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古中国
icon
搜索文档
多元文化汇为一体的长卷(考古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18 06:13
文章核心观点 - 新疆考古工作在系统性规划与全国多机构合作下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为阐释中华文明丰富内涵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提供坚实考古支撑 [3][7] 新疆考古工作规划与格局 - 2017年起在国家文物局组织下新疆考古制定五年工作规划并梳理主要学术目标 考古工作进入系统全面和重点突出新阶段 [3] - 主动性考古发掘获持续支持 相关课题纳入"考古中国"总体框架 包括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等并取得系统性进步和突破 [3] - 2018年开始全国多家高校和考古机构参与新疆考古 构建"五湖四海"工作格局和"包罗万象"研究格局 中青年学者取得重要成果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3] 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成果 - 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体系初步建立 环东天山等地区文化面貌和编年相对清晰 文化源流和相互关系渐渐明确 [4] - 塔里木盆地北缘发现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世纪遗存 以及公元前5世纪广泛分布早期城址 为解汉代西域三十六国出现发展提供新材料新视角 [4] - 奇台石城子遗址经6年多系统勘探发掘 确认为东汉耿恭驻守"疏勒城"旧址 其军事要塞形制与汉代边城规制一致 建筑材料形制与装饰母题具中原文化鲜明特征 [4] 历史时期考古发现与实证 - 石城子遗址发现与高昌故城附近遗物及甘肃汉简资料结合 共同实证两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后有效管辖西域军政事务历史 [6] - 新疆库车友谊路墓群发掘填补库车地区春秋战国至元明时期考古研究空白 展现古代龟兹地区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及与中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6] - 依托砖室墓群建设新疆首座地下博物馆"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获广泛好评 为不可移动文物"活化"提供有效经验 [6] 军政体系与多元宗教考古进展 - 北庭和安西两个军政体系考古取得重要进展 北庭故城等遗址工作使以北庭都护府为核心体系渐渐清晰 2005年启动"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对北庭故城等14处单位系统保护加固 [6] - 安西都护府考古在城镇关隘烽燧方面突破 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文物证实为唐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游奕所"沙堆烽" 出土文学作品《游仙窟》等丰富相关版本 [7] - 围绕新疆多元宗教发展与中国化考古研究课题 苏巴什佛寺等考古发掘收获颇丰 为阐释新疆自古以来多元宗教并存格局和宗教中国化发展历程提供生动扎实资料 [7] 博物馆建设与发展 - 新疆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8个地州市级新馆相继竣工开馆 36个县市区级博物馆建设完成 [7] - 新疆现有各级备案博物馆纪念馆150家 构建以自治区博物馆为龙头 地州市级博物馆为骨干 县市区级博物馆为基础 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布局 [7]
镜观·回响丨中华文化跃动传承之力
新华社· 2025-10-06 18:15
中华文明探源与考古发现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揭示中华文明演进并实证其多元一体格局[7] - 青海"尕日塘秦刻石"为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具有补史之缺的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9] - 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将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历史发展轴线向前推进2000多年,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可信史源[11] - 宁夏西夏陵于2025年7月11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为西夏王朝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实证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13] - 四川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共同勾勒出距今约3600年至2800年的古蜀文明辉煌图景,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15] - 河南二里头遗址是距今约3800年至3500年的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为同时期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存[16] 文化遗产保护与人才培养 - 2025年7月4日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涵盖金属、陶瓷等6个竞赛项目,旨在以赛促学培养文物保护修复高技能人才[18] - 2025年6月14日,中国政法大学与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在湖南长沙博物馆参加文物保护法模拟法庭活动[20] - 2025年4月2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保护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提供法规遵循[22] -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郭汉中从事修复工作40余年,累计修复文物6000余件,并致力于培养更多传承人才[28]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保护 - 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于2025年4月9日在洛阳龙门石窟使用关节臂扫描仪对佛像进行数字化扫描,以数字形式留存石刻风貌[24]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研究团队利用无人机超低空飞行等技术对长城进行扫描,生成三维模型用于资源发现与病害分析等多个领域[26] - 苏州推进"数字园林"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数字云游"VR场景,如"云游拙政园"等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园林魅力[30] - 敦煌莫高窟"寻境敦煌"沉浸展综合运用VR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等技术,高精度立体还原莫高窟第285窟,游客可零距离观赏壁画并参与故事情节[36] 文化创新表达与产业发展 -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曾舟以三星堆文物为蓝本结合潮玩元素设计文创产品,旨在打造有内容的文化IP[32] - 湖南博物院博物馆公园展出印有"君幸食"的餐具,其创作灵感来源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34]
透过三个坐标,感知博物馆史诗般进步
人民日报· 2025-10-05 05:50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330余倍 [1] - 2024年博物馆免费开放比例高达91.46%,全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均参观一次有余 [1] - 行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保护传承力度、公众参与热情、创新迭代速度均前所未有 [1] 历史沿革与文明底蕴 - 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于1905年建成,打破了数千年皇家私藏与私家园林的传统 [2] - 博物馆成为展示国家历史、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是解读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生动注脚 [2] - 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为文化自信注入深沉力量 [3] 业态创新与服务拓展 - 博物馆通过延时开放、丰富展陈、服务研学等方式,从“肃穆殿堂”轻盈步入“生活秀场” [5] - “博物馆+”新风尚催生文旅融合,如“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成为城市文化新名片 [7] - 文创产品发展迅速,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销售超百万件,搭建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7] 技术应用与文物保护 - 文物保护技术持续升级,例如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技术使莫高窟壁画在云端“复活”,实现“数字永生” [8] - 修复技术不断进步,如修复师李云鹤曾以每天0.1平方米的速度,耗时两年修复莫高窟第161窟壁画 [8] 国际化发展与交流 - 2024年,中国博物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如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中国·唐”特展,展出200余件(套)瑰宝 [10] - 上海博物馆举办“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参观人次逾277万,掀起现象级热潮 [10] - 中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功承办相关国际会议,国际角色持续焕新 [10]
数览“十四五”时期考古工作成就 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利用、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央视网· 2025-09-26 16:44
全国“十四五”期间考古工作成就 - 系统推进21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并扎实开展1284项主动性考古项目[4] - 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关键领域取得新进展[4]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古国时代划分的中国方案[4] - 通过"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32期共107项考古成果[7] 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 西藏旧石器时代研究、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等取得新发现[7] - 考古成果展示了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7]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 - 全国构建由150处大遗址、6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240余座遗址博物馆组成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9] - 四川省建成三星堆、金沙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1] -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已开放运营,江口沉银等博物馆加速建设[11] 文化遗产活化与区域发展 - 四川省打造"东坡行旅"等文物主题游径,将单个遗产保护升级为文化线路活化[11] - 以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引领,推动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11] 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政策创新 - 成都市首创"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模式,有效保护地下文物[13] - 出台国内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容积率"奖励政策,保留的文物建筑不计入容积率和建设密度[13]
新华全媒头条|谱写向“绿”向“新”的协奏曲——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实践
新华社· 2025-09-16 19:00
生态治理成效 -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投资逾50亿元[5] - 玛曲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8.4% 可治理草原湿地全部治理完毕[5] - 黄河玛曲出境流量达173亿立方米 较10年前提高近50%[6] - 定西市连续4年开展"绿满陇中"行动 年拦蓄泥沙超3700万吨[9] - 甘肃省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2万平方公里(2019年以来)[11] - 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7.56%(2024年) 同比提升4.88个百分点[13] 节水与循环经济 - 甘肃省万元GDP用水量41.8立方米 同比减少3.2立方米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5.8立方米 同比减少0.2立方米[15] - 甘肃东方钛业生产每吨钛白粉原水用量由60吨降至24吨 实现工业用水3次循环[15] - 引洮供水工程整体水损控制在7%以内 天水市麦积区智慧滴灌系统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入沟"[15] 绿色产业发展 - 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规模突破6.6万PFlops 为京津冀等地区提供算力服务[16] - 黄河流域9市州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从2019年12.4%提升至16.2%[16] - 合赛高速项目采用草皮剥离技术 地下水系连通及生态恢复技术实现"低扰动"施工[17] 文化旅游经济 - 甘肃黄河流域9市州2024年接待游客3.2亿人次 同比增长14.3% 旅游花费2300亿元 同比增长24.7%[19] - 临夏州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串联100多处景点 形成黄河文化主题旅游线路[18] - 马家窑文化遗址考古成果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助力黄河文化传承[18]
专家共话多学科合作推动边疆考古工作发展
新华社· 2025-09-12 20:01
会议概况 - 第七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伊宁市召开 由中国考古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1] - 研讨会自201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 本届为第七届[1] 学术内容 - 推出40场学术报告 涵盖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8大主题[1] - 遗址研究覆盖新疆 内蒙古 辽宁 黑龙江 广西 云南 西藏等多个边疆省区[1] 行业进展 - 边疆考古被定位为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着力点[1] - 2025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 新疆乌拉泊古城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 龟兹故城等遗址专题博物馆建成开放[1] - 强调需加强多学科对话与交流 实现田野发掘与研究阐释的同频共振[1]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守护国之瑰宝 筑牢文明根基——“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新华社· 2025-09-12 11:36
文物保护成果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复查 新发现文物超13万处 [4] - 完成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革命文物资源调查 推进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实施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 覆盖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5]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2024年3月1日施行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的法律体系 [5] 考古研究进展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遗址取得重要发现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达世界先进水平 [5]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6] - 考古研究成果进入中小学教材 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持续加强 [7]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9] - 革命纪念馆超3000家 年均举办主题展览超3000个 年接待观众6亿人次 [10] - 通过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方式输送优质文化资源 优化预约机制和参观线路提升服务体验 [10]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 - "十四五"期间4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西夏陵 [11] - 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12] -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牵头设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实施49项涉及28国中外联合考古项目 [12] 流失文物追索 - "十四五"期间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13] - 将持续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安排 推动更多文物回归 [13]
文物事业发展步伐更坚实
经济日报· 2025-09-11 08:59
考古工作进展 - 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多年文明史[2] - 边疆考古发现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 包括吉林古城村 新疆莫尔寺 西藏玛不错等遗址[2] - 考古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包括考古发掘方舱和移动实验室[2]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 雄安新区 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2]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3]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超91%[3] -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3] - 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3] -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等方式增强供给能力[4] - 实施预约机制调整 延长开放时间等措施应对寒暑假和节假日激增需求[4] 世界文化遗产成就 - 新增4项世界文化遗产 包括泉州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 北京中轴线 西夏陵[5] -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 其中文化遗产41项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5] - 理顺乐山大佛 都江堰—青城山 龙门石窟等遗产地管理体制[5] - 实施故宫 莫高窟 长城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保护展示项目[5] - 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工作[6]
“十四五”期间我国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取得新突破
经济日报· 2025-09-11 08:07
考古事业发展 - "十四五"期间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 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多年文明史 [2]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 雄安新区 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基建项目 [2] - 考古专有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包括考古发掘方舱和移动实验室 [2]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3]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超91%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3] - 年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 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3] 文化遗产申报保护 - 新增4项世界文化遗产 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文化遗产41项 双重遗产4项) [5] - 实施故宫 莫高窟 长城 大运河 丝绸之路等重大保护展示项目 [5] - "十五五"时期将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 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遗项目 [6] 供需优化措施 - 通过大馆带小馆 巡展 借展 联合办展 "云展览"方式增强文化供给能力 [4] - 优化预约机制 延长开放时间 取消闭馆日等措施应对寒暑假节假日客流高峰 [4]
国家文物局局长:我国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新京报· 2025-09-10 16:16
博物馆体系建设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1] - 免费开放博物馆6444家 占比91%以上 [1] -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1] 文物资源普查与保护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复查 [1] -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 [1] - 完成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公布 [1] 文物保护工程投入 -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 -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1] -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实现集中连片保护 [1] 考古研究与发现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1] -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 [1]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达世界先进水平 [1] 国际文物合作与交流 -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2] -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 [2] -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