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极星汽车(PSNY)
icon
搜索文档
Tesla rival Polestar closes R&D sites in the UK and lays off 130 staff
Business Insider· 2025-10-31 02:29
公司运营调整 - 极星公司关闭了其在英国纽尼顿和考文垂的两个研发中心并裁减130名员工[1] - 研发工作将转移至瑞典总部进行整合以建立更精简的组织架构[1][2] - 此次裁员原因是其即将推出的Polestar 5车型的工程工作已经完成不再需要英国的研发能力[2] 公司财务状况与业绩 - 公司在2025年第二季度报告净亏损10.3亿美元[3] - 上个月在英国市场创纪录地销售了2758辆汽车[3] - 2024年1月公司宣布全球裁员450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5%[4] 行业与市场环境 - 由于美国关税冲击全球汽车行业公司日益将重心转向欧洲市场[3] - 公司销量落后于特斯拉同期英国市场特斯拉新车注册量略低于8000辆[4] - 公司由拥有沃尔沃汽车和路特斯股份的中国吉利集团控股并在纳斯达克上市[3]
Factbox-Automakers pool with EV makers to avoid EU emissions fines
Yahoo Finance· 2025-10-21 22:43
罚款规定 - 欧盟对汽车制造商的碳排放罚款最初针对2025年水平 潜在罚款金额可能高达150亿欧元(约合175亿美元)[1] - 2024年3月 欧洲委员会调整合规标准 允许汽车制造商基于2025年至2027年的平均排放水平来遵守规定[1] 联盟概况 - 所有当前已确定的联盟协议(以其“池管理人”命名)将于2024年底到期 预计未来几年将续签[2] 具体联盟构成 - 日产公司于2023年10月与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组成联盟[3] - KG Mobility于2023年9月底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组成联盟[4] - 特斯拉联盟于2024年1月形成 成员包括Stellantis、丰田、福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零跑汽车、马自达和斯巴鲁 本田和铃木于2024年3月加入该联盟[5] - 梅赛德斯联盟于2024年1月形成 成员包括梅赛德斯、沃尔沃汽车、电动汽车制造商极星和smart汽车 沃尔沃汽车和极星均由中国吉利控股集团支持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持有梅赛德斯9.69%的股份 smart汽车是梅赛德斯与吉利的合资企业[6] 电动汽车市场展望 - 根据咨询公司艾睿铂的数据 电动汽车占去年欧洲轻型汽车总销量的12% 预计今年将达到15%[7] - 预计到2027年 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将增至24% 到2030年底将增至40%[7]
极星汽车关闭最后一家中国门店,知名新势力这是怎么了?
36氪· 2025-10-20 18:52
公司战略调整 - 极星汽车已关闭其位于上海前滩L+Plaza的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公司回应称此举为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模式,以更好地契合中国市场多样化、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 [3] - 目前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可通过官方网站等数字渠道了解产品信息并完成购车流程 [3] - 极星汽车是瑞典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于2015年被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沃尔沃汽车收购,2017年进入中国市场,并于2022年6月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的方式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为"PSNY" [3][4] 中国市场运营挑战 - 极星汽车自2017年进入中国市场至2024年的6年时间内,共计更换了6任中国区负责人,频繁的领导层更迭导致企业内部战略方向不稳定和执行层面混乱 [10] - 作为源自海外的品牌,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面临独特的消费习惯、政策环境以及激烈竞争格局,要在此庞大复杂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存在难度 [6] - 公司可依托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在国内丰富的保养维修网络,为已售出产品的后续维保提供保障,即便门店减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客户满意度 [6] 品牌与产品定位问题 - 极星汽车未能在中国市场建立起清晰、统一且具有辨识度的品牌认知,其产品线定价跨度巨大,从145万元人民币的极星1到25万元左右的极星2,价格区间横跨百万级豪华车与主流中高端电动车市场,导致消费者对品牌形象产生严重认知偏差 [8] - 品牌定位出现失误,既未能构建颠覆性的技术叙事,也未能围绕用户社区打造情感连接或精准锁定特定用户需求,产品在智能化、续航等核心指标上未形成压倒性优势,陷入高端市场无法撼动传统豪华品牌、中端市场难以与本土品牌竞争的尴尬境地 [9] 行业竞争环境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近乎残酷的竞争阶段,各家造车新势力在价格和配置方面展开激烈厮杀,企业需要具备强大定力和长远战略眼光才能脱颖而出 [9] - 对于极星这样的国际品牌,中国市场只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公司需站在全球高度审视自身优势与不足,通过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创新合作来构建竞争优势 [12]
昔日“特斯拉劲敌” 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也关了!上半年在华仅卖出69辆 公司1800亿元市值已蒸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5 00:56
业务模式调整 - 公司已关闭其在中国上海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模式以应对市场变化[2] - 公司当前在中国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通过官方网站等数字渠道完成购车流程[2] 市场表现与股价 - 公司股价已跌至不足1美元,较上市初期峰值跌超90%,总市值从276.29亿美元缩水至18.67亿美元,损失超过250亿美元[3][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华累计销量仅为69辆,其中4月和5月交付量为零,6月仅售出6辆,与全球市场表现形成鲜明对比[6] 全球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球销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51.1%[6]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全球零售销量达14192辆,同比增长13%,前九个月累计零售销量约44482辆,增幅达36%[6] - 截至报告期,Polestar 2全球累计销量约37.3万辆,Polestar 4累计销量超过23.1万辆[6] 产品与定价策略 - 公司产品定价策略摇摆不定,Polestar 2首发版定价41.8万元,次月即下调至29.8万元,给消费者留下价格腰斩印象[4] - 2023年11月推出的Polestar 4定价29.99万元起,但因销量低迷于2024年3月暂停中国产线[5] - 公司产品被指缺乏核心竞争优势,没有自有电动车平台,智能化功能无明显竞争点[4] 公司历史与治理 - 公司由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于2017年联合成立,曾被视为特斯拉有力竞争对手[3] - 公司于2022年6月通过SPAC方式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为"PSNY"[3] - 公司中国区管理团队8年内历经7位掌舵人,近半年全球高管团队几乎全员更换,包括CEO、CFO和COO[6] - 公司于2023年5月宣布冻结全球招聘并裁员10%,以加强成本管理[6]
昔日“特斯拉劲敌”,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也关了,公司1800亿元市值已蒸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21:43
公司近期战略调整 - 极星汽车已关闭其在中国上海前滩L+Plaza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模式以应对市场变化 [1] - 公司当前在中国市场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通过官方网站等数字渠道完成购车流程 [1] - 公司于2023年5月宣布加强成本管理,包括冻结全球招聘并裁员10%,并在2024年2月对直营渠道进行削减 [9] 公司历史与市场表现 - 极星汽车由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于2017年联合成立,曾被视为特斯拉的有力竞争对手 [2] - 公司于2022年6月通过SPAC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PSNY",上市初期总市值一度高达276.29亿美元 [5][6] - 截至发稿,公司股价已跌至不足1美元,较上市初期下跌超过90%,总市值仅剩18.67亿美元,超过250亿美元市值蒸发 [7] 产品策略与销售困境 - 产品定位与价格策略摇摆不定,Polestar 1作为限量超跑定价145万元,而走量车型Polestar 2在上市次月价格从41.8万元下调至29.8万元,给消费者留下"价格腰斩"印象 [6] - 2023年11月推出的Polestar 4定价29.99万元起,但因销量低迷于2024年3月暂停中国产线 [6] - 2025年上半年,极星在华累计销量仅为69辆,其中4月和5月交付量为零,6月仅售出6辆 [11] 管理团队与全球市场 - 极星中国区管理团队在8年内历经7位掌舵人,近半年来全球管理团队几乎全员更换,包括CEO、CFO和COO [11] - 与中国市场惨淡形成对比,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51.1% [12]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零售销量达14192辆,同比增长13%,前九个月累计零售销量约44482辆,增幅达36% [12]
昔日“特斯拉劲敌”,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也关了!上半年在华仅卖出69辆,公司1800亿元市值已蒸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20:49
公司战略调整 - 极星汽车已关闭其位于上海前滩L+Plaza的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正战略性地调整在华业务模式以应对中国市场多样化、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1] - 公司目前在中国市场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通过官方网站等数字渠道了解产品信息并完成购车流程[1] 公司历史与市场表现 - 极星汽车由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于2017年联合成立,一度被业内认为是特斯拉的有力竞争对手[2] - 公司于2022年6月通过SPAC方式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初期总市值一度高达276.29亿美元[2] - 截至发稿,公司股价已跌至不到1美元,较上市初期下跌超过90%,总市值仅剩18.67亿美元,超过250亿美元市值蒸发[4] 产品与定价策略 - 公司产品定位和价格策略摇摆不定,2019年推出的Polestar 1超跑售价高达145万元,而2020年推出的走量车型Polestar 2首发版定价41.8万元,次月即下调至29.8万元,给消费者留下"价格腰斩"的印象[4] - 2023年推出的Polestar 4定价29.99万元起,但未搭载激光雷达,最终因销量低迷于2024年3月暂停中国产线[4] 运营与财务状况 - 2023年5月公司宣布冻结全球招聘并裁员10%,2024年2月极星科技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直营渠道成为削减重点[6] - 公司中国区管理团队8年内已更换7位掌舵人,近半年全球管理团队几乎全员更换,包括CEO、CFO和COO[6] 销售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极星汽车在华累计销量仅为69辆,其中4月和5月交付量为零,6月仅售出6辆[6] - 与中国市场惨淡表现形成对比,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球销量突破3万辆,同比增长51.1%[7]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零售销量达14192辆,同比增长13%,前九个月累计零售销量约44482辆,增幅达36%[7] - 截至数据发布,Polestar 2全球累计销量约37.3万辆,Polestar 4累计销量超过23.1万辆[7]
极星汽车4年半亏425亿负债率217% 国内9个月仅售79辆直营店全部关闭
长江商报· 2025-10-14 08:04
公司战略调整 - 极星汽车已关闭其位于上海的最后一家国内直营门店,并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模式,转向线上销售 [2][3] - 公司于2025年4月与星纪魅族签署终止协议,结束双方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极星时代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业务运营,并收回中国市场分销权 [9][10] 中国市场销售表现 - 2025年前9个月,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挂牌销量仅有79辆,其中多个月份销量为个位数甚至为零,例如4月和5月销量为0辆 [2][8] - 在中国市场,极星汽车近年销量持续低迷,2021年至2024年的挂牌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1100辆和1726辆 [7] 全球销量与财务表现 - 极星汽车2024年全球销量为4.49万辆,同比下降15% [6] 而2020年至2023年的全球销量分别为1.02万辆、2.9万辆、5.15万辆和5.46万辆 [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4.23亿美元,同比增长56.5%,零售销量增长51.1%,售出超过3万辆汽车 [1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高达11.9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44亿美元扩大119.4%,毛利率为-49.4% [12] - 2021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3.37亿美元、24.62亿美元、23.68亿美元和20.34亿美元,净利润分别为-10.77亿美元、-4.66亿美元、-11.82亿美元和-20.5亿美元 [12] 资产负债与股东支持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底,极星汽车资产合计36.43亿美元,负债合计79.09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高达217%,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状态 [2][14] - 过去4年半,公司累计净亏损59.68亿美元,按当前汇率计算超过425亿元人民币 [2][13] - 公司于2025年6月获得来自现有投资人PSD Investment Limited的2亿美元股权投资,该投资方由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李书福实际控制 [13] 公司背景与产品召回 - 极星汽车是沃尔沃汽车集团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拥有的全球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于2022年6月通过SPAC合并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为"PSNY" [4] - 公司在2024年至2025年期间于中国市场实施了多次产品召回,涉及极星2、极星4和极星1车型,召回数量最多的一次为1867辆 [11]
Polestar's third-quarter vehicle sales jump on resilient EV demand
Reuters· 2025-10-09 19:03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第三季度汽车销量实现跃升 [1] - 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欧洲本土市场的强劲需求 [1] 行业与市场环境 - 电动汽车行业面临严峻的宏观经济背景 [1] - 市场环境受到关税等因素影响 [1]
EV maker Polestar recalls over 27,000 US vehicles over rearview camera issue, NHTSA says
Reuters· 2025-09-20 15:16
召回事件 - 电动汽车制造商Polestar在美国召回27,816辆汽车[1] - 召回原因为后视摄像头故障[1] -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于周六公布该召回信息[1]
Polestar: It's Worse Than Thought
Seeking Alpha· 2025-09-20 01:22
电动汽车行业表现 - 多数电动汽车公司未能达到市场预期 交付量和收入 projections远未实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