车险报案15起,农险报案预估金额1680万元 [3] - 累计投入人力28人次(昭通13人次、红河15人次),派出查勘救援车辆76辆次(昭通61辆次、红河15辆次),提供拖车服务76次(昭通61次、红河15次) [3] 典型案例 - 昭通威信首笔车险赔款5000元从报案到支付仅用11小时 [3] - 理赔服务部负责人陈冬驻守定损网点,逐一与受灾客户协商赔付方案 [6] - 红河州中心支公司负责人陈娅丽带队到修理厂指导抢修水淹车辆,亲自记录损失信息并解答客户疑问 [8] 后续工作部署 - 公司将防汛工作作为当前重中之重,坚持党员干部靠前指挥,一线理赔靠前服务 [8] - 坚持"能赔尽赔、应赔快赔、合理预赔"的大灾理赔工作原则,持续跟进灾情报案统计和理赔进展 [8]
利率周期轮回 险企再战分红险
经济观察报· 2025-07-12 15:55
分红险优势与市场现状 - 分红险具备更灵活的"成本调节机制",在降低负债成本、缓释利差风险方面优势明显[1] - 2024年分红险保费时隔多年实现正增长,中国平安、阳光人寿分红险保费分别增长3.60%,太保人寿因前期基数小实现大幅增长[10] - 2025年第一季度新报备寿险产品中分红型、万能型占比近四成,中英人寿、中意人寿等公司密集推出分红险产品[10] 保险公司转型动态 - 大型寿险公司个险渠道分红险占比达65%,代理人通过轮训掌握销售逻辑[9] - 上市保险公司高管在业绩发布会展示分红险转型决心,预测未来占比超50%[9] - 行业推动"回归保障+转向分红险"策略,作为应对利率下行和负债成本控制的关键路径[12] 分红险产品特性 - 分红险采用"保底收益+浮动分红"机制,可分配盈余按不低于70%比例分配给客户[10] - 预定利率可较低设定压缩初始负债成本,红利分配可动态调节成本支出[12] - 保险公司可根据投资回报、死差、费差等实际经验灵活调整红利分配[12] 历史发展脉络 - 2000年中国人寿推出首款分红险,背景是存款利率从1996年11%降至2000年2.25%[14] - 2001-2010年为分红险"黄金十年",保费复合增速43.80%,2011年占比超九成[15] - 2013年后因年金险预定利率放开至4.025%,分红险占比下滑,2021年起持续负增长[15] 监管与行业挑战 - 监管部门下发文件强化分红水平监管,要求平衡预定利率与收益并"限高"[20] - 部分公司通过调高分红水平进行"变相高利率"竞争,可能引发未来兑现风险[21] - 中小保险公司面临"路径依赖"挑战,缺乏分红险转型所需的制度和文化适应性[22] 销售端实践 - 代理人反映增额终身寿险更易销售,分红险需解释分红原理和不确定性[7] - 客户对分红险收益预期存疑,需结合保险公司经营能力和投资能力进行推介[20] - 监管要求销售中不得以历史红利作为承诺,需强化分红机制透明说明[20]
险资加码布局不动产 上半年大额投资规模增幅近600%
中国经营报· 2025-07-12 03:18
险资不动产投资规模大幅增长 - 上半年4家保险公司披露12笔大额不动产投资 涉及6个项目 合计新增投资49 2亿元 较去年同期7 05亿元增长597 87% [1] - 主要投资机构包括平安人寿 中国人寿 太平洋人寿 建信人寿 其中中国人寿对英国伦敦两处写字楼项目出资4 6亿英镑(约45 34亿元人民币)占比超92% [2] - 投资均为对已签署项目的追加出资 显示机构采取稳妥策略而非全新涉足 头部险企重点增持一线城市优质写字楼 物流园区等现金流稳定项目 [3] 投资标的与地域分布特征 - 境内项目集中于北京 上海核心地段:平安人寿投资北京丽泽商务区0 32亿元 太平洋人寿投资上海淮海中路3 47亿元 建信人寿投资上海外滩绿地办公楼693万元 [2] - 境外投资以伦敦金融城为主:中国人寿4 6亿英镑投向Aldgate Tower和金丝雀商务区写字楼 占披露总额的92% [2] - 其他参与机构包括大家保险 中邮保险 新华人寿 阳光人寿等 形成行业性布局趋势 [3] 投资形式多元化创新 - 除直接物权投资外 出现公募REITs 不动产股权基金等新形式:中邮保险领投上海博华广场专项基金 与美国汉斯集团 阿布扎比投资局联合持有 [4] - 国寿投资联合首程控股等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平准基础设施REITs基金 首期超50亿元 为当前市场最大同类基金 [5] - 机构选择标准包括风险收益平衡(银发股权基金 vs REITs) 流动性需求(持有型物业租金 vs REITs退出) 合规要求及合作便利性 [5] 行业面临的合规挑战 - 2021年以来5家机构因不动产投资违规被罚 事由包括权属变更延迟 融资超比例 违规缴保证金 投资商业住宅等 [6] - 违规原因涉及项目复杂性(跨领域操作疏漏) 收益驱动(放松风控标准) 投后管理经验不足(运营隐患识别不清) [6] - 创新工具规则不完善(如REITs)及关联交易压力(股东方定价干预)可能引发利益输送风险 [7]
超预期!迎来更大力度长周期考核,险资最新发声!
券商中国· 2025-07-11 23:30
财政部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 - 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自2025年7月11日起施行 [2] - 考核方式三大变化:新增5年周期指标考核、当年指标权重从50%降至30%、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实施长周期考核 [4][5] - 5年、3年、当年指标权重分别为20%、50%、30%,长周期指标合计权重达70% [4][9] 考核周期拉长 - 首次引入5年周期指标,相较此前3年以上考核周期进一步拉长 [6][7] - 中国人寿表示有利于完善投资战略布局,加大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力度 [7] - 中国太平认为有助于淡化短期考核,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发挥保险资金长期优势 [8] 考核权重调整 - 长周期指标权重合计70%,远超此前预告的"净资产收益率"长周期权重不低于60% [9][11] - 回应了业界对提高长周期权重的期待,此前部分险企长周期指标权重不高 [10] -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曾表示调整考核权重可增加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11]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 - 首次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实施"5+3+1"长周期考核 [11][12] - 该指标近年成为国有险企考核痛点,因市场波动导致年度变化加剧 [12] - 长周期考核更契合险企经营实际,与引导长期投资的导向一致 [12] 国有保险公司反馈 - 中国人寿认为新规有利于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本优势,提高权益类投资占比 [16] - 中国太平表示新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将优化长期价值投资考核体系 [18][19] - 两家公司均表示将贯彻落实政策要求,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 [17][19]
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机制迎重磅更新,如何影响A股市场
北京商报· 2025-07-11 23:14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确要求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将三年、五年周期考核权重提升至70% [1][4] - 考核指标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从"3年周期+当年度"调整为"当年+3年+5年"组合,权重分别为30%、50%、20%;资本保值增值率从"当年度"调整为"当年+3年+5年",权重分别为30%、50%、20% [4][7][11] - 政策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实施,旨在降低短期市场波动影响,引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 [11] 考核机制技术细节 - 3年周期净资产收益率采用几何平均计算:$${\sqrt[3]{\mathrm{~(1+r_{n})~\times~(1+r_{n-1})~\times~(1+r_{n-2})~}}}$$ [5] - 5年周期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扩展至五年数据 [6] 政策背景与沿革 - 2023年10月财政部首次调整考核机制,将净资产收益率分为"当年"和"近三年"各占50%权重 [11] - 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与证监会联合发文提出培育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完善考核机制 [12] - 2025年1月六部门方案明确提升国有险企A股投资比例,推动长期股票投资试点 [12] 市场影响分析 - 预计险资A股配置比例将从当前11%升至15%以上,每增配1%(约3500亿元)可显著改善市场流动性 [14][16] - 险资权益类资产配置空间大:截至2024年底运用余额33万亿元,A股投资占比仅11% [14] - 长周期考核将促使险资逆周期布局,参考社保基金模式形成"长期投资-稳定收益"正循环 [16] 行业响应与战略调整 - 中国人寿表示将提高权益类投资占比,践行价值投资理念,增加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供给 [14] - 新华保险提出"做长、做宽、做深"策略:强化长期投资、拓展新经济项目、增强投研能力 [18] - 行业普遍强化投研能力建设,建立内部长周期考核机制以匹配负债端特性 [17][18] 实体经济支持作用 - 险资将重点投向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领域,驱动产业升级 [9] - 寿险资金平均久期超12年,具备跨周期配置能力,可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产业资金需求 [13][14] - 低利率环境下,增加权益配置成为破解利差损压力的关键路径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