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
搜索文档
这八类人群,是高血压的“偏爱”对象
人民网· 2025-10-14 11:13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详细介绍了八类易患高血压的高危人群,旨在帮助公众识别风险并提前预防 [1] 易患高血压人群分类 - 长期高盐饮食人群:每日饮食中钠盐含量常超过5克,会增加血容量并升高血管压力 [4] - 长期精神紧张人群:处于紧张应激状态下,体内儿茶酚胺类激素过度分泌,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6][7] - 长期大量饮酒人群:每日饮酒量超过25克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9] - 肥胖人群:体重指数超过28,脂肪组织分泌过多血管紧张素原,导致血管张力及血压升高 [11][12][13] - 糖尿病患者:60%的糖尿病患者会同时伴有高血压 [14]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因夜间反复缺氧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从而引起高血压 [15][16]
血压越低越好吗 关于低血压需警惕这些
中国青年报· 2025-10-11 09:40
低血压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 医学上低血压的明确数值标准为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 [2] - 人体血压是动态变化的生理参数,受活动、心理变化、环境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健康个体一天中血压也可能出现明显波动 [2] - 低血压的危害不仅看数值,更要看是否伴随症状以及是否影响生活 [2] 低血压的分类与特征 - 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年轻女性、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体型较瘦小者或减重者,通常身体健康且多无特殊症状,一般不会对机体造成太大损害 [2] - 低血压会导致精力不足,因为精神状态较差在很大程度上与脑供血不足有关 [2] - 病理性低血压多由基础疾病或特殊疾病状态引发,例如冠心病患者突发心梗、过度节食导致血浆容量不足、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血容量丢失、糖尿病患者因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引发的直立性低血压等 [3] 低血压的高风险人群 -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减弱,且多患有基础疾病,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起身时突然头晕或眼前发黑可能导致跌倒等严重并发症 [3] - 孕妇在妊娠中晚期,血液会更多地流向子宫和腹部,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脑部供血易不足,进而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尤其在空腹、劳累时更明显 [3] - 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肾病的患者,可能因疾病本身或治疗药物(如降压药、利尿剂)影响,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 [3] - 直立性低血压通常在从坐位或卧位转化为立位时3分钟内血压快速下降,例如收缩压降低达到或超过20毫米汞柱 [3] 低血压的管理与治疗 - 对于生理性低血压,建议通过适当运动增强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回流,并可适当增加盐的摄入同时保证充足饮水,需避免过度节食保持营养均衡 [4] - 从卧位、坐位转换为立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起身,老年人尤其需要防范,建议卧位起床后先坐半分钟,坐起后双脚垂在床边半分钟,双脚落地后再站立半分钟确认无头晕再行走 [4] - 多数低血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病理性低血压则需要先治疗基础疾病,若由糖尿病、冠心病等引发需优先治疗原发病 [4] - 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时需避免血压降得过快、过低,避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因供血不足受损 [5] 关于血压的认知误区 - 血压需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并非越低越好,血压过低低于正常范围会导致脏器血液灌注不足,例如肾脏长期供血不足可能引发肾功能损害,老年人血压过低会增加跌倒风险 [6] - 低血压人群是否比高血压人群长寿不能一概而论,血压过低会导致中老年后随着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从而影响寿命,部分年轻时血压偏低的个体到某个年龄段后动脉硬化明显加速可能发展为正常血压甚至高血压 [6] - 高血压科从广泛意义上从事的专业是血管医学,既治疗高血压病也接诊血压过低的患者,患者可通过专科咨询和就诊血压及血管问题 [6]
“秋暖”胜“秋冻”“秋膘”非“肥膘”,你的血压管理做对了吗?
齐鲁晚报· 2025-10-08 14:38
高血压疾病概况 - 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庞大且呈现年轻化趋势[1] - 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 - 长期高盐饮食、精神压力大、缺乏运动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主要因素[1] 季节性健康管理误区 - 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秋暖"而非"秋冻",寒冷刺激会引发血压升高并诱发心肌梗死或脑梗[1][2] - "贴秋膘"应注重补充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避免大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增加肥胖和高脂血症风险[2] - 建议通过适度抗阻锻炼增加肌肉量,控制体脂[2] 高血压治疗认知误区 - 无症状高血压仍需服药治疗,持续高血压会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严重损害[2] - 血压正常后不能随意停药,停药易造成血压反弹并增加心肌梗死等并发症风险[3] - 抗高血压药属于非成瘾性药物,其不良反应远小于高血压本身的危害[4][5] - 降压治疗应遵循缓慢平稳持久的原则,避免快速大幅降压引起脑灌注不足[7] 血压监测与用药规范 - 诊断高血压需连续测量非同日的3次血压值均高于140/90mmHg,避免"白大衣高血压"误判[8] - 选择长效抗高血压药可平稳降压24小时,短效药仅用于突发性血压增高[6] - 患者应避免频繁更换药物或跟风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9][10] 非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 - 每人每日摄盐量减少1g可使血压下降约1.2mmHg,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16] - 减重10kg可使血压下降5-20mmHg,需控制BMI<24kg/㎡且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16] - 长期坚持中等强度运动可使血压下降5-7mmHg,建议每周5-7次每次至少30分钟有氧运动[18] - 戒烟戒酒、保持心理平衡和每晚7-9小时充足睡眠均有助血压控制[19][20][21]
年轻人请注意,小心高血压“盯上”你!
新华网· 2025-10-07 16:53
疾病趋势与流行病学 - 高血压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正逐步向中青年人群蔓延 [1] - 2024年全球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达14亿,但仅约20%的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4] - 2024年中国30岁至79岁成年人中约29%患有高血压,患者基数约为2.7亿人 [4] 疾病特征与诊断 -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患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多数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血压超标 [1][2] - 年轻患者以舒张压(低压)升高为主,收缩压(高压)正常或仅轻度升高,且约60%伴有肥胖、高血脂或高血糖等代谢问题 [2] - 诊断标准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4] 风险因素分析 - 疾病年轻化除家族遗传因素外,主要归因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 - 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饮食上钠盐摄入超标、常吃高饱和脂肪酸食物、吸烟、饮酒 [2] - 工作压力大、长期紧张焦虑、熬夜及睡眠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发病概率 [2] 疾病危害与后果 -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不控制会造成多系统损伤 [1][4] - 具体危害包括导致动脉硬化、心肌肥厚,增加心梗、脑卒中风险,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及眼底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4] 预防与干预措施 - 饮食上应培养清淡习惯,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 [4] - 作息上应保证每天7至9小时睡眠,避免作息紊乱,并根据自身情况坚持规律锻炼以控制体重 [5]
葛均波:警惕心脏的“午夜刺客”!年轻人还有一个“隐形杀手”
第一财经· 2025-09-29 18:0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疾病负担与风险 - 全球30至69岁人群中约有9.36亿人患有OSA,我国患者约1.76亿,居全球首位,其中中重度患者达6552万[1] - 我国OSA患者数量预计将持续增长,到今年将超过2亿[1] - OSA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新兴危险因素,其诊断率极低,中国不足1%,美国为20%[4] OSA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关联 - 睡眠呼吸暂停导致血液氧气含量急剧下降,触发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飙升、血管收缩和夜间血压异常增高,从而损伤血管壁[1][4] - 在我国OSA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7%以上,高血压发生与呼吸暂停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中重度OSA显著增高高血压发病风险[2] - 反复呼吸暂停会导致肺部血管收缩,长期可形成肺动脉高压,加重右心负担[4] 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年轻化趋势与影响因素 - 年轻人群心血管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压力与焦虑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发心血管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1][5] - 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除传统“四高”外,还包括膳食营养、环境污染、睡眠与心理健康等[1] - 预防心血管疾病需重视规律作息、压力管理和睡眠健康,避免熬夜[5] OSA的诊断与筛查建议 - 对于患有难治性高血压、不明原因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日间严重嗜睡的人群,建议将OSA筛查作为常规医学评估[4] - OSA诊断可通过医院睡眠中心的多导睡眠监测完成,监测指标包括脑电图、肌电图、鼻通气量和指末氧等[4] - 简易多导睡眠仪器可让患者带回家监测夜间呼吸受限缺氧状况,结合低通气指数(AHI)进行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4]
Cell子刊:中国高血压患病率显著上升,尤其是男性、年轻人、农村居民
生物世界· 2025-08-29 19:50
高血压患病率趋势 - 2021-2022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加权患病率达31.6% 较2012-2015年显著绝对增加8.4%[3][4] -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9.3%和5.3%[3][4] - 年龄标准化高血压患病率从2012-2015年的22.3%上升至2021-2022年的31.2%[4] 人群差异特征 - 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在男性 农村居民及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人群中尤为显著[3][4] - 年轻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3] - 男性和农村居民的高血压管理水平相对较低[4] 疾病管理现状 - 2021-2022年高血压知晓率 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3.3% 38.7%和12.9%[4] - 高血压控制率处于12.9%的较低水平[4] - 研究强调需针对高危人群和医疗服务不足群体加强干预[3]
多地湿热天气持续 为何高血压患者需要特别“上心”?这份健康提示请收藏↓
央视网· 2025-08-26 16:24
湿热天气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机制 - 高温高湿环境下(湿度超过80% 气温30℃以上)人体面临双重困境:高温导致血液水分减少及黏稠度上升 高湿阻碍汗液蒸发并降低散热效率 同时低气压减少氧气含量 迫使心脏负荷增加[4] - 湿度每增加10% 血压波动幅度扩大5-8mmHg 这种波动易引发血管痉挛 包括冠状动脉和脑血管 是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病例增加的重要原因[6] - 高温既可能通过血管扩张和血容量降低导致血压下降 又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心率上升和血管收缩 造成部分患者血压升高[6] 血压与心率监测要求 - 建议高血压患者早晚各监测一次血压和心率 需特别关注清晨高血压时段(晨峰)因该时段心脑血管事件高发[9] - 若心率持续高于80次/分钟 需前往专科门诊诊疗 同时增加测量频次以应对湿热天气带来的血压波动风险[6][9] 饮食管理建议 - 每日盐摄入量需严格控制:普通人不超过5克 高血压患者控制在3-5克 但大量出汗人群可适当增加摄入[10] - 推荐低盐低脂富钾饮食 多食用香蕉/菠菜/土豆等高钾食物 适当饮用白开水或淡茶水 避免高糖冰水[12] 运动指导原则 - 选择温和舒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 最佳运动时段为6-7时或19-20时(气温较低时段) 运动需循序渐进且适可而止[13] - 室内运动时空调温度宜设定26℃ 避免内外温差过大 运动后不可直吹空调 沐浴水温需控制在37-40℃ 且需休息15分钟后再洗澡[13] - 运动中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需立即停止 休息后未缓解需就医 血压正常或偏低时不可擅自停药[13][15] 症状预警与就医指引 - 出现胸闷/胸痛/心慌/乏力/憋气等症状时 需及时到专科就诊咨询 血压异常时需专业评估而非自行调整药物[15]
身体3个部位发麻,可能是脑梗信号
环球时报· 2025-07-03 11:45
脑梗早期征兆 - 舌头发麻可能是脑梗早期信号 舌神经连接大脑 脑供血不足会导致舌头发麻发硬 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 [3] - 面部发麻与脑部供血不足相关 可能伴随口眼歪斜 流口水等症状 [5] - 单侧肢体麻木由大脑皮层供血不足引起 若仅一侧肢体麻木需警惕脑卒中 [5] 脑血管病麻木特征 - 麻木感突然发生 可能在静息 运动或夜间出现 [5] - 多为单侧麻木 可能从局部扩展到半身 由短暂性发展为持续性 [6] - 症状与体位变化无关 不会因体位改变而消失 [7] - 常伴随肢体无力 头晕 头痛 视力障碍 记忆减退等症状 [8] 脑梗危险因素 - 久坐不动会减缓血液循环 增加血液黏稠度 易形成血管斑块 [10] - 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升高 高油饮食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飙升 [12] - 情绪波动释放应激激素 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飙升 长期损伤血管内皮 [14] - 夜间打鼾造成反复缺氧 增加血液黏稠度 诱发血栓形成 [16] - 吸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 吸烟者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 [18] 预防建议 - 每坐1小时活动5分钟 促进血液流动 [11] - 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 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 [13] - 通过深呼吸 冥想缓解压力 [14] - 调整睡姿避免仰卧 尽早就医检查打鼾 [17] - 积极戒烟 必要时采用药物或行为干预 [18]
这些习惯正给你的血管添堵
北京青年报· 2025-05-26 09:12
高盐高糖饮食对血管健康的危害 - 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升高 钠使身体存更多水分 血液量增加 心脏需超负荷泵血 长期可致血管变脆 胆固醇沉积形成动脉狭窄 心脏可能衰竭[1] - 高糖饮食促使脂肪在血管内壁堆积 造成动脉硬化 血糖波动损伤血管内皮 炎症因子持续破坏 血液黏稠度增加 心脏负担加重[1] - 盐糖协同作用加剧危害 盐分滞留水分影响血糖控制 高血糖促进肾脏回收盐分 形成恶性循环 中风和心梗风险比普通人高3倍[1] 高脂及反式脂肪酸的影响 - 高脂肪 高胆固醇及含反式脂肪酸食物对血管健康构成显著威胁 建议减少摄入[2] 久坐不动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 每日久坐超8小时者心脏病风险比普通人高47% 腿部血流减缓导致心脏代偿性加强泵血 可能引发心肌缺血[3] - 久坐导致血液中脂肪糖分堆积 血管狭窄硬化 坐1小时以上血液黏稠度显著上升 高血压糖尿病风险增加[3] - 连续静坐12小时肺栓塞风险翻倍 小腿血流淤积易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致命性肺栓塞[3] - 久坐加速血管老化 30岁人群血管年龄可能达40岁水平[3] 熬夜与心理压力的心血管影响 - 连续熬夜3天血管年龄老化10岁 心脏长期超负荷运转 可能出现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甚至心梗[4] - 熬夜压力促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堆积 血管壁硬化加速 年轻人熬夜一年血管硬度比同龄人高30%[4] - 熬夜引发肾上腺素分泌激增 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常见头痛心慌为血压异常信号[4] - 40岁以下猝死案例中60%与熬夜相关心血管问题有关 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下肢血栓[5]
高血压与血管健康息息相关 听专家科普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09:12
高血压与血管健康的关系 - 高血压对血管的破坏如同洪水对堤坝的反复冲刷,长期高压冲击导致血管壁弹性纤维断裂、胶原增生,血管逐渐硬化[1] - 高压血流磨损血管内皮,引发炎症因子释放和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如同"不定时炸弹",可能引发脑梗或脑出血[1] - 血压每升高20/10mmHg,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翻倍,高血压的伤害是全身性的,可能导致肾衰竭、视力丧失和心梗[1] 高血压的临床案例 - 30岁患者小林(身高1米75,体重230斤)因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血压飙升至180mmHg,最终突发脑干出血,虽经抢救存活但遗留严重后遗症[2] -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骤,伴随剧烈头痛、偏瘫或昏迷,脑干等关键功能区受损会导致不可逆后遗症,部分患者在送医途中即失去抢救机会[2] 血管健康管理建议 - 健康人群需控制每日摄盐量在6克以内,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钾含量高的蔬菜水果及膳食纤维丰富的粗粮[3] - 高血压患者需终身管理血压,每日早晚测量并记录,服药者定期复查靶器官功能,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以下(中青年130/80mmHg)[3] - 生活干预措施包括每天30分钟快走、23点前入睡、每日10分钟握力训练,可改善血管弹性和微循环[3] 健康日主题与意义 - "世界高血压日"今年主题为"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全国血管健康日"日期5.18源于总胆固醇异常临界值5.18m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