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

搜索文档
20多款机器人参建,北京“数字金融高地”地标建筑有新进展
新京报· 2025-06-10 15:40
项目概况 - 丽泽数字金融科技示范园首栋5A超甲级写字楼实现封顶 预计11月主体结构全部封顶 项目总建筑面积49 7万平方米 总投资140亿元 [1][5] - 项目占地面积6 78万平方米 包含3个基坑 总面积49 7万平方米 总用钢量4 2万吨 最重单体构件达12吨 [2][3] - 项目涵盖高端写字楼 行政公寓 自持旗舰商业三大业态 建成后将聚焦数字人民币 监管科技与数字资产等重点领域 [1][5] 智能建造技术 - 项目采用"数字大脑+智能触手"建造体系 部署20余款智能建造机器人 包括自动测量机器人 自动焊接机器人等 [2] - 智能基坑监测机器人使数据采集效率从10人2天提升至1人1小时 数字化模板加工厂使施工效率提升10倍 成本降低10% [3] - 引入智能六轴协作焊接机器人 三维扫描机器人 基于北斗系统研发塔吊垂直度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3] BIM技术应用 - BIM系统实现建筑 结构 机电等五大专业团队同步设计 问题响应时间从4-5小时缩短至30分钟 效率提升8-10倍 [4] - BIM+点云技术实现虚拟施工 预判施工偏差 优化技术方案 26根斜支撑安装通过模型操作即可完成最优方案 [4] - BIM三维协同平台实现多专业碰撞检测 管线布局优化等 大幅提升施工精度 [4] 项目意义 - 作为"数字中国"战略重要地标 项目将成为金融科技创新要素聚合平台 [2] - 建成后将形成集产业创新 金融服务 商业聚集与社交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 [5] - 标志着丽泽金融商务区南区建设版图即将实现完整闭环 [5]
成都发布“好房子”建设行动方案:力推智能建造,绿色建材认证产品将增1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9 22:11
成都市"好房子"建设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成都市住建局印发《成都市"好房子"建设行动方案》提出18条重点任务 涵盖总体布局、建筑设计、低碳节能、配套设施等方面 [1] - 方案明确基本类、提升类、改造类和保障性住房的关键设计指标要求 为"好房子"建设指明方向 [1] 建筑设计领域措施 - 引导勘察设计招投标方式向"方案招标"和"团队招标"转变 完善设计招投标机制 [1] - 以高质量示范项目为依托 对标先进作品提升设计质量 [1] - 鼓励推广装配化装修设计 [1] 建材与建造技术升级 - 引导建材企业申报绿色建材认证 目标实现绿色建材认证产品数量增长10% [6] - 以智能建造为抓手 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装备与技术应用 [6] - 遴选成都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6] 工程质量管控 - 强化施工全流程管控和建筑材料质量管控 [7] - 强化工程建材标识管理和分户验收环节监管 [7] - 推进"一户一档"制度 完善质量验收机制 [7] 存量房屋更新改造 - 出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通知 实施老旧小区提质改造 [7] - 采取拆除新建、原址重建等方式实施城市危旧房改造 [7] - 推动存量房屋改造升级 盘活闲置用房 [7] 其他配套措施 - 优化社区环境 [8] - 提升运维效能 [8] - 强化科技赋能 [8]
雄忻高铁全线首座超4000米隧道贯通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15:39
雄忻高铁建设进展 - 雄忻高铁(山西段)东冶隧道历经831天建设后贯通 这是全线首座长度超4000米的隧道 标志着站前4标管段内5座隧道全部贯通 工程转入梁体架设及无砟轨道施工阶段 [1] - 东冶隧道全长4320米 最大埋深177.36米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 由中铁三局承建 [1] - 隧道施工难度大 Ⅳ级、Ⅴ级围岩占比达86% 穿越6条断层破碎带 多处浅埋下穿采石场 存在地表沉陷、围岩失稳等高风险 [1] 施工技术与创新 - 采用"五车一桥"施工工法优化流程 投入隧道拱架自动生产线、格栅钢架全自动生产线提升预制构件精度与效率 [2] - 配备全工况湿喷机械手等智能装备降低人工风险 引入3D隧道全断面自动扫描仪实现超欠挖断面扫描分析 [1][2] - 运用地震波反射法、地质雷达扫描等多种立体探测技术精准掌握地质信息 [2] - 遵循"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原则 采用围岩变形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 [2] 项目战略意义 - 雄忻高铁正线全长342公里 山西段122公里 是山西省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 [1][2] - 作为"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昆通道重要组成部分 建成后将助力山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2] - 项目对强化中部地区大通道格局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鸿路钢构焊接机器人效益几何?
国盛证券· 2025-06-02 11: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行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智能化改造直击产业痛点,鸿路钢构持续研发和铺设焊接机器人已初具规模,技术和应用基本突破第二道门槛,焊接机器人能为公司带来提质、降本、增产、外售四方面效益,今年业绩恢复趋势明确,中长期盈利扩张空间大,估值仍处低位,继续重点看好[1][2][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转型升级需求 - 钢结构加工非标性、流程多、依赖人工,管理难度大且生产不稳定,焊接工序人工成本高、资源紧缺、质量难把控,行业自动化、智能化升级需求足、空间广[1][16] 公司焊接机器人研发铺设情况 - 2023 年以来显著加大研发和铺设,2023/2024 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2.97%/3.44%,同比提升 0.65/0.46pct,自主研发“弧焊机器人控制系统”,截至 2024 年底十大生产基地已规模化投入近 2000 台相关工作站且开始对外销售,今年预计继续大规模铺设[2][17] 焊接机器人技术门槛突破情况 - 钢结构焊接主要工作量焊接类别从简到难分四道门槛,目前公司焊接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已基本突破第二道门槛[3][21] 焊接机器人效益 - 提质:焊接质量稳定,可提升产品品质;降本:1 个操作工可操作 3 台机器人完成 3 个熟练焊工日常作业量,吨成本有望降低 88 元/吨;增产:机器人可不间断作业,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180%,增量产量对应扣非净利润 12.5 亿元,降本+增产效益合计 16.5 亿元;外售:机器人产品已对外销售,有望打造新增长点[4][9][23] 投资建议 - 调整预测公司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7/10.4/12.5 亿元,分别同增 13%/20%/20%,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15/12/10 倍,继续重点看好[11][27] 财务指标 |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23,539|21,514|24,343|28,112|32,640| |增长率 yoy(%)|18.6|-8.6|13.1|15.5|16.1|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1,179|772|869|1,044|1,252| |增长率 yoy(%)|1.4|-34.5|12.6|20.0|20.0| |EPS 最新摊薄(元/股)|1.71|1.12|1.26|1.51|1.81| |净资产收益率(%)|12.8|8.0|8.5|9.6|10.6| |P/E(倍)|11.0|16.8|14.9|12.4|10.4| |P/B(倍)|1.4|1.4|1.3|1.2|1.1|[12]
鸿路钢构(002541):鸿路钢构焊接机器人效益几何?
国盛证券· 2025-06-02 11:0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行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智能化改造直击产业痛点,鸿路钢构持续研发和铺设焊接机器人已初具规模,技术和应用基本突破第二道门槛,焊接机器人能为公司带来提质、降本、增产、外售四方面效益,今年业绩恢复趋势明确,中长期盈利扩张空间大,估值仍处低位,继续重点看好[1][2][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转型升级需求 - 钢结构加工非标性、流程多、依赖人工,管理难且生产不稳定,焊接工序人工成本高、资源紧缺、质量难把控,政策推动下行业自动化、智能化升级需求足、空间广[1][16] 公司焊接机器人研发铺设情况 - 2023 年以来显著加大研发和铺设,2023/2024 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2.97%/3.44%,同比提升 0.65/0.46pct,自主研发“弧焊机器人控制系统”,截至 2024 年底十大生产基地已规模化投入近 2000 台相关工作站且开始对外销售,今年预计继续大规模铺设[2][17] 焊接机器人技术门槛 - 钢结构焊接主要工作量焊接类别从简到难分四道门槛,目前公司焊接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已基本突破第二道门槛[3][21] 焊接机器人效益 - 提质:焊接质量稳定,可提升产品品质;降本:1 个操作工可操作 3 台机器人完成 3 个熟练焊工日常作业量,降低人工成本,解决焊工短缺问题;增产:机器人可不间断作业,突破产线设计产能;外售:机器人产品已对外销售,有望打造新增长点[4][23] 降本效益测算 - 假设 8000 名焊工中 80%工作量被替代,用 6000 台机器人完成,平均每台 20 万元,折旧期 5 年,残值 5%,1 个操作员操作 3 台机器人,焊工月薪 1 万元,操作员月薪 6000 元,降本效益 4.0 亿元/年,按 2024 年产量测算单吨降本 88 元[9][24] 增产效益测算 - 假设机器人两班倒使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180%,实际产量可达 936 万吨,增量产量扣非吨净利在降本效益基础上再增加 63 元/吨,产能利用率提升带来的 485 万吨增量产量对应扣非净利润 12.5 亿元,降本+增产效益合计 16.5 亿元,理论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21.3 亿元,较 2024 年提升 343%[10][25] 投资建议 - 调整预测公司 2025 - 2027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7/10.4/12.5 亿元,分别同增 13%/20%/20%,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15/12/10 倍,公司竞争优势稳固,后续有望受益需求修复,机器人降本、增产将贡献巨大业绩弹性[11][27] 财务指标 | 财务指标 | 2023A | 2024A | 2025E | 2026E | 2027E | |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 | 23,539 | 21,514 | 24,343 | 28,112 | 32,640 | | 增长率 yoy(%) | 18.6 | -8.6 | 13.1 | 15.5 | 16.1 | |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 | 1,179 | 772 | 869 | 1,044 | 1,252 | | 增长率 yoy(%) | 1.4 | -34.5 | 12.6 | 20.0 | 20.0 | | EPS 最新摊薄(元/股) | 1.71 | 1.12 | 1.26 | 1.51 | 1.81 | | 净资产收益率(%) | 12.8 | 8.0 | 8.5 | 9.6 | 10.6 | | P/E(倍) | 11.0 | 16.8 | 14.9 | 12.4 | 10.4 | | P/B(倍) | 1.4 | 1.4 | 1.3 | 1.2 | 1.1 |[12]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多方面财务数据及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主要财务比率数据[13]
国盛证券:鸿路钢构(002541.SZ)业绩恢复趋势明确 中长期盈利扩张空间大
智通财经网· 2025-06-02 09:34
公司业绩预测与估值 - 调整预测鸿路钢构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7/10.4/1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20%/20% [1] - 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5/12/10倍 [1] - 公司系钢结构制造龙头,竞争优势稳固,管理体系持续优化 [1] - 25Q1订单、产量、营收、扣非吨净利均已出现向上拐点,后续有望继续受益需求修复 [1] 焊接机器人布局与效益 - 焊接机器人已初具规模,预计今年是效益显现元年 [1] - 截至2024年底,公司十大生产基地已规模化投入使用近2000台轻巧焊接机器人和地轨式机器人焊接工作站 [8] - 焊接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已基本突破第二道门槛(多层多道焊) [11] - 焊接机器人效益包括提质、降本、增产、外售四个方面 [13] 焊接机器人降本效益测算 - 吨成本有望降低88元/吨 [14] - 每年降本效益4.0亿元,对应单吨降本88元 [15] - 假设焊工替代率80%,焊接机器人数量6000台,操作员2000名 [14][15] - 2024年扣非吨净利107元/吨,加上机器人效果后理论吨净利195元/吨 [17] 焊接机器人增产效益测算 - 焊接机器人通过两班倒,产能利用率可提升至180%,实际产量可达936万吨 [18] - 增量产量485万吨,对应扣非净利润12.5亿元 [18] - 降本+增产效益合计16.5亿元,理论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1.3亿元,较2024年提升343% [18][20] 行业背景与政策支持 - 钢结构加工具有非标性、流程多、依赖人工的特点,管理难度大且生产存在不稳定性 [5] -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发展智能建造" [5] - 预测2035年我国钢结构建筑应用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钢结构制造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要超过50% [5]
全流程技术突破,这项新技术在青岛地铁15号线成功应用
齐鲁晚报网· 2025-05-28 10:46
行业技术突破 - 国内首个明挖车站主体结构钢筋模块化施工技术成功落地 标志着地铁建设行业在绿色 智能 高效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 [1] - 该技术由青岛地铁牵头研发 涵盖装配设计 模块化生产运输安装工艺及造价分析等关键技术 形成完整技术体系 [3] - 技术突破传统现场绑扎工艺 转变为工厂化预制与现场快速组装新模式 解决人力投入大 空间受限等行业痛点 [3] 技术优势 - 装配式钢筋笼技术使仙山路站施工效率提升40% 显著优于传统工艺 [5] - 有效减少现场焊接 绑扎作业 降低高强度劳动及高温暴露问题 提升施工人员健康安全保障 [5] - 已形成钢筋模块划分 连接锚固技术 吊装运输 拼接安装等核心技术体系 为智能建造提供技术储备 [3] 项目实施与创新 - 仙山路站作为青岛地铁15号线首个应用该技术的车站 初期面临运输困难 连接耗时长 人员经验不足等挑战 [7] - 通过班组自发组织技术座谈会 改造运输工装为"小坦克"设计 解决弧形底板运输偏移问题 运输时间缩短60% [7] - 技术创新与班组赋能相结合 实现绑扎工作高质量完成 为技术推广应用奠定实践基础 [7] 行业影响 - 该技术体系为后续地铁线路提供标准化实施依据 有望在行业发挥更大作用 [7] - 技术成功应用推动地铁建设行业向工厂化预制 现场组装的工业化建造模式转型 [3][7]
喜讯!中国化学四化建港晨公司再获三项国家授权专利
江南时报· 2025-05-27 21:10
公司技术创新 - 公司自主研发的"灌注桩浇筑装置""后浇带无支架体系支模施工装置"及"钻孔灌注桩钢筋笼抗上浮装置"三项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2] - 公司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已达10项,进一步夯实了在建筑施工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2] - "灌注桩浇筑装置"通过智能化控制提升混凝土浇筑效率与精度,"后浇带无支架体系支模施工装置"突破传统支模工艺局限,实现绿色施工与成本优化,"钻孔灌注桩钢筋笼抗上浮装置"有效解决桩基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提升工程安全性与可靠性 [2] 公司创新战略 - 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构建"研发—转化—保护—再创新"的良性循环体系 [2] - 公司将以此次专利突破为新起点,持续深化创新发展战略,重点聚焦数字化建造、智能施工装备等前沿领域,加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力度 [3] - 公司通过知识产权积累与技术标准输出,推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和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3]
“智慧大脑”搭建智能建造“未来现场”
新华社· 2025-05-27 13:11
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 操作人员通过远程智能控制系统精准操控"地坪涂覆机器人"实现自动化地面涂覆作业 [3] - 塔吊司机通过远程智能驾驶舱在百米外操控塔吊进行吊装生产 误差精确到厘米级 人员安全风险降低80% [5] - 工人佩戴"多模融合定位安全帽"内置芯片可实时记录人员轨迹 并在靠近危险区域时震动预警 后台系统可追踪300多名工人动态 [5] - 通过扫描二维码可查看建筑构件的安装时间、维护记录等详细信息 包括空调滤芯更换周期 [7] 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 - 建筑行业正在向工业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 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向设计 [7] - 行业推行数字加工、投用建筑机器人、打造类工厂现场施工等新型建造方式 [7] - 智能建造技术包括建筑机器人集群作业、3D打印机器人建造墙体、智能渣土车自动避障等 预计将逐步落地应用 [7] 节能减排效果 - 2022年全国建筑业建造碳排放总量达51.3亿吨二氧化碳 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48.3% [3] - 通过精准下料、设备节能等智能建造技术可大幅降低建筑行业能耗 [3] 行业示范项目 - 中建三局重庆两江新区中医院项目展示多项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5] - 重庆举办智能建造标准宣贯暨质量安全标准化项目交流观摩会 展示"未来建造现场"技术 [1][3]
满足新业态 回应新需求——新职业涌现助力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 2025-05-21 09:24
行业变革与新职业趋势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拟新增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反映产业变革和社会需求变化 [1] - 钢结构装配工成为新增职业之一,采用预制构件拼装方式提升施工效率和环保性 [1] - 建筑行业对钢结构专业需求增长,工业化、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建造新模式 [2] 长期照护师职业发展 - 长期照护师成为国家新型职业工种,旨在解决老龄化社会失能人群照护难题 [4] - 全国首批81人获得长期照护师资格证书,增强从业人员认同感和职业前景 [2][6] - 长期照护服务内容涵盖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和应急处置,要求专业性和针对性服务 [6] 民宿管家职业特点 - 民宿管家从业者规模从"0"增长至百万级,2022年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7] - 民宿管家提供个性化服务,如特色活动和定制礼物,区别于标准化酒店模式 [7][10] - 通过自然体验和情感互动提升住客满意度,体现职业的创造性和成就感 [12] 职业发展新机遇 - 技术新应用、消费新需求和市场新变化推动职业创新和多样化发展 [14] - 劳动者通过转型和技能提升适应行业变革,如钢结构装配工和长期照护师 [1][4] - 新职业为就业开辟新赛道,如民宿管家和长期照护师,满足社会新兴需求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