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 感悟榜样力量 科学精神报国理想薪火相传
央视网· 2025-11-04 09:37
(点击图片观看完整视频) 校馆弦歌:感悟榜样力量,科学精神报国理想薪火相传。 [ 责编:姜姝琪 ] ...
科技为笔 生态为墨 巴中科技馆打造沉浸式科学探索空间
中国经济网· 2025-11-03 22:13
核心观点 - 巴中科技馆通过融合地域生态文化与前沿科技互动 打造了一个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具的沉浸式科学探索空间 旨在成为全市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展示巴中科技创新成果的窗口 [1][4][7] 场馆设计与主题 - 场馆标志性展项“科技之树”以巴中市树巴山水青冈为设计原型 通过高清LED组合异形屏幕搭建 将科技感与地域生态深度融合 [2][3] - “巴山巨匠展示墙”展示了吴伟仁、韩杰才、宋永华等巴中籍院士的生平与科研成就 从“人”的维度诠释巴中的科学精神 [3] - 整体设计紧扣“生态之道·科学领航”主题 使“地域味”与“科学味”相得益彰 [4] 展厅布局与展项内容 - 场馆内设五大常设展厅 按“基础探索—前沿科技—生态实践—宇宙想象”的逻辑分层布局 [5][7] - 一楼“科学探秘”展厅通过滑轮组、拼齿轮等互动展项让抽象科学原理变得可触摸 例如展示伯努利原理的空气环展位 [5] - 一楼“科创未来”展厅设有冰球竞技、魔方机器人等前沿展项 魔方机器人可在几十秒内复原魔方 [6] - 二楼“绿水青山”展厅的21件展项用科技手段呈现巴中生态成果 如巴中生态地图和生态循环模拟器 [7] - 二楼“妙趣星球”展厅从地球自然万象延伸至宇宙探索 并融入本地天文文化 如模拟“嫦娥探月”场景的互动屏幕 [7] 配套设施与功能定位 - 场馆配备4D影院和展教空间 未来将播放科普定制影片并结合座椅震动、吹风等特效 [7] - 科技馆建筑面积约五千多平方米 集科普教育、科技展览、科技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 定位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和科技企业、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平台 [1][7]
杨振宁留给中国的最重要遗产,恰恰很不“中国味”
钛媒体APP· 2025-10-19 19:38
杨振宁的学术贡献与公共参与 - 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改变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3] - 他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办人,推动设立求是奖、吴健雄物理奖等多个学术奖项,也是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 [4] - 他亲自为清华本科生授课,帮助学校发展冷原子、凝聚态等基础学科,并利用国际影响力帮助中国学者进行交流 [4] 关于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公开争论 - 2016年,杨振宁以84岁高龄公开反对中国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引发广泛而激烈的公开争论 [4] - 反对理由包括项目成本可能高达上千亿元,美国曾因类似项目预算失控而中途下马,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优先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欠账,高能物理短期内难有实际应用,建议将资金用于培养人才和发展关键技术如超导材料 [5] -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和数学家丘成桐等学者持支持观点,认为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建设项目以引领全球高能物理研究,并为人类科学进步承担更大责任 [5] 争论体现的思维方式与价值 - 争论的直接、尖锐与不妥协体现了“不中国味”的思维方式,打破了中庸、含蓄、避让、妥协的传统惯性 [4][6] - 杨振宁坚持科研投入是资源配置问题,必须计算经济账和民生账,而不仅仅是科学账,这种思维方式不讲情面,不求和谐,只问对错与值不值 [6] - 这场高水平公开论战双方均以专业论证为支撑,未诉诸情绪化指责或人身攻击,体现了健康的学术生态和理性辩论的成熟学术品格 [8] 对“赶超逻辑”与科学生态的反思 - 争论触及对“赶超逻辑”的反思,避免滑向“唯规模论”和“唯速度论”,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长期积累而非短期冲刺 [8] - 杨振宁警惕当“赶超”成为唯一目标时,质疑会被贴上“保守”或“不爱国”标签,他强调“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反对浮躁与虚荣 [9] - 一个健康的科学生态需要允许不同意见共存,容忍“慢思考”,尊重专业判断而非政治正确 [9] 杨振宁留下的精神遗产 - 杨振宁留下的最宝贵遗产是一种不盲从、不迎合、不妥协,坚持独立思考的态度 [11] - 他用行动证明学者可以既深爱国家,又不回避提出尖锐批评,可以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束缚,年过九旬仍保持思想锋利与独立 [11] - 这种遗产体现为提问的勇气、辩论的习惯以及不惧“不和谐”的清醒,推动中国走向理性、开放、自信的现代文明 [11]
每经热评|纪念杨振宁先生,守护内心对科学那团炙热的火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9 17:09
文章核心观点 - 杨振宁先生留下的精神火种核心是唤起国人对科学探索的自信与纯粹热爱 [2][3] - 火种的内涵包括对科学的探索本能、甘于孤独耕耘的定力以及将个人智慧融入人类文明的使命感 [4] - 真正的纪念在于让这份科学精神遗产在日常选择中生根发芽 [5]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影响 - 以石破天惊方式打破中国学者难以与世界顶级智慧平等对话的心理壁垒 [2] - 与合作者发表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根基 [2] - 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并因此斩获诺贝尔奖 [2] 科学精神的本质 - 体现为对科学发自内心的探索本能与审美追求 曾长期关注物理学之美的引导作用 [4] - 展现甘于孤独耕耘的定力与勇气 规范场论提出后受权威批评 近二十年后才获普遍认可 [4] - 蕴含将个人智慧融入人类知识长河的使命感 晚年回归提携后进谋划中国科学未来 [4] 纯粹热爱的体现 - 杨振宁是纯粹热爱科学的最鲜活代表 其一生像为物理学之美谱写的长诗 [3] - 认为物理学存在庄严感神圣感及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 展现超越功利计算的沉醉 [3] - 从少年到老年对物理学的痴迷与探索从未止息 晚年仍欣然走上清华园讲台 [3]
每经热评|最深的敬意,源于朴素的向往:我们为何怀念杨振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9 14:48
每经评论员 孙宇婷 清华园内,莘莘学子来到吊唁处,静默肃立;合肥老街,许多市民手持鲜花,前往故居深切哀悼。 从学术殿堂到故里小巷,杨振宁先生离世的消息让两种场景汇聚成同一种缅怀。 学子与市民用最质朴的方式表明,对科学巨擘的追思超越了专业界限,成为我们对知识与精神的集 体致敬。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在缅怀的同时,只能用一些关于"排名"和"座次"的词汇,像拿着一把把尺 子,试图去丈量一座我们从未真正攀登过的高山。这或许有些无奈——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杨-米尔斯 方程"如同天书。 如今,先生已去。他留下的,是双重遗产:一边是等待后世物理学家去破解与超越的科学"刻度"; 另一边则是留给我们所有人的一面"镜鉴"。 在这面镜子里,我们看不到艰深的公式,却能照见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照见我们集体意识中对知 识、智慧与科学家的态度。他的世纪人生,如同一部厚重的书,我们或许读不懂所有的专业章节,但依 然可以从中品读出关于选择、坚持与热爱。 那把试图丈量他成就的"尺子",终将被更精确的理论取代;但这面映照我们如何对待科学智慧 的"镜子",却将长久高悬。它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精神沃土,正源于对星空的仰望与对智慧的尊崇。 每日经济新闻 ...
校馆弦歌 | 穿越时光的对话:在黄大年纪念馆读懂“至诚报国”
中国新闻网· 2025-10-11 16:28
中新网长春10月11日电 题:穿越时光的对话:在黄大年纪念馆读懂"至诚报国" 中新网记者 郭佳 在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质宫507室,案头的笔记本依旧摊开着,纸页微微卷起,仿佛时间停在了那一 刻。访客们静静走过,通过眼前的物品想象着黄大年生前工作的画面。 这里现在是黄大年纪念馆的一部分。这间汇聚思考与梦想的办公室,成为人们重新理解"科学精神"的入 口。 为打破技术封锁,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任教,他带领团队顽强攻关,用5年 时间走完发达国家20多年的路程,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作出突出贡献。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 病逝世,年仅58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李鑫磊是宣讲团成员之一。读高中时,他第一次听到黄大年的故 事后,便立下心愿要"追随先生的脚步"。现在,他已成为传递这份精神的一员。"我们希望让更多年轻 人明白,科研不是远离生活的事,而是一种与国家、时代同频的担当。" 步入纪念馆,书香与旧物的气息交织在一起,时间似乎被温柔地折叠起来。陈列柜里摆放着先生生前使 用的桌椅、讲义和笔记,墙上挂着出席会议的证件和日程安排,地上有他主持研发的地球物理仪器模 型…… 所有的这一 ...
专栏丨无用之用可为大用——透过诺奖看科学初心
新华网· 2025-10-10 10:00
科学研究的核心驱动力 - 科学研究应从热爱和好奇心出发,勇于发现无用之用方能获得真知[1] - 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很多曾被视为无用之学,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奠基理论[1] - 科学家应不为掌声和功利,只遵从内心热爱去探索前人未走过的路[1]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获奖者约翰·克拉克凭借对量子隧穿理论的浓厚兴趣,其研究让人类得以看见微观领域的量子现象[1] - 该研究为新一代量子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 克拉克本人表示从未想过自己的研究会成为获得诺奖的基础[1]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获奖者坂口志文打破了科学界固有认知,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2] - 该发现为开辟外周免疫耐受这一全新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2] - 坂口志文寄语年轻研究人员要坚持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2]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 - 获奖者北川进坚持的金属有机框架研究曾被认为没什么用处,甚至一度申请不到经费[2] - 其研究为化学创造了新的房间,拓展了化学研究的边界[2] - 该研究深远影响了能源、环境和材料科学领域[2] 科学精神与价值观 - 科学家研究的初衷绝不应该是为了获奖,而应用真正的热爱去挑战未知领域[2] - 科学之美在于不为功利而生却能惠及众人,不求速效却能改变生活[2] - 追求无用之用的大智慧是科学探索的永恒魅力[2]
走进高校场馆,上一堂科学课(校馆弦歌)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高校科技展馆的教育功能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宇航员桂海潮教授为研究生讲解航天服知识,吸引众多参观者[1] - 高校博物馆具有浓厚的科技氛围,是学生畅游科学海洋、接受精神洗礼和立下科学志向的重要场所[2]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激励 -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通过展品如归国邮轮票据和牛皮箱,讲述钱学森冲破阻挠回国贡献航天事业的故事,激励学生坚定学习方向以回报国家[3] - 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通过袁隆平的话语激励师生,有学生受其“失败不气馁”精神鼓舞而克服实验挫折[4] - 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在原办公室展示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取得重大成果的事迹,学生受其“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精神感召[4] 重大科研项目的历史与成果展示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200号”展区展示中国高教系统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由平均年龄23岁多的师生团队知难而进完成[5][6] - 西北工业大学户外展示运—20样机,其总设计师唐长红讲述研制历程,学校大批校友协同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于该飞机[6] - 大连理工大学校史馆展示其科研成果应用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模型,以及助力高铁刷新时速的铬锆铜合金接触线[6] 高校博物馆激发科研志向与科普教育 -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讲解员由受感染的学生担任,讲解其导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在深空探测工程应用的成果[7] -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拥有1.4万余件标本,既是专业学生的标本实验室,也是向青少年科普地学知识的窗口[8]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包含5个专业展馆,其农业历史博物馆让学生更理解自身责任,植物博物馆内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坚定了学生的专业志向[8]
校馆弦歌丨感受科技魅力 激发科学梦想——高校科技展馆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科学精神
新华网· 2025-10-09 16:26
高校科技展馆概况 - 高校科技展馆通过展示科技成就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科学精神并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1] - 展馆功能包括激发科学梦想、支持人才培养及普及科技知识 [1][3]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 -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始建于1986年,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展馆 [1] - 展馆分为四个主题展厅和两个专题展厅,通过数百件珍贵航天实物和模型展现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历程 [1] - 重要展品包括“东风二号”导弹实物、“东方红一号”卫星和“尖兵一号”返回舱 [1] - 展品包含深空探测尖端技术,如嫦娥五号、六号月壤采样任务钻采子系统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的智能结构 [2] - 学生讲解员认为讲解工作能促进课堂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是宝贵的学习体验 [2] 西北工业大学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 - 实践中心是展示航空、航天、航海特色与军工底蕴的窗口,按照“以实物展示‘三航’科技演进史”的设计思想建设 [3] - 中心支持“总师型”人才培养,普及“三航”科技知识,传承弘扬国防军工文化 [3] - 室外展场为“三航”整机展区,已完成一期建设,展出运-20、轰-6、歼轰-7和“东风二号”导弹等 [3] - 运-2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其研制蕴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2] - 学生讲解员表示大国重器背后有西工大校友和科研团队的深度参与,承载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集农业科技展示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建有5个专业博物馆 [4] - 博览园是服务教育、教学、科研、科普的重要基地,以新颖展示形式展现农业科技发展历史 [4] - 新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展品可提前感知农学、植保、动科、资环等专业魅力 [4] - 学生表示要深植农业情怀,锤炼为农本领,用所学知识服务“三农”并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4]
诺奖“提前的认可” 点亮一盏守望的灯
科技日报· 2025-10-09 10:43
诺贝尔奖的授予逻辑 - 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是对成熟范式的确认,前者成果已写入教科书,后者已深刻改变材料化学面貌,符合诺奖青睐“已验证的变革”的预期 [2] - 物理学奖的授予是一次“提前的认可”,奖励的是打破传统认知的奠基性工作,尽管通用量子计算机仍面临噪声、退相干、可扩展性等工程障碍 [2] 科学精神与科研评价 - 基础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提前的认可如同“明月共潮生”,若待技术成熟才肯定则等同潮水退去后才赞美月亮 [3] - 成熟的科研评价体系需奖励可见成果,并为“十年不鸣”的项目提供稳定土壤,在确定性中深耕,也在不确定性中播种 [3] - “提前认可”的勇气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信任,能凝聚全球智力、吸引资本、激励年轻一代投身尚未胜利的远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