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女性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霉霉订婚与女性困境
虎嗅· 2025-09-02 08:47
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在中国的昵称叫"霉霉",但这两年流行的是她的另一个代称:"世女一"(世界 第一女歌手)。这个新代称主要来自歌迷的主观吹捧,但从客观数据指标(比如巡演票房、专辑销量、 专业奖项)看,泰勒的确是目前最接近这个称谓的流行巨星。 在她打动人心又吸金无数的作品之外,歌迷们赞叹她在歌唱事业中的勤奋、认真与专注,欣赏她对女性 权益的呼吁。当她的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她成为许多人心中当代事业女性的典范,开辟了一条 崭新的女性人生轨迹。 上周二(8月26日)她与橄榄球运动员特拉维斯·凯尔希(Travis Kelce)的订婚消息传来,这自然成为了 媒体与粉丝们热议的焦点。在一片祝福声中,有一类并不少见的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这类观点认为, 泰勒选择走进婚姻,是对女性主义的一种背离, 不符合一位"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形象:即便如泰勒这 般成功的女性最终也选择了婚姻这条传统道路,那么婚姻制度以及它对女性的压迫便会持续存在。 这种失望情绪还掺杂着对泰勒未来职业道路的担忧:结婚后她是否会冠夫姓?她的婚前财产有做好保护 措施吗?还会继续出唱片开巡演吗?她会生孩子吗?生完孩子还能继续创作吗,还是只会在家带娃了? 与其说 ...
时间的会客厅:从贝蒂·费希特到“开路的人”|品牌新事
吴晓波频道· 2025-09-01 11:18
品牌历史与领导力 - 贝蒂·费希特于1920年代以制表学徒身份进入行业 十几年后成为瑞士制表业首位女性掌舵人 负责百年品牌战略方向[4][5] - 主导1930年代自动上链女表开发 突破女性作为首饰延伸的传统定位 重新计算尺寸重量及佩戴体感[8] - 1956年推出Ladybird腕表 搭载最小圆形机械机芯 在拇指指腹大小空间实现稳定运行 技术突破同时传递纤细不等于脆弱的产品哲学[8] 行业战略与技术坚守 - 1970年代石英浪潮冲击下 坚持机械制表路线 定义机械为思想与美学的住所 而非单纯工具[11] - 通过财务数据与市场分析驱动决策 校正生产线容差 整合库存与渠道体系 实现品牌全球化延伸[5][7] - 机械腕表最终以文化对象身份重返主流市场 验证长期战略眼光[11] 品牌文化跨界融合 - 与文学领域深度结合 通过宝珀理想国文学奖传递读书让时间更有价值的理念 强调制表与文学对细节耐心的共同信仰[14][15] - 推出播客节目《宝珀有时》 邀请奥运冠军 法律学者 心理学教授等女性嘉宾 分享赛场转型 体制突围等经验 构建声波式知识传播网络[19][23] 产品理念与技术创新 - Ladybird机芯技术突破体现装饰与力量共居的设计理念 重新定义女性腕表产品逻辑[8] - 机械机芯被视为时间的会客厅1.0 播客节目升级为2.0版本 实现从可见手艺到可听思想的载体迁移[23] 当代女性价值叙事 - 通过运动员杨扬 吴艳妮等案例 展现女性在竞技体育中精准掌控时间的能力 以及美甲与竞技速度并存的刚柔并济新语法[16][19] - 法律学者陈碧提出女性价值不应由家庭角色定义 作家宁不远强调时间作为资源的重要性 共同构建女性主体性崛起叙事[21]
抗拒成为妈妈那样的人,中国式母女关系为何需要公开讨论
第一财经· 2025-08-29 10:25
书籍内容与创作背景 - 《中国式母女》由《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与读者联合创作 聚焦不同家庭的母女故事 包含导演杨荔钠、脱口秀演员梁娇颖、作家巫昂等案例 [1] - 书籍通过读者投稿和深度访谈形式 收录70后作家与40后离异母亲同居、女儿带"虎妈"医美等日常相处细节 [1][8] - 创作起源于2024年初《三联生活周刊》文化报道部选题会 从女性题材小说讨论延伸至母女关系代际冲突问题 [3] 社会现象与代际特征 - 50-60年代出生母亲与70-80年代出生女儿存在显著代际差异 婚恋观、工作选择和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分歧 [3] - 80-90年代出生女儿与60后母亲(80年代大学生)仍存在隔膜 despite 母亲接受过新思潮教育 [4] - 母女关系涉及女性身份、社会观念与政治结构 从私域情感话题转变为公共议题 [4] 关系特征与情感表现 - 读者卡佐卡描述"黏稠"的母女关系 需通过母亲脚步声(轻/重)、放置马克杯力度(重放)、广播播放等细节判断情绪状态 [5] - 华裔脱口秀演员梁娇颖遭受母亲外貌否定:"又黑又丑"、"小猪嘴"、"脸方只能演丑角" 打压式教育持续至职业选择阶段 [5] - 导演杨荔钠在母亲面前处于守势 家庭气氛受母亲掌控 despite 其在电影创作中敢拍敢说 [5] 结构性问题与权力关系 - 母亲情绪压力多向女儿单方面宣泄 杨荔钠发现母亲只对女儿唠叨不如意 对男性家庭成员从不如此 [6] - 梁娇颖母亲对长女严苛刻薄 对妹妹弟弟和颜悦色 体现差异化对待 [6] - 传统男性主导话语体系淹没女性日常生活议题 受高等教育女性数量大幅增加促使女性力量结构性崛起 [7] 关系转变与新时代特征 - 读者投稿内容显示关系突破传统:《我带"虎妈"去医美》《当妈妈与我谈论绝经》等主题涉及医美、绝经等此前避谈领域 [8] - 女性脱口秀演员示范新型母女关系:房主任婚姻不幸但全力爱女 王小利与步惊云母亲提供无条件肯定 [8] - 梁娇颖案例显示对抗转化为力量:作为少数族裔女性在美获得脱口秀成功 母亲最终观看颁奖礼 双方达成部分理解 [7]
一个北大博士,研究虐恋文14年
虎嗅· 2025-08-28 15:59
网络文学行业研究 - 网络文学长期被视为消遣性娱乐 言情小说属于小众之小众领域 [1] - 清华大学学者薛静通过14年研究系统分析网络言情小说转型 包括霸总文 穿越文 宫斗文等爆火类型 [2] - 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2015年成立 形成学术共同体 研究网络文学作品与影视化改编 [7] 网络言情小说内容演变 - 早期网络言情小说承袭琼瑶风格 但大陆作品故事结构产生差异 [15] - 作品内核从"一生一世一双人"转变为包含父仇 商战等元素 男主角呈现不完美特征 [16][17] - 虐恋情节反映女性通过他者观察自身缺陷与欲望 而非追求完美关系 [18] - 爱情本质被解构 呈现从物质条件(霸总文)到权力(穿越文)再到职业奋斗的演变过程 [20] 女性向作品权力叙事 - 男性向作品将权力视为威慑 女性向作品将权力视为风险 [29] - 男性弑父成为新父 女性弑夫导向自我价值实现 如《甄嬛传》案例 [31][32][33] - 近期现象级作品如《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穿进赛博游戏后干掉boss成功上位》反映生存焦虑 [43][47] - 穿越文关注存在主义焦虑 末世背景作品关注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柱 [47] 创作理念与读者互动 - "爱女文学"概念兴起 强调女性价值 但存在矫枉过正现象 [48][50] - 网络文学创作形成思想上的姐妹同盟 女性通过书写欲望产生新类型 [48] - 读者作者互动中存在微观博弈 部分读者以爱女为名攻击作者 [49] 行业社会价值 - 网络文学研究成为学界与大众的连接桥梁 撬开传统文学期刊大门 [10] - 研究显示女性问题本质是权力博弈 所有女性主义都是平权主义 [40] - 对弱势群体的生存摇旗呐喊的研究不应被抹杀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弱者 [41][42]
系列的系列|追寻逝去的时光中遗落的杰作
新浪财经· 2025-08-22 16:28
美国的科技巨头谷歌试图将人类过往所有的书数据化,在这个过程里什么也不遗漏。现在也有不少人工 智能公司扫描大量二手书,将文本用于大模型训练,扫描过程中书会被拆散。但奇怪的是,机器在昼夜 不停地读书,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在新媒介的宇宙,我们不仅要抵抗遗忘,也要抵抗泛滥。 1926年,《白鲸》在绝版近三十年后被收入"现代图书馆"经典系列,浮出水面;《了不起的盖茨比》在 1945年因"军需版图书"重获新生;出于对俗文学的重视,刘半农和鲁迅推动了《何典》再版。伊莱娜· 內米洛夫斯基手提箱里幸存的《法兰西组曲》手稿在2004年出版并破例获得了"勒诺多文学奖"。文学史 充满了遗忘和回忆的故事,也不乏打捞经典的美谈。 "不可忘却之物并非以不朽的方式寄存于记忆的档案的东西。"当出版人们将一本失落已久的书重新带到 读者面前,可能更像一份邀约,是否能够唤起足够多的阅读热情,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编辑的心血和 见识之外,还取决于运气、时代观念、文化差异。但也正是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让人们有理由相信在记 忆的角落存在不可忘却的生命本身。拉丁古谚语有言"书自有命",每一本我们今天仍在阅读的书都是它 们自己的命运使然,但这些笼统的命运背后,往 ...
女性的代际托举,不止于“出走”
虎嗅· 2025-08-18 07:54
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的核心叙事 - 通过三代济州岛海女家庭故事展现女性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的抗争与托举 [2][6][26] - 打破将女性主义简化为“逃离原生家庭”或“拒绝母职”的狭隘叙事 强调“留下中的反抗”同样具有深刻意义 [7][11][13] 女性主义路径的多样性 - 女性主义实践涵盖从职场精英到家庭主妇的多元选择 非仅有“高知女性”或“海外背景”单一模板 [9][11][24] - 北京大学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达61.5% 但农村女性仍低于50% 已婚女性中70%因家庭责任限制职业发展 [11] 母职的政治意义与数据支撑 - 母职行为如教育投入、情感支持等是微观政治斗争 可打破代际创伤 [15][18][19] - 国家统计局2024年数据显示90后女性中65%仍希望生育 三联周刊调研反映许多母亲为“打破代际创伤”主动选择生育 [17][18] - 哈佛大学2022年研究指出母亲情感投入与子女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童年受支持者更易挑战权威 [19] 日常劳动的价值与数据印证 - 女性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达2小时38分钟 为男性的2.3倍 双职工家庭中76%妻子承担主要育儿责任 [22] - 家庭情感劳动虽不计入GDP 但构成重要社会资本 如母亲通过教育投入积累文化资本 [23][24] - 世界银行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8年 较1990年提升4年 高等教育女性占比连续十年超男性 [27] 女性发展的代际传递 - 三代女性通过不同形式(海女、汤饭经营、职场奋斗)实现代际突破 最终使后代获得教育及职业自由 [6][14][26] - 女性主义本质是争取选择权 而非单一生活方式 需尊重包括留守、生育在内的多元选择 [13][27][29]
关于性别、周期与时代精神的思考
虎嗅· 2025-08-09 15:34
性别观念与婚恋市场 - 上海常住未婚女性达209万人,较十年前增长78.3% [4][14] - 女性高等教育入学率首超男性达51.7%,一线城市女性CEO占比28% [14] - 30岁以上单身女性购房率较十年前上涨127%,一线城市女性平均收入达男性82% [8] - 25~34岁女性中41.2%接受男方收入低于自己但要求家务分担,同龄男性67%仍将"能挣钱"列为首要魅力指标 [10] 经济与消费行为 - 一线城市家庭支出中男性收入占比从1990年78%降至2024年52% [9] - 图书行业面临销售下滑压力,消费者感知图书价格低廉但出版社经营困难 [2] - 矿泉水行业存在高利润空间,企业通过品牌溢价实现盈利 [17] 社会结构变迁 - 女性就业率从1949年7.5%提升至2020年61.5% [14] - 上海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80年代23岁推迟至2020年30岁 [14] - 00后群体中31%认为婚姻会降低生活质量 [14] 代际差异 - 三代女性呈现截然不同的婚恋观:从"男人不会做饭很正常"到"我的子宫我做主" [15] - 代际更替将推动观念变革,70后退出社会主流后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可能进一步弱化 [13][14] 商业与人性洞察 - 企业家群体关注政治权谋类书籍,商业决策与人性认知存在深度关联 [6][12] - 现代婚恋市场呈现"郎财女貌"传统价值观与新型平等诉求的冲突 [7][10]
作为女人,我喜欢自己身体的5个时刻
虎嗅· 2025-07-17 15:21
女性身体认知与自我接纳 - 女性从青春期开始与身体的复杂关系包括疼痛、羞耻感及逐步学会相处的过程 [1] - 通过集体书写记录女性处理疼痛、打破外界束缚及发现身体喜悦的具身经验 [3][4] - 运动后出汗、子宫创造力、浮力优势等成为女性对身体骄傲的具体表现 [5][6][8][9] 月经体验与周期管理 - 原发性痛经通过健身缓解 多巴胺和内啡肽替代止痛药效果 [10] - 月经周期激素变化带来情感敏锐度与行动力提升 丰富生命体验 [12][13] - 痛经患者通过安全使用止痛药获得身体掌控感 并迁移至其他生活领域 [16][17][18] - 月经同步现象成为女性友谊的象征 群体生活强化认同感 [19] 身体规训与反抗实践 - 不戴胸贴出门被视为打破性别规训的"革命性"实验 引发紧张与兴奋 [21][22][23] - 女性互助网络通过感受确认、渐进尝试及经验分享推动身体自主 [25][26][27][28] 疾病与身体韧性 - 乳腺癌康复者通过锻炼重获自信 体现女性身体修复力 [29] - 高龄患者多次骨折后康复 展现身体适应能力 [31] - 红斑狼疮患者建立身体输入输出管理系统 从疼痛处理中培养掌控感 [35][36][37][38] 身体作为女性主义入口 - 从照顾身体基础需求(饥饿、寒冷)入手实践"爱自己"的抽象概念 [41][42] - 通过运动建立身体胜任感 进而增强生活决策信心 [43] - 从内部视角(舒适度)替代外部审视(吸引力)实现身心统一 [44][45]
“每个男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喉结罩 ”
虎嗅· 2025-07-05 07:03
喉结罩的起源与设定 - 喉结罩是覆盖喉咙部位的一块布,用于遮挡男性喉结,设定中男性从14岁开始需终身佩戴,作为"遵守夫德"的标准之一[5] - 喉结罩的材质和款式有讲究:青春期推荐纯棉透气款,定型后可选择塑形款,保守地区要求"不露为好"[5] - 喉结罩被赋予象征意义,代表男性贞洁自爱,"男人不自爱就像烂白菜"成为相关设定的核心标语[5] 喉结罩的流行原因 - 喉结罩最初是网络抽象文化对男性的嘲讽,通过模仿女性胸罩概念来达成"男女平等"的反讽效果[7] - @deeptalk_dictionary最早提出设定,认为喉结罩将男性变为性客体,通过架空耻辱感重构权力关系[9] - 性别反转短视频助推喉结罩流行,女性博主通过模仿传统男性行为(如调戏洗脚弟、点评辣弟)形成"大女人叙事"风潮[28][29] 商业化发展现状 - 喉结罩已从网络梗发展为实体商品,直播间出现批量生产款,价格几十元,材质包括钩针、蕾丝等,商品名如"镂空奶油蛋糕""紫色小恶魔"[15] - 出现专业手作娘如@HSM喉结罩,定制款价格更高且已有销量[18] - 相关短视频博主如@呐喊海纸专门推荐喉结罩款式,区分保暖款(手工针织)、优雅款(古着店淘)和全包型(朋克风)等[13] 内容创作生态 - 性别反转视频形成固定模板:夸张的肢体语言(365度转舌/顶胯)、油腻台词("爸了个根的")和被羞辱的男主角[31][33] - 该题材同质化严重但流量极高,一条视频即可起号,成为女性博主争夺的热门赛道[29] - 短剧市场同步出现类似叙事,如刘晓庆主演的《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延续大女主逆袭套路[50] 行业现象延伸 - 互联网内容呈现矛盾垄断趋势,从性别议题到西瓜雕刻都能引发争吵,平台算法加剧信息茧房[53][59] - 用户注意力碎片化导致内容短平快,电影需2倍速观看,文章打开率依赖标题冲击力[55] - 愤怒情绪成为流量密码,但过度娱乐化可能加剧对立而非解决问题[41][44]
为什么日本女性宁愿负债也要找牛郎?
虎嗅· 2025-07-05 00:01
行业现象分析 - 日本年轻女性群体中,沉迷追星和为牛郎消费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部分人深陷负债困境[3][24] - 东京新宿区的东宝大楼周边成为未成年人聚集地,其中涉及非法性交易和药物滥用问题[10][13] - 大久保公园成为年轻女性进行隐蔽性交易的新场所,社交媒体被用于联络客户[19][20] 娱乐产业影响 - 牛郎行业恶性竞争加剧,诱导女性消费者进行超出偿还能力的高额消费[24] - 杰尼斯事务所成功开拓中下层女性市场,带动行业转向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偶像经济[47][48] - 二次元角色(如《名侦探柯南》安室透)被设计为全方位满足女性情感需求的消费对象[54] 社会经济背景 - 日本女性劳动者占比44.3%,但其中约1200万属于零工性质的非稳定就业[33][60] - 泡沫经济崩溃后,商家更依赖让消费者沉迷兴趣来维持利润[63] -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与女性就业率提升形成矛盾,底层女性缺乏社会支持[34][39] 消费行为特征 - 女性为情绪价值付费的行为从追星延伸到牛郎消费,形成债务循环[24][56] - 娱乐公司通过低价门票和周边产品吸引中下层女性持续消费[47][49] - 虚拟角色(动画/偶像)与实体服务(牛郎)共同构成女性情感消费生态[53][56] 市场发展趋势 - 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娱乐产品从三次元偶像扩展到二次元角色[52] - 护理(640万)和零售业(518万)成为女性主要就业领域,但收入有限[60] - 经济下行压力下,情绪价值消费成为商家维持营收的重要手段[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