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中外院士齐聚,西门子医疗邀您共赴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生态大会!
搜狐网· 2025-11-01 14:53
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生态大会 GLOBAL HEALTHCARE INNOVATION SUMMIT 2025 Hey,创新者 你能想象 未来医疗科技的样子吗? 点击开启 > < 科技聚焦 智汇前瞻 全球TOP医疗科技公司 联合支持 SIEMENS .::• Healthineers ::• danaher. Soston cientific 生 命 创 新 科技聚焦 智汇前瞻 L 中外院士领衔 30+ 全球心血管创新前沿 下一代科学技术制高点 肿瘤领域 泰斗交流 下个十年 基因与细胞治疗的医疗新革命 全球专家齐聚 科技聚焦 智汇前瞻 国际前沿 医疗技术揭秘 从临床洞见到医疗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实践 对话中美 心血管教授院士 当创新浪潮奔涌向前,当全球智慧与中国产业同频共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正站在颠覆与重塑的时 代路口。 如何将临床需求与产学研医结合,弥合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鸿沟,将之转化为惠及患者的创新产 品?在肿瘤、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复杂疾病领域,这一"转化率之困"尤为凸显,亟需更系统性、 专业化和协同性的破局之道。 在此背景下,11月8日,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办,西门子医疗携手波士 ...
复星医药连续八届参展进博会 集中展示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
中证网· 2025-10-31 19:36
公司参展与产品展示 - 公司连续八届参展进博会,将亮相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展示全球领先的创新药品、高端医疗器械及国际合作成果[1] - 展品聚焦肿瘤、免疫炎症、中枢神经系统、肾病等核心治疗领域,覆盖从诊断、治疗到治愈全方位的医疗科技创新突破[1] - 本届进博会备受瞩目的首展产品为Marie立式粒子治疗室内系统,该产品摒弃传统庞大结构,可实现现有医疗空间内快速部署,并于2025年7月获美国FDA批准上市[1] 创新产品落地与市场进展 - 公司借助进博会平台实现从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的转化,推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磁波刀等前沿技术加速落地中国[1] - CAR-T产品奕凯达已纳入超过110款省市惠民保和超过80项商业保险,备案治疗中心超190家,治疗超1000位淋巴瘤患者[2] - 第二款CAR-T产品布瑞基奥仑赛注射液的药品注册申请已于2025年9月获国家药监局受理[2] 产品管线与治疗领域突破 - 在肿瘤支持治疗领域,多款创新药品上市填补国内用药空白,包括全球首个双通道口服止吐药奥康泽、国内首个针对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双适应症的口服药物苏可欣、以及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产品珮金[2] - 进博宝宝产品万缇乐于2025年2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控制慢性肾脏病成人透析患者的血清磷水平[2] - Marie立式粒子治疗室内系统兼容质子、重离子、BNCT及FLASH等多种前沿粒子放疗技术[1] 公司战略与未来展望 -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化全球化运营与创新本土化,积极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3] - 公司积极将中国市场的创新成果反哺全球市场,共促开放创新[1] - 公司致力于助力"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3]
健康中国:为人民幸福生活筑牢基石
经济日报· 2025-10-20 09:16
行业宏观成就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1][7] - 202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量达109万所,卫生人员1578万人 [7] - 2024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1.9% [1] 医学科技研发突破 - 自主研发全球首个药物AI纳米递送平台NanoForge,实现从分子生成到剂型设计的闭环流程 [2] - 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比例超过20%,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 [2] - 多款国产创新药如泽布替尼、舒格利单抗等获批上市并进入国际市场 [2] - 国产HPV疫苗广泛使用,九价HPV疫苗已投入使用 [2] 医疗器械与设备创新 - 自主研发光子计数CT,空间分辨率提高2-3倍,扫描速度更快且辐射剂量降低 [3] - 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研制成功并投入应用 [3] - 体外膜肺氧合机、人工心脏、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实现自主化研发和临床应用 [3] 疾病防治方案优化 -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疗法使治疗有效率从13%提升至44%,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61% [3] - 急诊脑卒中诊疗流程优化使患者从入院到溶栓时间由60分钟缩短至不到30分钟 [3] 医疗服务数字化与效率提升 - “羲和一号”医疗大模型实现疾病预测、诊断、个性化治疗等多场景应用,缩短预警时间并降低误诊率 [4] - 全国338个地市互认医学检查化学项目超200项,县域医学影像、心电等资源共享中心普遍建立 [6] - 2024年全国双向转诊医疗人次数达3600万,较2020年增长46% [6] 医疗资源配置与分级诊疗 - 设置13个类别26个国家医学中心,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5] - 81个城市试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2199个县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6] - 87%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门诊候诊时间明显缩短 [6] 医院服务模式创新 - 5500多家医院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20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推广多学科一体化诊疗 [6] - 83%三级公立医院开展日间手术服务,4000多家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上门护理 [6] - 互联网医院数量增至3756所,2024年诊疗人次达1.3亿 [6] 医疗保障体系升级 - 开通“医保钱包”功能,实现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跨省共济使用 [8] - 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超过90%,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从2020年537万增至2024年2.38亿,增长43倍 [8][10] - 全国超过12.36亿人开通使用医保码,医保移动支付、电子处方全面应用 [8][10] 医保覆盖与费用负担减轻 - 全国2.53亿人参加生育保险,基金累计支出4383亿元,9614.32万人次享受待遇 [9] - 1.9亿人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累计惠及超200万失能群众,减轻护理费用负担超500亿元 [9] - 国家层面开展10批药品集采覆盖435种药品,各项医保帮扶政策累计减轻农村低收入人口费用负担超6500亿元 [9]
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在京举行,BMJ推动两国医疗创新与协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6:57
论坛背景与核心议题 - 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的平行论坛——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聚焦中英医疗科创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1] - 医疗科技创新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核心引擎 [3] - 论坛旨在通过经验分享与深度对话,为中英医疗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 中英合作倡议与基础 - 中英两国在医疗科创领域各具特色优势,合作互补性强 [3] - 北京市卫健委倡议把握战略方向聚焦重大健康问题,推动产学研融合,并通过开放合作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4] - BMJ集团长期支持全球医疗发展,过去数十年与中国合作成果丰硕,当前正持续加强与中方机构合作 [6] 英国医疗科创生态体系 - 英国已形成覆盖基础研究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包括生物银行、国家级基因组学计划等科研平台 [8] - 政策端从1948年NHS建立到2021年数字化转型行动,持续以政策迭代推动系统升级 [8] - 产业端通过现代产业战略聚焦生命科学,为创新技术临床转化与商业化提供保障 [8] 中国医疗科创进展与北京实践 - 中国正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型,2025年上半年医药领域License out费用超600亿美元,临床研究项目数量占全球1/3 [8] - 北京通过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和连续两年出台创新药发展21条等政策,打造优促计划等品牌项目聚焦临床需求梳理至创新药械应用 [9] - 北京卫生系统近五年推出20余项创新转化政策 [9] 中英协同合作路径与机遇 - NHS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医疗付费方,可为中国企业提供临床场景验证与真实世界数据支持 [10] - 中英健康创新平台等载体已为迈瑞、中生制药等中资企业入英及阿斯利康等英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搭建桥梁 [10] - 英国积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纵向健康数据,中国拥有庞大人口基数与临床数据资源,双方数据协同分析有望加速新疗法研发 [10] 新药研发国际化进展 - 全球创新药近十年呈爆发式增长,2015-2022年创新药物课题数量从700余项增至1600余项,肿瘤领域占比超40% [11] - 中国借医疗体制与注册体系改革契机,2024年在申办方数量、试验开展地区方面均跃居全球第一,临床试验质量跻身国际第二梯队 [11] - 中国创新药出海步伐加快,从靶向治疗时代落后欧美8-9年缩短至CAR-T细胞治疗时代仅差2-3年,部分领域实现领跑 [11] 医疗器械领域现状与挑战 - 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球29%,但药械比1:0.4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0.7 [12] - 行业面临挑战包括地缘政治导致欧美市场准入难、研发投入强度9%低于全球前十企业12.8%、高端CT球管进口占比超80%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 [12] - 建议强化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卡脖子部件,深化国际合规,并优化市场布局开拓新兴市场 [13][14] 人工智能医疗应用与前景 - AI医疗面临医患协作错位、技术与临床需求脱节、数据流通受阻三大核心瓶颈 [14] - 大模型技术为突破瓶颈提供新路径,可整合非结构化数据、优化临床队列管理、自动化论文分析 [14] - 需加强AI与医疗领域人才协作,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技术变革需求 [14] 可持续合作机制构建 - 英国医疗机构选择中国合作伙伴看重战略协同性、科研领域匹配度、人才培训潜力、合作可扩展性四大标准 [15] - 医院作为科创核心载体需精准凝练临床问题、明确学科研究方向、完善机制保障以夯实内部基础 [15] - 建议参考英国BRC模式推动医学-科研-教育整合,学习双导师培养机制,引入医疗实验床机制加速新技术评估与推广 [16] 数据共享与合作价值 - 大数据库可支撑假设验证与产学研合作,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缩短周期 [16] - 中国2024年底发布医疗科创50条强化疾病研究资源建设,心血管领域已建成心肌梗死等特色数据库 [17] - 中英可以数据共建共享为抓手,整合中国多民族多区域人群数据,开展跨区域跨学科合作 [17] BMJ的桥梁作用与未来规划 - BMJ将通过搭建跨国知识共享平台、举办国际专题会议、发起联合研究项目三大方向深化对中英合作的支持 [17] - 未来将继续深化与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合作,提供影响力评估工具,推动国际指南交流、临床研究协作等务实举措 [18]
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央视网· 2025-09-19 15:55
近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英医疗科 创高峰论坛同期举行,论坛上发布了《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全球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二十年引用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多项举措推动中英医学科研合作。 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 据介绍,报告覆盖2005至2024年,首次从"研究转化为实际医疗决策"的维度,采用BMJ Impact Analytics工具对 选定医院的学术产出如何转化为真实世界影响进行了严谨评估,量化呈现中国医院研究对全球卫生政策制定、 临床实践优化的具体贡献,进一步彰显中国医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与临床转化价值,也为中英乃至全球医疗科 创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与方向指引。BMJ集团主席Peter Vicary-Smith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球健康 发展需加强合作交流应对新挑战,此报告将为中英科研搭建协作桥梁,推动深入合作。 报告重点关注了2005-2024年间,在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中被引用文章数量最多的十家医院,包括四川大学华西 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爷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这些医院的研究人员所发表的文章中, 总计有12 ...
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BMJ推动全球医学创新协同发展
环球网· 2025-09-17 16:12
近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召开,1500 余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指出:"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一以贯之地大力推动医学科技研发,集中力量攻克人类健康面临的共同 难题。希望世界各国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网络,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在更广范围转化和共享,让全球患 者广泛受益。" 来源:环球网 大会上,《英国医学杂志》主编Kamran Abassi发表了题为《超越医疗创新》的演讲,旨在深化中英医 疗科创合作,共促全球健康治理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BMJ集团还协办了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发 布《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全球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二十年引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 多项举措推动中英医学科研合作。 在中英医疗科创高峰论坛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肯定了BMJ集团对于医学科技创新的积 极贡献,以及英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实力,并对此次论坛提出把握先机与战略方向、推动成果转化、开 放合作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合作倡议。 医疗科技创新 ...
BMJ推动医学创新协同发展 为全球健康事业注入中国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00:11
9月13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召开, 1500余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 靳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出席会议并致辞。 图: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举行 医疗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支柱,也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核心引 擎。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表示:"中英两国在医疗科创领域各具特色优势,合作互补性强。 期待此次中英医疗科创论坛为我们带来思想的碰撞与启发,推动中英医疗科技合作走向更务实、更深 入、更广阔的新阶段。" 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 图: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 权威报告发布,创新方法印证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 《2025中国医院研究影响力-全球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二十年引用报告》,是全球首份针对中国医院医 学研究成果被国际临床指南与卫生政策引用情况的专项分析报告。 报告覆盖2005至2024年,首次从"研究转化为实际医疗决策"的维度,采用BMJ Impact Analytics工具对选 定医院的学术产出如何转化为真实世界影响进行了严 ...
BMJ推动医学创新协同发展,为全球健康事业注入中国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21:01
(原标题:BMJ推动医学创新协同发展,为全球健康事业注入中国力量) 图: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 9月13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召开, 1500余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 靳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出席会议并致辞。 图: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举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指出:"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一以贯之地大力推动医学科技研发,集中力量攻克人类健康面临的共同 难题。希望世界各国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网络,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在更广范围转化和共享,让全球患 者广泛受益。" 图: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 医疗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支柱,也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核心引 擎。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表示:"中英两国在医疗科创领域各具特色优势,合作互补性强。 期待此次中英医疗科创论坛为我们带来思想的碰撞与启发,推动中英医疗科技合作走向更务实、更深 入、更广阔的新阶段。" 权威报告发布 ...
中国医疗“黑科技”改变看病就医体验,重塑健康未来
齐鲁晚报· 2025-09-15 11:20
远程手术机器人创新 - 国产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首例跨省远程直肠肿瘤切除手术 手术通过患者腹部4cm小孔操作 医生在上海操控900公里外江西瑞金的手术[1] - 机器人具备高精度操作能力 可完成给生鹌鹑蛋剥壳的精细动作 肿瘤位置距肛门仅4-5cm 手术耗时90分钟[3] - 企业根据临床反馈优化产品设计 将直刀片改为弯刀片以扩大手术视野 提升操作便捷性[7] 医工合作模式 - 医院与企业合作突破国外多孔机器人专利壁垒 产学研合作获得政策支持 推动国产手术机器人创新发展[7][9] - 企业早期介入研发可实现技术纠偏 医疗器械研发需要紧密结合临床需求[7] 无创血糖检测技术 - 无创血糖仪采用近红外激光技术 通过手掌大鱼际部位检测 与静脉血检测匹配度超99%[18][20] - 设备可实现医疗级无创检测 检测结果与传统指尖血检测数值一致 全球糖尿病患者超5亿 中国成人患病率达12%[10][12][18] - 技术正朝小型化与可穿戴化发展 核心检测模组尺寸仅几毫米 未来可集成于便携设备实现实时监测[14][16] 干细胞药物突破 - 国内首款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并开出首张处方 用于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1][23] - 药物定价约2万元人民币/袋 较美国同类产品19万美元显著降低患者经济负担[25] - 目前中国已批准120余款干细胞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适应症覆盖血液系统 呼吸系统 心血管及自身免疫疾病[26] 行业创新趋势 - 医学科技创新涵盖手术机器人 无创检测 干细胞药物等多领域 改变传统诊疗模式[1][10][21] - 国产创新药研发数量占全球超20% 跃居全球第二 多款产品填补领域空白[20][26]
国家巡回医疗队将覆盖所有三级公立医院
第一财经· 2025-09-11 16:56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成就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双提升 [3] - 已设置13个类别的26个国家医学中心,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有114个省级医疗中心正在建设或已建成 [6] - 从2025年开始,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开展医疗巡回服务成为制度安排,已成立82支国家巡回医疗队以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6] 新药与疫苗研发进展 - 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比例超过20%,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 [3] - 舒格利单抗、恩沙替尼、谷美替尼等多款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填补相应领域空白 [3] - 国产HPV疫苗广泛使用提升可及性,国产九价HPV疫苗已投入使用 [4] - 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泽布替尼在多个国家获批上市,实现国产新药“出海”突破 [4] 医疗器械与设备创新 - 自主研发光子计数CT,空间分辨率比传统CT提高2-3倍,扫描速度更快且辐射剂量大幅降低 [4] - 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研制成功,显著提高手术精准度并减轻患者创伤 [4] - 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人工心脏、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实现自主化研发并投入临床 [4] 疾病防治方案突破 -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疗法使难治性、免疫耐药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有效率从13%提升至44%,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61% [4] - 急诊脑卒中诊疗流程优化后,患者从入院到接受溶栓治疗的平均时间由60分钟缩短至30分钟以内 [5] - 系统性红斑狼疮重要脏器损害诊疗体系研究实现疾病演进精准预测,创建个体化诊治的“中国范式”并达国际领先水平 [5] 医疗资源可及性规划 - “十五五”期间将全面建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巡回医疗制度,实现医疗资源薄弱县全覆盖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