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秋冻
icon
搜索文档
寒露过后,饮食养生如何兼顾防燥与御寒?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14:51
寒露节气饮食养生核心 - 饮食需以温润为核心,兼顾防燥与御寒,彻底停用冰饮和凉拌菜,水果可蒸煮后食用 [2] - 需减少食用西瓜、苦瓜等寒性瓜果以避免伤及脾胃,可适量食用南瓜、板栗等暖黄色食材 [2] - 减少辛辣食物摄入避免助燥伤肺,特别怕冷体质可逐渐增加羊肉汤、胡椒猪肚汤等温补食物摄入 [2] 秋冬之交进补策略 - 霜降节气是秋冬之交的关键,此时进补能预储营养以强化免疫屏障,为机体在严寒季节建立深层防护提供支撑 [3] - 北方气候干燥寒冷适宜甘润温补,南方气候湿冷需佐以猪肚、莲子、芡实、茯苓、山药等健脾祛湿食物 [3] - 冬季养生要顺应收藏之势,注意护阳补肾,规律作息,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运动后微微出汗身体微热为宜 [3] 寒露节气衣着与身体防护 - 寒露节气需及时添衣,民间秋冻是指白露到秋分气温在15℃到22℃时适度延迟添衣以锻炼耐寒力 [4][5] - 寒露后南方若持续晴暖气温高于18℃可延续局部秋冻如露手腕脚踝,北方气温常跌破15℃必须及时添衣 [5] - 需注意保护腰腹部和脚部,应穿袜子,若静坐10分钟后感觉手脚冰凉或肩背发紧则需添衣保暖 [5]
北方“断崖式”降温,光靠“秋冻”可不行!科学添衣指南请收好
央视网· 2025-10-13 08:07
天气变化与健康应对 - 北方多地遭遇秋雨和断崖式降温 最高气温骤降至15℃以下 体感温度因连续降雨而更低 [1] - 科学秋冻指秋季气温刚开始下降时不要过早过多增加衣物 以提高人体适应性和免疫力 但并非盲目挨冻 [1][8] - 应对突然降温可采用洋葱式穿衣法 将防风外层 保暖中层和纯棉里层衣物叠穿 便于根据温度和环境增减 [15] 不适宜秋冻的身体部位 - 腹部受凉易引起胃部不适或疼痛 有胃病史者需特别注意 [2] - 脚部汇集全身经脉 脚冷则全身冷 全身冷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4][5] - 脖子受凉向下易引发肺部症状感冒 向上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关节及周围组织脆弱易受凉受伤 [6][7] 不适宜秋冻的特定人群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受寒冷刺激易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秋燥引起缺水可导致血液黏稠 诱发心绞痛等疾病 [9] - 慢性胃病患者和呼吸道疾病患者对寒冷刺激敏感 易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 [10][11] - 关节炎患者 糖尿病患者和虚寒体质女性受寒后症状可能加重 需特别注意保暖 [12][13][14]
北方多地迎初冬般湿冷,光靠“秋冻”可不行!科学添衣指南请收好
央视新闻· 2025-10-09 14:31
天气变化与健康应对 - 北方多地遭遇秋雨和断崖式降温,最高气温骤降至15℃以下,体感寒冷 [1] - 科学应对降温需注意特定身体部位的保暖,不适宜盲目“秋冻” [3][4] - 腹部受凉易引起胃部不适,对女性可能诱发痛经等 [5] - 脚部受凉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降低机体抵抗力 [6] - 脖子受凉易引发感冒并影响脑部供血,肩膀受凉易导致关节受伤 [7][8] 不适宜“秋冻”的人群 - “秋冻”并非人人适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受寒冷刺激可能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10][11] - 慢性胃病患者着凉易引起胃炎、胃溃疡复发,严重可致胃出血等并发症 [12] - 呼吸道疾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受寒后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症状加重 [13][14] - 糖尿病患者和虚寒体质女性也需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加重病情 [15][16] 科学穿衣方法 - 推荐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将衣物分为多层以便根据温度增减 [18] - 最外层应选择防风防水材质的衣物,如冲锋衣、风衣等 [19] - 中间层选择保暖性强的衣服如毛衣、卫衣,最内层选择排汗功能好的纯棉衣物 [19]
“秋暖”胜“秋冻”“秋膘”非“肥膘”,你的血压管理做对了吗?
齐鲁晚报· 2025-10-08 14:38
高血压疾病概况 - 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庞大且呈现年轻化趋势[1] - 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 - 长期高盐饮食、精神压力大、缺乏运动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主要因素[1] 季节性健康管理误区 - 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秋暖"而非"秋冻",寒冷刺激会引发血压升高并诱发心肌梗死或脑梗[1][2] - "贴秋膘"应注重补充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避免大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增加肥胖和高脂血症风险[2] - 建议通过适度抗阻锻炼增加肌肉量,控制体脂[2] 高血压治疗认知误区 - 无症状高血压仍需服药治疗,持续高血压会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严重损害[2] - 血压正常后不能随意停药,停药易造成血压反弹并增加心肌梗死等并发症风险[3] - 抗高血压药属于非成瘾性药物,其不良反应远小于高血压本身的危害[4][5] - 降压治疗应遵循缓慢平稳持久的原则,避免快速大幅降压引起脑灌注不足[7] 血压监测与用药规范 - 诊断高血压需连续测量非同日的3次血压值均高于140/90mmHg,避免"白大衣高血压"误判[8] - 选择长效抗高血压药可平稳降压24小时,短效药仅用于突发性血压增高[6] - 患者应避免频繁更换药物或跟风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9][10] 非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 - 每人每日摄盐量减少1g可使血压下降约1.2mmHg,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16] - 减重10kg可使血压下降5-20mmHg,需控制BMI<24kg/㎡且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16] - 长期坚持中等强度运动可使血压下降5-7mmHg,建议每周5-7次每次至少30分钟有氧运动[18] - 戒烟戒酒、保持心理平衡和每晚7-9小时充足睡眠均有助血压控制[19][20][21]
朝“问”健康丨寒露节气 饮食调理需注意哪些方面?
央视新闻· 2025-10-08 09:22
寒露节气气候特点 - 寒露是深秋节气 气温明显降低 与白露相比寒冷特点更加明显 [1][3] - 从白露到寒露 "燥"是贯穿秋季的主要气候特点 [4] - 部分地区寒露时节气温多在12~22摄氏度 湿度较高 容易让人感觉"湿凉" [10] 饮食调理核心原则 - 秋季饮食调理核心是"减辛增酸 润燥养肺" [4] - "减辛"指减少辣椒 花椒 生姜等辛辣刺激及煎炸熏烤类食物摄入 避免助燥伤肺 [4] - "增酸"指适当食用橘子 石榴 葡萄等 有助于收敛肺气 顺应秋令 [5] - 银耳 百合 莲子等润肺食材可作为整个秋季的"饮食标配" [6] - 寒露节气还需注重"滋阴养肾" 可适当食用莲子 栗子 红枣等食材 帮助身体储存能量 [6] - 若需"贴秋膘" 需以清淡 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如山药炖排骨 红枣小米粥 避免油腻加重肠胃负担 [7] - 煮银耳时可加杏仁 沙参 冰糖 对老年人适合 润肺止嗽化痰 [11] 锻炼与补水要点 - 寒露后锻炼最好在上午10点前后或下午3点前后 锻炼时间20分钟到半个小时 [8] - 寒流来时可适当增加衣物 避免外出锻炼 [8] - 寒露后部分地区空气湿度常低于40% 干燥易导致口干 皮肤干等不适 [9] - 补水核心是"滋润身体 减少燥邪影响" 优先喝温白开水 避免冰水刺激 [9][10] - 白天每1~2小时喝1次水 每次150~200毫升 晨起空腹喝1杯温白开水 睡前1小时可少量喝水约100毫升 [10] - 在湿凉地区补水需"清润不滋腻 辅助排湿" 可适量喝陈皮水 淡竹叶水 避免冰镇饮料和凉茶 [10] - 饮食上可搭配冬瓜 山药等食材 补水的同时帮助脾胃运化湿邪 [10] 科学添衣与防寒 - 寒露时节寒邪易从足底 头颈 腰腹 关节侵入身体 引发感冒 头痛 关节痛等不适 [12][13] - 需重点保护足部 腰腹和膝关节 洗头后及时吹干头发 避免头颈受凉 [12][13] - 当气温持续两周在15摄氏度以下时需适当添加衣物 气温骤降要及时添衣 [13] - 通过揉按三阴交穴位 每天1~2次 每次3~5分钟 可健脾益肾补肝 调和气血 提高自身防寒能力 [13]
“秋冻”有讲究 寒露时节如何科学添衣?
央视网· 2025-10-08 08:11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档主要涉及养生保健话题,不包含任何关于公司或行业的直接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总结出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针对秋季养生流行说法 专家表示:“秋冻”并非人人适合 “贴秋膘”也需因人而异
科技日报· 2025-09-23 07:32
核心观点 - 专家指出“秋冻”传统养生观念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风险,寒冷刺激可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动脉斑块破裂及急性心梗、脑梗风险 [1] - 专家建议更新“贴秋膘”内涵,从补充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转变为补充营养、强健体质、控制体脂,多摄入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减少动物脂肪 [3] - 对于心血管基础疾病人群,当日温差超过10摄氏度时,应注重保暖、勤测血压、规律用药和适度运动,以应对血管收缩舒张带来的心脏负荷增加和血压波动风险 [2] 心血管健康风险 - 寒冷刺激可使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易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发急性心梗和脑梗 [1] - 心梗存在不典型症状易被忽视,如不明原因恶心呕吐、极度疲劳、心慌头晕,以及左肩、后背、牙或喉咙等部位疼痛 [1] - 日温差超过10摄氏度时,人体血管收缩舒张会增加心脏负荷,引起血压波动,显著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风险 [2] 秋季养生建议 - “贴秋膘”应注重补充营养、强体质、控体脂,建议多补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少补高热量食物和动物脂肪,并结合适度抗阻锻炼增加肌肉量 [3] - 秋季宜食用润燥食物,少食或不食辛辣食品,避免暴饮暴食影响脾胃功能,保证作息规律,避免报复性熬夜耗气伤津,保持情绪平稳 [3] - 对特殊人群而言,“春捂”可行但“秋冻”不可取,应及时采取“秋暖”策略,防护措施包括保暖莫受凉、血压勤测量、用药不能忘、运动适为佳 [2][3]
中新健康丨天凉了,到底要不要“秋冻”?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08:5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为阐述“春捂秋冻”这一传统养生原则的科学依据及具体实践方法,强调秋季适度耐寒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但需根据气温变化和个人体质灵活调整着装,并明确指出不适宜该做法的人群 [1][3][6] “秋冻”的科学依据 - 从现代医学角度,秋季适度耐寒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免疫球蛋白,提高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同时微寒刺激能提升皮肤和黏膜的防御能力,过早添厚衣易导致汗液排出不畅而着凉 [1] - 从中医角度,秋季阳气内敛,适当接触凉意可促进气血流通,避免过早闭藏导致“内热外寒” [2] 秋季穿衣具体法则 - 气温在20℃以上时可减慢增加衣物速度,通过微寒刺激提高免疫力 [3] - 气温降至15℃以下且持续两周以上时应及时增加厚衣物 [4] - “秋冻”程度应以“手脚温暖、背部微凉”为度,并重点保护腹部、脚踝和颈椎免受凉,腹部受凉易引发腹泻、疼痛及女性月经期不适,足部保暖对体质弱者尤为重要 [5] 不适宜“秋冻”的人群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保暖,因气温变化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及血液黏稠度增高,增加疾病风险 [6] - 胃肠道疾病患者对寒冷刺激敏感,降温时需护住肠胃以防旧病复发 [7] - 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慢性哮喘、支气管炎等)应及时添衣预防感冒 [8] - 骨关节疾病患者需注重患处特别是腿部保暖,防止关节受凉 [9] - 老年人群及孕产妇也属不适宜人群,需根据自身体质按气温调整着装 [10]
“秋冻”“贴秋膘”有讲究!专家回应秋季养生热门话题
新华社· 2025-09-18 07:58
秋季养生核心观点 - 秋季养生需根据个体差异科学调整 避免盲目跟风传统习俗 [1][2][3][4][5] 秋冻适应人群与限度 - 适当秋冻可增强身体耐寒能力 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概率 但平均气温低于10℃且出现大风降温时需及时添衣 [2]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低温易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需重点保护头部颈部保暖 [2] - 老年人耐寒能力差 儿童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 两类人群需适度保暖避免盲目秋冻 [2] 贴秋膘饮食调理方案 - 贴秋膘需因人而异 气虚体质宜温补鸡肉红枣桂圆栗子山药 痰湿体质宜利湿食物薏米红豆茯苓 [3] - 肥胖及代谢异常人群不宜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脾胃虚弱者强补易消化不良 胃火旺盛者需先清热 [3] - 老年儿童消化功能弱 大量进食肉类易积滞 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暴饮暴食 [3] 秋季脱发防治措施 - 秋季脱发与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相关 内调需多摄入黑芝麻黑豆核桃桑椹枸杞等滋阴养血食材 [4] - 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 严格避免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 并在晚11时前保证充足睡眠 [4] - 外养需每日指腹按摩百会风池穴位疏通气血 选用含何首乌侧柏叶的温和洗发产品 避免电吹风高温损伤发质 [4][5]
秋冻”“贴秋膘”有讲究!专家回应秋季养生热门话题
新华社· 2025-09-17 00:36
秋季养生核心观点 - 秋季养生需顺应季节气候特点 通过科学方法增强体质并预防疾病 [1] 秋冻适应人群与注意事项 - 适当秋冻可刺激机体自主调节体温能力 增强寒冷耐受能力并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概率 [2] - 平均气温低于10℃且出现大风降温时需及时添加衣物 不再适合秋冻 [2]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避免受冻 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增加脑血栓和心绞痛风险 [2] - 老年人对寒冷耐受能力较差 儿童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 这两类人群需适度保暖不可盲目秋冻 [2] 贴秋膘饮食调理原则 - 贴秋膘需因人而异 不同体质应采用不同进补方案 气虚体质宜温补(鸡肉/红枣/桂圆/栗子/山药) 痰湿体质宜健脾化痰(薏米/红豆/茯苓) [3] - 肥胖及代谢异常人群不宜盲目进补 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加重病情 [3] - 脾胃虚弱者强行进补易导致消化不良 胃火旺盛者需先清热再进补 [3] - 老年人和儿童消化功能较弱 大量进食肉类易引起积滞 [3] - 贴秋膘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避免暴饮暴食 重视辨证施补并以平补润燥为主 [3] 秋季脱发防治措施 - 秋季脱发与燥邪耗伤阴血相关 多因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导致发根失养 [4] - 内调需多摄入滋阴养血之品(黑芝麻/黑豆/核桃/桑椹/枸杞) 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并避免辛辣温燥食物 [4] - 外养需每日按摩百会风池等穴位疏通头部气血 选用含何首乌侧柏叶的温和滋养型洗发产品 [4][5] - 洗发后避免电吹风高温吹头以减少发质损伤 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并在晚11时前入睡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