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穿户外」的人,正在「杀死」户外
36氪· 2025-09-14 21:43
行业核心观点 - 户外行业增长逻辑发生变化 从功能性消费转向社交符号消费 出现销量与使用频率脱钩现象 [4][6][7] - 社交媒体算法重塑户外消费逻辑 使户外活动从体验转变为视觉竞赛和时尚游戏 [15][16][17] - 户外装备正重演工装发展路径 从功能型产品演变为身份象征符号 [19][21][22] - 行业分化加剧 高端品牌依靠专业性守住价值 大众品牌陷入价格战红海 [26][27][28] 市场表现数据 - 探路者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74%至81% 三夫户外同期归母净利润激增65%至144% [4] - 2024至2025雪年国内滑雪场人均滑雪次数仅1.91次 与冬奥前持平 [5] - 2024年上半年携程露营订单量同比下滑23.6% [5] - 中国户外相关企业数量超17.7万家 2024年新增4.2万家 同比增幅近50% [13] - 迪卡侬2023年全球营收增长仅1.15% [36] 消费行为变化 - 泛户外人群从2018年1.45亿增至2021年底超4亿 [9][13] - 小红书露营笔记从2021年初100万篇增至2022年中400万篇 [12] - 抖音露营内容累计播放量超274亿次 [12] - 闲鱼户外装备搜索量翻倍 2023年底平台月出租商品超400万件 户外装备占比最大 [10] 品牌战略分化 - 安踏采用多品牌矩阵策略:始祖鸟定位高端向奢侈品看齐 萨洛蒙打造功能与时尚结合的爆款单品 [28] - 凯乐石实行"专业吸引潮流"策略 同时维护硬核攀登形象与时尚潮流产品线 [30] - 伯希和采用流量打法:2024年创下14小时GMV破6000万记录 营销费用与研发费用差距巨大 [33] - 迪卡侬启动品牌焕新:精简产品线 注入设计感 提升专业形象应对上下夹击 [36] - 北极狐战略调整:2016年起开设综合店展示产品线 推出年轻化ValleyRiver系列 聚焦徒步旅行场景 [38] 行业发展历程 - 2016年国务院发布健身休闲产业指导意见 预测2020年户外运动市场规模达9000亿元 [9] - 2018年实际市场规模仅589.7亿元 与目标相差甚远 [9] - 疫情成为行业转折点 户外从兴趣爱好转变为精神解药 [12] - 行业面临根本性问题:增长依赖虚拟朋友圈而非真实山野体验 [41]
普通人为什么很难变有钱?
虎嗅· 2025-09-08 07:34
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普通人的生活似乎还是在原地打转。只不过,我们对于生活的想象,早已被层 层叠叠的消费符号所重塑。 社交媒体上,清晨手冲咖啡的仪式感、Citywalk中的独立书店、露营帐篷外的落日余晖;短视频里,极 光、雪山、洱海、民宿……共同构成了理想人生的范式模板。 与此同时,关于"一人公司""下班副业""数字游民"的讨论持续升温,这些话题在短视频和图文笔记中高 频出现,悄然成为了一种新的成功叙事:"只要表达自我,就能被看见;只要被看见,就能获得回报"。 根据《2023中国自由职业者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口突破2亿,其中35岁以下的群体占 比超过七成。内容创作,似乎成了普通人通往财富自由的最后一扇门。 1880年,莫泊桑在《一生》的开篇里写道: 生活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糟。 然而,在流量红利的喧嚣之下,现实的问题逐渐浮出:为什么投入了大量时间与情感的内容创作,最终 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为什么"做自己"反而成了最昂贵的消费?当我们把"情绪价值""自由表 达""理想生活"视为人生目标时,是否正陷入了另一种更为隐蔽的资本逻辑? 或许,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平台、算法或运气 ...
为什么普通人很难逃脱“20万定律”?
新浪财经· 2025-09-07 12:28
这不是你的问题,是社会有意而为之 社会鼓励你赚钱,鼓励你去创造财富,不是希望你能过上好日子,而是希望你能有钱消费去拉动经济运 转 这算是一个经济学常识,没有消费就没有活力,要想整个运转能够生生不息,最好的情况是确保大多数 人的收入都拿来消费,都去参与经济发展 如果这个钱被你存了,对你来说是好事,但对其它方面而言是一件坏事 所以你会发现,社会总会想尽各种办法打开你的消费,首当其冲的就是放大你的虚荣心 商品能用好用,不够,还要让人觉得有面子,有社交属性才行。几千块的手机能满足大部分需求,而所 谓的高端手机那多出几千块的溢价,就是在购买虚荣 有人会说这不是很正常吗?此言差矣,虚荣虚荣,它本质上就是虚的东西,是被定义出来的。 说白了它本来不值那么多钱,商家刻意去宣传营销去抬价,才给你植入了它"应该这么贵"的感觉 你先信它那一套,虚荣感才萌生的。消费主义就是不停的让你信,跟实际价值其实不那么沾边 你购买虚荣那部分的钱,就是你日常生活本该结余的钱,溢价就是在收割你的余钱 你想想看,你结余几千块就有几千块溢价东西等着,结余几万块,十几万几十万都有对应东西等着你, 这目的性太明显了,就是为你钱包量身打造的 而二十万,就是普通 ...
“对钱没概念”有多可怕?小心别掉进消费陷阱里了
36氪· 2025-09-02 07:18
消费主义现象分析 - 当代社会普遍存在对金钱概念模糊的问题 部分人群认为30万仅是轻飘飘的数字[3][4] - 消费主义陷阱通过分期支付等手段降低消费心理门槛 例如1万元手机分24期每月仅支付400多元[5] - 资本通过精心布局引导消费行为 使消费者在无意识中陷入陷阱[6] 消费主义形成机制 - 工业文明推动工作伦理向消费主义转型 机器取代人力导致劳动力过剩[8] - 消费成为经济发展核心要素 在投资和贸易萎缩时更凸显其首要地位[9] - 社会价值衡量标准从生产创造转向消费能力 个体身份认同由生产者变为消费者[9] 资产配置框架 - 标准普尔调研10万个家庭提出四大账户模型 强调资产安全性与可持续性[18][20] - 要花的钱占比10% 用于短期消费 建议保留3-6个月生活费[21][22] - 保命的钱占比20% 用于保险等杠杆工具防范大额开支风险[23][24][25] - 生钱的钱占比30% 配置股票基金等高风险资产 需控制比例防范系统性风险[26] - 保本升值的钱占比40% 配置债券信托等低风险工具 用于教育养老等长期规划[26][27] 消费行为建议 - 推行花小钱试水策略 建立习惯后再进行大额消费 例如通过平价运动鞋培养运动习惯替代昂贵私教课[16][17] - 建立强大自我认同感 自主定义价值标准而非依赖外部评价[32][33] - 既要懂消费也要懂生产和营销 适应并利用消费主义现实环境[31]
立秋第一束奶茶花——李一桐这波操作是文艺复兴还是消费主义陷阱?
搜狐财经· 2025-08-24 12:01
营销策略分析 - 艺人李一桐通过奶茶花束照片结合宠物狗出镜引发话题热度 成功将杀青庆功宴与节气营销结合实现三箭齐发的宣传效果 [1][5] - 红衣造型与待播剧《书卷一梦》角色"宋一梦"形成跨剧集联动 剧外热度直接拉满 [3][5] - 淘宝大V同步推送"秋天第一杯"免单活动 实现艺人流量与商业平台联动的精准转化 [5] 消费者行为影响 - 全网引发模仿潮 济南合肥等地奶茶店连夜上架"入秋四件套"套餐 [4] - 内蒙古网友为复制同款现象支付高额快递费 快递费相当于两箱奶茶成本 [4] - 奶茶花束从社交货币演变为健康争议焦点 消费者面临仪式感与健康选择的矛盾 [6] 产品安全风险 - 奶茶杯被检测出菌落超标190倍 存在严重卫生隐患 [4] - 饮品中冰块填充比例达40% 实际产品内容物大幅缩水 [4] - 医学界提醒此类产品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被称为"拿命换仪式感"的行为 [4] 美学设计特征 - 奶茶杯摆成心形搭配玫瑰和玩偶 被网友封为甜酷美学天花板 [3] - 红衣配奶茶心形摆盘的设计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引发粉丝狂赞杀青庆功宴剧透 [1] - 整体造型呈现"甜到齁"的视觉效果 同时兼具甜酷双重美学特质 [1][3]
私处“高潮针”暴雷,掏空2亿少妇
36氪· 2025-08-22 17:17
核心观点 - 所谓"高潮针"医美项目通过制造焦虑和虚假宣传手段被包装成解决女性性需求问题的快速方案 但缺乏医学依据且存在严重安全风险 其本质是利用消费主义心理进行营销的伪科学产品 [7][8][20][27][28][37] 产品与技术分析 - 产品学名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私密注射" 操作流程为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浆后注入私密部位 价格区间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 [8][10][20] - 商家宣称该技术能使神经再生和黏膜弹性提升 但实际PRP技术在医学上仅被批准用于骨科辅助手术 属于三类医疗器械 私密注射属于超适应症使用 [20] - 注射过程存在高风险 女性私处神经血管密布 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神经损伤 血栓甚至生命危险 [25] 市场营销策略 - 社交平台充斥夸张宣传 包括"重塑少女紧致感"和"秒变幸福女人"等话术 并采用盗用照片 伪造三甲医院背书等虚假宣传手段 [10][13][18] - 运用饥饿营销策略 制造"名额有限"和"节假日一号难求"的市场紧俏假象 [18] - 利用女性在性教育缺失环境下的焦虑心理 将复杂的身心需求简化为可消费的医疗产品 [26][28][32] 资本市场反应 - 4月底相关话题刷屏期间 医美概念股出现集体上涨 多只股票实现盘中涨停 [22] - 资本追捧背后体现"欲望经济学"的商业逻辑 电商平台已出现相关产品销售 [22][24] 行业生态观察 - 该产品是医美行业利用女性焦虑营销模式的最新变种 延续了从"少女针""瘦脸针"到"高潮针"的相同商业逻辑 [31][37] - 反映医美行业长期存在的监管滞后问题 平台对侵权内容和虚假宣传缺乏有效管控 [18] - 与"漫画腰""A4腰""BM风"等审美趋势一脉相承 都是通过制造身体焦虑来推动消费 [32][34]
年薪10万和年薪100万,殊途同归了
虎嗅· 2025-08-21 14:35
打工人的时间从来不属于自己,哪怕拿到的工资再高,也是工作的奴隶、资本的工具。也许喝着不同价位的咖啡,本质上都是牛马的自助饲料罢了。 今年"两会"期间,曾有人大代表提议用"888"工作制取代"996"工作制,即"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个人时间"。 所谓的个人时间,就是打工人的自由时间,它不应当为"更好地工作"服务,而是让打工人从事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动。实际上,自由时间的争取和落实困难 重重。 今天的文章将讨论自由时间如何被工作全方位殖民,以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使用自由时间。 01. 自由时间的消费化 波兰裔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西方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进入了工作社会,因为人们的社会身份或者主体性主要是由工作塑造的。而大约在上世 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消费社会。 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传统的工厂工作和稳定的工作大幅减少,所以大部分人没有办法通过工作来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这个时候,消费就变得非常重要, 通过消费人们可以自由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通过购买的商品以及追捧的偶像,来彰显自己的品味、身份和个性。在消费领域,只要不差钱,我们就是绝对自由的,能够把自己 打造 ...
无袖即反叛?拒绝羞耻还是资本陷阱
36氪· 2025-08-18 14:35
自由反叛、拒绝焦虑、拒绝羞耻、长期主义、配得感等一系列精美的标签,在资本精心设计的营销网络中,正中眉心, 最终的动作都一样:消费。哪儿有特立独行的旷野,全是消费的轨道。 今年夏天,比气温更热烈的是社交媒体上的"无袖风",以及穿无袖是"拒绝身体羞耻"的论调。时尚是个轮回,无袖本不是新鲜玩意 儿,但是,当一件寻常的无袖上衣被赋予"反叛"、"自由"的符号,穿与不穿,背后的象征都变得意味深长起来。这场流行风尚中的 消费者,以为是在自由选择,实际上更像是被一张精心编制的营销网络精准捕捞。 01 虚假繁荣 被夸大的"无袖浪潮"与沉默的大多数 今年夏天以来,社交媒体上刮起了"无袖风",不少网友发帖表示,今年商场上新的女装款式大多为无袖,网友对此的评价褒贬不 一。 不少时尚博主晒出了精彩纷呈的无袖穿搭,认为无袖清凉无束缚,更轻盈更时髦;有网友认为无袖装不适合上班通勤等正式场合, 吐槽女装设计师是不是不用上班;也有网友因为胳膊粗、腋毛长等原因拒绝穿着无袖服饰。 无袖服饰并非新鲜玩意儿,只是在这个夏天又集中流行起来。时尚潮流瞬息万变,几乎所有风尚都来去匆匆,并不稀罕。值得玩味 的是,在当下关于"无袖穿搭"的热烈讨论中,"无袖"已 ...
新加坡人不再热衷存钱
国际金融报· 2025-08-15 20:26
生活成本压力 - 新加坡生活成本指数达85.3 位居全球第五及亚太第一 同比上涨11% [3] - 72%受访新加坡居民将生活成本列为首要关切事项 [3] - 2019至2024年实际就业收入中位数年均下降0.4% 逆转2014至2019年2.2%的年均增长趋势 [3] - 2024年公共组屋转售价上涨9.6% 高于2023年4.9%的涨幅 [4] 消费行为转变 - 先买后付交易额2021年达4.4亿新元 较2020年增长近四倍 [6] - 电商交易中先买后付支付比例预计从2023年4%升至2028年6% [6] - 奢侈品消费盛行 梅赛德斯成为当地最畅销汽车品牌之一 [6] - 拥车证制度导致单张许可证成本可能超过10万新元 [6] 储蓄观念变化 - 年轻一代优先事项转向体验消费与自我保健 长期财务规划被置于次要位置 [1][7] - 强制公积金制度使55岁以下员工最高20%工资自动转入退休账户 [8] - 34岁受访者月净收入约3800新元 明确表示无迫切储蓄需求 [7] - 社会逐渐向债务型社会转变 部分群体习惯入不敷出 [6][7]
普通人想要积累财富,到底该避开哪些容易踩坑的思维误区?
搜狐财经· 2025-08-13 21:12
核心观点 - 财富积累需规避五大思维误区 包括工资依赖 消费迷失 投资极端化 时间价值低估和思维僵化 通过构建多元化收入体系 理性消费 平衡风险收益 优化时间配置及持续学习可实现财富突破 [1][19][20] 收入结构误区 - 过度依赖工资增长 忽视通胀侵蚀与资产增值潜力 [1][2] - 需构建收入金字塔结构:工资为基础 副业为补充 资产性收入(租金 股息)为顶层 [3] - 指数基金定投案例:每月投入1000元 按10%年复利计算 20年累计收益达48万元 [4] 消费行为管理 - 消费主义陷阱导致负债循环 信用卡与广告加剧非理性支出 [5][6] - 需求分层管理:优先满足生存与发展需求 抑制虚荣需求 [7] - 强制储蓄30%收入 采用现金支付控制冲动消费 定期清理闲置资产释放资金 [7][8] 投资策略配置 - 投资行为两极分化:盲目投机(P2P 虚拟货币)或过度避险(全额银行存款) [10][11] - 资产配置比例建议:稳健型(债券)与成长型(股票 基金)按6:4或4:6分配 [12] - 投资决策需评估最大损失承受力 资产长期趋势契合度及底层逻辑认知 [12] 时间价值优化 - 时间配置偏差:沉迷即时回报活动 忽视自我提升与资产增值机会 [13][14] - 每日时间三分法:消费娱乐30% 赚钱劳动50% 投资学习20% [14] - 学习投入回报数据:每周5小时学习投资 10年后财富可达对照组3倍 [15] 认知迭代与行动 - 思维僵化表现:固守过时投资观念 逃避深度财富规划 [16][17] - 主动规划者与被动执行者5年后财富差距超5倍 [18] - 行动清单包括年读10本财经书籍 制定短期储蓄 中期资产配置及长期被动收入目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