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立德树人
icon
搜索文档
徐曙海在看望慰问教师代表时强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筑牢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根基
镇江日报· 2025-09-12 07:37
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9月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赴镇江市京口中学、镇江第一外国语学 校,看望慰问一线教师代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 福,感谢大家为推动镇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在镇江市京口中学,徐曙海实地察看校园环境,详细了解学校办学规模、师资配备、办学特色等情 况,对学校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他来到思政课教师办公室,关切询问老师们的工作、生活等情 况,感谢大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并送上鲜花与节日的祝福,勉励大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优化课程方案设计,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更 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随后,徐曙海来到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仔细了解学校发展历程、文化建设、设施配备等情况,对 学校积极探索开展"梦想教育"、AI赋能教育等做法给予肯定。他走进学校教研室,与正在研讨备课的老 师们深入交流,勉励大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探索创新教学策略方法,与时俱进推动课程改革,让学 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看望慰问中,徐曙海强调,教师是 ...
铸牢师德之魂 勤修育人之能 勇担改革之责 陈吉宁龚正与上海市优秀教师代表举行座谈 向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
解放日报· 2025-09-11 09:48
昨天是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市委书记陈吉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与上海市优秀教师代表举行座 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陈吉宁指出,全市广 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特岗教师代表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师德之魂、勤修育人之能、勇担改革之责,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记者 张骏 全国最美教师、虹口区密云学校教师丁美珍,上海教书育人楷模、同济大学教授高绍荣院士等结合 各自深耕教学科研、育人育才一线的实践探索谈了感想体会。大家表示,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守的 是学生的未来,望的是社会的进步,教书育人值得用一生去坚持和践行。将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智慧启迪学生成长,用爱心滋润孩子心灵,让教育家精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日常闪光,为推动教育 事业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市领导华源、解冬参加座谈。 陈吉宁在同教师代表交流时说,教师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资源。这些年来,全市广大教师矢志 不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市作出重要贡献。正是因为许许多多人 民教师的乐教善教, ...
金句|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总书记这样说
新华社· 2025-09-10 23:00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 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提出殷切希望,并 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 诚挚问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 师工作,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 有人的战略高度,多次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 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亲切问候广大教师,并 、民教师无上光荣! 总书记这样说 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 在这个属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节日,让我们 一起重温金句,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教师的 淳淳嘱托、殷殷厚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 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人们常说:"教师 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自古以来,中华 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正 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 则法度存"。 三尺讲台虽小,但立德树人责任重大。广大教 师要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把更多 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 每一堂课。 -2014年9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 的讲话 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 务学生,努力做 ...
教师节之际,陈吉宁龚正与上海市优秀教师代表座谈:铸牢师德之魂、勤修育人之能、勇担改革之责
第一财经· 2025-09-10 19:11
陈吉宁在同教师代表交流时说,教师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资源。这些年来,全市广大教师矢志不渝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市作出重要贡献。正是因为许许多多人民教 师的乐教善教,我们的教育才能越办越好。 陈吉宁说,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为上海发展作出新的战略擘画。希望全市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上海市教育大会部署,锚定 目标定位,扛起育人天职,争当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模范,努力以教师之强夯实教育强市之基。要 树牢信仰信念,坚定自信自强,涵育师德师风,善用党的创新理论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教育学生永远听 党话、跟党走。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职业本分、一种精神追求,敏于求知、臻于求索,跟进掌握科技前 沿,持续更新知识体系,带领学生矢志探求未知世界、勇攀科技高峰,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 惯。要积极投身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把更多时间精力和更大热情放在学生身上,引 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重要基础工作来抓,落 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 ...
好评中国|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现立德树人精神风貌
环球网· 2025-09-10 15:45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长期以来,或者深耕思政教育,或者扎根基层一 线,或者创新教学方法,一大批优秀教师坚守三尺讲台,在默默奉献中构筑起了祖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 宏伟大厦。他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他们的先进 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强烈责任担当。 今天,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 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广泛凝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力量,在第41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24名同志和群体代 表光荣入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 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 性意义。经过不懈发展,我们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承载 ...
刘宁在郑州市看望慰问教师代表
河南日报· 2025-09-06 18:36
教育政策导向 - 省委书记刘宁强调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挖掘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时代价值 助力文旅强省建设 [2] - 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 要求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郑州大学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核苷类抗病毒重大新药创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2] - 黄河实验室(河南)重点发展水利水文研究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坝道工程医院" 解决市政建设技术难题 [2] - 强调充分发挥科创平台作用 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为保障河湖安澜和城市更新提供科技支撑 [2] 教育体系发展 - 郑州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与创新先进学校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办学特色突出 [1] - 实地考察心理健康中心 数智探索中心 图书馆等设施 详细了解思政教育 科学教育 美育教育及社团活动开展情况 [1] - 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织密扎牢校园安全防护网 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新华网· 2025-08-26 14:28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 红色文化承载革命先辈理想信念和精神内涵 是激励国人发奋图强的不竭源泉[2] - 帮助教育者明确角色定位 历史事件和革命文物可作为主题教育案例树立正确教育理念[2] - 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筑牢信仰之基并以红色精神塑造健康人格[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 内容供给与当代大学生需求错位 教育方式同质化严重且过度依赖单向灌输形式[3] - 叙事方式吸引力不足 未能展现革命先辈情感世界导致难以引起深度共鸣[3] - 实践载体缺乏深度体验 参观活动沦为打卡式体验且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缺位[4] - 场馆资源利用效能低下 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和深度教学设计导致教育效果不佳[4]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 创新视听内容供给 通过图像声音等多感官刺激增强情感共鸣[5] - 塑造革命英雄人物故事 引导学生崇德向善并树立报国志向[6] - 强化红色文化育人第二课堂 链接第一课堂并运用专项赛事激发创新思维[7] - 丰富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场景 通过场馆物证和情景再造实现具身体验[8] - 构建内容载体场景三位一体实践体系 推动红色文化从历史走进现实[9]
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0 06:38
教育系统发展成果 - 教育系统在"十四五"期间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教育 科技 人才一体发展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1] - 全国2895个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 所有学校 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9] -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32个省级平台 汇集基础教育资源超11万条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终身学习在线优质课程4.85万门[9]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 教育系统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 - 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4] - 拓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 开展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 甘肃"清明祭英烈 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等 育人实效显著提升[5] 教育公平与普及 - 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 预计2024年秋季学期惠及约1200万人[8] - 积极推进免试就近入学 阳光入学等教育综合改革 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9] 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 2024年新增29种新专业纳入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体现国家战略 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10] - 建立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体制机制 促进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布局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10] 教师队伍建设 -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共1885.1万人 通过强化政策供给 改革试点推进 创新机制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1] - 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 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 加强教师住房保障 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12] - 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提出五方面重要举措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壮大[12]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
新华社· 2025-08-19 19:26
教育综合改革核心举措 - 教育系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 - 通过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4] - 推进深化学校体育(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 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6] - 深入实施美育浸润行动 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资源 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6] 教育公平与信息化建设 - 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 预计2024年秋季学期惠及约1200万人[9] - 全国2895个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学生资助政策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9] -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32个省级平台 汇集基础教育资源超11万条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学习在线优质课程4.85万门[9]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 2024年新增29种本科专业 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10] - 加快"双一流"建设 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10] - 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 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布局[10] 教师队伍建设 -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共1885.1万人[11] - 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12] - 加强教师住房保障 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12] 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 - 开展"太行山上思政课"系列红色研学活动 通过参观抗大陈列馆和旧址传承红色基因[2] - "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祭英烈 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理想信念[5] - 通过"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活动弘扬教育家精神 激励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志向[11]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
新华社· 2025-08-19 18:50
教育战略方向 -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 -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 - 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 形成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布局[10] 思政教育建设 - 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4] - 拓展"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 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与传统文化实践课程[2][5] - 通过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厚植爱国情怀[2] 教育资源覆盖 - 全国2895个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9] - 学生资助政策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9] - 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 预计2024年秋季惠及约1200万人[8] 教育信息化发展 -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32个省级平台[9] - 平台汇集基础教育资源超11万条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学习在线课程4.85万门[9] 师资队伍建设 -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达1885.1万人[11] - 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和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12] - 加强教师住房保障 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12] 学科专业创新 - 2024年新增29种本科专业 体现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牵引[10] - 开展AI与3D打印技术融合的科技创新课程 如"火星救援车智驾测试"实践教学[7] 素质教育推进 - 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6] - 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 实施美育浸润行动[6] - 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