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宇称不守恒
icon
搜索文档
杨振宁父亲的顶级远见:慢,是一种更快的到达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1-01 11:39
书籍核心内容 - 本书为杨振宁先生传记,由数学博士林开亮在杨振宁本人鼓励下撰写,获杨振宁办公室授权并收录多幅珍贵影像与史料 [2][4] - 书名《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寓意杨振宁一生所诠释的始终如一的初心与深沉不改的家国情怀 [4] - 书籍沿时间线铺展杨振宁百年科学人生,细致勾勒其成长轨迹与科学探索之路,并深入呈现其与父母、师友间的珍贵互动 [4] 人物生平与贡献 - 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 - 他自视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6] - 1971年他冲破阻碍成为首位回到新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并开启践行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承诺的半世纪历程 [6][8] - 其具体践行包括: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十余年间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1992年参与创立"求是科学基金";1999年近80高龄出任清华大学教授为本科生授课;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 家庭教育影响 - 父亲杨武之的启蒙核心是"不着急"的耐心与"文理兼修"的视野,采用不灌输、重引导的"渗透式学习"方式 [12][14][16] - 母亲罗孟华以勤俭朴实品性和坚忍意志为杨振宁铸牢精神底色,使其幼年一年内认识三千多字,并深刻体会到坚强意志产生无比力量 [19][21][23] - 杨振宁坦言其个性与作风受父母影响很大,学术知识来自父亲,精神气质来自母亲 [21] 求学与治学 - 童年阅读《神秘的宇宙》中译本首次接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激发对物理兴趣;中学时通过《中学生》杂志首次领略"对称"数学观念的精妙 [26] - 1938年16岁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黄昆、张守廉并称"三剑客",体会到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机会 [29][33] - 其治学推崇"渗透式学习"与"兴趣驱动",认为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是研究工作必经三步曲 [36] - 学术态度"宁拙毋巧,宁朴勿华",例如花20个月做实验物理失败无数后转向理论物理,与李政道从大量实验数据细微矛盾中推导出宇称不守恒,以及耗费十多年心血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37] 人生总结 - 杨振宁总结生命历程为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吸取了两种教育方式好处 [39] - 其一生呈现三条主线:攀登世界巅峰的科学成就、贯穿百年的家国情怀、超越世俗成见的生命热忱 [39] - 他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诠释了真正的"少年"品质——永远好奇,永远真诚,永远有拥抱生命的勇气 [39]
杨振宁先生的“渗透式学习法”,才是年轻人该学的顶级认知模型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30 21:16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回顾了杨振宁先生跨越世纪的波澜壮阔人生,旨在超越公众对其“老夫少妻”等肤浅标签的关注,深入展现其作为世界级科学家的卓越成就、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2] - 通过介绍《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一书,文章揭示了杨振宁先生科学成就之外的人生注脚,包括其改变中国人“不如人”心理作用的自我认知,以及用半生践行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承诺的赤子之心 [2][6][8] - 文章强调,杨振宁先生的生命轨迹是一个完整的圆,其人格底色与学术风骨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终在归根居完成了一个世纪的闭环,诠释了“归来仍是少年”的心境 [10][39]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地位 - 杨振宁是荣获诺贝尔奖的开拓者,为中国人在世界科学殿堂实现“破冰”,其最重要的科学贡献包括荣获诺奖的“宇称不守恒”和奠定现代物理基石的“杨—米尔斯理论” [2][6] - 他在爱因斯坦、费米身旁讨论物理,登顶世界科学巅峰,其“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视为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是十多年心血换来的成果 [2][37] 家国情怀与人生选择 - 杨振宁自认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其人生选择充满深沉的家国情怀 [6] - 1971年他冲破阻碍成为首位回到新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并铭记挚友邓稼先“千里共同途”的赠言,用此后五十年人生践行这一承诺,包括资助中国学者、创立科学基金、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科院等 [6][8] - 2021年百岁华诞时,他自信回应邓稼先“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 [8] 家庭教育与人格塑造 - 杨振宁的生命圆起点深植于家庭教育,父亲杨武之的理性启蒙围绕“不着急”的耐心与“文理兼修”的视野,采用不灌输、重引导的“渗透式学习”理念 [12][14][16] - 母亲罗孟华虽未受新式教育,却以勤俭朴实和坚忍意志赋予其精神根基,使他深刻体会到坚强意志能产生无比力量 [19][21][23] - 父母的影响共同塑造了其人格底色与学术风骨,父亲的影响在学术知识,母亲的影响在精神气质 [19][39] 成长历程与学术淬炼 - 童年一次“邂逅”英国物理学家金斯的《神秘的宇宙》中译本,激发了他对物理的兴趣,中学时从《中学生》杂志接触到“对称”观念,为日后科研埋下伏笔 [26] - 1938年16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艰苦岁月中与黄昆、张守廉并称“三剑客”,体会到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学习机会和重要的研究途径 [29][33] 治学之道与研究方法 - 在学习方法上,他推崇“渗透式学习”与“兴趣驱动”,认为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是多半研究工作的三步曲 [36] - 在学术态度上,他秉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其重大成果均非速成,而是长期坚守、反复推演的结果,例如花20个月做实验物理,与李政道从大量数据中嗅出破绽推导宇称不守恒 [37] - 他强调合作讨论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能帮助在研究走不通时找到新方向 [33][36]
杨振宁父亲的顶级远见:慢,是一种更快的到达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27 12:01
书籍与作者背景 - 书籍《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由数学博士、青年学者林开亮在杨振宁先生的鼓励下撰写[2] - 作者因撰写戴森传记受杨先生赏识,多次受邀在归根居与先生长谈,获杨振宁办公室授权,收录多幅珍贵影像与史料[2] 书籍内容概述 - 全书铺展杨振宁百年科学人生,从清华园追梦少年到归根居沉思智者,诠释"归来仍是少年"的初心与家国情怀[4] - 书中细致勾勒杨振宁的成长轨迹与科学探索之路,深入呈现其与父母、师友间的珍贵互动,展现家庭教育与师长引导的深远影响[4] - 收录杨振宁与邓稼先、吴健雄、陈省身等师友的往来书信与交往细节,呈现科学家之间的精神共鸣与人文情怀[4] - 读者可感受杨振宁对物理之美的执着追求、独特思考方式,以及其强调的"渗透式学习法"[4] 核心人生理念 - 杨振宁自认一生最重要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6] - 其家国情怀是人生选择的底色,曾感叹长城砖石象征中国历史文化的坚韧,认为"合则盛,分则衰"[6] - 践行与邓稼先"千里共同途"的承诺长达五十年,成为其深沉的人生注脚[6][8] 践行家国承诺的具体行动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十余年间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8] - 1992年参与创立"求是科学基金",用个人影响力募集资金奖励年轻科学家[8] - 1999年起近80高龄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8]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称此举"非一时冲动,乃一生所愿"[8] 家庭教育的影响 - 父亲杨武之的启蒙围绕"不着急"的耐心与"文理兼修"的视野,采用不灌输、重引导的"渗透式学习"方式[12][14][16] - 母亲罗孟华以勤俭朴实品性和坚忍意志铸牢其精神底色,杨振宁坦言个性作风受父母影响很大[19][21] - 母亲重视教育,杨振宁四岁时一年内认识三千多个字,母亲的勤俭作风影响其一生科研态度[21][23] 自我成长与学术启蒙 - 不满11岁时读《神秘的宇宙》中译本,首次接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激发对物理的兴趣[26] - 中学时通过《中学生》杂志汲取知识,一篇探讨"十五子游戏"的文章让其领略"对称"精妙,为日后科研埋下伏笔[26] - 1938年16岁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黄昆、张守廉并称"三剑客",体会到"和同学讨论是极好的真正学习的机会"[29][33] 治学方法与态度 - 推崇"渗透式学习"与"兴趣驱动",认为兴趣→准备工作→突破口是多半研究工作必经的三步曲[36] - 秉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治学态度,强调合作讨论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35][37] - 其重要科学成果如宇称不守恒、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均非速成,而是长期坚守与反复推演的结果[37] 人生总结与精神传承 - 总结生命历程为"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吸取了两种教育方式的好处"[39] - 其一生呈现三条主线:攀登世界巅峰的科学成就、贯穿百年的家国情怀、超越世俗成见的生命热忱[39] - 认为"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其跨越世纪的旅程诠释了真正的"少年"品质[39]
杨振宁先生的“渗透式学习法”,才是年轻人该学的顶级认知模型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25 11:5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归来仍是少年——杨振宁传》一书,回顾了杨振宁先生跨越百年的科学人生与家国情怀,强调其科学成就、家庭教育影响及精神传承 [2][4][39]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 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其"宇称不守恒"理论打破华人科学家在国际科学殿堂的空白 [2][6] - 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视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但杨振宁本人认为一生最重要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6][37] - 1971年他作为首位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与邓稼先的"千里共同途"约定成为其半生践行的承诺 [6][8] 家庭教育对杨振宁的深远影响 - 父亲杨武之采用"不着急"的耐心启蒙与"文理兼修"的教育理念,通过渗透式学习培养杨振宁的科学兴趣 [12][14][16] - 母亲罗孟华以坚韧品格与勤俭作风塑造杨振宁的精神底色,使其一生保持严谨务实的态度 [19][21][23] - 家庭教育的融合形成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治学态度 [16][36][37] 学术成长与关键转折 - 11岁时阅读《神秘的宇宙》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中学阶段通过《中学生》杂志接触"对称"概念,为日后研究埋下伏笔 [26] - 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黄昆、张守廉等同学的学术讨论形成"三剑客"氛围,奠定其重视合作的研究方法 [29][33] - 在芝加哥大学经历20个月实验物理失败后转向理论物理,最终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 [37] 家国情怀与科学传承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 [8] - 1992年参与创立求是科学基金,1999年起在清华大学教授普通物理课程 [8]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2021年百岁演讲中回应邓稼先"共同途"的期许 [8]
莫言悼念杨振宁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4:24
杨振宁先生逝世与悼念活动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因病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10月24日,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现场人群排长队依次进入礼堂向遗体三鞠躬,遗体周围围满了各界敬送的花圈 [3] - 人们身着黑衣、佩戴白花,有的自带挽联、书法等交给现场工作人员,作家莫言手书短诗《悼杨振宁先生》表达悼念 [3][5] 杨振宁的成就与贡献 - 杨振宁是华人首位诺贝尔奖得主,因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等理论贡献而享誉世界 [8] - 他心系祖国,于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对中国科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8] 杨振宁与莫言的交往 - 2013年5月15日,杨振宁与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时年91岁的杨振宁与莫言讨论爱迪生若来到现代最意想不到的将是手机 [6] - 对话结尾,莫言寄语青年学子青春万岁,杨振宁则寄语自强不息 [8] - 同年莫言被评为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杨振宁上场推介,莫言撰对联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粒子之微表达感谢 [8] - 莫言惊闻杨振宁先生仙逝,忆起与先生四次相见情景,书短句以寄哀思,落款为晚生 莫言 [6]
直击杨振宁告别仪式现场:人群排几列长队,有的自带挽联书法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1:48
事件概述 - 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10月24日9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1][3] - 现场人群排成长队依序进入礼堂向遗体三鞠躬 杨振宁先生遗体身边围满了各界敬送的花圈 [1] - 在场者身着黑衣佩戴白花 有的自带挽联书法等交给现场工作人员 [1] 人物背景 - 杨振宁先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3] - 杨振宁先生因病于10月18日逝世 享年103岁 [3] - 他是华人首位诺奖得主 因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 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 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等理论贡献而享誉世界 [3] - 他心系祖国 于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 对中国科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3]
珍贵视频记录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宇称不守恒演讲
新浪财经· 2025-10-21 23:25
经过审阅,所提供的文档内容不包含任何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实质性信息。文档内容仅为网站的标准免责声明,未涉及任何新闻、事件、财报或市场动态。因此,无法根据任务要求提取并总结关键要点。
科学星辰陨落,“归根”之光永远明亮
北京青年报· 2025-10-20 11:35
科学成就 - 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公认为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基础理论,并支撑粒子物理标准模型[1]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于35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少有的快速加冕者[1] - 后续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为统计物理与量子群研究开辟了新方向[1] 教育传承 - 在学术巅峰期仍坚持为学生授课和指导研究,82岁高龄时每周两次为清华大学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2] - 培养的青年学者中多人成长为国际物理学界的中坚力量[2] - 将前期在清华的工资全部捐献,并捐出积蓄与房产以支持科研,为青年学者创造更好的条件[3] 跨界视野与学术交流 - 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与数学的纤维丛理论对接,促进了物理学与数学的深度对话[2] - 1971年以知名科学家身份回国访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的第一人[2] - 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推动两国学术交流,促成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会议,并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2] 家国情怀与贡献 - 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并主动参与政策制定,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站台[3]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并于2017年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 - 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发展视为新事业,倾力支持其成长[3]
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杨振宁先生的成就
36氪· 2025-10-20 10:47
物理学成就的意义 - 物理学作为基础科学,其使命是探求世界的本质,提供对世界的合理解释和正确方法[2][5] - 科学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现代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超越先贤,是因为这些知识已成为基础认知[8] - 杨振宁的成就与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拉高了全人类对于世界本质的认知[11] 宇称不守恒理论 - 杨振宁与李政道于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质疑了当时被视为“祖宗之法”的宇称守恒定律[16][18] - 该理论解决了当时费曼、泡利、朗道等顶尖物理学家均未敢触碰的底层逻辑问题[16][18] - 因该论文过于惊艳,杨振宁与李政道在一年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年杨振宁35岁,创造了诺贝尔奖最快获奖速度记录[22][24] 杨-米尔斯理论 - 1954年,杨振宁与学生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这是首次有人用严谨的数学方式构建一个可能统一解释四种基本力的模型[24][26] - 该理论采用与归纳法相反的研究路径,通过逻辑和数学推导出规律,并预测未来实验结果[26] - 该理论重要性在后续几十年被反复证明,直接基于该理论产生了7个诺贝尔奖,另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从该理论发展而来[27] - 基于该理论还产生了6个菲尔兹奖,该理论被誉为“诺贝尔奖量产机”,至今仍在帮助科学家解决最前沿的物理学问题[27][28] - 2004年该理论发表五十周年时,杨振宁获授美国鲍尔奖,其工作被认为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工作并列[28] 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 - 杨振宁属于理论科学领域,而当时新中国面临生存压力,更需要钱学森、邓稼先等应用科学领域人才解决“怎么搞”的现实工程问题[29][30][32] - 钱学森曾表示,是国家要杨振宁留在国外,他在外面的作用远比国内大[32]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杨振宁立即返回祖国,为落后于世界水平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最新知识,引导了正确研究方向[32][34] - 杨振宁1971年回国前准备的科学家名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正遭受不公待遇的科学家,如邓稼先[34] - 杨振宁为中国培养了10个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个大学校长,将清华大学三个物理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世界一流水平[34][37] - 杨振宁捐出数百万美元个人财产,在国内各大高校兴建了60多个物理实验室,极大提升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硬件水平,有时甚至亲自为本科生授课[34] - 杨振宁领导了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发展,手把手带领中国理论物理学界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清华大学已位列世界顶尖梯队[37] - 杨振宁至少带动了中国科学界往前走了十年[38] 基础研究的长期价值 - 当前中国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等领域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未来进入“无人区”后,需要最基础、最底层的理论突破来支撑发展[40][41] - 杨振宁在基础物理理论方面的贡献,避免了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高温超导等未来科技上可能遇到的难以逾越的困难[41] - 理论物理学家的使命不应简单按国籍分类,其服务对象是全人类,工作意义属于全人类成就[43][45]
改变国人“自觉不如人”心理,杨振宁已在星河恒久闪耀
第一财经· 2025-10-19 21:48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与科学贡献 - 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4] - 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理论",该理论被视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5] - 被评价为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4] - 在芝加哥大学师从爱德华·泰勒并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3][4] 杨振宁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推动 - 2003年正式回国定居清华大学,将毕生所学投入引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培养青年人才的事业中[1][7] - 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做出奠基性贡献[7] - 鼓励包括姚期智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回国,推动了量子信息等方向的布局[9] - 支持中国科大首创少年班,提出不要给学生太多束缚,应支持他们向擅长的方向发展[10] 杨振宁的科学思想与影响 - 认为大自然是极其微妙的,自然物质的深度是人类无法测透的,并以人类大脑约1000亿个神经元为例说明[7] - 提出科技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发展研究与应用研究三个层面,并预测未来三四十年全球科技发展重点将向"技"倾斜[12] - 其科学成就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1] - 其影响力超越物理学,支持了中国更广泛科学事业的发展,被多位科学家誉为科学界的巨大损失[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