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

搜索文档
共商产业升级新趋势新路径
搜狐财经· 2025-08-30 08:02
活动概况 - 2025数博会"数智无界·开放式创新驱动产业跃迁"交流活动于8月29日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2] - 活动由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主办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指导 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与璞跃中国承办[2] - 吸引产学研界 资本机构及科技企业150余位代表参与[2] 前沿技术探讨 - 与会嘉宾围绕数字经济 人工智能 数据智算 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探讨开放式创新赋能产业跃迁[2] - 璞跃中国CEO徐洁平强调开放式创新对构建城市创新生态的关键作用[2] - 阶跃星辰副总裁赵海涛论述多模态技术是通向AGI的必经之路[2] 行业应用实践 -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指数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喆阐述智能化技术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变革[2] - 贵州大学副校长王旭分享校企合作在数智营销 技术攻关等领域的实践成果[2] - 强调政产学研协同对区域创新的赋能效应[2] 产业生态建设 - 圆桌讨论围绕"数字经济与科创生态的螺旋进化""资本链接与国际协作的创新合力"等议题展开[3] - 华为云产业发展总裁王丰等7位嘉宾探讨通过多元协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3] - 活动设置科技企业路演环节 7家科技企业展示人工智能 新能源 智能制造等领域创新成果[3]
从独立研发到开放合作,跨国医疗器械企业转变在华研发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8-23 15:15
西门子医疗在华研发与生产成就 - 西门子医疗深圳基地宣布启用开放创新平台并实现第一万台医疗设备下线交付[1] - 该基地是西门子医疗全球唯一拥有完整磁共振价值链的研发生产基地 实现从超导磁体到整机集成的全链条本土化[1] - 承担西门子医疗德国总部外唯一的血管造影系统整机研发与生产功能[1] 产品研发与技术突破 - 基地相继研发出中国第一台1.5T超导磁共振 第一台3T超导磁共振及第一台7T超高场强磁共振MAGNETOM Terra.X[3] - 开放创新平台聚焦磁共振与临床治疗前沿技术 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加速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与医工转化[1] - 研发需结合临床需求 重点解决未治愈疾病的诊断问题[3] 在华投资与产业链布局 - 2025年1月总投资逾10亿元的深圳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动工 预计2027年投产[3] - 基地23年累计培育超300家核心本土供应商 反哺在华研发创新[3] - 持续加码在华投资以完善产业链布局[3] 跨国医械企业研发模式演变 - 在华研发模式经历三阶段:自建研发中心支持海外产品落地 独立开发本土化产品反哺海外 现阶段转向开放式创新[4] - 中国本土创新发展为跨国企业提供开放式研发合作机遇[4] - 本土企业崛起加剧行业竞争 倒逼跨国企业提升在华研发效率以适应市场需求[4]
西门子医疗重金深耕鹏城
搜狐财经· 2025-08-23 07:29
公司里程碑与生产成就 - 西门子医疗深圳基地于8月22日举行第10000台医疗设备交付仪式并启用开放创新平台 [2] - 该基地成立于2002年 是西门子医疗全球唯一拥有完整磁共振价值链的研发生产基地 实现超导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系统到整机集成的全链条本土化 [2] - 基地承担德国总部外唯一的血管造影系统整机研发与生产功能 累计推出超20款高端医疗设备包括17款磁共振和3款血管造影设备 [2] - 整机设备本土化率达到80% 成立以来医疗器械整机出口比例达65% [2][3] - 2024年磁共振出口金额占广东省同类产品90%以上 占全国同类产品70%以上 产品远销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区 [3] 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 - 成功实现首台国产7T超高场强磁共振MAGNETOM Terra.X和超高端血管造影系统ARTIS pheno Master的本土化研发生产 [3] - 开放创新平台汇集全球尖端设备包括7T磁共振MAGNETOM Terra.X/3T磁共振Cima.X/80cm超大孔径磁共振Free.Max及血管造影系统Artis pheno Master [4] - 平台整合最前沿磁共振应用技术/科研序列库与完整软件开发环境 支持第三方AI算法无缝对接 [4] 产能扩张与产业链布局 - 总投资逾10亿元人民币的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于2025年1月破土动工 预计2027年建成投产 [3] - 基地培育超过300家核心本土供应商 通过全球标准推行/联合开发和生产工艺指导方式助力提质升级 [3] - 超40%供应商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3] 创新生态建设 - 开放创新平台聚焦磁共振与临床治疗前沿技术 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加速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创新与医工转化 [4] - 平台致力于构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生态 推动医疗设备智能化和医学图像智能解读等前沿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4]
4年赋能中小科技企业超6600家,浦东这个首创计划再升级
第一财经· 2025-08-21 10:02
GOI计划2.0升级 - 浦东新区正式启动GOI计划2.0版本 标志着大企业开放创新进入能级跃升新阶段 [1] - 新版本通过要素循环 生态演进和制度创新三大体系联动 提出技术 孵化 商业 投资四大赋能 [3] - 政策体系从孵化 技术 产业 金融和人才五个方面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4] 计划实施成果 - 自2021年启动以来 浦东共授牌107家GOI 覆盖亚欧美12国13类硬核领域 [1] - 750余家科技企业落地生根 累计赋能中小科技企业超6600家 [1][3] - 璞跃中国与180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 投资100余家初创公司 其中3家成长为估值超10亿美元独角兽 [5] 产业与技术创新支持 - 浦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 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协同开发 [4] - 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 筹划设立浦东自然科学基金 鼓励大企业参与基础研究 [3][4] - 支持共性技术平台 概念验证中心 中试基地等高能级平台建设 强化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 [3] 人才与生态建设 - 将GOI企业纳入重点支持名录 鼓励引进战略科学家 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5] - 在张江科学城针对高成长科创项目每年最高给予100万元创业补贴 [5] - 2024年浦东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8323亿元 占全市46% 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11.7% [5] 开放式创新实践案例 - 西门子与黑湖科技合作推出"小工单"业务 通过联合开发实现市场拓展与业务协同 [6] - 延锋智能网联 上海医药 思拓凡等GOI代表集中发布关键需求与功能平台助力中小企业 [6] - 开放式创新需要大企业开放平台生态 创业公司理解龙头企业战略需求 实现良性循环 [6]
帮科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上海打造开放式创新枢纽有何优势|上海高质量孵化器调研
第一财经· 2025-08-18 21:46
创业公司筛选与投资 - 璞跃中国一年评估1700多家企业 深入孵化300多家 最终投资10至15家 投资率为0.6%至0.9% [1] - 创业公司前两轮融资失败率超过90% 凸显孵化过程中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5] 开放式创新生态 - 自2004年起开放式创新成为全球企业核心战略 从跨国公司扩展至央国企及大型民企 [2] - 大企业与创业公司需相互理解:大企业认可创业公司灵活性 创业公司需适应大企业效率需求 [2] - 西门子与黑湖科技合作案例中 西门子开放商业模块 黑湖通过其渠道进入新市场 实现双向业务拓展 [5] 上海创新生态建设 - 2024年1至5月上海12家孵化器开展超100场活动 吸引1500家企业及合作机构 服务3200余家企业 参与人次达1万 [1] - 新增海外孵化基地2个 累计达5个 加速国际资源融通 [1] - "创·在上海"大赛2012至2024年吸引超7万家企业参赛 资助1.7万家企业20亿元 培育90余家上市企业 [7] 创新赛事机制升级 - 2024年"以投代评"机制为60家企业提供绿色通道 要求近两年获5000万元投资 [8] - 2025年大赛新增专家委员会直推通道 保留绿色通道 政府资金支持聚焦"早小硬"项目 保留2年立项资格 [8] - 2024年大赛强化国际化资源对接 通过WeStart大会链接全球创投资本 [7][8] 中国市场吸引力 - 近30家跨国科技公司通过WeStart进入中国 首选上海 看中工程师红利、成本优势及完整供应链 [8] - 中国医疗AI领域生产运营成本较海外低40%至50% 研发性价比受国际企业认可 [9] - 中国供应链具备全球竞争韧性 成为创新落地核心市场 [9]
帮科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上海打造开放式创新枢纽有何优势|上海高质量孵化器调研
第一财经· 2025-08-18 20:51
随着上海进一步推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一揽子"上海机遇", "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融通创新通道越发通畅。 "对创业公司的选择就如同'大浪淘沙'的过程,我们一年看1700多家企业后,深入做加速孵化的可能就300多家,真正投资的只有10~15家,这就是一个万里 挑一的过程。"璞跃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首席执行官、管理合伙人及执行董事徐洁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不仅需要活跃的创业者,也需要强大的产业市场来牵引。如何在创新人才中挖掘有潜力的创业者和有成长后劲的初创企业,并让他们 成为载体发展和产业创新生态发展中的重要一员,成为孵化器等平台需要首先考虑的。 尤其是随着上海进一步推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一揽子"上海机遇", "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融通创新通道越发通畅。仅今年1~5月,上海12家高质量孵 化器已共开展各类活动100余场,吸引近1500家大企业、创业公司以及生态伙伴等合作机构,约1万人次参与,服务3200余家企业。链接海外行业资源与人 才,推动高端资源加速融通,新增海外孵化基地2个(累计5个)。 要做开放式创新的"加速器" 龙头企业与创业公司的合作虽不容易,但 ...
全球前十大药企研发青睐上海,大手笔扫货→
第一财经· 2025-07-22 11:07
跨国药企在华研发策略转变 - 罗氏制药全球合作部亚洲区负责人表示对中国本土生物科技创新实力的看法已从怀疑转向认可[1] - 跨国药企在华研发策略从单打独斗转向开放式创新,与中国本土药企协同合作案例增多[3] - 罗氏中国加速器与创新中心构成其在华早期研发生态支柱,已达成近15项早期研发合作[5]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地位 - 全球前十大药企中有6家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或孵化器(强生、罗氏、辉瑞、阿斯利康、诺华、赛诺菲)[3] -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从不足50亿元增长至超2000亿元,拥有64位两院院士和28万从业人员[17][18] - 上海建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上海光源,拥有35家三甲医院和65家临床试验资质医疗机构[18] 跨国药企研发投入与布局 - 罗氏中国加速器投资近3亿元,是其全球首个自主运营加速器,推动11款药物进入临床阶段[4][5] - 阿斯利康将上海列为全球第五大战略中心,整合研发、商业及生产运营[6] - 强生在上海设立亚太首家创新孵化器JLABS,拜耳落地亚太最大共创平台"上海拜耳Co.Lab"[7] 创新药授权交易爆发 - 2025年辉瑞以超60亿美元获三生国健PD-1/VEGF双抗海外权益,首付款达12.5亿美元创纪录[12] - 2024年默沙东以最高32.88亿美元获礼新医药双抗权益,宜明昂科授权交易总额超20亿美元[13] - 中国医药授权交易金额从2015年31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571亿美元,全球占比从5%提升至42%[14] 本土创新药企崛起 - 中国创新药与全球同靶点首款上市时间差距从10年以上缩短至1-5年[14] - 上海2024年对外授权交易额198.3亿美元(15项超5亿美元项目),同比增长30.5%[15] - 本土企业通过授权交易回笼资金并学习临床试验设计及市场推广经验,实现与跨国药企双赢[16] 政策与生态支持 - 上海推出全产业链政策支持,覆盖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及国际化发展[19] - 政府鼓励外资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及创新平台,提供人才激励和审评审批优化[19] - 罗氏认为上海的政策与科研资源为其提供了高效合作和全球战略协同的土壤[20]
宁德时代四箭齐发!
起点锂电· 2025-07-05 18:10
2025第五届起点两轮车换电大会暨轻型动力电池技术高峰论坛 - 活动主题为"换电之城 智慧两轮",聚焦两轮车换电及轻型动力电池技术 [2] - 主办方为起点锂电、起点钠电、起点两轮车及换电,将于2025年7月11日在深圳举办 [2] - 参与企业包括小哈换电、雅迪、台铃、新日、菜鸟等50余家产业链企业 [2] 宁德时代最新动态 合作与产能布局 - 与吉利汽车深化合作,涉及动力电池技术协同、产品平台融合与供应链体系建设,合作历史超10年 [2] - 印尼镍资源和电池产业链项目奠基,投资额60亿美元,规划年产电池可满足20-30万辆电动汽车需求,一期产能6.9GWh [3] - 洛阳基地四期项目推进中,预计年产值超2000亿元,按灯塔+零碳标准建设 [3] - 与中国检验签订协议,深化检测认证、零碳管理等合作 [3] 出海战略 - 加快海外布局,韩国子公司成立并招聘技术工程师,瞄准韩国储能项目招标 [5] - 欧洲为重点市场,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规划约200GWh产能,计划2027年投产 [6] - 从单纯产品出口转向海外建厂,通过港股上市筹集资金巩固供应链体系 [6] 技术创新 - 发布587Ah储能电池电芯标准,行业竞争聚焦600-700Ah容量电芯,但安全性和充放电性能仍是核心 [7] - 推动光储充一体化趋势,需加强相关技术布局 [7] - 创新为企业核心战略,通过开放式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如LRS模式(许可、授权、服务)帮助客户快速建厂 [10][11] - 储能领域推出B2G(Battery to Grid)模式,促进消费者与电网互动产生经济收益 [11] 沧州中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 专注于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研发与生产,注册资金2.64亿元,总投资1亿元 [14] - 自主研发"萨拉弗-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膜",采用液态电解质原位固化技术,提升电芯能量密度与热失控耐受等级 [14] - 核心技术优势包括无感化产线适配、化学稳定、原生阻燃、高延展性 [15][16]
聚焦创新融通,30+跨国公司、50+CVC机构、112家科技公司亮相!2025DEMO WORLD上海松江开幕
创业邦· 2025-07-03 21:55
大会概况 - 2025 DEMO WORLD企业开放式创新创投大会于7月3日在上海松江开幕,主题为"创新融通 无限可能",由创业邦主办,摩根大通为战略合作伙伴 [1] - 大会汇聚30+跨国公司、50+CVC机构、112家科技企业,设置产业链对接、闭门会、颁奖典礼等环节,村田制作所、康宁显示、正泰集团等企业参与Banglink闭门对接会 [1] - 大会持续两天,聚焦智能终端、新能源设施、智算服务等松江重点产业赛道,促进大中小企业资源融通 [7] 松江区产业布局 - 松江构建"2+7"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力装备、卫星互联网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及消费级智能终端、信创2个市级产业集群 [6] - 区内拥有8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93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2717家,规上工业企业1757家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6] - 松江经开区推动智算服务、新能源设施等产业落地,正泰智电港等园区提供配套支持 [31][33] CVC投资动态 - 2024年中国CVC参与1027起投资事件,占一级市场总量13.8%,新晋独角兽中55%获CVC投资,存量独角兽72.5%有CVC背景 [9] - 《2025企业创投(CVC)100强》显示民营CVC占63家,智能制造(51%)和人工智能(35%)为两大核心投资方向 [10] - 联想创投等机构强调CVC需通过产业资源赋能被投企业,聚焦AI、算力、具身智能等领域 [17][24] 行业趋势与创新实践 - 比亚迪提出汽车产业电动化为上半场、智能化为下半场,投资将聚焦能源变革、高端装备等"卡脖子"领域 [12] - 脑机接口领域面临实验室到市场转化挑战,需构建类似制药业的完整转化链条 [16] - 智能制造领域需聚焦运动控制、AI大模型等核心技术,优先选择SMT、精密装配等标准化工业场景 [22] 产业对接活动 - 大会设置智能终端、智算服务、新能源设施三大行业专场,通快光学、潞晨科技等60余家企业展示技术方案 [28][30][32] - Banglink闭门对接会累计促成58家企业发布需求、339家投资机构对接标的,本届49家科技企业与9家产业龙头深度对接 [12][37] - 创业邦将发布《2025中国企业全球化新势力100强》,探索AI、新能源等赛道出海机遇 [37]
张乐飞:开放式创新案例
搜狐财经· 2025-07-03 17:48
开放式创新分类框架 - 开放式创新通过知识显隐程度和问题复杂程度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模式,为企业提供差异化创新路径 [2][7] 知识显隐程度高+问题复杂程度低:开放式创新竞赛 - 博世通过技术竞赛解决特定技术难题,快速获取外部创新方案并激发参与者热情 [3] - 三星ARTIK竞赛促进开发者与公司间的知识共享,推动平台应用创新 [3] - 美创平台、海尔HOPE、礼来OIDD等通过竞赛模式整合外部创新资源 [3] 知识显隐程度低+问题复杂程度低:传统专利合作 - 惠普与梦工厂通过专利交叉许可实现技术资源共享,降低研发成本 [4] 知识显隐程度低+问题复杂程度高:开放式创新合作 - 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攻克复杂技术难题,典型案例显示该模式能整合多方资源提升创新效率 [5] 知识显隐程度高+问题复杂程度高:开放式创新社区 - 华为物联网社区汇聚开发者与合作伙伴,通过知识共享推动技术应用落地 [6] 开放式创新价值总结 - 四种模式在不同情境下各具优势,企业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配方案 [7] - 该模式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显著加速创新进程并提升竞争力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