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模态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增长超200%,MaaS能让企业级AI“照进现实”么?丨ToB产业观察
钛媒体APP· 2025-11-07 13:50
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34.9亿元,同比增长126.4%,而MaaS(模型即 服务)市场更是实现215.7%的爆发式增长。这背后,是MaaS 正通过"技术优化+模式创新",显著降低 企业AI应用的综合成本,使"低成本规模化"成为可能。 企业级AI规模化挑战 与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相对的,目前企业级AI应用看似诸多落地,但又似乎有一些缺失。 首先是成本,英伟达预测2030年全球AI基础设施开支将达3-4万亿美元,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达 38%-46%。 在不断增加的基础设施开支的背后,是算力成本高企制约企业AI规模化应用的痛点,尤其对中小企业 形成显著门槛。据硅基流动的运营数据显示,单一企业大模型训练单次成本常超百万,而推理阶段的算 力消耗更是持续产生的"刚性支出"。 以教育机构为例,据测算,为100万用户提供AI个性化学习服务,仅GPU租赁费用每年就需数千万元, 远超其营收承受能力。 成本压力来自"低效使用"与"结构失衡"双重因素。一方面,算力资源利用率偏低。多数企业采用固定算 力配置,无法根据业务潮汐波动动态调整,导致白天高峰期算力不足、夜间闲置期资源浪费。 某电力 ...
物流三巨头抢滩具身智能赛道
每日商报· 2025-11-07 06:24
行业趋势:物流装备巨头跨界布局具身智能 - 杭叉集团、井松智能、中力股份三大物流装备企业先后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物流领域正成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的场景 [1] - 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等新技术成为物流行业升级的最新驱动力,将推动智能物流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3] - 过去十年自动叉车、自动导向车等装备的自动化能力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人形机器人的“泛化适应能力”成为行业新焦点 [3] 公司动态:产品发布与技术突破 - 杭叉集团发布首款“杭叉X1系列物流人形机器人”,可承担料箱搬运、堆垛和原箱拆垛等作业,导航精度达毫米级,能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实现“手、脚、眼、脑”协同 [1] - 井松智能展出自研“轮足式人形机器人”,支持30kg负载,兼容物料转运、拣选、码垛等场景,兼具轮式移动高效和足式移动适配性,可通行阶梯等复杂场景 [2] - 中力股份发布“具身物料移动机器人”并首次搭载机械手臂,标志着从传统搬运迈向“全场景自主操作”阶段,并计划在“双十一”全球首发专为仓储拣料设计的“袋鼠”机器人 [2] 技术演进:从概念走向现实的能力跃迁 - AI大模型和多模态技术进步使人形机器人具备理解、决策与交互能力,可自主识别物料、动态规划路径、与人协同工作,实现传统自动导向车无法完成的跃迁 [3] - 杭叉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杭叉智能收购国自机器人,增强了公司在移动机器人算法和软件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 [2] - 人形机器人能够模拟人工实际作业,完成物流场景中的高频作业,其动作方式更贴近人类,实现柔性替代与人机协作 [1][2] 应用前景:解决特定场景痛点 - 人形机器人可解决现有自动化方案无法匹配的细分领域,如货车装卸货环节、窄巷道或狭小空间的物料搬运 [4] - 人形机器人与智能物流专用设备的协作有望推动智能物流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 [4]
AI如何将旅游业推向“价值奇点”?比利信息从“西湖+”实践开始
36氪· 2025-11-06 17:49
决策办法:从"行前规划"到"行中智能" 传统旅游科技大多聚焦出发前环节,"去哪""玩什么""怎么订"是重点。 比利信息的AI旅行智能体项目将AI能力定位在"旅程中"——即游客实地游览时。系统基于实时位置、气候变化及兴趣偏好,结合"地图+相机"多模态输 入,生成即时推荐。 过去十年,旅游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行前"环节——攻略、预订、比价、短视频种草。但随着生成式AI与多模态技术的兴起,"规划"早已不再是行业瓶 颈。 "真正尚待破局的,是旅途中那些碎片化、即时发生的体验瞬间。"北京比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利信息")创始人兼CEO王洋告诉36氪,相比 流量入口的竞争,行业更需要探索"旅途中"的价值再分配——在游客真正处于目的地的那一刻,AI能否理解场景、识别意图、并推动消费? 近期,多场成都的招商引资活动在北京举办。王洋谈到,"我对成都最大的印象是它蓬勃的数字经济活力。成都有很多优秀的人工智能企业,汇聚了活跃 的大模型产业生态,结合四川丰富的文旅资源,为智慧文旅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实现场景。" 人工智能在文旅行业的角色正在发生两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辅助决策工具,向能够主动识别场景、触发体验的智能运营体转变;二是 ...
AI破晓前,最早动身的人
投资界· 2025-10-30 16:36
中国AI产业路径演变 - 中国经济结构处于"腾笼换鸟"阶段,科技驱动成为新主线,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三新"经济占比稳步提升[7] - 中国AI创业者依托活跃的开源生态、庞大多元的应用场景与完整供应链,凭借高性价比硬件和智能体能力竞争,呈现与美国闭源高成本模式"双轨并行"之势[7] - DeepSeek以"高性能、全开源"路径出圈,证明中国AI可在全球范围做Tier 1竞争者,改变战局走向[8] 蓝驰AI投资五大趋势 - 国内以开源为主的大语言模型开发策略形成"飞轮效应",通过开源模式降低单位成本,提高采用率,加速模型迭代[9][10] - 强化学习日臻重要,拓展大语言模型的智能范围和密度,实现从"图书馆学习"到"实践中学习"的转变[10] - Agentic System具备自主性并释放基础模型潜力,帮助利用基础模型力量交付结果而不只是答案[10] - AI Coding能力外溢成为推动个性化应用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因素[10] - 多模态技术推动各类人工智能应用蓬勃发展[10] 蓝驰AI投资版图布局 - 投资版图覆盖模型及应用层、具身智能、AI硬件、底层基础设施,包括月之暗面、智元机器人、VITURE、PPIO等头部项目[5][14] - 2023年参与月之暗面A1轮融资,关键决策依据是创始人杨植麟的人才密度,其新模型"Kimi K2"被Nature评价为"另一个DeepSeek时刻"[13] - 2024年1月出手GenSpark天使轮,其24人团队发布新功能Super Agent后45天内创下3600万美元ARR[13] - 重注具身智能赛道,2023年投资银河通用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2024年联合领投它石智航1.2亿美元天使轮创行业纪录[15] 科技投资策略与生态建设 - 投资策略基于对"什么在驱动人工智能底层变革"的整体思考,真正机会在于比别人更早看清结构性变化[17] - 坚持"押头部、投最前沿"策略,在月之暗面A1轮第一个给出TS,在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等项目早期投资多轮加注[17] - 推出创业者生态品牌"不鸣Booming",打造创业DAO生态,其中不鸣创业营录取率仅9%[18] - 顶尖华人技术人才回流趋势明显,新一代创业者年轻、高学历、成就卓越且具有全球化视野[15]
OCP峰会推动AI技术发展,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加速
2025-10-19 23:58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光通信、卫星互联网、液冷技术、国产算力、海外算力及AI应用等多个行业[1] * 具体提及的公司包括中兴通讯、通宇通讯(子公司红晴科技)、英维克、寒武纪、亿联网络、世嘉公司、旭创、新易盛、英伟达、OpenAI、谷歌等[1][3][5][6][7][11][12][13][14]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光通信与网络设备 * 光模块市场受益于AIG技术发展,OCP会议推动相关技术[1][2] * 中兴通讯交换芯片和CPU被低估,其51.2T交换芯片及5纳米制程珠峰CPU芯片预计明年量产销售,将显著增收增利,公司估值有望从约20倍提升至30倍或更高[1][3] * 光通信行业业绩强劲,世嘉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30%[3][13] * 旭创和新易盛在第三、第四季度1.6T产品开始放量,800G产品出货提升,明年800G和1.6T产品需求逐渐清晰,有加单行为[3][13] * 尽管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市场波动,但明年光模块的量价需求呈现不降反升的状态,基本面依然向上[2] 卫星互联网 * 卫星互联网投资建设加速,G60、千帆等公司发射新星座[1][5] * 民营火箭公司蓝箭航天预计11月上旬进行朱雀二号火箭发射尝试,南京航天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也将在11月中旬发射[5] * 通宇通讯子公司红晴科技将受益于卫星互联网赛道发展,包括天线与地面站建设[1][5] 液冷技术 * 液冷技术受关注,英维克第三季度业绩显示毛利率与净利润提升[1][6] * 今年液冷处于0~1阶段,明年海外液冷利润贡献预计逐步兑现[1][6] * 全球液冷市场规模预计达千亿人民币[1][6] 国产算力 * 国产算力领域应关注寒武纪等芯片巨头业绩放量节奏[1][7] * 亿联网络第三季度业绩环比同比均有增长,产能向海外转移,预计明年实现30多亿利润,对应不到15倍PE,加上约5%的股息率,是稳健标的[1][7][8] 海外算力与AI应用 * OCP大会明确硬件更新目标,包括功率、连接网络及液冷[1][9] * AI大发展背景下,超节点或大网络集群需求增加,参数扩张趋势明显[1][9] * 明年多模态技术预计将进一步扩展,需要大规模集群支持[10] * 英伟达发布了CPX和SkyCross等硬件更新,展示GPU数量增加后的能效变化及推理需求[11] * OpenAI更新导购功能实现变现,并预告12月发布新产品,显示AI应用持续落地[12] * 谷歌模型测试版已发布,关注Gemini 3.0模型发布预期[14] 其他重要内容 * 中兴通讯服务器业务今年营收预计达到250亿至300亿,相较去年的100亿有显著增长[4] * 在OCP大会上成立了伊桑组织,共同推进标准化Scratch层面的共识[10]
公司问答丨云从科技:在文生视频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领域 公司已开展相关布局
格隆汇APP· 2025-10-11 17:36
公司技术布局 - 公司在文生视频与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已开展相关布局,重点聚焦于AI驱动的虚拟数字人技术及平台建设 [1] - 公司推出的数字人产品"云月"已上线,融合了自主研发的语言、视觉及跨模态大模型等核心能力 [1] - 公司将持续跟踪Sora等新型视频生成技术的突破,并积极探索多模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融合 [1] 产品应用场景 - 公司数字人产品及AIGC技术的应用场景涵盖虚拟直播、智能客服、动画内容及视频创作等 [1] - 数字人产品"云月"可实现数字人生成与多类型内容生产 [1]
云知声入通迎估值重估:借Sora2东风,AGI龙头前景可期
搜狐财经· 2025-10-08 15:46
公司资本市场表现与财务业绩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登陆港交所,被称为“港股AGI第一股”,并于同年9月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及港股通标的 [1]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4.05亿元,同比增长20.2% [1] - 大模型相关业务收入同比激增457.4%至9876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接近25% [1] - 医疗业务单客户收入同比大增116.2%,保险行业理赔审核服务收入暴增1386.8% [1] - 丽奥资产管理给予公司“买入”评级,目标价为915.39港元 [1] - 2022-2024年,公司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达25% [4] 技术发展与战略布局 - OpenAI发布的Sora2实现了“物理现实交互”能力与画面音效精准同步,标志着多模态技术进入“物理可信”阶段 [2] - 公司打造的“云知大脑”整合了多模态感知与生成、知识图谱、物联平台等核心组件 [2] - 公司通过大模型蒸馏技术将模型参数压缩至0.5B以内,实现了高性能、低延迟的端侧部署,并应用于吉利博越L等车型的智慧座舱 [2] - 公司的“云端一体+多模态融合”技术架构可与Sora2的API开源生态形成互补 [2] - 医疗行业专用大模型UniGPT-Med-U1在MedBench测评中稳居第一,可将医学影像、病历文本与语音诊断数据深度融合 [3] - AI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1亿颗 [4] 商业化应用与市场拓展 - 公司业务聚焦医疗与日常生活两大核心场景,其“AI+行业”模式展现出高成长性 [1][3] - 在智慧医疗领域,多模态技术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支持,未来结合Sora2能力可实现手术AI模拟演示和病情动态可视化 [3] - 在智慧座舱领域,现有语音交互系统与Sora2的场景生成技术结合,能根据用户指令生成个性化出行场景视频 [3] - 公司与广西卫健委达成战略合作深化“AI+医疗”落地,并通过共建东盟总部项目与瓦努阿图政府合作将技术推向国际市场 [3] - 公司发展受益于《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政策指引 [3] 行业趋势与公司定位 - Sora2的发布被业内称为“创造力领域的ChatGPT时刻”,揭开了多模态竞争的序幕 [2][4] - 公司被市场视为AI赛道中为数不多的稳健标的,其估值逻辑聚焦于作为AGI时代领跑者的长期潜力 [1][4] - 公司凭借十三年技术积淀、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与资本市场加持,站在新的增长起点 [4] - 公司发展战略为“技术研发为核、行业应用为翼、资本助力为桥”,旨在将技术浪潮转化为商业价值 [5]
“技术引领+临床实践”双轮驱动 商汤医疗助力病理数智化转型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13:42
行业挑战 - 病理诊断面临数据复杂多样、专业人才短缺、诊断标准不一的共性挑战 [1] 技术解决方案 - 公司以医疗大语言模型"大医"为智慧中枢 融合原创病理大模型PathOrchestra及影像基模型等多模态技术 [1] - 打造通专融合技术体系 实现对病理图像、文本报告及临床信息的高效融合与协同理解 [1] - 通过三大技术平台协同实现采-存-管-用-研全链路闭环的智慧病理综合解决方案 [3] 技术应用 - 采用技术引领+临床实践双轮驱动模式 展示病理大模型性能 [1] - 凸显人工智能技术在真实医疗场景中的应用价值 [1] - 探索数字病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 持续攻坚多模态大模型关键技术 [3] 发展路径 - 以模型筑基-平台赋能-生态共建为路径 推动医疗大模型从技术可行到临床好用发展 [3]
从苹果收购传闻到ASML豪掷13亿成大股东,起底Mistral AI的技术与商业密码
36氪· 2025-09-12 15:35
公司融资与估值 - 2023年6月完成1.05亿欧元(1.17亿美元)种子轮融资 创欧洲史上最大种子轮纪录[2] - 2023年12月完成3.85亿欧元(4.15亿美元)A轮融资[2] - 2024年6月完成6亿欧元(6.45亿美元)B轮融资 估值达58亿欧元(62亿美元)[2] - 2025年9月C轮融资获17亿欧元(20亿美元) ASML以13亿欧元(15亿美元)领投 估值飙升至120亿欧元(140亿美元) 较2024年6月翻倍[2] 技术优势 - 拥有8类模型系列 覆盖复杂推理、批量执行及中级推理三类任务[5][11] - Mistral 7B模型仅70亿参数 性能超越同级别模型 硬件需求降低且推理速度提升[8] - Mixtral 8×7B模型在Hugging Face基准测试中超越Llama 2 70B 推理速度较传统模型提高6倍[8] - 多模态模型Pixtral Large实现图像理解与文本生成融合 应用于医疗影像分析、自动驾驶决策及内容创作[9] 开源生态与产品矩阵 - Mistral 7B及Mixtral等核心模型采用Apache 2.0开源许可 开放权重供开发者二次开发[10][13] - 产品矩阵包含La Plateforme开发平台、Codestral代码工具及企业智能助理[14] - 企业对话助手Le Chat在100天内推动业务规模翻两番[14] 战略合作背景 - 苹果考虑收购Mistral AI以弥补Siri技术短板 提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3][15] - ASML通过战略合作将AI技术整合至光刻设备研发与生产流程 提升设备精度并降低成本[16][17] - 地缘战略价值显著 作为欧洲本土AI标杆 可能成为美国模型受欧盟限制时的替代选项[24][25] 争议事件 - 2025年8月被前员工指控抄袭DeepSeek模型 涉嫌蒸馏技术未公开披露[18][20] - 模型Mistral-small-3.2与DeepSeek-v3输出高度相似 引发技术诚信质疑[18] - 行业意见存在分歧 HuggingFace CEO认为蒸馏开源模型属常见技术手段[23]
烹饪、演奏、救援……多家具身智能企业在沪展示人机协作新场景 人机互动 协同共进
深圳商报· 2025-09-11 07:14
行业活动与规模 - 2025外滩大会于9月10日至13日在上海举行 科技展区面积达10000平方米科技展览和5000平方米科技集市 吸引近200家企业参展和超30项科技新品亮相[1] - 大会设立机器人小镇 聚集40家知名具身智能企业 包括青龙 智元 开普勒 傅利叶 卓益得 青心意创等本体公司及帕西尼 无限工坊 爱观视觉等上下游企业[1] 机器人技术展示 - 松延动力仿生机器人作为全球首款突破30自由度的高仿生机器人 集成多模态大模型 可实现语音 表情和动作交流 并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获得自由体操金牌和跳远双料冠军[1] - 灵波科技R1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和交互能力 可自动识别食材厨具并实现从取菜到清洁的全流程自动化烹饪 无需人工干预[2] -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超轻量级人形机器贡嘎一号四代机 展示空间智能理解能力 能自主完成取饮料并递送给参观者的指令[2] - 机器人职业技能表演赛展示AI应用前景 包括翻越崎岖高地 操作电箱闸刀 安插火药雷管和废墟救援等场景[2] 医疗与康养技术应用 - 达摩院达医智影通过一次胸腹部平扫CT即可筛查5类癌症 预警1种急症并管理4种慢性病[3] - 云上华佗超声辅助诊断系统能快速识别多部位细微病灶 助力各级医疗机构提升诊疗水平[3] - 傅利叶智能康复港采用ArmMotus EMU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 模拟治疗师手法实现轻便柔顺的上肢康复训练[3] - 复旦光华一号康复机器人具备搀扶老人行走和协助起床功能 通过类脑算法模拟喜怒哀乐表情 并能通过舌诊面诊进行体质辨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