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直觉外科(ISRG)
icon
搜索文档
2 Unstoppable Growth Stocks to Buy During a Market Crash
The Motley Fool· 2025-10-15 16:33
市场环境与潜在风险 -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于2025年10月10日首次突破23100点,但随后因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关于考虑大幅提高对中国产品关税的言论,当日收盘较当日高点下跌3.96% [1][2] - 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的平均远期市盈率为22.3倍,此水平上一次出现是在2021年底,随后2022年经历了严重的熊市 [3] Intuitive Surgical (ISRG) 公司分析 - 公司是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的市场先行者,拥有超过11000套系统安装在74个国家,是该行业最大的参与者 [5] - 公司股价较今年早些时候的历史高点下跌了29%,但自首次公开募股以来已上涨约18790% [5] - 竞争壁垒包括:新系统需通过临床试验证明其至少与达芬奇系统等效才能获得FDA批准;医院为避免培训外科医生的转换成本而倾向于使用现有系统 [6][7] - 第二季度手术量同比增长14%,通过提高专用器械和配件价格,公司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1% [8] - 公司股票远期市盈率为53.6倍,在市场下跌时可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估值 [9] Vertex Pharmaceuticals (VRTX) 公司分析 - 公司是唯一销售针对囊性纤维化根本病因药物的企业,过去20年股价上涨1820% [10] - 囊性纤维化患者全球约109,000人,2020年至2024年出生的患者多数预期寿命可达65岁或以上,而20年前出生患者的中位生存年龄仅为34岁 [10][11] - 公司首个CF治疗药物Kalydeco于2012年获FDA批准,但仅适用于小部分患者;2024年12月FDA批准了适用于更广泛基因突变的三药组合Alyftrek [12][13] - 目前无其他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竞争力的CFTR调节剂,公司CF业务可能超过十年不会面临显著竞争 [13] - 公司股票远期市盈率为22.7倍,相对较低 [14]
High Margins, Lower Price: Is Intuitive Surgical Stock A Buy?
Forbes· 2025-10-14 22:00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提供创新的手术系统,使医生能够执行复杂的微创手术,从而改善全球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 [3] - 公司具有垄断性特征,享有高利润率 [2] 财务表现与估值 - 最近十二个月营收增长20.8%,过去三年平均营收增长15.4% [7] - 最近十二个月营业现金流利润率为30.9%,营业利润率为28.8% [7] - 过去三年平均营业现金流利润率为26.9%,平均营业利润率为26.3% [7] - 当前市销率为17.1倍,较一年前有26%的折价 [7] 历史股价波动 - 公司在互联网泡沫期间股价暴跌超过82%,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下跌近76% [8] - 通胀冲击导致股价下跌约50%,新冠疫情期间和2018年修正分别引发约40%和24%的下跌 [8]
Can ISRG Continue Its Strong Growth Amid Tariff & Rare Earth Woes?
ZACKS· 2025-10-14 21:36
公司业绩与市场表现 - 直觉外科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超预期,收入增长21%且国际手术量势头强劲 [7] - 公司股价在过去三个月下跌14.9%,表现逊于行业4.7%的跌幅 [1] - 公司预计2025年顶线和底线增长将较2024年放缓 [12] 关税影响 - 关税已导致第二季度毛利率被侵蚀约60个基点,预计将使2025年盈利能力降低约收入的1% [7][9] - 当前从中国进口至美国的关税为30%,从美国出口至中国的关税为10% [8] - 关税负担预计将在后续季度更加显著,且前总统宣布将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 [10] 稀土供应风险 - 中国对稀土矿物出口的新限制对达芬奇机器人系统所需的关键部件构成直接威胁 [13][14] - 稀土供应延迟或短缺可能减缓生产、打乱新设备发布并推高材料成本,进一步挤压利润率 [15] - 稀土元素如钕和钇对达芬奇平台的精密电机、传感器和成像部件至关重要 [14] 公司应对措施与财务展望 - 公司正通过扩大全球制造足迹来应对压力,包括在保加利亚开设新工厂,并计划在德国和墨西哥增加产能 [11] - 公司预计2025年调整后毛利率在66%-67%之间,较2024年水平收缩210-310个基点 [17] - 2025年调整后运营费用预计将增长10%-14% [17] 行业同行比较 - 同行史赛克和Globus Medical同样面临风险,其机器人平台同样依赖稀土矿物 [2][18] - 关税和出口限制增加了所有领先美国手术机器人公司的运营成本,并可能降低其价格竞争力 [18] 公司估值 - 直觉外科估值偏高,其价值评分为D [19] - 基于未来12个月市盈率,公司股票交易在50.56倍,高于行业平均的27.51倍 [19]
深耕创新沃土,布局未来医疗——专访直观医疗全球董事会主席古迦睿
新华财经· 2025-10-14 19:30
公司战略与本土化进程 - 公司全球董事会主席表示将持续扎根上海,依托城市创新生态为全球患者提供微创、精准的医疗解决方案 [1] - 公司于2017年与上海复星医药合资成立直观复星,被视为技术与本土资源的精准对接 [4] - 2024年6月,总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的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在浦东投入使用,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生产、培训、服务一体化中心 [4]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在中国累计服务80多万病患,手术量仍在稳步增长 [4] - 通过进博会平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于2023年6月获国家药监局注册证并当年实现量产,Ion支气管导航系统于2024年3月获批、7月上市,中国成为该系统在亚太地区首个上市国家 [5] 市场环境与政策支持 - 中国不仅拥有广阔市场,更是医疗科技突破的重要动力源,具备构建优质医疗科技生态的核心条件 [2] - 上海发布的《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将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与公司的技术布局高度匹配 [2] - 上海的医疗政策构建了支持深度融合的生态环境,使创新节奏更快、方式更灵活 [3] - 公司建议上海通过政策试点推动数字手术技术,助力打造国际级手术机器人卓越中心,并参考国际医疗框架指导数字健康技术决策 [3] 行业地位与运营数据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手术机器人企业,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累计手术量已超过1694万台,仅2024年便完成超过268万台手术 [2] - 全球范围内已有数百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其中不少源自中国,部分研发基地位于上海 [5] 技术发展与未来展望 - 公司判断医疗行业“技术融合拐点”已来临,预测未来30年内医疗科技将实现翻倍式突破 [7] - 技术突破的核心驱动力包括高精度手术工具迭代、AI与云计算赋能的远程医疗培训体系、跨医院数据整合优化的诊疗方案 [7] - 最新第五代达芬奇手术系统具备比以往高出10000倍的计算能力,配备新型传感器和软件以帮助医生获取更多可量化数据 [7] - 公司正加大AI与机器学习研发投入,未来将联合生态圈企业为外科医生开发更多AI工具,挖掘云计算在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等场景的价值 [7][8] - 公司发展理念是追求“人机协同的精准医疗”,核心目标是让AI减轻医护负担、让机器人提升治疗效果 [8] - 未来行业竞争将是生态体系之间的竞争,聚焦机器人技术、设备、培训、服务、教育的综合能力建设 [9]
药闻 | 深耕创新沃土,布局未来医疗——专访直观医疗全球董事会主席古迦睿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14 19:27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手术机器人企业,其开发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被广泛用于泌尿、妇科、普通外科等手术领域 [3]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累计手术量已达1694万台以上,仅2024年便完成超过268万台手术 [3] - 在中国市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累计服务超过80万病患,且手术量仍在稳步增长 [6] 中国战略与本土化进程 - 公司认为中国不仅拥有广阔的市场,更是医疗科技突破的重要动力源 [3] - 公司于2017年与上海复星医药合资成立直观复星,被视为技术与本土资源的精准对接 [5] - 2024年6月,总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的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在浦东投入使用,是公司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生产、培训、服务一体化中心 [5] - 截至目前,直观复星已在中国设立了7个区域培训中心,未来数量还将持续增加 [6] - 通过进博会平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于2023年6月获国家药监局注册证并当年实现量产 [6] - 用于肺癌早期精准诊断的“Ion支气管导航操作控制系统”于2024年3月获批,同年7月正式上市,中国成为该系统在亚太地区的首个上市国家 [6][8] 技术发展与AI布局 - 公司判断医疗行业的“技术融合拐点”已来临,预测未来30年内医疗科技将实现“翻倍式突破” [10] - 最新型的第五代达芬奇手术系统具备比以往高出10000倍的计算能力,配备新型传感器和处理器 [10] - 公司至少从十年前便开始在物联网、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方向布局,未来将联合生态圈企业为外科医生开发更多AI工具 [10] - 公司正加大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研发投入,上海被视为实现这一愿景的理想平台 [11] - 公司的发展理念是追求“人机协同的精准医疗”,核心目标是让AI减轻医护负担、让机器人提升治疗效果 [11] 行业生态与竞争格局 - 构建优质医疗科技生态的关键在于强化“医院数据系统、中外医疗科技企业、供应链各环节”的三角紧密联动 [3] - 未来行业内的竞争将是生态体系之间的竞争,聚焦“机器人技术+器械设备+培训体系+服务支持+多元教育”的综合能力建设 [12] - 全球范围内已有数百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其中不少源自中国,部分研发基地位于上海 [6] - 公司期待未来能在供应链、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领域与中国本土企业展开合作 [6] 政策环境与上海角色 - 上海市发布的《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将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与公司的技术布局高度匹配 [3] - 上海的医疗政策构建了支持深度融合的生态环境,能让创新节奏更快、方式更灵活 [4] - 公司为上海完善医疗科技生态提出建议:推动数字手术技术试点;打造国际级手术机器人卓越中心;参考国际医疗框架指导数字健康技术决策 [4]
Why Congress Is Buying Intuitive Surgical Ahead of Earnings
MarketBeat· 2025-10-14 19:08
公司近期催化剂 - 公司即将于2025年10月21日发布下一份财报 可能迎来突破性上涨窗口 [1] - 获得新的FDA批准以及欧洲扩张许可 显著扩大了其可触达市场 [2] - 关键法规可能很快获批 美国国会成员近期买入活动引发市场关注 [3][7] - 国会成员Markwayne Mullin在2025年9月以每股平均443.99美元价格买入最多10万美元股票 Ro Khanna以每股平均466.66美元买入最多1.5万美元股票 [8] 公司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开发用于外科手术的人工智能驱动机器人 使医疗专业人员能够远程精准操作 [4] - 近期FDA批准了da Vinci 5软件功能 将促进该技术进一步采用并实现机器人辅助远程手术 [5] - Ion endoluminal系统试验已在美国和欧洲获批 涉及超过2000名受试者 可能带来更多元化和快速增长的收入流 [6] 市场估值与预期 - 公司市盈率为60.77倍 显著高于医疗仪器行业26.3倍的平均水平 显示市场愿意给予溢价 [1][9] - 华尔街分析师共识目标价为每股584.76美元 暗示较当前435.73美元的价格有34.20%的上涨潜力 [1][9] - 另一项分析师共识目标价为每股589.43美元 意味着37.2%的上涨潜力 且未计入近期发展的潜在财务收益 [10] - 公司最新季度财报显示每股收益为2.19美元 比市场预期1.93美元高出13% [11] 行业背景与机遇 - 医疗保健行业整体估值受压 Healthcare Select Sector SPDR Fund过去12个月表现落后标普500指数约22% 为十多年来最大差距 [12] - 若医疗保健板块出现整体复苏 公司有望放大其看涨的基本面 加速上涨 [12]
The Ithaka Group Q3 2025 Commentary
Seeking Alpha· 2025-10-14 11:55
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美国股市延续涨势,Russell 1000 Growth指数上涨10.5%,创下24次历史新高,标普500指数上涨8.1%,纳斯达克100指数上涨11.2%,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5.2% [3] - 市场强势主要由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内大型公司宣布的基础设施投资浪潮推动,包括前总统特朗普推动的900亿美元美国AI基础设施投资、OpenAI与Oracle的3000亿美元计算合作、Nvidia与OpenAI的1000亿美元交易等 [3] - 德意志银行估计,科技支出(主要是AI投资)将在2025年为美国GDP增长贡献约1-1.5个百分点 [3] 货币政策 - 美联储在9月中旬将政策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00%-4.25%区间,同时维持每月400亿美元的量化紧缩计划不变 [6] - 美联储政策展望转向略微宽松,2025年联邦基金利率中值预测降至3.6%,2026年预测降至3.4%,2027年预测降至3.1% [6] 投资组合表现 - Ithaka美国增长策略第三季度总回报率为1.2%,净回报率为1.0%,分别落后Russell 1000 Growth指数940个基点 [7][8] - 个股选择拖累相对表现790个基点,行业配置产生140个基点的负面影响 [8] - 投资组合广度较弱,30只股票中仅有8只(占名称26%和总权重24%)在整个季度跑赢基准 [8] 行业表现分析 - 金融服务业是五大主要增长板块中唯一产生正面相对回报的行业,但对该板块700个基点的超配拖累了约90个基点的相对表现 [9] - 科技板块是表现最差领域,17只持仓中仅有6只跑赢基准,表现强劲的股票集中在AI供应链交易中 [9] - 非必需消费品是第二大拖累来源,医疗保健板块五只持仓中有四只表现不及基准,生产者耐用品板块也出现轻微表现不佳 [9] 主要贡献者 - NVIDIA第三季度回报率为18.0%,对投资组合影响为1.4%,作为加速计算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在AI工作负载的图形处理单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10][11] - Robinhood Markets第三季度回报率为52.9%,对投资组合影响为0.8%,股价表现强劲源于公司被纳入标普500指数以及事件合约业务推动约20亿美元交易量 [10][12] - Shopify第三季度回报率为28.8%,对投资组合影响为0.7%,股价上涨得益于强劲的第三季度财报全面超出市场预期 [10][13] 主要拖累者 - ServiceNow第三季度回报率为-10.5%,对投资组合影响为-0.8%,股价下跌因投资者担心AI原生产品可能对传统软件层造成颠覆 [10][15] - Chipotle Mexican Grill第三季度回报率为-24.6%,对投资组合影响为-0.7%,表现疲软源于7月中旬财报不及预期,导致公司下调全年同店销售预期 [10][16] - Intuitive Surgical第三季度回报率为-17.7%,对投资组合影响为-0.7%,表现不佳由于持续的多重压缩,尽管公司公布了全面超预期的财报 [10][17] 投资组合调整 - 第三季度新增三个头寸:Oracle、Amphenol和Alphabet,同时清仓三个头寸:Chipotle、ASML Holdings和Salesforce [18] - 过去12个月换手率上升至20.3%,过去三年平均年化换手率上升至15.2% [18] AI投资前景分析 - 2025年AI资本支出预计在4000亿至6000亿美元之间,美国超大规模企业(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和Oracle)占总支出的3000亿至3500亿美元 [18] - AI建设规模可与美国州际公路系统(按当前美元计算约5000亿美元)和19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建设(全球约1-1.5万亿美元)相媲美 [18] - 早期研究显示关键业务运营(如软件开发和客户服务中心)的效率提升达20%-50%,ChatGPT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产品,发布后两个月内达到1亿月活跃用户,两年后据报道拥有约8亿周活跃用户,每日产生25亿用户提示 [20] - 当前AI建设由全球一些最大和最盈利公司的堡垒资产负债表支持,与1990年代末主要由债务融资且收入微薄的公司形成对比 [21]
撕开铁幕裂缝: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千亿逆袭
钛媒体APP· 2025-10-12 18:47
全球与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概况 - 2023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180.74亿美元,2024年增至约204亿美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75%,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30亿美元 [1] - 全球市场由直觉外科(达芬奇市占率超80%)和史赛克等巨头主导 [1] - 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95.9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4.5%,预计2025年将达到110.3亿元 [2] - 中国市场呈现“外资主导、国产追赶”态势,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前八品牌中,进口与国产品牌数量均为4家,但进口品牌销额占比70.18%,国产品牌占比29.82% [3][4] 细分市场竞争格局 - 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直觉医疗(达芬奇)在2025年第二季度以53.8%的市占率排名第一,其营收达24.4亿美元(约17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1.4% [5] - 2025年二季度,国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新增装机13台,同比增长超150%,在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从去年的42%升至62% [7] - 2025年1月至5月,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增长82.9%,第一季度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约为44.4% [9] - 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进口品牌如史赛克、美敦力占据主导,但国产品牌天智航表现突出,其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增长62.5% [10] - 神经外科机器人国产化率从2020年不足30%提升至2025年的50%以上 [11] 关税影响与国产替代机遇 - 2025年中美关税摩擦加剧,美国对华医疗设备加征关税达125%,中国对美进口商品反制加征125%关税,导致进口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IS4000终端售价或突破3000万 [12] - 受关税影响,直觉外科2025年第一季度在华毛利率从2024年的69.1%下滑至65%-66.5% [12] - 进口压力为国内厂商带来结构性机遇,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价格多集中在1200万-1800万元区间,较达芬奇系统(1499万-2492万元)更具性价比 [13] - 以精锋MP2000为例,其中标价较达芬奇国产版本低30%-40% [14] - 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进口品牌均价约1579.0万元/台,国产品牌均价为834.8万元/台 [14] 国产厂商进展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微创医疗、瑞龙外科、敏捷医疗、唯精医疗、术锐等5家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 [9] - 国产微创手术机器人股价从年初至今上涨96% [15] - 天智航2025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收同比大增114.89%至1.25亿元,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亏损收窄33.02% [15]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 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依赖进口,其成本合计占整机成本的70%-80% [17] - 国产品牌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存在差距,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拥有700余项授权专利,形成强大专利壁垒 [20] - 市场竞争加剧,2025年有5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同质化趋势出现 [24] - 企业为抢占市场打起价格战,例如思哲睿的腔镜手术机器人SR1000曾以538万元超低价中标,而达芬奇均价约2300万元 [25] - 价格战导致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陷阱,例如微创机器人-B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7.04%,但毛利率从去年同期47%下滑至41% [26][31] - 行业融资难度加大,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仅完成9笔融资,较2020-2022年年均近30笔水平大幅缩水 [34] 未来发展方向与创新路径 - 通过5G+远程诊疗技术降低手术成本,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微创机器人、天智航等企业已进行探索,天智航“图迈远程”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4月获全球首张远程手术机器人注册证 [38][39] - 融合AI技术增强手术机器人能力,例如精锋医疗的支气管镜机器人CP1000配置了AI导航 [40] - 预计2023-203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由62.6亿元增长至708.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4%,超过全球的21.0% [40] - 模式上效仿直觉外科的“设备+耗材+服务”模式,直觉外科2024年耗材收入占比60.81%,服务收入占比15.65% [42] - 政策支持加速落地,手术机器人已被纳入28个省市的医保支付范围,报销比例介于45%-75%之间 [45] - 上海市明确了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收费指导,在特定适应症下手术额外定价3万元,报销比例最高达80% [45]
欧莱雅董事长建议上海打造科创与消费“双核驱动飞轮”|第37次上海市咨会
新浪财经· 2025-10-12 17:53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概况 - 第37次会议于10月12日在上海举行,汇集40位全球商业领袖 [1] - 46家成员企业中,24家位列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7家位列福布斯2000强 [1] - 成员企业总市值超过3.5万亿美元,每年在沪纳税总额超过350亿元人民币 [1] 欧莱雅集团观点与动态 - 提出构建上海独有的科创与消费"双核驱动飞轮",推动打造"国际科创消费中心" [1] - 核心是科技创新与消费互相赋能,形成高速循环的飞轮效应 [1] - 今年二季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约3%,显著回暖 [3] - 进入中国28年,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美妆集团之一 [3] - 今年在中国成立两个全新的投资基金,聚焦中国美妆相关产业的投资、孵化及科技创新合作 [3] - 旗下品牌兰蔻的90周年展在上海西岸拉开帷幕 [3] 施耐德电气集团观点与动态 - 建议优化产业政策,鼓励先行企业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并在产业链内复制推广经验 [4] - 建议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AI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4] - 建议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开放协作,把政策优势、企业活力和高校科研转化为集群竞争力 [4] - 认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电气化及数字化备受关注,与公司优势契合,是持续加大中国市场投入的原因 [4] - 今年9月2日,EcoFit低压配电中国创新中心在上海落成,提供端到端服务 [5] 直观医疗观点与动态 - 建议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政策和监管环境更好地平衡创新、质量和病患安全 [5] - 期待上海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的创新高地,打造健康良好的医疗健康生态体系 [5] - 公司旗下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自2006年在中国参与首台手术至今,已参与超80多万台手术 [5] - 在中国建立了7个区域培训中心,培训了15000多名医生 [5] - 2017年与上海复星医药在浦东合资成立直观复星 [6] - 2024年6月,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在浦东投入使用,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生产、研发、培训、服务一体化中心 [6] - 期待上海继续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6]
华平投资纪杰、高瓴张磊……近40位全球顶尖企业家,最新发声!
证券时报· 2025-10-12 17:23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近40位顶尖企业家围绕人工智能、数据与金融等议题为上海迈向2030年的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1] - 人工智能被视为一场堪比工业革命的变革,有望为未来十年全球GDP贡献高达15%的增量 [3] - 上海被建议系统性规划AI产业发展,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并加快跨境数据流动以巩固其全球城市地位 [3][10][7] AI发展的战略规划与价值创造 - AI能够助力上海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参与制定全球规则,并多维度创造价值 [3] - 在AI竞赛中,最终胜出的将是快速规范化应用AI的城市,上海需要城市级规划,将AI作为基础设施,并推动跨行业融合以重塑出行、健康、粮食和能源等领域的商业模式 [3] - AI的成功依赖人才、数据、算力三大要素,上海需吸引并留住全球顶尖人才,挖掘物流、金融、医药等领域的私有数据价值,并高效配置资本 [3] - 中国最大的AI语言模型是开放的、低成本的,拥有大量工程与研发人才及投资,并有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消费者愿意拥抱新技术,未来AI应用场景众多 [4] - AI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能为上海提供关键助力,建议投资绿色数据中心、芯片设计优化等技术,并利用AI促进绿色消费 [4] 数据要素的利用与跨境流动 - 构建可信的生态系统并推动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合规共享,对于发展真正可信、可理解的工业级AI模型至关重要 [7] - 跨境数据共享至关重要,具有普适性,值得相互学习与借鉴 [7] - 从金融角度看,中国数据出口规模应进一步扩大,建议加快跨境数据流动,简化合规流程,培育更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 [7] - 建议建立激励机制(如税收优惠)来认可AI的社会价值,并设立标准,使上海成为可信数据协作平台 [8] 金融体系与资本配置的优化 - 建议上海提升金融体系的资本配置效率,推动储蓄资源向创新领域与中小企业倾斜,并发展养老金、保险等长期耐心资本 [10] - 需要构建高效、可信的市场基础设施以引领下一轮经济增长 [10] - 建议上海进一步开放金融体系,并深化内地与香港在金融领域的联动 [10] - 保险业是推动增长、强化韧性与创新的重要动力,建议利用上海强大的保险实力构建覆盖长三角的风险保障体系,并强化其作为全球再保险枢纽的地位 [10] - 上海已深入嵌入全球金融体系,有公司积极拓展跨界合作,例如在2024年与中国医疗服务提供商合作推出手术费用支付服务以简化支付流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