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正海生物(300653)
icon
搜索文档
正海生物涨2.07%,成交额1.13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1748.87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8-25 14:55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8月25日盘中股价上涨2.07%至22.70元/股,成交额1.13亿元,换手率2.81%,总市值40.86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1748.87万元,特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4.24%和11.51%,大单买卖占比分别为20.36%和28.62% [1] - 年内股价累计上涨8.89%,近5日/20日/60日分别上涨1.52%、0.89%和12.38% [1]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股东户数1.68万户,较上期减少0.89%,人均流通股10704股,较上期增加0.90% [2] - 东方红新动力混合A增持52.68万股至122.68万股,位列第四大流通股东 [3] - 东方红京东大数据混合A新进持股65.60万股,太平丰和一年定开债券减持51.49万股至50.00万股 [3] 财务业绩与分红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88亿元,同比下降5.14% [2] - 归母净利润4648.57万元,同比大幅下降45.97%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6.17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3.34亿元 [3] 公司业务与行业属性 - 主营业务为生物再生材料研发生产销售,脑膜系列产品占比50.99%,口腔修复膜占比48.98% [1] - 所属申万行业为医药生物-医疗器械-医疗耗材,概念板块涵盖细胞治疗、合成生物、辅助生殖等 [1]
正海生物股价微涨0.59% 上半年净利润下滑近46%
金融界· 2025-08-16 03:58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5日15时,正海生物股价报22.14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59% [1] - 当日开盘价为22.16元,最高触及22.19元,最低下探至21.82元 [1] - 成交额0.69亿元,换手率1.74% [1] 公司业务 - 主营业务为生物再生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口腔修复膜、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等 [1] - 属于医疗器械行业,是国内较早布局再生医学领域的III类植入性医疗器械企业之一 [1] 财务表现 -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14%至1.87亿元 [1] - 归母净利润为4648.57万元,同比下滑45.97% [1] - 业绩下滑主要受口腔修复膜收入下降19.38%、销售费用增长38.87%以及税率调整等因素影响 [1] 产品结构 - 核心产品仍依赖口腔修复膜和脑膜补片 [1] - 新产品活性生物骨尚未形成规模销售 [1] - 在研管线进展较慢 [1] 资金流向 - 8月15日,正海生物主力资金净流出85.55万元 [1] - 近五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入920.19万元 [1]
正海生物上半年净利近腰斩
中国经营报· 2025-08-15 16:0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14%至1.8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大降45.97%至4648.57万元,扣非净利润下降46.77%至4028.07万元 [4] - 净利润下滑主因包括核心产品收入分化、成本费用压力加大及外部环境变化,其中口腔修复膜业务收入锐减近两成 [4] - 销售费用激增38.87%至7117.79万元,主要用于市场推广(3045.57万元)和商业支持(2011.83万元),但未能驱动业绩增长 [7][8] 核心产品分析 - 脑膜系列产品销售收入8027.17万元,同比增长5.88%,得益于省际联盟集采持续中标,但毛利率同比下降3.04个百分点至88.84% [6][7] - 口腔修复膜业务收入7711.62万元,同比下滑19.38%,毛利率下降1.63个百分点至85.98%,主因口腔种植市场需求不旺、行业竞争加剧及产品价格走低 [6] - 公司产品结构单一,口腔修复膜和脑膜产品长期占据八成以上收入,抗风险能力薄弱 [6] 政策与成本影响 - 2025年1月1日起,主营产品关键原材料动物组织的增值税征收方式由简易征收(3%)改为一般计税(13%),大幅提升税率侵蚀利润空间 [6] - 集采导致脑膜产品售价下降,但促进销量增长,公司脑膜产品在多个省际联盟接续采购项目中成功中选 [7] 新产品与研发进展 - 活性生物骨获得注册证近三年,尚未贡献实质销售数据,入院工作有序开展但销售体量仍小 [8][9] - 钙硅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处于注册发补阶段,宫腔修复膜在开展注册工作,乳房补片处于数据管理阶段,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工艺验证阶段 [10] - 在研产品预计未来2-3年才可能带来收入增量,短期内难解业绩压力 [10] 市场与战略调整 - 公司营销网络覆盖全国所有省份,经销商达1175家,但销售费用率从25.88%飙升至37.90%,净利润率从43.45%下降至24.75% [8]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42.05%至4767.29万元,营销投入与业绩产出形成反差 [8] - 公司筹划产品出海,部分产品具备海外市场潜力,但需更多资源投入 [10]
正海生物:公司的产品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硬脑(脊)膜补片主要应用于神经外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17:35
公司产品应用领域 - 脑膜系列产品可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硬脑(脊)膜缺损修复 [2] - 具体产品包括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及硬脑(脊)膜补片两类 [2] - 产品功能主要针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硬脑膜或脊膜结构损伤的修补需求 [2] 技术场景相关性 - 公司明确产品适用于人脑工程相关的硬脑膜修复场景 [2] - 应用范围涵盖神经外科领域的结构性缺损修复治疗 [2]
正海生物(300653.SZ):目前尚未开展人工子宫产品的研发及合作
格隆汇· 2025-08-14 17:01
公司研发动态 - 公司目前尚未开展人工子宫产品的研发 [1] - 公司目前尚未开展人工子宫产品的合作 [1]
正海生物(300653.SZ):产品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硬脑(脊)膜补片主要应用于神经外科
格隆汇· 2025-08-14 16:49
公司产品应用领域 - 公司产品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和硬脑(脊)膜补片主要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 [1] - 产品主要用于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硬脑(脊)膜缺损 [1]
重组蛋白概念下跌1.14%,主力资金净流出32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16:34
重组蛋白概念板块市场表现 - 截至8月12日收盘,重组蛋白概念板块整体下跌1.14%,位居概念板块跌幅榜前列 [1] - 板块内13只个股上涨,涨幅居前包括*ST万方上涨3.42%、正海生物上涨2.66%、华北制药上涨2.08% [1] - 跌幅居前个股包括海特生物下跌8.67%、科兴制药下跌6.31%、汇宇制药下跌5.25% [1][2] 资金流向分析 - 板块整体遭遇主力资金净流出4.84亿元,32只个股呈现资金净流出状态 [1] - 8只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出超3000万元,其中海特生物净流出7969.22万元居首,一品红净流出7263.75万元,成都先导净流出6449.07万元 [1] - 资金净流入居前个股为德展健康净流入6821.22万元、华熙生物净流入2468.83万元、博瑞医药净流入1758.46万元 [1][3] 个股交易特征 - 高换手率个股包括海特生物换手率12.99%、西陇科学换手率8.69%、*ST苏吴换手率7.68% [1][2] - 低换手率个股包括通化东宝换手率0.62%、健友股份换手率0.65%、丸美生物换手率0.60% [2] - ST类个股表现活跃,*ST万方同时位列涨幅榜与资金流入榜 [1][2] 板块相对表现 - 重组蛋白概念在当日概念板块中跌幅排名第五,仅次于PEEK材料(-1.58%)、稀土永磁(-1.53%)、MLOps概念(-1.39%)和动物疫苗(-1.34%) [1] - 涨幅领先板块包括脑机接口上涨2.37%、光刻机上涨2.26%、中国AI 50上涨2.01% [1] - 生物医药细分领域表现分化,牙科医疗上涨1.51%而细胞免疫治疗下跌1.10% [1]
正海生物:公司销售费用增长主要原因为活性生物骨的市场推广及在口腔领域开展精准化营销
证券日报· 2025-08-11 17:43
公司财务表现 - 销售费用增长主要由于活性生物骨市场推广及口腔领域精准化营销 [2] - 营收下滑主要受口腔板块收入下滑影响 [2] 公司战略规划 - 公司将继续深耕优势领域并持续孵化新品 [2] - 公司争取实现收入的稳健增长 [2]
正海生物:产品降解行为与手术术式等因素有关
证券日报· 2025-08-11 17:41
公司动态 - 正海生物在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关于产品降解行为的提问,指出降解行为受手术术式、植入部位及患者具体情况等多因素影响 [2]
重金营销未止颓势,正海生物上半年净利同比跌46% 新品能否成“救命稻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7 18:5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87亿元同比下降5.14% [1] - 归母净利润4648.57万元同比下降45.97%创上市以来最大跌幅 [1] - 毛利率同比下降2.81个百分点至83.92% [3] - 净利率从43.45%降至24.75%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767.29万元同比减少42.05% [3] 核心产品表现 - 脑膜系列产品收入8027.17万元同比增长5.88% [1][2] - 脑膜产品毛利率88.84%同比下降3.04个百分点 [2] - 口腔修复膜收入7711.62万元同比下降19.38% [2] - 口腔修复膜毛利率85.98%同比下降1.63个百分点 [2] 成本与费用 - 销售费用7117.79万元同比激增38.87% [1][3] - 市场推广费3045.57万元与商业支持费2011.83万元占比超70% [3] - 销售费用率从25.88%升至37.90% [3] - 动物组织原材料增值税率从3%增至13%影响成本 [3] 市场竞争与策略 - 口腔修复膜受民营市场竞争激烈及价格走低影响 [2] - 脑膜产品通过集采中标维持市场份额 [2] - 营销投入用于新产品推广和竞争化营销策略 [1][4] - 活性生物骨2023年启动销售后入院进度符合预期 [5] 新产品管线 - 活性生物骨为重点战略新品正提升头部医院开发占比 [5] - 钙硅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进入注册发补阶段预计2025年底获批 [5] - 宫腔修复膜开展注册工作乳房补片处于数据管理阶段 [5] - 新产品预计未来2-3年陆续贡献收入增量 [5] 发展挑战 - 骨修复材料市场竞争激烈 [5] - 新品活性生物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3] - 需通过技术创新构建差异化优势应对集采压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