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浦发银行(600000)
icon
搜索文档
浦发银行淄博分行被罚 未对贷款用途进行有效核查
中国经济网· 2025-01-05 15:47
行政处罚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分行因未对贷款用途进行有效核查被罚款22万元 [1] - 耿鹏(时任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分行营业部零售客户经理)被警告 [1]
浦发银行(600000)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可转债转股结果暨股份变动公告
2025-01-04 00:00
转债情况 - 公司2019年11月15日起挂牌交易500亿元6年期浦发转债[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143.1万元浦发转债转股97,905股,占比0.0003%[3][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未转股浦发转债499.98569亿元,占比99.9971%[3][5] - 2024年10 - 12月,9,000元浦发转债转股695股[3][5] 转股相关 - 浦发转债自2020年5月4日起可转普通股[4] - 2024年7月18日因分红,转股价格由13.24元/股调为12.92元/股[4] 股本变化 - 2024年9 - 12月,无限售流通股和总股本均增加695股[8]
浦发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届监事会第七十六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4-12-26 18:44
会议信息 - 公司第七届监事会第七十六次会议于2024年12月25日在上海召开[1] - 会议通知及文件于2024年12月17日以电子邮件方式发出[1] - 应参加会议监事8名,实际参加会议监事8名[1] 议案表决 - 《公司关于高级管理人员2023年度履职考核评价及薪酬分配的议案》全票通过[2] - 《公司关于2024年上半年战略执行情况分析报告的议案》全票通过[2] - 《公司关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管理办法>的议案》全票通过[2] - 《公司关于<第三支柱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议案》全票通过[2] - 《公司关于资产损失核销的议案》全票通过[2] - 《公司关于授信企业风险化解方案的议案》全票通过[3]
浦发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七十九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4-12-26 18:44
会议信息 - 公司第七届董事会七十九次会议于2024年12月25日在上海召开[1] - 应参加会议董事11名,实际参加11名[1] 人事变动 - 同意聘任副行长张健兼任董事会秘书,待监管核准后履职[1] - 张健任职资格获监管核准前,由谢伟继续履行董事会秘书职责[1] 议案表决 - 《公司关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管理办法>》等四项议案均全票通过[3] 其他事项 - 同意将在公司领薪董事薪酬情况提交股东大会审议[2]
浦发银行副行长康杰:银行需将自身打造成“超级链接器”
证券时报网· 2024-12-24 15:40
论坛背景与主办方 - 2024习近平经济思想年度论坛和科技—产业—金融协调发展论坛于12月23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 [1] - 论坛由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与上海财经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共同主办 [1] - 浦发银行、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市产业科技金融协会、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提供支持 [1] 浦发银行的科技金融战略 - 浦发银行副行长康杰强调商业银行需突破传统信贷路径依赖,创设"5+7+X"为核心的"浦科"产品体系 [3] - 浦发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6.7万户,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超5700亿元 [6] - 浦发银行推出多款科技金融产品,包括浦创贷、浦投贷、浦新贷、浦研贷和浦科并购贷,覆盖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 [9] 科技金融的挑战与机遇 - 商业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面临三大挑战:从销售驱动型模式转向价值创造、科技金融成为必答题、需打造"超级链接器"能力 [4] - 科技型企业发展需闯过两个"死亡之谷",金融机构需提供耐心资本支持 [5] - 科技、产业、金融加快融合,科技创新对金融业商业模式、服务模式与运营模式带来颠覆性改变 [7] 科技金融的作用与意义 - 科技金融通过资金支持与创新融资渠道,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 [8] - 科技金融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开辟新路径 [8]
浦发银行:股东增持显信心,增长动能强劲
华福证券· 2024-12-20 09:0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浦发银行第一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增持股份,显示对公司未来经营前景的信心,并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继续增持,持股比例将提升0.16pct到0.32pct [1] - 浦发银行经营发展呈现企稳向好态势,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速为-2.2%,归母净利润增速为25.9%,业绩逐季改善 [2] - 浦发银行存量不良接近出清,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净息差精细化管控初见成效,增长动能有望显著抬升 [2] - 股份行的估值、仓位、业绩处于底部阶段,风险持续出清和缓释,利空因素消化较为彻底,建议关注股份行的投资机会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东增持 - 上海国际集团于2024年12月19日增持浦发银行普通股7,575,474股,占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0.03%,持股比例由29.67%增加至29.70% [1] - 上海国际集团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继续增持浦发银行A股普通股股份不低于4,700万股,不超过9,400万股,预计持股比例将提升0.16pct到0.32pct至29.83%到29.99% [1] 经营业绩 - 2024年前三季度,浦发银行营收增速为-2.2%,归母净利润增速为25.9%,分别较上半年提升1.0pct和9.2pct,业绩逐季改善 [2] - 2024年9月末,浦发银行贷款同比增长9.01%,增速较6月末进一步提升2.2pct,前三季度贷款新增约3474亿元,同比多增3265亿元 [2] 资产质量 - 2024年9月末,浦发银行不良率为1.38%,较6月末下降3bp;拨备覆盖率为184%,较6月末提升8.5pct [2] - 浦发银行坚持"控新降旧"并举,存量不良接近出清,信用成本边际改善,利润弹性有望持续释放 [2] 盈利预测 - 预测2024-2026年营收增速分别为0.01%、4.54%、5.45%,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6.85%、9.02%、9.73% [2] - 预测2024年净利润为466亿元,同比增长26.85%,EPS为1.59元/股,市盈率(P/E)为6.01 [9] 财务数据 - 2024年9月末,浦发银行总资产为93,560亿元,贷款总额为55,791亿元,客户存款为53,139亿元 [12] - 2024年9月末,浦发银行每股净资产为22.06元,每股净利润为1.59元,市净率(P/B)为0.43 [12]
浦发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东增持股份及后续增持计划的公告
2024-12-19 19:11
增持情况 - 2024年12月19日国资经营公司增持7,575,474股,占总股本0.03%[3][5] - 首次增持后上海国际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增至29.70%[3] 增持计划 - 国资经营公司6个月内计划增持4700 - 9400万股[3][7] - 国资经营公司承诺增持后5年内不减持[7] 股东持股 - 上海国鑫投资持股945,568,990股,占比3.22%[4] - 上海国际集团增持前持股6,331,322,671股,比例21.57%[6]
浦发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届监事会第七十五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4-12-16 17:02
会议信息 - 浦发银行第七届监事会第七十五次会议于2024年12月13日书面传签召开[1] - 会议通知及文件于2024年12月4日以邮件发出[1] - 应到表决监事8名,实到8名[1] 议案表决 - 多项议案均以8票同意、0票弃权、0票反对通过[1]
浦发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七十八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4-12-16 17:02
会议信息 - 浦发银行第七届董事会第七十八次会议于2024年12月13日书面传签召开[1] - 会议通知及文件于2024年12月4日以邮件发出[1] - 应参加董事11名,实际参加11名[1] 议案表决 - 《公司关于修订<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的议案》全票通过[2] - 《公司关于拥军优属帮困捐赠项目的议案》全票通过[2] - 《公司关于<模型风险管理办法>的议案》全票通过[2] - 《公司关于修订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议案》全票通过[2] - 《公司关于修订<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管理办法>的议案》全票通过[2] - 《公司关于修订<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管理办法>的议案》全票通过[2] - 《公司关于修订<银行账簿信用风险暴露分类管理办法>的议案》全票通过[2]
“70%的企业愿意卖了”
投资界· 2024-12-16 15:37
并购市场现状与趋势 - 并购市场拐点已至,VC/PE机构积极参与,行业关注度显著提升[3][5] - A股上市公司成为国内并购主体,超半数市值低于50亿人民币,现金储备达11万亿人民币[6] - 国际并购以基金为主导(占比70%),而国内并购基金占比不足10%,存在结构性差异[6][7] 并购主体与模式 - A股上市公司内生增长放缓,并购成为战略选择,需与并购基金合作提升资产质量[6] - 并购基金角色关键,可提供"装修"服务,将标的升级为优质资产包[6] - 消费行业并购案例显示,跨国企业如路威酩轩、雀巢等均通过并购扩张,中国消费企业需借鉴[7][8] 驱动因素与挑战 - 退出渠道不畅推动并购需求,一级市场累计数万亿资产需通过并购退出[10] - 职业经理人群体增厚、产业链重构(如小家电、光伏、AI领域)为并购创造机会[9][10] - 标的数量增加但多为困境公司,交易结构复杂,对投后管理能力要求高[9][10] 资金与政策环境 - 人民币并购贷款成本降低,国有资本、险资、银行积极参与并购项目[10][12]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如国九条允许亏损企业并购、鼓励跨界并购[8] - 外资在华业务调整(规模达4万亿美元)及一级市场投资积累(4.5万亿人民币)提供标的来源[10] 未来展望 - 70%企业考虑出售,市场左侧价格分歧大,预计未来1-2年并购拐点出现[12] - 地方国资(如渝富集团)成为并购新力量,推动产业整合[13] - 消费行业家族企业理性回归,更易与基金达成合作共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