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普融通
搜索文档
一省发文:高中、中专之间可互相转学
第一财经· 2025-11-20 19:40
政策核心内容 - 山东省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互转办法 [3] - 政策允许全省全日制普高和中职在籍学生在两类学校间相互转学 [3][6] - 政策核心理念为以学生为本、尊重选择、促进公平,旨在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5] 适用范围与基本原则 - 适用对象为全省全日制普高、中职在籍学生,含综合高中班 [6] - 遵循自主自愿、双向流动、学分互认三大原则 [6] - 互转原则上在县域内进行,不得跨市域 [3][8] 互转时间安排与结对模式 - 中职转高中可安排在高一上、高一下学期末进行 [3] - 高中转中职可安排在高一上、高一下和高二上学期末进行 [3] - 各市按照“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形式确定互转学校 [3][8] 教学衔接与学分认定机制 - 转学一般转入对等年级,与同届学生同时毕业 [3][9] - 学分认定遵循“相同直认、相近可认”核心原则 [10] - 鼓励各市研制《普职互认课程目录与学分换算指南》以实现学习成果科学衔接 [10] 毕业与升学安排 - 学生以转入学校的学生身份参加高考报名 [3][15] - 毕业标准执行转入学校的毕业要求 [15] - 政策保障转学学生与本校学生享有同等的毕业与升学权利 [15] 政策意义与专家解读 - 政策从省级层面打破普高与中职学校间的制度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18] - 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禀赋选择发展路径 [18] - 通过学籍互转与学分互认,真正打通学生在职普之间的流动通道 [18]
山东出台普高与中职学生互转办法
大众日报· 2025-11-19 08:59
政策核心与目标 - 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互转实施办法》,旨在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灵活多元的成长路径 [2] - 该办法系统构建普高与中职学生互转制度体系,旨在打破中职转高中“没通道”、学分互认“缺依据”等现实困境 [2] - 政策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2] 实施范围与原则 - 互转学校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形式确定,为全日制普通高中和全日制中职学校 [2] - 互转原则上在县域内进行,不具备条件的可在市域内统筹,不得跨市域进行 [1][2] - 适用对象为全省全日制普高、中职在籍学生(含综合高中班) [2] - 政策坚持“自主自愿、双向流动、学分互认”原则,尊重学生选择权 [2] 互转路径与时间安排 - 中职学生转入普通高中可在高一第一学期末、第二学期末申请 [3] - 普通高中学生转入中职设有3次申请机会,分别在高一第一学期末、第二学期末及高二第一学期末,且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年半 [3] - 高中转中职仅限转入三年制,不得转入五年制和“3+4”贯通培养的中职段 [3] 操作流程与标准 - 互转学校名单与基本要求将随中考招生政策一并面向社会公布 [3] - 具体流程包含学生自愿申请、转入学校考核、拟定名单并公示及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等环节 [3] - 考核方式以学生中考成绩、平时成绩为基础,鼓励市级统筹命题 [3] 教学衔接与毕业升学 - 转学一般转入对等年级,与同届学生同时毕业 [3] - 学分认定遵循“相同直认、相近可认”原则,由转入学校对学生已修课程进行科学认定 [3] - 鼓励各市制定《普职互认课程目录与学分换算指南》 [3] - 转入学校将为缺修学生安排补学 [4] - 学生须达到转入学校的毕业标准方可获得相应毕业证书,并按照转入学校学生身份参加高考报名 [4]
以高质量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新华日报· 2025-11-18 05:49
政策支持与战略方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1] - 党中央密集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搭建制度保障体系 [2] - 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2] - 中共中央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3] 行业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3年,中国拥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职校在校生 [3] -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3] - 职业教育为在职员工、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在职教育与培训机会 [3] 教育体系改革 - 职普融通加速推进,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的办学天花板,打通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的纵向贯通路径 [4] - 高等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构成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本科层次,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等效力 [4] -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实现优势互补、课程衔接、资源共享和成果互认 [4]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 职业教育本质具有社会性和跨界性,需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的联系 [5] - 行业企业曾将用人标准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使职业教育兼具职业功能和教育功能 [5] - 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要求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 [5] -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 [7] 历史积淀与发展基础 - 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6] - 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7]
综合高中如何拓宽成才路
人民日报· 2025-11-14 08:57
综合高中办学背景与规模 - 综合高中是一种融合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的办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6] - 广州市2024年首批入读综合高中班学生共1100人,2025年扩招至1514人[10] - 宁波市2024年在8所中职学校试点综合高中班,招生1793人,2025年扩展到22所,招生规模增至6523人[10] - 四川天府新区综合高级中学2025年录取学生1500余人[11] 课程体系设计特点 - 天府新区综合高中将三年分为三个学程:高一上学期为"播种学程"每周一下午安排职业体验课,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为"定向学程"提供50多门职业素养课,高三为"圆梦学程"制定精准培育方案[12] - 广州贸易职中每周三下午开设8种职业认知选修课,包括大数据驱动的短视频制作、低空无人机编程等新兴领域[13] - 建立职普学分转换机制,职业认知选修课学分可替代普高要求的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学分[14] 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 广州贸易职中从区属普高选调17名骨干教师,新招聘31名在编教师组成文化课教学团队[17] - 宁波市为综合高中班教师设计系统培训体系:6周岗前培训、名优骨干教师作为学科教学顾问、学考冲刺辅导三个阶段[19][20] - 天府新区综合高中整合职普学科资源,设置19个学科(专业)组,原普高教师讲授文化课程,原职中教师开设职业体验课[20] 学籍转换政策实施 - 天府新区综合高中设置4次"职转普"机会(高一上学期末和后续三个学期),2023年以来共有91名学生完成转换[21][23] - 该校同时设置3次"普转职"机会(高一上学期末和后续两个学期),2023年以来共有86名学生完成转换[23] - 广州市规定只有入学分数超过当年普高录取最低控制线的职高生才有资格在高一结束时申请"职转普"[23]
综合高中如何拓宽成才路(人民眼·教育强国建设)
人民日报· 2025-11-14 06:42
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发展现状 - 综合高中是一种融合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互融、师资互通、学籍互转,为学生搭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 [6] - 该模式被写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并在广东广州、四川成都、浙江宁波等地开展试点 [6] 综合高中开办规模与动因 - 2024年广州在5所区属中职学校开办综合高中班,首批录取1100人,2025年扩招至1514人 [9] - 浙江宁波2024年在8所中职学校试点招生1793人,2025年扩展到22所学校,招生规模增至6523人 [9] - 四川成都2023年整合太平中学高中部和四川天府新区职业学校成立第一所综合高中,2025年录取1500余人 [9][10] - 开办动因包括探索职普融通新途径、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缓解职普分流焦虑、增加普高学位供给 [9] 课程互融体系设计 - 天府新区综合高中将三年分为三个学程:高一上学期为"播种学程"提供职业体验课,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为"定向学程"提供50多门职业素养课,高三为"圆梦学程"制定精准培育方案 [11] - 学校拥有4万余平方米实训基地,含129间实训室,涵盖数字媒体、智能制造等领域 [11] - 广州贸易职中每周三下午开设8种职业认知选修课,包括大数据驱动的短视频制作、低空无人机编程等新兴领域 [12] - 建立职普学分转换机制,职业认知选修课学分可替代普高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12] 师资互通机制建设 - 广州贸易职中选派优秀职高教师到综合高中班授课,并从区属普高选调17名骨干教师,新招聘31名在编教师组成文化课教学团队 [15] - 宁波为综合高中班教师设计系统培训体系:6周岗前培训、名优骨干教师作为学科教学顾问、学考冲刺辅导 [17] - 天府新区综合高中整合职普学科资源设置19个学科(专业)组,原普高教师讲授文化课程,原职中教师开设职业体验课 [18] 学籍互转政策实施 - 天府新区综合高中提供学籍互转机会,职高转普高有4次机会(高一上学期末及后续3个学期),普高转职高有3次机会 [19][22] - 2023年以来该校91名学生完成"职转普",86名学生完成"普转职" [21][22] - 广州规定只有入学分数超过普高录取最低控制线的职高生才有资格申请"职转普",需通过学校考核 [22] - 学籍转换标准包括统一考试成绩、职业倾向评估、学习潜力研判等综合因素 [19][20]
办好综合高中 助推职普融通(有所思)
人民日报· 2025-11-14 06:42
综合高中的定位与目标 - 综合高中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旨在为学生提供融合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多元教育 [1] - 其核心目标是搭建多元成才的"立交桥",让每个学生都能基于自身兴趣和优势发展,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1] 综合高中的实施路径与课程设置 -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一些综合高中依托原有职教资源开设职业认知和体验课程 [1] - 为满足学生多元兴趣和潜能,需建立校际课程合作机制,推动教师跨校任教、学生跨校选修,以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1] 综合高中的师资建设 - 联合办学的综合高中应打通班型壁垒,实现师资的自由流动 [2] - 对于新设的综合高中班,可通过选调、招聘等方式配齐普高文化课师资,并采用"师徒结对"模式结合新教师热情与资深教师经验 [2] - 教育部门需围绕综合高中的师资特点,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升教学质量 [2] 学生发展引导与支持 - 学校应通过整体性观察和个性化评估,引导学生认清自身优势与潜力,明确发展方向 [2] - 准确的职业认知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具有重要参照意义 [2]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 综合高中发展仍面临体制机制上的梗阻和挑战,需要进行系统性改革 [2] - 未来期望实现真正的育人模式创新,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2]
推动高教模式从“增量”向“提质”转变
新华日报· 2025-11-11 05:33
高等教育行业核心挑战 - 中国高等教育学位资源面临“短期刚性紧缺”与“长期严重过剩”的双重挑战,需提前科学谋划布局教育资源[1] - 江苏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坐拥175所高等学校和272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学位供给压力[1] - 在“急升、短平、陡降”的学龄人口规模演变下,亟需通过深层次结构性调整破解教育资源紧缺难题[1] 存量资源优化策略 - 整合大学内部空间,渐进式实施老校区改扩建项目,加强多校区资源统筹联动以增加供给[1] - 建立以学生为导向的学院资源分配机制,推动运动场馆、行政办公等资源的多元化、动态化利用[1] - 建立闲置校区资源、关停高校校舍的动态配置机制,通过租赁等方式提高学位供给能力[1] 增量资源发展模式 - 挖掘政府低效资源,完善闲置资源再开发的土地、税收与补偿制度,推动低效用地向高等教育用地转型[2] - 合并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等基础教育闲置校舍,将其转变为高校教室、实验场所和学生宿舍[2] - 利用制造业园区转型产生的闲置空间,构建政学产合作开发制度,探索高校与园区融合发展路径[2] 校企合作与资源拓展 - 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性学院,通过企业全流程参与、“订单式”培养解决学位资源短缺[3] - 鼓励通过企业捐赠实现设备共享,引导高校利用企业实践基地合作开展实践教学项目[3] - 调整优化高校专业学科结构,推行“教授—产业工程师”双聘制度,促进高素质劳动力与新兴产业对接[3] 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 探索“技能+学历”培养模式,设置“第二课堂成绩单”,推动培养模式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型[4] - 提高应用型专业学生实践时间比重,借助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为承载更多学位腾出空间[4] - 构建多元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与全省战略匹配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5] 教育体系创新与生态构建 - 适当缩短部分学科学制,发挥“学分银行”作用将学习时间“化整为零”,降低研究型高校在校生规模[5] - 构建“中职—高职—本科”全线贯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建立远程教学系统和跨校选课制度[6] - 建立以资历为基础、以“学分银行”为平台的终身学习制度,推动从追求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6]
常熟市领导考察学大教育总部,探讨县域振兴视角下的职普融通新路径
搜狐网· 2025-10-16 11:20
政府考察与合作意向 - 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谈晓华率团考察学大教育集团总部,陪同部门包括市政府办公室、教育局、人社局等主要工作负责人 [1] - 考察团与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金鑫及相关业务负责人围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及未来合作规划进行了座谈交流 [1] - 常熟市领导对公司在落地高水平民办学校方面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其能为区域产业升级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 公司业务布局与战略 - 公司业务涵盖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文化阅读、医教融合四大核心板块 [5] - 公司积极探索“就业与升学并重”的育人模式,致力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单一路径依赖,为学生构建多元化成才体系 [6] - 公司依托在个性化教育领域积累的数据优势和教研能力,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并积极探索与普通高中在课程开发、师资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7] 办学成果与地方产业协同 - 公司旗下常熟市文谷职业技术学校综合班和中专班在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成绩位列常熟市第一,在苏州全市也名列前茅 [5] - 常熟市经济活力充沛,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传统优势产业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迅猛布局,其综合实力在2025年最新榜单上排名全国第三,较此前连续13年的全国第四位次有所突破 [2] - 公司计划紧密对接常熟产业发展规划,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以发挥民办学校灵活优势,成为支撑当地产业升级的人才摇篮和创新引擎 [9] 行业政策与考察活动 - 全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现场推进会强调需“加强职普融通,支持各地举办一批综合高中,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6] - 为提升办学水平,常熟市领导一行还参观了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重点观摩其实训中心及校企合作基地 [9][10] - 公司将持续在专业共建、技术研发与技能培训等关键领域开展创新实践,旨在促进产教融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9]
速递!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
央视网· 2025-09-26 11:07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 六部门联合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旨在加快推动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县中振兴 [1] - 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8] - 总体目标设定为到2030年,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县中布局更加合理,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市域内普通高中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1][8] 主要任务 - 扩资源:适应学龄人口变化,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扩大公办学位供给,新建、改扩建一批县中 [2][9] - 提质量: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推进"五育"融合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2][9] - 强保障: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大省、市两级对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县中的投入支持力度,优化教师工资待遇保障 [2][9] - 优生态:树立科学教育理念,严格规范县中办学行为,整治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禁止抢挖县中优秀校长和教师 [2][9] - 促融通:推动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持续优化职普结构,推进职普协调发展 [2][10] 重点举措:资源扩容与条件改善 - 建立学龄人口和学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综合研判学位缺口,明确每年新建、改扩建学校和新增学位数 [11] - 推动现有普通高中挖潜扩容,在渡峰时期适当放宽学校规模和班额标准,严控66人及以上超大班额 [11] - 以人口集中流入地、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为重点新建一批县中,制定优惠政策并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建设进度 [12] - 有序推进县中标准化建设,重点补齐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地、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短板 [13] 重点举措:教学质量与师资提升 - 严格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强化选修课程建设,完善选课走班,加强研究性学习和跨学科教学 [14] - 建立省市教研员联系县中机制,开展送教助研活动,及时帮助解决课程教材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14] - 及时补充县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鼓励城区高中优秀教师到县中支教,"优师计划"等项目向县中倾斜 [15] - 在职称评聘、待遇保障方面给予县中教师更大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县中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16] - 选优配强县中书记、校长,落实新任校长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要求 [16][17] 重点举措:数字化与机制改革 - 支持县中建设智慧教室,提升数字化教学装备水平,用好国家、省级智慧教育平台资源 [18] -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探索教师和人工智能协同的"双师课堂"试点,开展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等应用 [18] -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市级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教育评价、规范办学等方面的统筹力度 [19] - 开展综合高中建设试点,探索登记入学、均衡派位、划片招生等多元化录取改革,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 [19] 重点举措:规范办学与对口帮扶 - 以省为单位明确高中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寒暑假时间,不得利用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集中上课补课或组织测评 [20] - 严禁省属、省会城市高中违规面向县域掐尖招生,严禁无计划、超计划招生,严禁空挂学籍、跨区域抢挖生源 [20][21] - 实施新一轮教育部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深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 [21] - 将县中托管帮扶纳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整体规划,高校招生专项计划向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倾斜 [21] 组织保障与实施机制 - 建立省级统筹、市级主抓、县级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各级政府部门需落实各自职责任务,形成工作合力 [4][22] - 发展改革部门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建设项目,财政部门统筹资金支持改善县中基本办学条件 [22] - 把县中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重点评价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办学等情况 [4][22]
怀进鹏:职业教育为现代产业供给了超70%的新增高技能人才
南方都市报· 2025-09-23 14:15
职业教育行业宏观定位 - 行业在产业升级中发挥支撑作用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1] - 职业教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1] - 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拥有在校生共3400万人[2] 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 职业院校包含中职 高职和本科三个层次 其中中职9302所 高职1562所 职业本科87所[2] - 十四五期间优化专业布局 五年新增专业点1.2万个 新增63所职业本科学校 52所普通高校开设职业本科专业[3] - 专业点中50%为工程 技术类专业 年均调整率达到10%[3] 政策与改革方向 - 坚持实施新双高改革 推动办学能力高水平和产教融合高质量[2] -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2] - 加快构建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2] 人才培养与质量提升 - 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 产业发展的匹配度[3] - 实施第二期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建设技能型高校国家队[3] - 推动行业企业向职业院校开放技术标准 生产资源 职业场景 让学生在生产一线锻炼实践能力[3] 社会认可度建设 - 通过系列活动载体宏扬劳动光荣 技能宝贵 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3] - 职业院校建设大批劳动教育 职业体验中心 为中小学生开展职业启蒙教育[3] - 每年定期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持续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