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开放式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一款新药从实验室走到患者平均耗时十余年,跨国药企想在华压缩到更短
第一财经· 2025-11-09 13:04
跨国药企在华研发模式转变 - 跨国药企正通过开放式创新合作重塑在华研发模式,以提高研发效率[1] - 礼来公司三大外部创新引擎(礼来风险投资、中国创新合作中心、创新孵化器)已悉数落地中国,标志着其在华外部创新战略进入全面提速新阶段[1] - 礼来上海创新孵化器正式投入运营,是礼来在华成立的第二家创新孵化器,礼来在全球共有5家创新孵化器[1] 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具体实践 - 罗氏制药投资近3亿元在中国落成加速器,其成员企业已与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达成超过10项早期研发合作[1] - 礼来选择建立创新孵化器的策略,旨在将新药研发的漫长过程压缩得更短、更精准[1] 中国本土研发力量的崛起 - 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3] - 经过多年学习进步,中国医生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促使跨国药企改变态度,达到平等对话和积极合作[3] - 中国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礼来战略版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 创新药研发的行业特点 - 创新药行业具有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的特点[2] - 肿瘤药物从早期研发到审批上市平均耗时超过10年,平均研发成本为23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资金用于三期临床开发[2] - 肿瘤药物从确定靶点到获批上市的平均成功率低于5%[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 上海浦东张江经过30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链最完整、生态最优良、人才最集聚、研发最高效、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4] - “张江药谷”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吸引了礼来、罗氏等跨国药企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落户[1][4]
欧莱雅全勤全力八赴进博 多款美妆黑科技首发
搜狐财经· 2025-11-07 13:32
参展规模与主题 - 公司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美无限,耀八方"为主题,设置三大展台亮相消费品展区、法国馆与创新孵化专区[1] - 参展旨在全面展示新品牌、新科技、新产品、新服务以及在推动中法交流和开放式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1] 首发产品阵容 - 公司旗下共25个品牌参展,呈现历届最强"首发"阵容,包括3个亚洲首发新品牌、4款全球及中国首发美妆科技和19款首发新产品[3] - 亚洲首发新品牌为DrG蒂迩肌、Miu Miu、植村秀专业美发[3] - 巴黎卡诗首款院线级"防脱"护理(含仪器)为全球首发,由欧莱雅中国与两家BIG BANG项目参赛企业共同研发[4] - 兰蔻"芯"级肌肤解码仪Cell BioPrint为中国首发,由公司与韩国初创企业NanoEntek共同打造,采用微流控芯片实验室技术[4] - 兰蔻塑颜美容仪Nano Resurfacer 400 booster为中国首发,是新一代家用护肤设备,采用突破性的纳米芯片专利技术,由400多个纳米级触点组成[7] 战略合作与成果发布 - 公司首席执行官叶鸿慕首次亲临进博,见证多项新合作、新成果的发布[8] - 发布首部美的经济社会学专著《美之道——解码美的本质》,特别提到公司在中国1个岗位能带动相关领域增加20个岗位,直接或间接创造超过33万个就业岗位[8] - 携手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等发起"新龄美中国行动",并将举办新龄美专题虹桥论坛会员论坛[10] - 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成立"华山医院—欧莱雅中国医研共创皮肤科学实验室",围绕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和科学传播等领域展开合作[12] - 公司与阿里云签署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并发布行业首份聚焦PDRN的白皮书[14] 市场活动与高层表态 - 与辉同行负责人董宇辉将独家探访公司主展台,与叶鸿慕展开深度对话,巴黎欧莱雅专场品牌直播将于11月8日登陆抖音直播间[15] - 公司首席执行官叶鸿慕表示,中国是公司全球第二大市场,更是集团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15]
和铂医药-阿斯利康北京创新实验室揭牌 新一代抗体药物研发步入“加速通道”
证券时报网· 2025-10-25 21:33
合作里程碑与模式创新 - 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的创新实验室于10月25日在北京正式揭牌,标志着双方“研发合作+股权投资+建立北京创新中心”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形成 [1] - 该创新实验室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将和铂医药全人源抗体技术与阿斯利康在疾病生物学、临床开发、AI药物设计等领域积淀融合的战略枢纽,是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5] - 这一合作模式突破了以往中外药企合作的传统路径,双方合作从2022年的单一授权逐步扩展至2025年的生态共建 [7] 技术平台与研发能力 - 和铂医药拥有全球稀缺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平台及其2.0版本HCAb PLUSTM技术平台体系,突破了传统模型免疫原性高、效率低的瓶颈 [6] - 公司已搭建抗体药物创新开发平台与AI干湿实验室平台,即将正式投入使用,助力多领域新一代治疗性抗体研发 [3] - 2.0版本技术平台将应用拓展至双特异性抗体、多特异性抗体、ADC、CAR-T、RNA疗法及AI等前沿领域,重塑研发范式 [6] - 诺纳生物推出AI辅助药物发现引擎Hu-mAtrIxTM,并与Harbour Mice平台无缝集成,大幅提升研发效率 [7] 全球化合作与商业拓展 - 和铂医药的抗体技术平台已与阿斯利康、辉瑞、大塚制药、艾伯维、莫德纳等多家跨国药企达成合作,累计总金额超百亿美元 [6] - 公司获得阿斯利康溢价入股以及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增持股份至7.05% [6] - 公司未来将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打造新药创新策源地,持续推进平台的开放式商业化,拓展更多治疗领域和更前沿的药物分子形式 [5] - 公司实现了从技术授权到产品合作,再到平台赋能的跨越,走出“平台化、全球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8] 管线进展与战略规划 - 和铂医药自研管线已从早期的5款产品扩展至20余款,涵盖肿瘤、炎症及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前沿治疗领域 [8] - 2025年,公司全面迈入3.0阶段,致力于构建三大增长引擎:依托子公司诺纳生物的抗体技术平台、携手跨国药企的战略合作、以及实现中后期管线全球价值最大化 [6] - 新成立的lancéTherapeutics聚焦开发针对肥胖症的新一代疗法,通过改进诺纳生物的Hu-mAtrIxTM AI平台支持其双特异性抗体发现 [7]
孙志洋会见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
广州日报· 2025-10-18 09:46
10月17日下午,广州市市长孙志洋会见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一行。 孙志洋对新加坡国立大学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广州是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 载地,大学大院大所众多,科研平台齐全。正坚定不移走开放式创新之路,充分发挥广州国家实验室等 重大平台和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双边合作平台的赋能作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速构 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广州与新加坡合作基础坚实,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 创新研究院自建立以来,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希望双方以中新建交35周年为契机,共同加快推进研究 院高水平建设,紧密对接广州重点产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促成更多国际组织和 在新企业来穗创新发展,实现更大互利共赢。 陈永财感谢广州对研究院建设发展的大力支持,并简要介绍新加坡国立大学发展近况。他表示,广州创 新生态体系良好、应用场景丰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愿与广州携手,进一步发挥研究院的桥梁纽带作 用,全面深化两地企业、高校的创新协作,为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相关附件 ...
数据中心赛道火了,材料巨头恩骅力欲试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18:1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为了贴近中国本地市场,全球工程材料巨头恩骅力今年9月于上海虹桥启用了中国体验共创中心,以进 一步践行"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亚洲"的战略。 事实上,不仅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化工作为一个基础性产业正在连接并助力能源及各类基础原料及下游 细分领域,并且在塑造新质生产力方面大有可为。其中,中国市场涌现出越来越多元的创新增长需求。 "以前我们在中国市场做生意的时候,客户基本上来自于欧美国家,他们都是指定需求。但是自从中国 的手机、新能源汽车,甚至如今机器人、低空经济等行业出现后,越来越多的创新都是在中国落地—— 中国客户的合作逻辑也随之改变,从'指定需求'转向'开放式创新'。"张振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 示,"现在的需求执行,都是我们与客户坐下来一起谈、共同参与完成的。" 以新能源汽车材料研发为例,张振宇总结了几个研发方向:集成化、小型化、轻量化和自动化。"我想 强调的是,我们的产品研发不是闭门造车,这个产品研发一定是跟客户的应用结合在一起。" 除了新能源汽车材料,恩骅力目前也对数据中心赛道产生了兴趣。 由帝斯曼工程材料(DEM)和朗盛高性能材料(HPM)合并成立的恩骅力,近些 ...
共商产业升级新趋势新路径
搜狐财经· 2025-08-30 08:02
活动概况 - 2025数博会"数智无界·开放式创新驱动产业跃迁"交流活动于8月29日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2] - 活动由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主办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指导 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与璞跃中国承办[2] - 吸引产学研界 资本机构及科技企业150余位代表参与[2] 前沿技术探讨 - 与会嘉宾围绕数字经济 人工智能 数据智算 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探讨开放式创新赋能产业跃迁[2] - 璞跃中国CEO徐洁平强调开放式创新对构建城市创新生态的关键作用[2] - 阶跃星辰副总裁赵海涛论述多模态技术是通向AGI的必经之路[2] 行业应用实践 -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指数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喆阐述智能化技术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变革[2] - 贵州大学副校长王旭分享校企合作在数智营销 技术攻关等领域的实践成果[2] - 强调政产学研协同对区域创新的赋能效应[2] 产业生态建设 - 圆桌讨论围绕"数字经济与科创生态的螺旋进化""资本链接与国际协作的创新合力"等议题展开[3] - 华为云产业发展总裁王丰等7位嘉宾探讨通过多元协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3] - 活动设置科技企业路演环节 7家科技企业展示人工智能 新能源 智能制造等领域创新成果[3]
从独立研发到开放合作,跨国医疗器械企业转变在华研发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8-23 15:15
西门子医疗在华研发与生产成就 - 西门子医疗深圳基地宣布启用开放创新平台并实现第一万台医疗设备下线交付[1] - 该基地是西门子医疗全球唯一拥有完整磁共振价值链的研发生产基地 实现从超导磁体到整机集成的全链条本土化[1] - 承担西门子医疗德国总部外唯一的血管造影系统整机研发与生产功能[1] 产品研发与技术突破 - 基地相继研发出中国第一台1.5T超导磁共振 第一台3T超导磁共振及第一台7T超高场强磁共振MAGNETOM Terra.X[3] - 开放创新平台聚焦磁共振与临床治疗前沿技术 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加速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与医工转化[1] - 研发需结合临床需求 重点解决未治愈疾病的诊断问题[3] 在华投资与产业链布局 - 2025年1月总投资逾10亿元的深圳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动工 预计2027年投产[3] - 基地23年累计培育超300家核心本土供应商 反哺在华研发创新[3] - 持续加码在华投资以完善产业链布局[3] 跨国医械企业研发模式演变 - 在华研发模式经历三阶段:自建研发中心支持海外产品落地 独立开发本土化产品反哺海外 现阶段转向开放式创新[4] - 中国本土创新发展为跨国企业提供开放式研发合作机遇[4] - 本土企业崛起加剧行业竞争 倒逼跨国企业提升在华研发效率以适应市场需求[4]
西门子医疗重金深耕鹏城
搜狐财经· 2025-08-23 07:29
公司里程碑与生产成就 - 西门子医疗深圳基地于8月22日举行第10000台医疗设备交付仪式并启用开放创新平台 [2] - 该基地成立于2002年 是西门子医疗全球唯一拥有完整磁共振价值链的研发生产基地 实现超导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系统到整机集成的全链条本土化 [2] - 基地承担德国总部外唯一的血管造影系统整机研发与生产功能 累计推出超20款高端医疗设备包括17款磁共振和3款血管造影设备 [2] - 整机设备本土化率达到80% 成立以来医疗器械整机出口比例达65% [2][3] - 2024年磁共振出口金额占广东省同类产品90%以上 占全国同类产品70%以上 产品远销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区 [3] 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 - 成功实现首台国产7T超高场强磁共振MAGNETOM Terra.X和超高端血管造影系统ARTIS pheno Master的本土化研发生产 [3] - 开放创新平台汇集全球尖端设备包括7T磁共振MAGNETOM Terra.X/3T磁共振Cima.X/80cm超大孔径磁共振Free.Max及血管造影系统Artis pheno Master [4] - 平台整合最前沿磁共振应用技术/科研序列库与完整软件开发环境 支持第三方AI算法无缝对接 [4] 产能扩张与产业链布局 - 总投资逾10亿元人民币的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于2025年1月破土动工 预计2027年建成投产 [3] - 基地培育超过300家核心本土供应商 通过全球标准推行/联合开发和生产工艺指导方式助力提质升级 [3] - 超40%供应商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3] 创新生态建设 - 开放创新平台聚焦磁共振与临床治疗前沿技术 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加速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创新与医工转化 [4] - 平台致力于构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生态 推动医疗设备智能化和医学图像智能解读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4]
4年赋能中小科技企业超6600家,浦东这个首创计划再升级
第一财经· 2025-08-21 10:02
GOI计划2.0升级 - 浦东新区正式启动GOI计划2.0版本 标志着大企业开放创新进入能级跃升新阶段 [1] - 新版本通过要素循环 生态演进和制度创新三大体系联动 提出技术 孵化 商业 投资四大赋能 [3] - 政策体系从孵化 技术 产业 金融和人才五个方面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4] 计划实施成果 - 自2021年启动以来 浦东共授牌107家GOI 覆盖亚欧美12国13类硬核领域 [1] - 750余家科技企业落地生根 累计赋能中小科技企业超6600家 [1][3] - 璞跃中国与180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 投资100余家初创公司 其中3家成长为估值超10亿美元独角兽 [5] 产业与技术创新支持 - 浦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 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协同开发 [4] - 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 筹划设立浦东自然科学基金 鼓励大企业参与基础研究 [3][4] - 支持共性技术平台 概念验证中心 中试基地等高能级平台建设 强化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 [3] 人才与生态建设 - 将GOI企业纳入重点支持名录 鼓励引进战略科学家 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5] - 在张江科学城针对高成长科创项目每年最高给予100万元创业补贴 [5] - 2024年浦东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8323亿元 占全市46% 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11.7% [5] 开放式创新实践案例 - 西门子与黑湖科技合作推出"小工单"业务 通过联合开发实现市场拓展与业务协同 [6] - 延锋智能网联 上海医药 思拓凡等GOI代表集中发布关键需求与功能平台助力中小企业 [6] - 开放式创新需要大企业开放平台生态 创业公司理解龙头企业战略需求 实现良性循环 [6]
帮科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上海打造开放式创新枢纽有何优势|上海高质量孵化器调研
第一财经· 2025-08-18 21:46
创业公司筛选与投资 - 璞跃中国一年评估1700多家企业 深入孵化300多家 最终投资10至15家 投资率为0.6%至0.9% [1] - 创业公司前两轮融资失败率超过90% 凸显孵化过程中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5] 开放式创新生态 - 自2004年起开放式创新成为全球企业核心战略 从跨国公司扩展至央国企及大型民企 [2] - 大企业与创业公司需相互理解:大企业认可创业公司灵活性 创业公司需适应大企业效率需求 [2] - 西门子与黑湖科技合作案例中 西门子开放商业模块 黑湖通过其渠道进入新市场 实现双向业务拓展 [5] 上海创新生态建设 - 2024年1至5月上海12家孵化器开展超100场活动 吸引1500家企业及合作机构 服务3200余家企业 参与人次达1万 [1] - 新增海外孵化基地2个 累计达5个 加速国际资源融通 [1] - "创·在上海"大赛2012至2024年吸引超7万家企业参赛 资助1.7万家企业20亿元 培育90余家上市企业 [7] 创新赛事机制升级 - 2024年"以投代评"机制为60家企业提供绿色通道 要求近两年获5000万元投资 [8] - 2025年大赛新增专家委员会直推通道 保留绿色通道 政府资金支持聚焦"早小硬"项目 保留2年立项资格 [8] - 2024年大赛强化国际化资源对接 通过WeStart大会链接全球创投资本 [7][8] 中国市场吸引力 - 近30家跨国科技公司通过WeStart进入中国 首选上海 看中工程师红利、成本优势及完整供应链 [8] - 中国医疗AI领域生产运营成本较海外低40%至50% 研发性价比受国际企业认可 [9] - 中国供应链具备全球竞争韧性 成为创新落地核心市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