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4
搜索文档
极星危局,纳斯达克启动“退市倒计时”
钛媒体APP· 2025-11-12 18:17
退市警告与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触及纳斯达克退市合规红线,收到退市警告[2] - 公司必须在2026年4月29日前将股价提振至1美元以上并维持至少10个交易日,否则将面临强制退市[2] - 公司于2022年6月通过SPAC方式以近200亿美元估值上市,但股价此后长期下行,自2024年9月下旬以来再未超过1美元[3] - 此次为第二次面临退市风险,去年曾因未及时提交年度报告而面临退市可能性[3] 财务与运营状况 - 公司2024年全球交付量有增长,但未达年初设定目标,在美国和中国关键市场表现均未达预期[3] - 公司2020年至2024年分别亏损4.85亿美元、10.07亿美元、4.66亿美元、11.82亿美元、20.50亿美元,累计亏损达51.9亿美元[7] - 公司于2024年6月获得来自现有投资人PSD Investment Limited的2亿美元股权投资,该投资方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实际控制[3] - 公司正加速降本增效、优化产品线并深化与战略伙伴沃尔沃和吉利的协同效应[4] 市场竞争与战略定位挑战 - 公司战略定位为高端纯电性能车,试图结合沃尔沃的安全环保与吉利的成本控制,但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6] - 在高端市场面临特斯拉Model S/X、奥迪e-tron GT、保时捷Taycan等强大对手,品牌认知度特别是北美市场是明显短板[6] - 在主流市场因定价过高缺乏竞争力,早期车型极星2以及走量车型极星3和极星4定价均处于高位[6] - 资本市场质疑其瞄准的“高端性能电动车”细分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是否足以支撑独立上市公司发展[6] 融资环境与现金流压力 - 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公司研发、生产、渠道建设及市场推广均需巨额资金投入,但未能实现盈利且现金流持续承压[7] - 全球利率高企及资本市场对电动汽车赛道投资热情降温,使得外部融资环境异常严峻[7] - 低股价可能阻碍公司通过增发股票等股权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存在陷入“股价低->融资难->业务受阻->股价更低”恶性循环的风险[7]
极星汽车关闭最后一家中国门店,知名新势力这是怎么了?
36氪· 2025-10-20 18:52
公司战略调整 - 极星汽车已关闭其位于上海前滩L+Plaza的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公司回应称此举为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模式,以更好地契合中国市场多样化、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 [3] - 目前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可通过官方网站等数字渠道了解产品信息并完成购车流程 [3] - 极星汽车是瑞典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于2015年被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沃尔沃汽车收购,2017年进入中国市场,并于2022年6月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的方式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为"PSNY" [3][4] 中国市场运营挑战 - 极星汽车自2017年进入中国市场至2024年的6年时间内,共计更换了6任中国区负责人,频繁的领导层更迭导致企业内部战略方向不稳定和执行层面混乱 [10] - 作为源自海外的品牌,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面临独特的消费习惯、政策环境以及激烈竞争格局,要在此庞大复杂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存在难度 [6] - 公司可依托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在国内丰富的保养维修网络,为已售出产品的后续维保提供保障,即便门店减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客户满意度 [6] 品牌与产品定位问题 - 极星汽车未能在中国市场建立起清晰、统一且具有辨识度的品牌认知,其产品线定价跨度巨大,从145万元人民币的极星1到25万元左右的极星2,价格区间横跨百万级豪华车与主流中高端电动车市场,导致消费者对品牌形象产生严重认知偏差 [8] - 品牌定位出现失误,既未能构建颠覆性的技术叙事,也未能围绕用户社区打造情感连接或精准锁定特定用户需求,产品在智能化、续航等核心指标上未形成压倒性优势,陷入高端市场无法撼动传统豪华品牌、中端市场难以与本土品牌竞争的尴尬境地 [9] 行业竞争环境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近乎残酷的竞争阶段,各家造车新势力在价格和配置方面展开激烈厮杀,企业需要具备强大定力和长远战略眼光才能脱颖而出 [9] - 对于极星这样的国际品牌,中国市场只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公司需站在全球高度审视自身优势与不足,通过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创新合作来构建竞争优势 [12]
关闭最后一家门店,极星高端梦难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16 09:32
公司业务调整 - 极星汽车已关闭其在中国市场的全部直营门店,包括上海的最后一家门店,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模式[2] - 公司当前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线下仅保留少量服务中心提供试驾、交付和维修服务[3] - 2025年上半年,极星在中国市场销量仅为69辆,2024年全年销量为3120辆[4] 财务状况 - 2020年至2024年期间,公司累计亏损超过51亿美元,其中2024年一年亏损20亿美元[4] - 截至2024年底,公司总资产40.54亿美元,总负债73.83亿美元,处于资不抵债状态[4] -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5.44亿美元增至11.93亿美元[4] 资本市场表现 - 公司于2022年6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开盘价12.98美元/股,上市当日市值达270亿美元[5] - 此后股价持续下跌,市值蒸发超过90%,截至2025年10月14日收盘价为0.87美元/股,市值20.4亿美元[5] - 2024年因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5] 股东结构变化 - 2024年初,沃尔沃宣布停止对极星的资金支持,并将其持有的大部分股权转让给吉利[7] - 沃尔沃持股比例降至16%,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向极星注资2亿美元[7] 产品与品牌战略 - 产品定价策略混乱,极星1定价145万元,极星2起售价约30万元,极星3起售价约70万元,极星4起售价又降至30万元级别[7] - 车型定位在超跑、轿跑、SUV之间频繁切换,导致品牌形象难以聚焦,目标受众不明确[7] - 母公司吉利和沃尔沃推出的高端新能源车型(如极氪001、沃尔沃XC90)与极星形成直接竞争[8] 管理与运营 - 极星中国区高管变动频繁,8年内更换了7位CEO,导致战略缺乏连贯性[8] - 公司决策权集中于瑞典总部,战略重心偏向欧洲市场,中国团队权限有限[8] - 全球管理团队几乎全员更换,新任CEO推迟了盈利时间表,将自由现金流转正目标调整至2027年[8]
关闭最后一家门店 曾对标特斯拉的极星汽车调整在华业务模式
中国经营报· 2025-10-15 15:11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关闭位于上海前滩L+Plaza的国内最后一家直营门店,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模式,转向线上销售 [1] - 公司客服确认目前采用线上销售模式,无实体销售门店 [1] - 公司表示业务模式调整旨在更好地契合中国市场多样化、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 [1] 中国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69辆 [1] - 2021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在华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和1100辆,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1] - 2025年8月,市场出现“公司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但公司方面已辟谣,称该信息不属实 [2] 全球市场表现 - 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全球销量为44482辆,同比增长36.5% [2] - 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第三季度持续保持增长,累计销量已达到2024年全年水平 [2] - 公司产品阵容和强劲的订单量为第四季度增长奠定基础 [2] 公司及产品概况 - 公司总部位于瑞典哥德堡,旗下有四款车型:极星2、极星3、极星4和极星5 [1] - 公司规划车型包括极星6敞篷车和极星7紧凑型SUV [1]
极星告别中国
36氪· 2025-10-15 08:47
公司品牌定位与战略演变 - 品牌定位在超豪华与大众市场之间反复横跳,始终未找到核心阵地[3] - 品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另一个沃尔沃,而非独立且具产品魅力的新兴豪华品牌[7] - 2023年6月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推进本土化,但于2024年4月终止合作,战略再次调整[12][14] - 2024年2月沃尔沃将持股从48%减持至18%,后续吉利控股成为最大股东,2025年6月李书福相关实体注资2亿美元后合计持股66%[12][14] - 最终战略聚焦欧美发达市场,并关闭中国最后一家直营门店,销售转为线上数字渠道[3][14] 产品与技术路线 - 首款车型极星1于2017年推出,售价145万元,奠定高端新能源基调[4] - 长期依赖沃尔沃燃油车平台进行“油改电”开发,导致产品在空间利用和续航方面存在先天不足[9] - 智能化领域与本土新势力相比毫无优势,核心研发和产品定义权在瑞典总部,难为中国市场调整[9] - 极星2交付延迟,面对特斯拉Model系列及众多中国新品牌毫无招架之力[6][9] - 在慕尼黑车展展示极星5,表明产品研发仍在继续[17] 中国市场表现与竞争环境 - 公司在中国市场月销量跌至个位数,线下门店彻底关闭[1][14] - 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强度极限拉升,无市场积累的品牌难以生存[1] - 公司八年内七次更换中国区负责人,错过所有发展机会[17]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全球销量同比增长76%,但增长主要来自欧美市场[15] 行业背景与公司前景 - 全球汽车产业处于电动化转型非常时期,全面电动化是行业未来[4] - 中国本土车企在电动平台上快速迭代,推出专属电动架构[9] - 公司选择将新车生产转移至韩国和美国工厂以规避贸易风险[15] - 有机构曾将公司估值从180亿瑞典克朗下调至0克朗,市场对其前景存疑[17]
实探|从对标特斯拉到门店“清零” 入华8年极星汽车折戟
新京报· 2025-10-15 01:30
公司业务模式调整 - 极星汽车已于10月13日关闭其在华全部线下门店,包括直营店和4S店,销售模式全面转向线上 [2] - 上海前滩L+Plaza商场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在9月底开始陆续关闭,国庆节后已无人运营,店内无照明和展车 [3][4] - 公司表示此次调整为战略性调整,旨在更好地契合中国市场多样化需求,并声称中国其他业务及车主权益不受影响 [6] 销量表现 - 根据吉利控股集团数据,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全球销量达44,482辆,同比增长36.5% [2] - 与全球销量回暖形成对比,2025年上半年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仅售出69辆汽车 [2] 发展历程与战略摇摆 - 极星汽车于2017年进入中国,是由沃尔沃和吉利控股集团合资打造的电动豪华品牌 [8] - 2023年底公司在华门店数量为55家,并计划至2024年底翻倍至约120家,但该扩张计划未能实现 [8] - 2025年4月,被视为本土化重要尝试的极星时代科技(宁波)有限公司已停止运作 [9] 产品定位与定价问题 - 品牌定位频繁摇摆,首款车型极星1于2018年以145万元高价发售,意图树立高端形象 [8][11] - 走量车型极星2在2020年上市后,价格在次月从41.8万元下调至29.8万元,给消费者留下“价格腰斩”的印象 [11] - 2023年推出的高端车型Polestar 3起售价69.8万元,高于部分竞争对手,但上市半年累计销量不足200辆 [11] - 为重返主流市场推出的Polestar 4定价29.99万元起,但因销量低迷于2024年3月暂停中国产线 [11] 行业竞争环境 - 行业专家指出,在高端电动车领域,实体门店提供的体验和售后服务仍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环节 [9] - 中国电动车市场已进入淘汰赛阶段,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二线品牌生存空间收窄 [12] - 随着本土品牌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上的加速迭代,极星在智能化方面面临竞争压力 [12]
极星汽车关闭最后一家在华直营店,今年累销不足100辆
巨潮资讯· 2025-10-14 11:14
公司战略调整 - 极星汽车于10月13日关闭位于上海前滩L+Plaza的中国最后一家直营门店,标志着其在中国市场的直营模式正式结束 [2] - 公司称关闭门店是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模式的一部分,旨在更好地契合中国市场多样化、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 [2] - 今年4月15日,公司与星纪魅族集团有限公司签署终止协议,结束双方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极星时代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业务运营 [3] 中国市场销售表现 - 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年销量呈逐年下滑趋势,2021年至2023年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和1100辆 [2] - 今年以来除1月销量达56辆外,其余月份销量仅有个位数或无销售数据,今年1-8月累计销量不足80辆 [2] 公司发展历程 - 极星汽车成立于2015年12月29日,总部位于瑞典哥德堡,由沃尔沃汽车集团和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拥有 [2] - 2017年公司宣布成为全新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并发布首款高性能电驱混合动力GT轿跑极星1 [4] - 2019年发布首款纯电动汽车极星2,2020年开始全球交付 [4] - 2022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并推出首款超豪华纯电SUV极星3 [4] - 2023年在中国首发纯电高性能轿跑SUV极星4,并宣布“中国元年” [4]
极星汽车4年半亏425亿负债率217% 国内9个月仅售79辆直营店全部关闭
长江商报· 2025-10-14 08:04
公司战略调整 - 极星汽车已关闭其位于上海的最后一家国内直营门店,并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模式,转向线上销售 [2][3] - 公司于2025年4月与星纪魅族签署终止协议,结束双方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极星时代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业务运营,并收回中国市场分销权 [9][10] 中国市场销售表现 - 2025年前9个月,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挂牌销量仅有79辆,其中多个月份销量为个位数甚至为零,例如4月和5月销量为0辆 [2][8] - 在中国市场,极星汽车近年销量持续低迷,2021年至2024年的挂牌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1100辆和1726辆 [7] 全球销量与财务表现 - 极星汽车2024年全球销量为4.49万辆,同比下降15% [6] 而2020年至2023年的全球销量分别为1.02万辆、2.9万辆、5.15万辆和5.46万辆 [5]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4.23亿美元,同比增长56.5%,零售销量增长51.1%,售出超过3万辆汽车 [1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高达11.9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44亿美元扩大119.4%,毛利率为-49.4% [12] - 2021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13.37亿美元、24.62亿美元、23.68亿美元和20.34亿美元,净利润分别为-10.77亿美元、-4.66亿美元、-11.82亿美元和-20.5亿美元 [12] 资产负债与股东支持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底,极星汽车资产合计36.43亿美元,负债合计79.09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高达217%,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状态 [2][14] - 过去4年半,公司累计净亏损59.68亿美元,按当前汇率计算超过425亿元人民币 [2][13] - 公司于2025年6月获得来自现有投资人PSD Investment Limited的2亿美元股权投资,该投资方由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李书福实际控制 [13] 公司背景与产品召回 - 极星汽车是沃尔沃汽车集团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拥有的全球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于2022年6月通过SPAC合并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股票代码为"PSNY" [4] - 公司在2024年至2025年期间于中国市场实施了多次产品召回,涉及极星2、极星4和极星1车型,召回数量最多的一次为1867辆 [11]
极星中国最后一家门店关闭,8个月销售不足百辆,多名管理层离职
国际金融报· 2025-10-13 19:57
公司战略调整 - 极星汽车已关闭其在中国市场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该店位于上海前滩L+Plaza [1] - 公司表示正在战略性地调整在华业务模式,以适应中国市场多样化、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并强调其他业务及车主权益不受影响 [3] - 目前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但记者注意到在线购车系统已关闭,试驾需通过电话预约 [3] 渠道扩张计划与实际反差 - 2023年年底公司在中国拥有55家门店,计划至2024年年底翻倍至约120家,2025年超过180家,覆盖全国主要一二线城市 [3] - 实际门店数量从2025年开始快速下滑,截至2024年7月仅剩上海前滩1家门店,该店也于10月关闭 [3] - 门店关闭的同时,中国区管理层经历大规模离职潮,包括中国区总经理吴慧静在内的多位管理人员已离职 [3] 销售业绩与品牌定位 - 公司在华销量持续恶化,2021年至2023年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1100辆,2024年上半年销量为1612辆 [5] - 2024年销量数据再次恶化,根据懂车帝销量榜,8月份极星4在国内仅售出5辆,前8个月在国内总销量不足百辆 [5] - 销量低迷与品牌定位混乱有关,产品价格区间覆盖广泛,从29.98万元的主流市场到168万元的概念超跑,缺乏清晰定位 [5]
极星中国最后一家门店关闭!8个月销售不足百辆,多名管理层离职
国际金融报· 2025-10-13 19:49
业务模式调整 - 公司已关闭其在中国市场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该店位于上海前滩L+Plaza [1][2] - 公司表示正在战略性地调整在华业务模式,以适应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并强调车主权益不受影响 [2] - 公司目前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但记者注意到其在线购车系统已关闭,试驾需通过电话预约 [2] 渠道扩张计划与实际反差 - 公司在2023年底拥有55家门店,并计划在2024年底扩张至约120家,2025年超过180家 [3] - 实际门店数量从2025年开始快速下滑,截至2024年7月仅剩1家,并在10月关闭了这最后一家门店 [3] - 门店关闭的同时,公司中国区管理层经历了大规模离职潮,包括中国区总经理在内的多位人员离职 [3] 销量表现与市场定位 - 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持续恶化,2021年至2023年销量分别为2048辆、1717辆、1100辆,2024年上半年销量为1612辆 [4] - 2024年8月,极星4车型在国内仅售出5辆,前8个月总销量不足100辆 [4] - 品牌定位混乱,产品价格区间覆盖广泛,从29.98万元到168万元,在超豪华与主流市场间反复切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