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BMJ推动全球医学创新协同发展
环球网· 2025-09-17 16:12
近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召开,1500 余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指出:"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一以贯之地大力推动医学科技研发,集中力量攻克人类健康面临的共同 难题。希望世界各国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网络,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在更广范围转化和共享,让全球患 者广泛受益。" 来源:环球网 大会上,《英国医学杂志》主编Kamran Abassi发表了题为《超越医疗创新》的演讲,旨在深化中英医 疗科创合作,共促全球健康治理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BMJ集团还协办了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发 布《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全球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二十年引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 多项举措推动中英医学科研合作。 在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肯定了BMJ集团对于医学科技创新的积 极贡献,以及英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实力,并对此次论坛提出把握先机与战略方向、推动成果转化、开 放合作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合作倡议。 医疗科技创新 ...
BMJ推动医学创新协同发展 为全球健康事业注入中国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0:11
9月13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召开, 1500余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 靳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出席会议并致辞。 图: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举行 医疗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支柱,也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核心引 擎。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表示:"中英两国在医疗科创领域各具特色优势,合作互补性强。 期待此次中英医疗科创论坛为我们带来思想的碰撞与启发,推动中英医疗科技合作走向更务实、更深 入、更广阔的新阶段。" 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 图: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 权威报告发布,创新方法印证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 《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全球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二十年引用报告》,是全球首份针对中国医院医 学研究成果被国际临床指南与卫生政策引用情况的专项分析报告。 报告覆盖2005至2024年,首次从"研究转化为实际医疗决策"的维度,采用BMJ Impact Analytics工具对选 定医院的学术产出如何转化为真实世界影响进行了严 ...
BMJ推动医学创新协同发展,为全球健康事业注入中国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21:01
(原标题:BMJ推动医学创新协同发展,为全球健康事业注入中国力量) 图: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 9月13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召开, 1500余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 靳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出席会议并致辞。 图: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举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指出:"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一以贯之地大力推动医学科技研发,集中力量攻克人类健康面临的共同 难题。希望世界各国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网络,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在更广范围转化和共享,让全球患 者广泛受益。" 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 医疗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支柱,也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核心引 擎。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表示:"中英两国在医疗科创领域各具特色优势,合作互补性强。 期待此次中英医疗科创论坛为我们带来思想的碰撞与启发,推动中英医疗科技合作走向更务实、更深 入、更广阔的新阶段。" 权威报告发布 ...
中国医疗“黑科技”改变看病就医体验,重塑健康未来
齐鲁晚报· 2025-09-15 11:20
近年来,远程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干细胞药物、无创血糖仪等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改变着 人们看病就医的体验。前不久,一场跨越近千公里的手术,在上海与江西瑞金之间展开。 在江西瑞金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内,一台国产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在通过患者腹部一个4cm左右的小孔 进行直肠肿瘤切除。这名患者的肿瘤位置离肛门非常近,大概只有4~5cm左右,而正在进行手术操控的医 生却远在900多公里外的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 瑞金医院嘉定院区普外科主任 赵任:肿瘤位置是比较低的,又 是用单孔、远程手术,实际是有挑战的,是我们现在能查到的远程的单孔机器人,大概是做肿瘤位置最低 的一个。 手术机器人企业负责人 赵磊:我认为国家是比较支持产学研合作的,特别是在医疗领域,推动了很多支持 医工合作的政策,这也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支撑条件。 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既要确保肿瘤完全切除,又要最大限度保留肛门功能,对团队和设备都提出了极高 要求。经过90分钟的手术,患者的肿瘤被顺利切除。 这台自主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通过机械臂,可以给一颗生鹌鹑蛋剥壳。然而,临床手术面临的情 况可能往往比这还要复杂。 赵任:实际 ...
国家巡回医疗队将覆盖所有三级公立医院
第一财经· 2025-09-11 16:56
2025.09. 11 本文字数:1633,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吴斯旻 "十四五"期间,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科技创新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 自今年起,我国将通过由高水平三级医院和国家医学中心等主体共同组建的"国家巡回医疗队",进 一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11日,国新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 作发展成就。"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双提升。" 国家卫 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发布会上说。 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我国卫生健康科技整体实力持续提升,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 性成果。 首先在新药和疫苗研发方面,根据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郭燕红介绍,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数量比例 超过20%,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位,舒格利单抗、恩沙替尼、谷美替尼等多款国产创新药陆续 获批上市,填补了相应领域国产创新药的空白。在疫苗方面,国产HPV疫苗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 用,快速提升了我国HPV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近日,国产九价HPV疫苗已经投入使用,为女 性提供了更加全面、可及的免疫选择。 国产新药" ...
优质医疗下沉:国家巡回医疗队将覆盖所有三级公立医院
第一财经· 2025-09-11 15:27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成就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 服务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1] - 设置13个类别26个国家医学中心 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114个省级医疗中心在建或建成 [4] - 组建82支国家巡回医疗队 三级医院全面开展巡回医疗服务 [4] - "十五五"期间将建立五级巡回医疗制度 实现医疗资源薄弱县全覆盖 [4] 医药研发创新突破 - 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超20% 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 [1] - 舒格利单抗 恩沙替尼 谷美替尼等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 填补领域空白 [1] - 抗肿瘤药泽布替尼在多个国家获批上市 实现国产新药出海突破 [2] - 国产HPV疫苗广泛使用 九价HPV疫苗已投入临床 提升疫苗可及性与可负担性 [1] 医疗器械技术进展 - 自主研发光子计数CT 空间分辨率提高2-3倍 扫描速度更快 辐射剂量降低 [2] - 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 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研制成功 提升手术精准度 [2] - ECMO 人工心脏 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实现自主化研发并投入临床 [2] 疾病治疗方案创新 -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疗法使治疗有效率从13%提升至44% 无进展生存期延长61% [2] - 脑卒中诊疗流程优化 溶栓治疗平均时间从60分钟缩短至30分钟以内 [3] -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实现精准预测和量化评估 创建个体化诊治中国范式 [3]
AI医生、手术机器人、飞行医院齐上阵!广东卫生新质生产力守护全民眼健康
南方农村报· 2025-09-10 20:03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在临床研究 成果转化 创新药械应用三大领域实现突破 展示AI诊疗 手术机器人 飞行医院等创新成果 体现医疗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1][2][3][4][5] 顶层设计政策支持 -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引擎 建立临床研究四大支撑体系 包括技术指导与服务支撑 监督 机构内部管理 人才培养[9][10][12][13] - 全省登记备案临床研究项目近5万项 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数量全国前列 每年培训上万人次[13][14] - 推动医疗机构享受与科研机构同等创新转化政策 全国率先开展医疗技术经理人培训 开设创新转化门诊[16][17] - 全国率先取消医疗机构药品配备总品种数限制 推动药事会常态化召开[20][21] - 港澳药械通扩大实施范围 覆盖大湾区内地9市45家指定医疗机构 累计引进港澳已上市药械125种 惠及患者超万人次[21][22] 技术研发突破 - 中山眼科中心通过干细胞技术实现婴幼儿晶状体功能性再生 术后随访10年 远期视力比传统手术组高30% 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0%以上 成果入选2016年全球医学八大突破进展[28][29][30][31] - 自主研发全球首个可逆转白内障眼药水 通过抑制晶状体蛋白变性延缓或逆转白内障进展[32][33] - 新型抗青光眼新药打破国际垄断 有望以更实惠价格让患者获得治疗 新药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34][35][36] - 通过循证研究提出每天增加40分钟户外活动降低1/4近视风险的方案 被写入全球近视防控指南[37] - 创新推出笑的训练行为疗法 无需药物即可改善干眼症症状[38][39] 智能医疗体系 - 构建覆盖筛查 诊断 转诊和管理的智能医疗体系 研发5G智能眼科巡诊车服务偏远地区[44][45] - 白内障AI云平台30秒内初诊准确率超97%[46] - 婴幼儿视功能智能筛查技术覆盖广东 北京 湖北 新疆等地 累计服务超过1.6万名婴幼儿 使新疆等偏远地区筛诊覆盖率从0提升至83%[46][47][48] - 研发高精度眼科手术机器人 实现微米级操作 过滤手部震颤 提升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50][51][52] - 借助5G技术专家可远程操控机器人 已完成61例实验手术 将与新疆开展首例远程视网膜手术[52][54][55] 移动医疗网络 - 构建空天地海移动医疗体系 包括空中眼科飞行医院 天外卫星遥感眼病防控 地面慧眼移动医院 海上科考船载手术舱[57][58] - 与中国商飞 飞龙通航等签署协议 建设中国眼科飞行医院 计划年底在新疆塔县实现首飞[59][60]
湖北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发布 十大高精尖技术展现医疗科技“硬核”实力
中国发展网· 2025-08-11 15:57
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 - 发布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湖北总站、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和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同济医院承办,集中呈现湖北省在医疗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与集群创新优势 [1] 同济医院核心成果 - 陈孝平院士团队开发的"陈氏胰肠吻合术"将胰瘘发生率从30%降至2%,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2] - 马丁院士与陈刚教授团队发布宫颈癌全链条防治"中国方案",包含全球首个HPV整合检测试剂盒、国际首创治疗性疫苗KDTV001及新型溶瘤病毒KD01 [2] - 神经内科唐洲平教授团队展示华中首套无创脑机接口系统,已助力脑卒中患者实现肢体功能重建,并拓展至胃肠领域为便秘患者提供精准调控方案 [2] - 心外科魏翔教授团队开发的"心肌旋切术"实现"不开胸、不停跳、零输血"的微创治疗,手术时长压缩至1小时,已吸引全球15个国家的30多位顶级心外科专家来武汉学习 [5] 其他医疗科技突破 - 协和医院董念国团队展出全球最小磁悬浮人工心脏,其再生型人工瓣膜可避免患者终身抗凝 [6] - 胡豫教授团队研发的静脉血栓液态基因芯片将诊断周期缩短至3小时,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实现血栓根治概念验证 [6] - 兰晓莉教授研发的30种核素分子探针使胃癌腹膜转移检出精度达亚毫米级,避免30%患者无效开腹手术 [6]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程帆团队首创4D前列腺诊疗体系,其超微创悬吊装置实现患者术后当天行走 [6] - 禾元生物杨代常团队以"稻米造血"技术突破血浆提取垄断,实现植物源人血清白蛋白规模化生产 [6]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闫飞飞博士团队研发的"骨骼创可贴"具有"快速止血、完全吸收、促进修复"的核心亮点 [6] 行业影响 - 同济医院40余项成果亮相发布会,包含脑机接口、基因诊疗、手术机器人、智慧医疗平台等前沿领域 [5] - 湖北医疗创新成果正形成辐射全国的支点效应,有望带动全国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6]
国家医保局:推动患者急需的创新成果和服务加快进入临床使用
人民网· 2025-07-24 14:21
医疗行业政策动态 - 国家医保局已出台30批立项指南,覆盖放射检查、心血管系统等领域,未来还将继续发布新指南 [1] - 通过立项指南实现医院收费项目一致性和收费水平可比性,突出"三个聚焦"方向 [1] 科技创新领域 - 新增100多项与新技术相关的价格项目,激励医疗机构提供更丰富专业医疗服务 [1] - 神经系统立项指南中单独设立脑机接口项目,湖北、浙江等地已率先落地 [1] - 耳鼻喉类立项指南设立人工耳蜗、人工喉等项目,鼓励为听力障碍、发音障碍患者提供服务 [1] 优质服务领域 - 新设"床旁超声"价格项目,更好保障老年人看病就医 [2] - 新设"早产儿护理"价格项目,鼓励为儿童提供更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2] - 统一规范辅助生殖类价格项目,新增"分娩镇痛""亲情陪产"等项目,提升生育医疗服务 [2] 行业规范领域 - 在不改变美容整形市场定价前提下,规范项目名称和收费,构建更有序的医美市场环境 [2] - 通过项目规范改变医美行业名称繁多、收费混乱现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2] 政策支持方向 - 国家医保局支持医疗服务供给侧创新发展,畅通新技术、新服务价格项目立项绿色通道 [2] - 推动患者急需的创新成果和服务加快进入临床使用并获得合理收益 [2] - 赋能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 [2]
硅基仿生荣膺2024全球医疗技术创新奖,闪耀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 聚焦"科技创新+临床牵引+成果转化"议题 吸引500余位专业嘉宾参与 [1] - 北京市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指出医疗科技正从"自主突破"向"系统转化"迈进 将优化技术创新生态 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协同 [3] - 专家强调发挥海淀区高校科研集群优势 推动医工结合机制 加快形成更具落地性的医疗科技转化路径 [3] 硅基仿生获奖情况 - 硅基仿生凭借硅基动感GS1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获评"2024全球医疗技术创新奖" [3] - 该产品在商业化进程中取得卓越成绩 推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实现临床标准化应用 助力糖尿病精准诊疗技术发展 [3] 公司概况 - 硅基仿生成立于2015年 总部位于深圳 在多地设有子公司 公司规模近700人 [5] - 核心团队由名校理工科科学家带领 具备卓越研发能力和创业者精神 [5] - 专注于血糖监测赛道 以植入式医疗硬件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迭代创新产品 [5] 发展战略 - 公司以技术破壁、生态赋能、全球布局为战略支点 逐步成为国际糖尿病管理领域领导者 [7] - 未来将围绕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需求 延伸生理指标监测技术 打造CXM全球第一品牌 [7] - 致力于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