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 | 于时光深处,见创新基因
央广网· 2025-10-07 14:47
央广网合肥10月5日消息(记者 鲍玉婵 刘畅司晨)从"两弹一星"的使命初心,到南迁合肥的二次创业,再到引领 世界的科技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馆记录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奋斗史,更是一代代科学家"科教报国"的 初心与实践。在这里,科学精神不再是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力量。 中国科大的诞生,源于一个时代的呼唤。上世纪50年代,为支撑"两弹一星"事业,钱学森、郭永怀等一批科学家 倡议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1958年,中国科大应运而生,"科教报国"成为其最鲜亮的底色。 这份使命,也凝结在一枚沉甸甸的功勋奖章上。 1999年,国家授予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其中,有11位都曾在中国科大执教或工作。中国科大校 史馆内,著名科学家、革命烈士、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怀的奖章尤为珍贵。 如果说中国科大校史的前半部写满了创业历程,那么它的现代篇章则闪耀着前沿探索的智慧光芒。 "这枚奖章是郭永怀夫人李佩所捐赠的,由纯黄金打造,是首枚捐赠出来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科大校史 馆工作人员王茂华介绍。 近年来,中国科大凭借层出不穷的亮眼科技成果屡屡吸引世界目光,相关成果数次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感悟科学大师的精神力量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5 20:21
"我愿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先生70年 前离开美国前,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钱学森曾说"做研究就是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攻克学术的前沿阵地。"他一生跨越20多个学科领域,学术思想博大 精深。展厅重点呈现了他在应用力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尤其是他以战略眼光、系统思维 和"大国工程"领导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能力,已成为上海交大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教材。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24级工程博士 周轩同:通过学习《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这门课,我改变了我 的固有思维方式,钱老的思想教会我要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要从一个更加整体关联和发展的角度去思考 和解决问题,所以我现在在进行科研的时候,不再将课题当作一个孤立的技术点,而是将它放在一个更大的技术生态 系统,从社会和国家真正的需求去考量问题。 而对当代学生们更为充满吸引力的还有钱学森丰富的人格魅力。他在一篇论文终稿封面的"final"旁,写下"nothing is final",寓意科学永无止境;他热爱哲学与艺术,涉猎广泛;他绘制未来宇宙飞船草图,不仅关心当下的科技, ...
校馆弦歌丨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感悟科学大师的精神力量
央视新闻· 2025-10-04 20:29
红褐色如风蚀岩的外墙,掩映在上海交大校园中,这里就是钱学森图书馆。从2011年开馆以来,这里一直是学生们重要的学习课堂,在青年学子心中播撒下 科学家精神的种子。 "我愿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先生70年前离开美国前,面对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七十年弦歌不辍,精神永续,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内,一座钱学森图书馆,成为一代代青年学子感悟科学家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的重要殿堂。 而对当代学生们更为充满吸引力的还有钱学森丰富的人格魅力。他在一篇论文终稿封面的"final"旁,写下"nothing is final",寓意科学永无止境;他热爱哲学 与艺术,涉猎广泛;他绘制未来宇宙飞船草图,不仅关心当下的科技,更以战略眼光布局和关注未来的技术发展。这些无不启迪着今天的学子如何科研、如 何生活。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仿佛翻开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一张张船票、一个个行李箱,重现了70年前,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携家人毅然归国的历史细 节。而从学习铁道工程到改学航空工程、航空理论,再到转向造导弹、火箭等大型科研工程,最后潜心研究学术理论,钱学森一生中的五次重大人生选择无 ...
校馆弦歌丨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感受高校科学精神
新华网· 2025-10-01 16:22
一场体验、一件文物、一次展览……面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命题,各地高校将科学精神融入育人全链 条,激荡青年学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 初秋,主题为"破壁者的越洋归航"的系列科学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启幕,纪念杰出校友钱学森归国70周 年。从专家导览到微宣讲,上海交大以多元形式传播科学精神,让人民科学家的报国之心成为指引青年 奋进的灯塔。 在"学长说"历史沉浸式体验中,学生化身"历史探秘者",在《纽约时报》剪报、钱学森手稿等文物中寻 找线索,还原70年前科学家突破阻挠、毅然归国的历史场景。 "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历史'活'了起来,我更深刻理解了钱老'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抉 择。"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2025级新生何志源说。 无数个体抉择与国家命运交织的珍贵记忆,在高校博物馆的展陈中呈现。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题: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感受高校科学精神 新华社记者 "为什么要研究科学的过去?是为了看到科学一步步发展过来的'足迹',也是为了传承包含理性、人本 等在内的科学精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2025级硕士生杨明繁说。 "科学博物馆的作用无法取代,我们不仅展示科技成果,更希望传递其 ...
校馆弦歌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示我国科技发展历程 弘扬科学精神
新华社· 2025-09-21 09:38
无论是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科学仪器藏品,还是见证清华理工学科发展的设备教具,亦或是清华科学家们求真 探索、攻坚克难的故事,都能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中领略学习。 近年来,通过合作办展、自主办展的方式,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举办了"电波纪元""百年器象""神机妙算"等多 个主题展览。 据统计,科学博物馆线下展厅五年累计接待8万多人次、1300余个团队,在公众科普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 记者:马晓冬 魏梦佳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
校馆弦歌|文脉赓续,弦歌不辍 高校校馆这样锚定青春航向
央视网· 2025-09-19 21:39
大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特色 - 复旦大学将老校长陈望道旧居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新生入学第一课在此追寻红色记忆,展馆主题为“宣言中译·信仰之源”,陈列着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等珍贵展品[3][5]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通过麦田选址老照片、西迁教授讲义教具等2000余件展品,讲述师生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近70年来学校已培养各类人才超30万人[7][9][11]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现收藏家书8万余封,时间跨度从明末清初至21世纪,新生开学获赠《抗战家书》作为党史、校史学习第一课,通过家书感受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情操[11][13][15] 科学精神与科研成果展示 - 西北工业大学“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展出歼-6、轰-6甲等硬核整机装备,学校近40个科研团队深度参与了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研制工作,为阅兵式空中梯队所有装备型号提供科技支撑[19][21] - 西北工业大学被誉为“总师摇篮”,其建设中的博物馆将展出五千多组、八千多件展品,涵盖近百年来我国航空、航天、航海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科技实物和史料,通过实物展陈与沉浸式体验让科学原理可触可感[21] 校馆的文化传承价值 - 大学里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老建筑是流动的精神血脉,浓缩校史国史,记录时代变迁,为学子锚定青春航向[1] - 校馆通过真实的物件和真切的故事,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化为可亲、可感、可触的精神滋养,引导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文化力量、弘扬科学精神[7][22]
在解构中重建,在错误中涅槃
华夏时报· 2025-09-19 15:56
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这意味着科学的进步并非通过累积正 确的观察来实现,而是通过挑战现有理论、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新的解释或理论来完成的。进一步而 言,不能被验证为错误的理论,不能称之为科学。这已经成为一套理论是否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衡量准 则。 回到这本书,利维奥所谈到的案例集中在遗传学、物理学等领域,通过这些案例探讨并说明了科学为什 么要犯错。书中说到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定义引力为时空曲率,并指出时间也会因接近大质量物 体而变慢。他还在其方程中引入了宇宙学常数Λ,试图解释静态宇宙的存在,尽管后来的物理学发展证明 宇宙实际上是动态的。爱因斯坦说这是他犯过的"最大的错误",但这个常数的概念后来成为我们今天理 解暗能量的关键。 马里奥·利维奥的《为什么伟大需要犯错》举了案例说明伟大的科学工作为什么需要犯错,扩展些说, 这个结论狭窄了,科学本身就需要犯错。诚然,在大多数语境下,"错"往往被视为负面的、应当避免 的。然而,在科学的历程中,错误却是常态。 在鼓励自由探索的科学氛围中,对错误的宽容度是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关键 在于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它们是不是严 ...
北京市全国科普月北科院专场活动举行,带来科普讲座、科学手工课
新京报· 2025-09-15 07:01
活动概况 -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于9月12日-14日举办2025年全国科普月北科院专场活动 包含科普讲座 展项 手工课 观影和游戏等板块 [1] - 活动旨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并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营造氛围 [1] 科普内容与形式 - 科学实验秀《极冷实验室》通过干冰泡泡 空气炮 液氮花脆等现象向儿童科普知识 [1] - 北京天文馆讲解员回顾《凝望苍穹》科普剧创作历程 讲述百年天文仪器保护与科学精神传承故事 [1] - 学生演绎科普剧《碳捕捉计划》展示北科院科技手段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1] - 麋鹿中心科普设施区设12个互动展项 涵盖健康管理 陨石矿物知识及科普文创内容 [2] - 开设《麋豆带你看自然》《神奇的变色》等实验课程 儿童动手操作仪器 组装装置并尝试植物拓染 [2] - 国家自然博物馆与北京天文馆球幕影院放映《地球上的狂骑》《生命的起源》等科普影片 [2] 设施与跨界融合 -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观鸟设施"云翎轩"正式揭牌 位于科普栈道旁 已开放 [1] - 该设施是观察苍鹭 普通鸬鹚繁殖及夏季麋鹿活动的最佳场所 同时提供游客乘凉休闲功能 [1] - 活动融合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实践以激发儿童求知欲 [2] 科研机构参与 - 北科院分析测试研究所 资源环境研究所 智慧养老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科普宣讲与脱口秀形式讲解健康养老 饮食营养 生态保护及基因科学等科技热点 [1]
致敬历史!那些展品背后的星辰大海
中国青年报· 2025-09-15 06:43
高校科研历史与成就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展示14位"两弹一星"元勋肖像 包括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1][3] - 北京大学校史馆陈列1979年第一张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报纸 标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的历史突破[1][4]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示1958年研制的新中国首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 仅用100天完成从设计到首飞全过程[1][4][5] 重大科研项目与数据 - "北京一号"累计完成46次飞行 总飞行时间达29小时[5] - 北航研制"北京一号"消耗56万工时 使用16.5万个零部件[7] - 于敏团队实现原子弹到氢弹技术突破仅用2年8个月 创造世界最快纪录[3] 科研精神与教育传承 - 高校通过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 北航教授在歼-10战斗机前现场讲解飞行原理与机构设计[12] - 清华大学教师许保玖1961年自主设计无级变速混凝试验搅拌机 体现自力更生科研精神[8] - 北航拓展"天、空、地、海、浅、网"六大领域全面发展 持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13] 科技创新突破 - 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采用数学算法突破汉字数字化技术瓶颈[4][9] - 清华大学核研院自主设计建造中国高教系统首座核反应堆 代号"200号"[8] - 高校成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策源地 产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成果[9] 科研人才培养 -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 60多年研究发现青蒿素 解决抗疟治疗失效难题[9] - 北航开设博物馆航天科普课 将航天精神"从天边带到学生身边"进行思政教育[12] - 刘大响院士在航空发动机展区讲授设计制造知识 鼓励青年自力更生建设航空强国[12]
“明师讲堂”再续精彩:探寻文化根脉,共话教子之道
南方农村报· 2025-08-20 10:34
活动概况 - 8月17日上午在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开展"明师讲堂:追寻数学之美,陶冶人文精神"主题活动 [3] - 活动由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邵雅忠主讲 [14] - 参与者包括广东省地方志办、省委台办、星海音乐学院、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等机构代表及夏令营学生 [4][5][6][7] 活动内容 - 学生参观丘成桐祖居,通过地方志记载了解其求学经历与家国情怀 [8][9][10] - 在仓海诗廊通过诗词和建筑感受人文美学与乡村文化肌理 [11][12] - 专题讲座《教子有方,做不焦虑的家长》结合儒学智慧与现代教育规律,探讨亲子沟通与成长节奏 [15][16][17] - 强调"因材施教"传统理念与"尊重成长规律"现代视角,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 [17][18] 活动意义 - 活动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 [20][21] - 通过分享教育智慧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 [22] - 为家庭注入崇德向善、奋进向上的正能量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