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CDEVY)

搜索文档
上海与世界|四个“天地”项目与上海城市发展
新浪财经· 2025-06-23 09:42
罗康瑞与上海城市更新项目 新天地项目 - 1996-2001年开发,保留石库门建筑"存表易里",将居住功能转化为商业休闲,占地52公顷的太平桥地块从拆迁名单转变为历史保护案例 [3] - 美国设计师本杰明·伍德参与规划,2001年建成后借APEC会议契机成为国际性地标,开创上海石库门里弄更新模式 [3] 创智天地项目 - 2003-2006年开发,联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与公共社区,建设大学路慢行街区吸引高校师生创新创业 [5] - 成为上海首个开放式创新社区,带动复旦、同济等高校资源聚集,现为杨浦世界级创新城区标志 [7] 虹桥天地项目 - 2005-2015年开发,依托虹桥枢纽规划商务区,引入商业、美术馆等慢业态,推动单一交通枢纽升级为长三角国际中央商务区 [10] - 现为长三角总部经济集聚地及会客厅,整合大交通、大会展(国家会展中心)、大商务功能 [10] 蟠龙天地项目 - 2014-2023年开发,改造城乡接合部蟠龙古镇,保留水乡肌理植入现代功能,客流量超越朱家角成为网红打卡地 [12][13] - 采用"古镇活化、古今共生"模式,发展非遗传承吸引都市休闲人群 [13] 开发模式总结 - 四大项目分别探索历史保护、街区创新、枢纽经济、古镇活化,形成差异化地标 [1] - 开发特征:选择特殊区位地块,混合文旅/商务/居住功能,打造历史与现代融合的文化空间 [12] - 成功因素:城市发展阶段(天时)、地块位置(地利)、个人理念(人和)与政府合作协同作用 [14]
财经聚焦 | 从商业新地标看城市发展新动能
新华社· 2025-06-12 23:53
商业新地标发展现状 - 北京中海大吉巷开业首日吸引20万客流,端午假期销售额达1200万元,客流量超50万人次 [1][10][15] - 上海张园改造后吸引30多个国内外品牌开设首店,平均每周1.5场"全球上新",日均客流3万人次 [2][7] - 成都京东MALL四川首店"五一"假期单日客流超2万人次 [8] - 贵阳新印1950日均人流量5000人次 [9] -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五一"假期接待游客64万人次,同比增长150% [14] 首发经济驱动商业升级 - 上海前5个月新增首店365家,北京中海大吉巷首批入驻品牌中超半数为首店或定制店,海淀大悦城首店占比近30% [7] - 成都一季度落户首店148家,贵阳2024年新商业项目引进首店248个 [7] - 首店经济显著提升客流量和销售额,形成"首见、首购、首体验"的破圈效应 [8] 创新消费场景与业态融合 - 贵阳新印1950保留工业遗迹,改造为艺术展厅和文创市集,引入潮牌、咖啡、异国料理等多元业态 [9][10] - 杭州湖滨商圈结合虚拟换装、AR互动等科技手段,打造"滨次元"线上体验和"西子廊桥"实景剧场 [10] - 商业地标通过文化、商业、休闲融合满足多元化需求,成为消费升级重要抓手 [11]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脉结合 - 北京大吉巷采用"传统工艺+现代技术"复原四合院,地下开发商业体并新增1.2万平方米公共绿地 [12][14] - 上海蟠龙天地商业区植入古镇文脉,哈尔滨中华巴洛克街区通过新业态吸引年轻消费者 [14] - 商业地标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推动"人、城、产"融合发展 [15]
龙湖·观萃以实景兑现力驱动城市发展
北京商报· 2025-06-12 21:51
行业趋势 - "好房子"概念成为衡量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指标,2025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 - 房地产行业正经历从基本居住需求向高品质与持续创新的转型[1] 项目亮点 - 龙湖·观萃是全国首座住建部认证的"好房子",拥有超3万方(约4.5个标准足球场)北京最大交付级实景展示区[1][3] - 项目采用"所见即所得"展示逻辑,涵盖城市街角公园、商业街区、景观中轴等全维度实景[3] - 社区入口设计约4000平方米绿野公园,通过三重礼序空间营造归家仪式感[3] - 全国首个"带设计方案入市"地块,创新性转化架空层、风雨连廊等政策元素为生活场景[3] 空间设计创新 - 近1000平方米风雨连廊连通3座架空层及核心园林,促进邻里交流[3] - 约1000平方米架空层打造运动健身、邻里欢聚等六大功能板块[4] - 空中浮岛阳台通过奇偶错层实现超6米挑高,户户赠送并创造多元场景[4] 材料与工艺 - 社区主入口采用南非安哥拉黑石材与6米长中国黑原石[6] - 静心水庭600平方米枯山水景观使用巴西彩虹印象奢石[6] - 蓝宝石水环项链池底采用南非安哥拉黑与乌克兰海洋蓝钻奢石纯手工拼花[6] - 精选全球九大珍稀树种全冠移植,如元宝枫、希腊白蜡树等[6] - 亚马逊绿奢石抗污性能优于普通石材3倍[6] 区域价值提升 - 12年一贯制北京师范大学未来实验学校落地,提升区域教育能级[8] - 南侧2公里超极合生汇、1公里生命科学园核心研发区(600家医药企业)形成高阶居住需求[8] - 东北环线S2号线开通后,1.3公里生命谷站可直达国贸、望京等商务区[9] - 项目5月登榜北京市网签量TOP5、昌平区TOP2[9]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要素配置加强资源保护以更大力度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
西安日报· 2025-06-12 11:30
自然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会议核心要点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1] - 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深入推进规划土地联动 严守自然资源底线 [1] - 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 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1] 科学规划引领 -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刚性管控 完善规划传导实施路径 [2] - 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 加快推进详细规划全覆盖 [2] - 抓好"三生"空间有机融合 提高城市宜居性、韧性和智慧水平 [2] 要素配置优化 - 精准保障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 [2] - 盘活利用"五类用地" 探索特大城市有机更新新路径 [2] - 做好土地规划深度融合 [2] 自然资源保护 -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2] - 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2] - 完善城镇开发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详规"一张图" [2] - 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2] 工作机制 - 完善上下协同、横向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2] - 凝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2]
从“苏超”看体育赋能 绿茵场成城市发展“活力引擎”
证券时报· 2025-06-10 01:53
赛事定位与参与模式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采用"全民参与+城市荣誉"的核心理念,打破职业联赛精英化路径,构建开放包容的足球生态 [1] - 参赛球员达500余人,涵盖公司职员、教师、大学生等非职业群体,年龄跨度16-40岁,体现"人人皆可上场"的全民足球理念 [1] - 赛事设计强调"谁行谁上"的纯粹性,吸引大量曾接受专业训练但现从事其他行业的"斜杠"爱好者参与 [1] 文化传播与地域特色 - "苏超"通过地域文化现代性表达实现破圈,如"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楚汉之争"等名梗强化地方文化认同 [1] - 赛事将本土元素融入传播,例如扬州中场休息展示非遗、常州推出"9.9元门票"套餐联动本地品牌营销 [2] - 盐城"观赛送鸡蛋饼"活动吸引万名游客打卡,形成文化体验与消费的闭环 [2] 经济联动与社会效益 - 端午假期期间6个主场城市文旅消费增长14.63%,超18万球迷跨城观赛,带动区域经济协同 [2] - 常州"9.9元门票"套餐推动本地萝卜干品牌线上销量翻倍,验证赛事对周边产业的拉动效应 [2] - 赛事构建"政府定规则、社会创内容、市场配资源"的治理框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连接器 [2]
《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蓝皮书2024评估报告》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15:22
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评估 核心观点 - 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水平保持全球前三、国内第一,稳居国际第一梯队[3] - 蓝皮书围绕五大功能定位提出前瞻性政策建议,包括海洋科技创新、国际航运中心引领、海洋事务治理、绿色低碳示范和国际合作标杆[1] 评估体系与结果 评估框架 - 采用5个一级指标(海洋产业创新、航运资源配置、海洋事务治理、绿色发展转型、城市发展实力)和25个二级指标,对标全球20个重点海洋城市[3] 排名表现 - 综合排名:全球前三、国内第一[3] - 细分领域: - 海洋产业创新:国际第一梯队,船厂手持订单规模和海洋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显著[6] - 航运资源配置: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班轮流通性全球领先,活跃度仅次于新加坡[7] - 绿色发展转型:高压岸电连接数量全球第一,替代能源加注设施种类全球第三[7] - 城市发展实力:人才吸引力全球第二(仅次于纽约),科技创新实力突出[8] 优势与短板分析 核心优势 - 海洋产业:依托海洋装备产业链和科创资源,船厂订单和高校教育领先[6] - 航运资源:黄金水道、多式联运网络和深水航道支撑港口吞吐量优势[7] - 绿色发展:高压岸电应用全球第一,绿色港航成效显著[7] 待提升领域 - 海洋事务治理:需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7] - 绿色发展:海洋生态治理保护需强化核心竞争力[7] - 城市实力:经济金融能级和城市生态建设需持续发力[8] 发展对策建议 - 强化全球航运枢纽建设,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高地[12] - 加快海洋科创驱动,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12] - 推进国际区域合作,锚定绿色生态发展理念[12]
上海为城市发展规划创制性立法,“解渴管用”如何落地
第一财经· 2025-05-28 15:24
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核心内容 - 这是一部全新的创制性立法,对推进上海市统一规划体系建设、规范规划编制、保障实施及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 《条例》将于2025年7月1日施行,强化人大对规划审查批准和实施情况的监督 [1] - 制度层面固化实践经验并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战略导向作用 [1][2] 条例结构与特点 - 共六章40条,全体系构建统一规划体系,全周期明确管理要求,全方位汇聚各方智慧 [2] - 第二章第八至十二条详细规定规划体系与协同机制,第九条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需强化衔接落实 [2] - 系统规定规划编制流程(前期研究至总结评估)及实施保障机制,包括专家咨询论证(第二十二条)和公众参与(第二十一、三十三条) [2] 十五五规划落地实践 - 将"十五五"规划编制作为《条例》最佳实践场景,前期开展56项重大课题研究并吸纳成果 [3] - 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规划科学性,开展2个系列9项行动收集科学家、企业家及市民意见 [3] - 加强规划衔接,包括上下衔接(国家战略、市级专项规划等)和左右衔接(长三角省市协同机制) [4] 规划实施机制 - 构建全流程推进机制,规划《纲要》发布后制定任务分解方案(第二十六条),专项规划同步建立责任清单 [5] - 年度计划落实发展目标(第二十七条),促进财政、土地等政策协同保障要素资源配置(第二十八、二十九条) [5] - 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第三十至三十二条) [6] 监督与评估执行 - "十四五"规划总结评估中,对20项重大指标、93项重大项目、259项重大任务逐一审查 [7] - 监察机关、审计机关依法监督,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各区各部门履职参考 [7] - 明确违法责任追究,单位和个人可对规划问题提出建议 [7]
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发布 城市发展从规模依赖转向内涵提升
新华财经· 2025-05-27 21:47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介绍"人大指数"背景 "城市网络形象不是冰冷的数字排名,而是万千市民幸福感的温度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卢家 银介绍,"中国城市网络形象的演进,已经开始从规模依赖转向内涵提升。超大城市锚定高度,中小城 市拓展温度,数字技术改变速度,共同绘制出'千城千面、和而不同'的现代化图景。" 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周亭教授表示:"城市竞争力已从'资源禀赋的静态比拼'转 向'叙事能力的动态竞争'。通过硬件投入和软性体验的平衡,让城市既有生态和城市后天打造的体验实 现共振。" 据介绍,《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院校共同编撰。这是中国人民 大学第五次发布"人大指数"成果。"人大指数"是中国人民大学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重大问题作 为研究重点,形成的一批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与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各领域的指数。 新华财经北京5月27日电(万令轩)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报告(2025)》 (以下简称《报告》),是国内系统性评估城市网络形象领域的权威性研究成果。《报告》围绕城市传 播、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活、城市治理 ...
成都:推动轨道交通深度融入城市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5-27 07:14
轨道交通建设进展 - 成都已开通16条轨道交通线路,线网规模位居国内第一方阵 [1] - 2024年开通四川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资阳线,截至2024年底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670公里、车站423座 [2] - 轨道交通800米覆盖通勤比重达34%,在超大城市中位居全国第二,市民平均通勤时间缩短到38分钟 [3] 轨道营城与城市发展 - 成都实施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形成"商业中心—居住中心—生产中心"圈层分布的建筑群落 [2] - 轨道交通带动周边地块高强度开发与市政设施配套建设,推动"人、城、产"融合发展 [2] - 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布局建设2.8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首个轨道站点综合开发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轨道城市·寓见"2024年运营 [6] 轨道交通商业价值 - 成都地铁日均客运量超600万人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3% [4] - 商业项目开工建设面积达376万平方米,年均开工量近100万平方米 [4] -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联合成都轨道集团打造辐射全国的港铁车站商业平台 [4] 轨道交通产业生态 - 成都轨道交通相关产业园区汇聚570余家上下游企业,全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5] - 构建"一校一总部三基地"空间发展格局,产业集聚度位居全国前列、西部地区之首 [5] - 轨道交通产业被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5] 轨道交通服务创新 - 高峰期最小行车间隔压缩至2分钟,准点率达99.99% [6] - 打造儿童友好车站、无障碍卫生间等全生命周期品质服务 [6] - 首个未来社区生活中心"隔壁子·未来社区生活中心"和首批"地铁驿站"上线 [6] 轨道经济综合效益 - 轨道交通串联城市产业带,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的"发展线" [4] - 创新布局零售商业、精品酒店、城市康养等业态,推动"首店经济""名店经济"转型 [4] - 形成"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三圈合一的业态格局 [6]
从“人类社会”转向“人机社会”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城市发展“基因”?
环球网资讯· 2025-05-25 22:19
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 - 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人类生活,推动社会治理框架从"人类社会"转向"人机社会",需建立"人机契约"延伸责任链条至AI研发与应用端 [2] - 传统社会治理责任链条因AI参与决策而模糊,需重构治理框架以保障AI可信可靠并维护人类权益 [2] - 北京12345热线应用AI技术于问题分类、智能审批等场景,上海推动惠企政策全流程数智化 [3] 公共服务智能化转型 - 社会治理体系从"压力型"向"价值共创型"转变,建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 [3] - 人工智能推动环境治理范式转向"数据密集型",实现污染动态管控、精准溯源及预报 [3] - 四川德阳、绵阳通过AI大数据平台减少污染预警58天,避免工业产值损失 [4] 城市发展论坛成果 - 论坛聚焦AI与城市发展,汇集社会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学者探讨治理理论与实践创新 [2][3] - 自2013年起累计形成近百篇演讲成果,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