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秋冻
icon
搜索文档
北方多地迎初冬般湿冷,光靠“秋冻”可不行!科学添衣指南请收好
央视新闻· 2025-10-09 14:31
这种初冬般的湿冷天气,要注意添衣保暖了。那句老话"春捂秋冻"还管用吗?如何科学添加衣物才能既保暖又健康?一文了解↓ "秋冻"≠"挨冻"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两天,北方多地迎来秋雨连绵的天气,并遭遇"断崖式"降温。北京、天津、河北等多地最高气温骤降至15℃以下,体感温度更是因连 续降雨而"冷上加冷",让不少市民直呼"仿佛一夜入冬"。 这4个部位不能"冻着" "秋冻"是指在秋季气温刚开始下降时,不要过早、过多增加衣物,让人体更能适应季节变化以提高免疫力。但"秋冻"并不意味着盲目"挨冻",以下这些部位 不适合"秋冻",需要做好保暖。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 脚部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 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脖子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受寒冷刺激后,会使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肌缺血、缺氧更加严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 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慢性胃病患者 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 ...
“秋暖”胜“秋冻”“秋膘”非“肥膘”,你的血压管理做对了吗?
齐鲁晚报· 2025-10-08 14:38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公布的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 今天是第28个"全国高血压日" 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庞大 且呈年轻化趋势 长期高盐饮食 精神压力大 缺乏运动等因素 都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季节交替时分 我们一起来正确认识高血压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血液在流动时 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 根据《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 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1B) 不能盲目"秋冻"和"贴秋膘" 入秋后 我们常常能看到 "秋冻"和"贴秋膘"的说法 "秋冻"的本意是让健康人群 通过适当的耐寒锻炼 逐步适应寒冷,为严冬做准备 但对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 寒冷刺激会引发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容易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 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 因此,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 必须"秋暖"而非"秋冻" 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分层地增添衣物 "贴秋膘"不是"长肥膘" 而是"补营养、强体质、控体脂" 尤其在外出时 保护措施要做得更早、更周全 而传统"贴秋膘"是为了应对冬季寒冷 和能量消耗而增加脂肪储备 但对于心血管高风险人群 盲目进补、大量摄入高脂 ...
朝“问”健康丨寒露节气 饮食调理需注意哪些方面?
央视新闻· 2025-10-08 09:22
今天(10月8日),迎来寒露节气。 同为秋季节气,寒露与此前的白露有什么不同?饮食调理需注意哪些方面呢?来听专家详细解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白露是秋天开始天气刚刚冷,而到了寒露,秋季已叫深秋了,所以寒露的特点更加明显,就是气温明显降低了。所 以,尤其在保暖这方面要注意。 专家表示,从白露到寒露,"燥"是贯穿秋季的主要气候特点,因此"减辛增酸、润燥养肺"是不变的调理核心。饮食上需要考虑两大原则: 一是"减辛":减少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刺激及煎炸熏烤类食物摄入,避免助燥伤肺。 二是"增酸":适当食用橘子、石榴、葡萄等,有助于收敛肺气、顺应秋令。 此外,银耳、百合、莲子等润肺食材,可作为整个秋季的"饮食标配"。 同时,寒露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收敛、为过冬储能的关键时期。此时饮食方面,除遵循"减辛增酸",还需注重"滋阴养肾",可适当食用莲子、栗 子、红枣等食材,帮助身体储存能量。 若需"贴秋膘",需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山药炖排骨、红枣小米粥,避免油腻加重肠胃负担。 优先喝温白开水,避免冰水刺激; 白天每1~2小时喝1次水,每次150~200毫升; 晨起空腹喝1杯温白开水,唤醒身体机能; 睡前1小时可少量 ...
“秋冻”有讲究 寒露时节如何科学添衣?
央视网· 2025-10-08 08:11
央视网消息:俗话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寒露时节常说的 "秋冻",可不是盲目挨冻,得讲 究方法。 ...
针对秋季养生流行说法 专家表示:“秋冻”并非人人适合 “贴秋膘”也需因人而异
科技日报· 2025-09-23 07:32
核心观点 - 专家指出“秋冻”传统养生观念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风险,寒冷刺激可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动脉斑块破裂及急性心梗、脑梗风险 [1] - 专家建议更新“贴秋膘”内涵,从补充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转变为补充营养、强健体质、控制体脂,多摄入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减少动物脂肪 [3] - 对于心血管基础疾病人群,当日温差超过10摄氏度时,应注重保暖、勤测血压、规律用药和适度运动,以应对血管收缩舒张带来的心脏负荷增加和血压波动风险 [2] 心血管健康风险 - 寒冷刺激可使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易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发急性心梗和脑梗 [1] - 心梗存在不典型症状易被忽视,如不明原因恶心呕吐、极度疲劳、心慌头晕,以及左肩、后背、牙或喉咙等部位疼痛 [1] - 日温差超过10摄氏度时,人体血管收缩舒张会增加心脏负荷,引起血压波动,显著增加心绞痛、心肌梗死风险 [2] 秋季养生建议 - “贴秋膘”应注重补充营养、强体质、控体脂,建议多补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少补高热量食物和动物脂肪,并结合适度抗阻锻炼增加肌肉量 [3] - 秋季宜食用润燥食物,少食或不食辛辣食品,避免暴饮暴食影响脾胃功能,保证作息规律,避免报复性熬夜耗气伤津,保持情绪平稳 [3] - 对特殊人群而言,“春捂”可行但“秋冻”不可取,应及时采取“秋暖”策略,防护措施包括保暖莫受凉、血压勤测量、用药不能忘、运动适为佳 [2][3]
中新健康丨天凉了,到底要不要“秋冻”?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08:55
中新健康丨天凉了,到底要不要"秋冻"? 中新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 张尼)最近全国不少地方气温下降,有人着急找出换季衣服,有人却坚决遵守"春捂秋冻"的原则。 马上就要进入"乱穿衣"的季节,到底应该听谁的? 为什么要"秋冻"? 专家强调,事实上,秋季逐渐降温时,适度耐寒确实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多免疫球蛋白,提高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此外,秋季微寒刺激可提升皮肤和黏膜 的防御能力,反而过早添厚衣会导致汗液排出不畅,容易着凉感冒,出现呼吸道感染等问题。 从中医角度讲,秋季阳气内敛,气温渐降,人体阳气逐渐向体内收敛,适当接触凉意可促进气血流通,避免过早闭藏导致"内热外寒"。 秋季穿衣法则 那么,所谓"秋冻"究竟应该冻到什么程度?怎样掌握增减衣物的标准呢?王志忠给出了以下建议: 1.气温在20℃以上的时候可以相对减慢增加衣物的速度,通过微寒刺激提高身体免疫力。 2.当气温降到15℃以下,并且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及时增加厚衣物。 3."秋冻"应以"手脚温暖、背部微凉"为度。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背后是否有科学道理? "秋冬季节,随着气温降低,适宜增减衣物确实可以达到适应气温、提高免疫力的效果。"通用技术集团所属 ...
“秋冻”“贴秋膘”有讲究!专家回应秋季养生热门话题
新华社· 2025-09-18 07:58
秋季养生核心观点 - 秋季养生需根据个体差异科学调整 避免盲目跟风传统习俗 [1][2][3][4][5] 秋冻适应人群与限度 - 适当秋冻可增强身体耐寒能力 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概率 但平均气温低于10℃且出现大风降温时需及时添衣 [2]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低温易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需重点保护头部颈部保暖 [2] - 老年人耐寒能力差 儿童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 两类人群需适度保暖避免盲目秋冻 [2] 贴秋膘饮食调理方案 - 贴秋膘需因人而异 气虚体质宜温补鸡肉红枣桂圆栗子山药 痰湿体质宜利湿食物薏米红豆茯苓 [3] - 肥胖及代谢异常人群不宜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脾胃虚弱者强补易消化不良 胃火旺盛者需先清热 [3] - 老年儿童消化功能弱 大量进食肉类易积滞 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暴饮暴食 [3] 秋季脱发防治措施 - 秋季脱发与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相关 内调需多摄入黑芝麻黑豆核桃桑椹枸杞等滋阴养血食材 [4] - 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 严格避免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 并在晚11时前保证充足睡眠 [4] - 外养需每日指腹按摩百会风池穴位疏通气血 选用含何首乌侧柏叶的温和洗发产品 避免电吹风高温损伤发质 [4][5]
秋冻”“贴秋膘”有讲究!专家回应秋季养生热门话题
新华社· 2025-09-17 00:36
秋季养生核心观点 - 秋季养生需顺应季节气候特点 通过科学方法增强体质并预防疾病 [1] 秋冻适应人群与注意事项 - 适当秋冻可刺激机体自主调节体温能力 增强寒冷耐受能力并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概率 [2] - 平均气温低于10℃且出现大风降温时需及时添加衣物 不再适合秋冻 [2]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避免受冻 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增加脑血栓和心绞痛风险 [2] - 老年人对寒冷耐受能力较差 儿童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 这两类人群需适度保暖不可盲目秋冻 [2] 贴秋膘饮食调理原则 - 贴秋膘需因人而异 不同体质应采用不同进补方案 气虚体质宜温补(鸡肉/红枣/桂圆/栗子/山药) 痰湿体质宜健脾化痰(薏米/红豆/茯苓) [3] - 肥胖及代谢异常人群不宜盲目进补 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加重病情 [3] - 脾胃虚弱者强行进补易导致消化不良 胃火旺盛者需先清热再进补 [3] - 老年人和儿童消化功能较弱 大量进食肉类易引起积滞 [3] - 贴秋膘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避免暴饮暴食 重视辨证施补并以平补润燥为主 [3] 秋季脱发防治措施 - 秋季脱发与燥邪耗伤阴血相关 多因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导致发根失养 [4] - 内调需多摄入滋阴养血之品(黑芝麻/黑豆/核桃/桑椹/枸杞) 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并避免辛辣温燥食物 [4] - 外养需每日按摩百会风池等穴位疏通头部气血 选用含何首乌侧柏叶的温和滋养型洗发产品 [4][5] - 洗发后避免电吹风高温吹头以减少发质损伤 同时保证充足睡眠并在晚11时前入睡 [4][5]
“秋冻”越冷越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权威回应
人民网· 2025-09-16 21:45
秋季养生核心观点 - 秋冻需适量而非越冷越好 核心是顺应季节气候帮助抵御病邪 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或大风降温时需停止秋冻[4] - 适当秋冻可刺激机体自主调节体温能力 增强寒冷耐受性 减少突然降温导致的感冒和呼吸道疾病概率[4] 特定人群注意事项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及时保暖 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增加脑血栓心绞痛风险[5] -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避免冷空气刺激 盲目秋冻会引发气道痉挛咳嗽 导致慢性疾病急性发作[5] - 脾胃虚弱者需注重腹部保暖 低温会加重腹泻腹胀症状 尤其女性需避免露肚脐[5] - 老人儿童需适度保暖 前者因体温调节功能减弱 后者因免疫系统不成熟 盲目秋冻易引发疾病[5] - 体质虚寒者需适时添衣温补 秋冻会损伤阳气导致虚寒加重 不适合用于免疫力锻炼[6] 秋冻执行原则 - 需把握尺度及时添加衣物 否则会增加感冒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6] - 出现不适症状需立即保暖 不可硬扛[6]
处暑时节如何应对“秋老虎”?——国家卫生健康委回应热点问题
新华社· 2025-08-22 22:21
处暑时节健康应对策略 - 处暑时节天气转凉但仍可能出现短期高温回热现象即秋老虎 需注意关键部位保暖如肩部肺经循行部位和腰腹阳气之根所在 但老人儿童孕产妇及慢性病患者应避免简单追求秋冻而需早晚适当加衣 [2] - 秋乏常见可通过科学补觉缓解 建议11点至13点时段睡20分钟子午觉改善困乏 成年人可按摩太渊神门穴位 儿童可揉搓耳根三角窝及耳垂提拉 [3] 开学季健康防护重点 - 托幼机构和学校需重点防范三类传染病 包括呼吸道疾病如流感麻疹风疹水痘百日咳肺结核 肠道传染病如手足口病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腹泻 以及虫媒传染病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 [4] - 家长应关注孩子健康状态 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时居家观察或就医 教育孩子勤洗手注意居家卫生并全程接种相关疫苗 [4] - 开学前需帮助孩子提前一周调整生物钟 每天保证40分钟户外活动 通过情绪卡片绘画角色扮演心情日记等方式识别接纳和表达情绪以缓解心理不适应 [4] 户外活动与运动建议 - 天气转凉后户外活动增加 但需防范运动损伤 骑行前应做身体平衡拉伸 骑行后做腰椎下肢拉伸避免疲劳 [5] - 马拉松作为极限运动仅适合训练有素人群 建议公众循序渐进训练提升肌肉功能神经协调能力和极限耐受能力 [6] - 青少年应长期规律参加体育运动 每天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以提高身体素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