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时空对话哈工大航天馆:从“两弹一星”功勋到“揽月九天”后浪
央广网· 2025-10-07 15:29
航天精神传承与教育 -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作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博物馆,通过室内外展陈将人类航天宏大叙事融入其中,展区包括“两弹一星”燃情岁月和“揽月九天”硬核科技等[1][3] - 展馆通过泛黄照片、珍贵实物以及老专家志愿讲解团成员冯涛的深情讲述,生动传递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5][6] - 航天馆汇聚了包括长征一号火箭实物在内的数百件珍贵展品,以其独特魅力点燃年轻一代探索星空的热情与梦想[1][10] 科研创新与团队实力 - 哈工大参与研制的问天实验舱小机械臂动作精准、无需微调,能够安全高效辅助航天员出舱作业,赢得广泛赞誉[7] - “问天”小机械臂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有33岁,团队成员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以高强度科研投入保障项目成功[7] - 学生讲解员郭镇宇作为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三学生,曾参与航天课题研究并通宵达旦分析数据,体现了公司科研人员面对挑战不服输、追求极致的严谨态度[7][10]
校馆弦歌丨时空对话哈工大航天馆:从“两弹一星”功勋到“揽月九天”后浪
央广网· 2025-10-07 14:47
央广网10月7日消息(记者李雪 见习记者王宛秋 实习记者杨晶茹)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名为"卧震苍穹"的室外展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等实物静静屹 立,以其历史的厚重感迎接着每一位来访者。当记者从这片露天展厅移步至5500平方米的室内展厅,仿佛跨入了时空隧道,数百件珍贵展品在柔和的灯光下 无声讲述。 老专家志愿讲解团成员冯涛在讲述"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事迹时动情落泪(央广网发 张文 摄) "'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源于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凝聚着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力量。"展厅中,哈工大航天 馆、博物馆老专家志愿讲解团成员冯涛向参观者深情讲述。66岁的冯涛已经从哈工大退休多年,但因为这份精神感召,他依然选择活跃在展馆一线为大家志 愿讲解。 展柜中,泛黄的照片与珍贵实物,也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让航天传统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更加鲜活生动,成为展馆中最厚重的精神基 石。 学生讲解员郭镇宇介绍由哈工大参与研制的问天实验舱小机械臂(央广网发 王语诗 摄) 这座始建于1986年的展馆,作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博物馆,巧妙地将人类航天的宏大叙事融入室内外展陈 ...
烈士纪念日 | 以奋斗为约、以山河为证,祖国明天更美好
央视网· 2025-09-30 11:09
央视网消息: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创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4.8万名将士为了理想 信念抛头颅洒热血,长眠于此。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融入每一寸土地,被世代传承。 广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英雄血染湘江渡 一山一石一丰碑 这里是位于广西全州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数万红军将士在这场战役中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 山河的英雄史诗。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烈士英魂早已融入桂北大地,青山作伴,万古长青。 山西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烽火百团淬铁血 青春铸魂卫山河 这里是位于山西阳泉狮脑山上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纪念碑一侧矗立着"英烈墙"。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 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7000多名将士为国捐躯,其中很多人是无名英雄。 江苏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松柏无言守忠魂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位于江苏淮安的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园内82棵青松傲然挺立,象征着在这里捐躯的82位烈士。1943年春,82名新四军战士在刘老庄同 千余名日伪军殊死战斗,全部壮烈牺牲。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英烈的丰碑依然矗立,伟大 ...
青年学子在“蓝天梦想”中解锁成长新力量
中国青年报· 2025-09-17 06:54
日前落幕的历时近半年的山东航空学院首届航空航天文化节以"青春领航,筑梦蓝天"为主题,精心策划 21项"航空+科技+艺术+实践"特色沉浸式课堂,让青年学子在"玩"中解锁航空密码,用青春创意书写新 时代的"飞天答卷"。 从精神灯塔到实践沃土 以"创新性发展"为路径,该校航空航天文化节注重打通"精神传承-实践体验-价值认同"的育人闭环。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翱翔天宇,心向华夏"故事宣讲赛的后台,航空工程学院大一学生刘家豪攥着反复修 改7遍的讲稿,指尖在"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遇难时仍紧抱数据资料的细节处摩挲。 站在台上,刘家豪声音微颤却字字清晰,当讲到"罗布泊的风沙吹了几十年,吹不散他们埋下的种子", 台下响起持久的掌声。这场宣讲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从史料走向心间,不少学生赛后在 朋友圈转发相关事迹,配文"原来课本里的名字,都曾这样滚烫"。 在这所学校,实践育人阵地同样成为生动的"活教材"。 飞行学院实验室开放日创新"航空思政课"形式,学生持定制"登机牌"登上B737模拟舱,在教员引导下完 成"虚拟起降",于沉浸式体验中感悟航空事业的使命与担当。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航宇探奇,物废环护"拼贴画设计大赛中, ...
“桂海潮教授,在北航等我!”
科技日报· 2025-09-16 14:57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陈可轩 "是航天员,是桂海潮航天员!"9月11日下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二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 航学院教授桂海潮正站在航天展区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上科普课。突然,几道压抑着兴奋的声 音在场馆内响了起来——"快来看,是桂海潮老师!" 当时,几百名来自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以下简称青岛五十八中)的师生走进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以下简称北航),来到博物馆研学。他们刚走上二层,就看到展区内有人聚集。几个好奇的孩 子走近了看,有人立刻认出了站在人群中间的是桂海潮。大家赶紧招呼着自己的同伴,越来越多的人 围了过来,他们踮着脚,伸长脖子,有人喃喃着:"我们这是什么神仙运气!" 完全是"偶遇"。研学团队当天下午来到博物馆,本意是亲眼看看各种"大国重器",不料撞上了"校 馆弦歌"主题采访,看到了桂海潮。2023年5月,作为我国首位载荷专家,这位北航教授搭乘神舟十六 号飞船进驻中国空间站。 桂海潮是航天员,也是科学家,还是无数青少年心中的"航天偶像"。 桂海潮认为,科学家要面对挑战无所畏惧,面对未知的问题和领域要敢于探索尝试。除了永不止 步地求索,科学家也要大力协同,集智攻关,共同努力,解决更加有价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航天系统离退休人员书画作品展在京开幕
新浪财经· 2025-08-22 10:21
活动概况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庞锦出席并致辞,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组长李洋主持开幕式 [1] - 展览展出了航天系统离退休人员创作的书法作品160幅和绘画作品40幅 [1] 精神内涵 - 庞锦强调需从展览中汲取历史智慧、感悟精神伟力、激发爱国热情,将抗战精神和航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 - 李洋指出作品勾勒山河破碎的悲壮与抗争,书写英雄先辈的誓言与担当,描绘航天报国的成就与辉煌 [1] - 书画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并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1]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揭晓
央视新闻· 2025-08-17 11:16
航天工程领域 - 栾恩杰作为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主导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全过程,实现中国深空探测零突破[3] - 探月工程成为中国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后第三个标志性航天工程,采用"绕落回"三步走战略[3][4] - 航天事业具有极高风险性,栾恩杰表示"这一辈子值了,下辈子还干航天"[3] 乡村振兴实践 - 范振喜带领河北周台子村从特困村发展为美丽乡村,村集体收入从0增长至首年10万元[7] - 实施铁矿收归集体、修路架桥、建厂办学等举措,累计投资数亿元完成新村建设[7] - 创新建立老年公寓免费入住机制,实现"各有所居老有所依"的乡村振兴模式[7] 体育竞技突破 - 郑钦文用2年时间从世界排名第630位跃升至前50位,2024年斩获中国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9] - 采用"冠军收割机"式训练模式,连续三天鏖战夺冠展现竞技实力[9] 社会公益事业 - 吕明玉成为山东省首例造血干细胞二次捐献者,累计帮扶46家敬老院和233个困难家庭[12][13] - 带领党员服务队开展600余次公益活动,帮助8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12] 教育扶贫工程 - 保定学院25年来累计输送近400名毕业生扎根西部,在新疆且末培养9000余名学生[16] - 2024年新一批毕业生持续接力西部支教,形成教育扶贫长效机制[16] 应急抢险行动 - 沈华忠两次海上救援共挽救32人生命,累计舍弃价值50万元的蟹笼[18] - 李东在湖南暴雨灾害中牺牲自己成功救出2名同事,展现共产党员担当[20] 科研人才培养 - 庞众望以684分+60分降分录取清华,特殊家庭背景获"自强计划"支持[22] - 明确"科研报国"志向,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体系完成学业[22] 国防军事建设 - 李登月19岁参加八路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25] - 刘老庄连82名烈士抗击3000日伪军,后续82名青年补员形成6673人的延续建制[27]
记者手记:心有坚守 逐梦太空
新华社· 2025-07-15 18:27
航天发射任务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采用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技术[1] -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包括基本型和改进型两种型号,天舟九号为改进型[1] - 对接机构是完成交会对接、确保货物和试验设备进入空间站的关键产品[1] 技术创新 - 引入数字化质量确认系统,通过移动终端采集测试数据和照片,提高产品状态正确性和可靠性[4] - 自动化测试用例及自动判读规则的应用使对接机构测试效率提升1倍[2] - 数字化采集便利了后续的数据分析利用[4] 团队建设 - 试验队对接机构团队编制自动化测试用例及自动判读规则,逐步应用完善[2] - 团队成员从紧张胆怯的新人成长为沉稳可靠的骨干力量[1] - 团队强调严谨态度,微小偏差可能导致整个流程重新验证[3] 质量控制 - 团队成员注重细节,从保险丝检查到简单操作的重复练习都要求熟记于心[2] - 枯燥的重复确认和繁琐的交叉复核共同构建"质量长城"[3] - 新系统保证参试各方及时了解测试状态,确认测试结果[4]
翠微股份启动航天科普实践 跨界点燃少年航天梦
环球网资讯· 2025-07-07 15:12
公司活动 - 翠微股份启动"走进科技创新企业系列践学活动",首站走进北京星际荣耀火箭制造基地,30组亲子家庭参与沉浸式航天科技探秘之旅 [1] - 活动包括航天科普讲座和火箭组装测试厂房参观,特邀我国首批航天员赵传东分享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和航天精神内涵 [3] - 活动通过翠微会员小程序公开招募,吸引了会员广泛关注,体现出公众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强烈热情 [5] 活动内容 - 赵传东以"航天精神传承"为主题,讲述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分享航天工程重大突破 [3] - 参观者近距离接触真实火箭零部件与精密组装流程,感受航天科技魅力,体会航天工作者艰辛付出 [3] - 活动让青少年亲身接触火箭制造等前沿科技,感知中国航天发展成就,激发对航天事业的向往 [4] 公司战略 - 翠微股份推动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关注科技创新发展,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4] - 公司将持续深化"商业平台+科技创新"服务模式,计划开展更多科技创新践学活动 [5] - 公司旨在为会员家庭创造学习交流机会,助力公众了解国家科技发展成果,构建新型商业服务生态 [5]
同心共筑航天梦
人民网· 2025-06-08 06:48
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 东风航天城自1958年建设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航天发射基地,承担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等重大任务 [1] - 截至目前已有20艘神舟飞船从该基地发射,搭载20多名航天员进入太空 [1] - 2025年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 [2] 地方支持与军民合作 - 额济纳旗为保障航天基地建设,1958年组织牧民搬迁,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 - 当地形成军地联合搜救机制,边防民警、民兵、退役军人和农牧民共同参与航天任务保障 [2] - 额济纳旗为航天工作者提供政务服务,涵盖婚姻登记、社保医保、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配套支持 [2] 技术升级与设施改善 - 航天安保系统从纯人力巡逻升级为配备智能巡防系统、执法记录仪和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 [2] - 现场监控画面可实现与指挥中心实时同步传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