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建设
搜索文档
填补空白、领跑国际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建国家计量基准34项
央视新闻· 2025-11-21 18:19
在海洋勘探方面,"中频水声声压基准"通过激光干涉技术校准水声传感器,实现对水下潜航器、坠海飞 机"黑匣子"的精确定位,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空气流速基准装置可精准捕捉到蝴蝶扇动翅膀级的微弱风速,有助于服务风电产业发展和国家"双碳"目 标实现。 "激波管动态压力基准装置"和"脉冲动态压力基准装置",填补我国阶跃和脉冲动态压力量值源头空 白,解决航天航空装备、深空探测等领域阶跃和脉冲动态压力"测不了、测不准"的难题,为我国高端装 备研发、极端环境下科学试验提供技术支撑。 辐射热流基准装置,可精准复现出每平方米1000—4000千瓦的辐射热流,可满足运载火箭等装备热流测 试和耐高温材料热性能测试需求。 在深空探测领域,"微波亮温度基准"以千分之三的误差捕捉微弱辐射信号,助力卫星精准探测星球表面 成分与地质活动,支撑行星科学研究。 记者今天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建国家计量基准34项,较"十三五"期间同比增 长89%,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新建的"区域法表面与亚表面结构几何参数基准装置"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物体表面微观三维形 貌"测不准"和表面下深层缺陷结构"测不了"难题,在该领域实现国际领跑 ...
七年“王炸组合”!珠海与它的“深蓝国家队”
南方农村报· 2025-11-14 19:04
合作背景与模式 - 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于2018年携手创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开启长达七年的战略合作[13] - 实验室采用“政府所有、大学管理”的创新模式,汇聚城市支撑力度与大学创新浓度,是科技体制改革的“珠海探索”[14][15] - 坚持服务“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的“三轮驱动”发展战略,政府主导顶层设计、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实验室主责科研任务[17][18][20][21] 科研体系与核心能力 - 实验室系统构建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海洋安全与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与碳汇四大重点科研任务[22] - 与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深度融合,汇聚15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设备总值超14亿元[26][27] - 在广东省实验室考核中名列前茅,构筑一体化创新高地[28] 重大科研成果与装备 - 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破浪前行,成功申报“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项目,树立科技自立自强海上标杆[36][37][38] - 国内首台配备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下水,已签约13台平台,带动产业效益超亿元,重塑“耕海牧渔”叙事[40][41][42] - 研发全球首条七芯光纤海底光缆,建成全国首个海上智能装备测试专用5G通信网,打造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的“场中场”[47][48] 产业赋能与区域发展 - 蓝海科技产业园吸引海洋光纤传感器等18个优质项目落户,覆盖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60][61] - 建成国际一流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联合培育6个国家水产新品种,构建海鲈早繁早育SPF种苗体系,擦亮“白蕉海鲈”招牌[62][63] - 实验室研发的预警系统在抗击台风中担当重任,海上搜救系统提供精准支撑,专业智库助力万山区成功争取3亿元中央财政生态修复项目[65][66][67] 未来发展规划 - 深耕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新技术,打造“蓝色粮仓”,建设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试验基地,构筑国际一流海洋科技创新高地[79][80] - 开展海洋风险监测预警技术攻关,培育海洋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建强海洋科普中心[81][82][83] - 深化平台开放共享,打造海洋仪器共享示范平台,做优珠海海洋论坛品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84][85][86]
中国经济微观察丨五个“更加注重”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走深走实
人民网· 2025-11-12 16:01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7.8% [3][4] - 2024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5.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 [4] - 2024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比GDP增速高0.5个百分点 [4] 行业规模与全球地位 - 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全球货物吞吐量前10的港口中占8个 [1][4] - 船舶和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4] - 海上风电并网装机规模连续4年保持全球首位 [1][4] 关键产业动态 - 船舶工业攻克航母、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建造技术 [1][5] - 2024年上半年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指标全球份额继续保持在50%以上,新接订单量维持在68.3% [5] - 2024年上半年海洋货运量增长5.2%,海洋天然气产量增长16.9%,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达去年同期3倍 [4] 科技创新驱动 - 海洋科技“大国重器”如“蛟龙”号、“奋斗者”号、“梦想”号实现技术迭代 [1][5] - 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驱动力 [5] - 下一步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6] 民生与消费影响 - 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5] - 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使鲍鱼、斑节虾、石斑鱼等优质海水产品价格亲民,稳定供应百姓餐桌 [2][5]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体现五个“更加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 [1][6] - 产业更新方向包括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等 [6]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前三季度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
中国证券报· 2025-11-04 04:11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行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为国民经济提供坚实支撑 [1]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工业海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6.7%和25.7% [2] - 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分别为63.5%、47.3%和58.6% [2]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2]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 [2] - 邮轮旅游热度高,进出港邮轮艘次和旅客总数分别为344艘次、20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 [2] 海洋新兴产业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3]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3]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60.0%、50.8%和61.9% [3] - 多领域海工装备产品取得新突破,如国产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海洋装备交付 [3] 涉海企业经营与对外贸易 - 55.6%、54.2%、80.1%的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利润、用工人数实现同比增长 [4] - 24.3%和51.3%的企业预计四季度营业利润比三季度增长及持平 [4] - 前三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4] -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船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3.9%和22.4% [4]
新华鲜报|向着8万海里!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起航
新华社· 2025-11-01 09:56
考察任务与战略意义 - 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启程,计划进行8万海里远航,预计2026年5月返回 [1][11] - 考察旨在提升认识、保护、利用南极的能力,是建设海洋强国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 [3] - 国家规划强调提高经略海洋能力,并明确部署强化深海极地考察支撑保障体系 [3] 前沿科学研究与试验 - 计划首次开展南极内陆冰层深处湖泊科学钻探试验,在超过3000米冰层实施洁净钻井与取样作业 [4] - 南极冰下湖研究对理解沉积过程、生命演化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4] - 将在阿蒙森海、罗斯海等海域围绕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获取长序列观测数据 [4] 考察站建设与智能化运营 - 秦岭站已于2024年2月7日正式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5] - 将继续完善秦岭站科研栋、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验证海水淡化、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国产化设备的可靠性 [7] - 秦岭站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新能源系统,每年节省逾百吨化石燃料,极夜期间能保障约2.5小时纯绿色供电 [7] - 智慧仓储系统实现全流程无人化管理,物资流转效率可提升40% [7] 国产装备验证与国际合作 - 国产装备如“雪龙”系列破冰船、“雪鹰”系列航空器、“雪豹”6×6轮式载具、THT550牵引装备等将在南极开展验证应用 [6][9] - 自动观测、卫星遥感、生态潜标与磷虾多联网系统等多项新技术将开展应用 [9] - 考察是多元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包括来自80余家单位的500余名队员及泰国、智利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 [10]
二0二五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30 09:07
活动概况 - 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于10月28日在深圳开幕,主题为“数智深蓝共创未来” [1] - 博览会启动市场化运作新模式,呈现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度 [1] - 展览面积约4万平方米,汇聚超300家全球领先的海洋科技企业与机构 [1] 战略意义与目标 - 自然资源部支持将海博会打造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全球蓝色合作的高端平台、世界观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1] - 当天召开了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座谈会,交流海洋经济发展形势 [1] 活动内容与成果 - 活动设置展览、论坛、配套活动三大板块 [1] - 发布“深海征程35年十大成就”,签署“深圳国际海洋创新研究院共建协议” [1] - 海洋中心城市论坛等主论坛和系列专业论坛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蓝色经济、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全球海洋治理等主题交流 [1] - 配套商务活动包括多场招商推介、新产品新技术发布、投融资对接,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搭建桥梁 [1]
江苏省海洋发展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9 10:49
会议基本情况 - 江苏省海洋发展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于10月28日在南京召开 [4] - 会议表决通过研究会章程等文件并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 [4] - 有关领导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出席会议并为研究会揭牌 [4] 成立意义与目标 - 研究会成立旨在整合海洋领域智力资源并协同推进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 [4] - 研究会将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新平台为江苏海洋强省建设注入新动力 [5] - 研究会将重点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并强化智库服务能力 [6] 主管单位与外部支持 -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作为业务主管单位将加强工作指导并全力支持研究会各项工作 [4]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将积极支持江苏省海洋发展研究会工作共同开展海洋发展战略研究 [5] - 会议收到江苏省内自然资源行业兄弟学会协会研究会发来的贺信 [6] 参会代表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东海分会省土地学会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6] - 参会代表来自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涉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 [6]
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添“硬核支撑” 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央视网· 2025-10-24 10:24
卫星发射与测试完成 -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已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具备交付用户长期使用的条件 [1] - 该卫星又称海洋四号01星,于2024年11月14日成功发射 [3] - 卫星在轨测试涵盖平台状态设置、载荷开机测试、星地链路建立和业务功能验证等关键阶段,功能性能满足或优于设计指标 [3] 卫星意义与功能 - 卫星的成功发射完善了我国海洋卫星观测体系,填补了星载海洋盐度探测的空白 [5] - 卫星将为海洋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全球高精度海洋盐度数据 [5] - 卫星还兼顾土壤湿度测量功能,可满足旱灾监测、农区环境监测和数值天气预报等应用需求 [5] 行业支撑作用 - 卫星的投入使用将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5]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万亿潜力待释放 游艇经济有望成我国消费增长新引擎
搜狐财经· 2025-10-21 18:57
文章核心观点 - 游艇经济蕴含万亿级消费潜力,有望成为提振消费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1] - 行业发展面临多重政策与制度瓶颈,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借鉴国际经验实现破局 [1] - 若能在“十五五”关键窗口期针对性解决问题,有望快速释放巨大市场潜力 [4] 产业价值与市场潜力 - 游艇产业具备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消费属性,涵盖租赁、管理、维修保养、船员培训、金融保险、旅游餐饮购物等完整链条 [2] - 美国游艇经济年产值达2300亿美元(约合1.6万亿元人民币),创造81万个就业岗位 [2] - 意大利游艇产业贡献全国13%的贸易顺差,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而中国游艇服务消费市场尚未充分开发,增长空间广阔 [2] 产业联动与带动效应 - 游艇旅游可串联沿海及内陆水域景点资源,带动沿线酒店、餐饮、民宿等业态发展,重塑国内休闲旅游格局 [2] - 游艇制造对精细化、智能化、环保性的高要求,与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高度契合 [2] - 发展新能源、智能游艇能带动复合材料、智能控制系统等上下游产业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培育新质生产力 [2] - 产业能催生船员培训、海事教育等专业服务需求,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并倒逼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升级 [3] 当前发展瓶颈与制约 - 水域航行存在“无处可去”的壁垒,休闲航道不足且审批复杂 [3] - 管理机制“政出多门”,十余个部门分管却缺乏统一牵头协调机构 [3] - 法规体系套用商业船舶标准,与游艇休闲属性不匹配,例如“游艇载客量不超过12人”的规定限制了大型游艇研发制造 [3] - 市场定位偏于精英化,大众化商业模式滞后,核心区域配套设施受环保限制导致“船开难修” [3] 国际经验与破局建议 - 水域规划上借鉴欧美经验,合理划定休闲航道,简化跨区域和国际航行审批,构建一体化通航网络 [4] - 管理机制方面设立专门牵头部门,统筹制定产业战略,推动政策与标准统一 [4] - 法规体系建立差异化监管模式,参考欧洲“休闲艇指令”,优化检验流程与资质认证,因地制宜调整乘员限制 [4] - 市场发展层面推广大众化租赁模式,打造特色场景消费链,配套设施建设可学习德国产业园区的集中环保处理模式 [4]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我国已成为全球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
新华网· 2025-10-17 20:10
海洋经济规模 -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 [1] 海洋产业发展 - 成为全球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 [1] 海洋强国建设 - 海洋强国建设走深走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