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
搜索文档
日本将征收“单身税”,每月最高要缴1650日元,人口危机能解决吗
搜狐财经· 2025-07-03 08:56
全球生育政策趋势 - 俄罗斯设立"怀孕日"并恢复"英雄母亲"称号 提供现金补贴、延长产假等奖励 最高可与普京共进晚餐 [5] - 西班牙小镇推出生育奖励政策 每出生一个婴儿赠送价值300美元的伊比利亚小奶猪 [5] - 丹麦旅游公司推出"怀孕旅行奖励" 旅行期间怀孕可获三年婴儿用品 [5] 欧洲国家生育福利 - 瑞典提供长达数年的带薪产假 鼓励夫妻共同休假并根据时长给予额外补贴 [7] - 法国强制要求男性休产假 [7] - 德国提供长达三年的育儿假和育儿金 [7] - 新加坡为生育二胎发放高达80万元人民币的津贴 [7] - 韩国探讨每周工作4.5天制 为孕妇提供免费体检 [7] 日本生育政策调整 - 日本计划调整健康保险费 每人每月需额外支付250-450日元 资金用于补贴有孩子家庭 [9] - 调整方案被误读为"单身税" 最高达1650日元 引发广泛争议 [9] - 政府澄清并非针对单身人士的税收 [9] 中国生育压力现状 - 高昂房价和高额教育成本是主要压力源 买房需耗尽两代人积蓄并背负数十年房贷 [12] - 教育内卷导致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焦虑 择校费、学区房、补习班等成本巨大 [12] 生育政策效果分析 - 各国生育政策效果有限 需从根本解决住房和教育等经济压力 [14] - 创造公平友好的社会环境比强制政策更能提升生育率 [14] - 日本"单身税"乌龙事件显示政策需避免误导性信息和个人选择干涉 [14]
李迅雷专栏 | 中国人口往何处去(2025年简洁版)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7-02 17:42
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 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经济表现,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取决于20年前的出生人口数量,中国1962-1974年婴儿潮带来1980-2010年人口红利,抚养比从10:7降至10:3.4,同期GDP年均增速10%,累计增长20倍[3] - 2010年后抚养比上升至10:4.8,GDP增速降至5%,预计2050年抚养比达10:6.8,劳动力减少和老龄化加剧将增加家庭及财政负担[4] - 人口趋势具有确定性,出生人口变化对短期影响小但长期影响显著,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7] 出生人口预测模型调整 - 2024年新出生人口954万低于预期,需修正生育率起点值,下修模型假设,参考日韩生育率下降速度调整分年龄段生育率下降速率[9] - 预测2027年总人口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10] - 2025年出生人口或低于900万,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2024年结婚登记数下降20%或导致2025年出生人口超预期下滑[11][13] 生育率下降原因分析 - 中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英,但30岁以上明显偏低,二孩及多孩比率较低[15] - 移民政策对成熟经济体生育率至关重要,美国因年轻移民流入生育率较高,2030年后中国老龄化率加速上行而美国趋平[15] - 性别比例失衡(2006-2016年男性多15%-20%)、高学历女性占比提升、收入压力及育儿成本高企导致结婚率下降,短视频普及或加剧此现象[17] 人口流动趋势 - 城镇化增速放缓表现为农民工增量减少(2023年增191万 vs 2010年代年均500万+)、跨省流动比例下降、中西部人口回流[20] - 人口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集中,浙江因新经济(电商等)成为净流入第一大省,上海净流入率0.6%[21] - 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显著,欠发达省份60%以上净流入集中于省会,"双子星"城市(如杭州+宁波)占全省流入近50%[21] 产业结构与就业变化 - 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从2012年2.32亿降至2024年2.13亿,服务业就业上升2.1%,规上工业企业用工较2022年减少260万[25] - 中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9%低于GDP占比57%,日德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近70%,美国达83.4%[25] - 高新技术制造(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合肥新能源汽车)和服务业发展(杭州综合优势)是人口流入核心动力[25]
意大利未来三年将发放近50万份非欧盟工作签证
中国新闻网· 2025-07-01 13:14
意大利移民政策调整 - 意大利政府批准新法令,将在2026年至2028年期间为非欧盟国家公民发放近50万份工作签证 [1] - 此前2023年至2025年已计划引进45万名外国工人,新政策延续并扩大规模 [1] 政策目标与背景 - 建立稳定、合法且可控的移民机制,旨在打击非法入境、黑工问题及工人剥削现象 [1] - 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迫使意大利扩大合法移民渠道 [1] - 2024年意大利死亡人数比出生人数多28.1万,总人口减少3.7万至5885万 [1] - 2024年生育率降至1.18,创历史新低 [1] 长期人口挑战 - 智库研究显示,为维持现有人口水平至2050年,意大利需接收至少1000万移民 [1]
【养老之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助力“夕阳红”
证券时报· 2025-07-01 02:21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核心概念 -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家为圆心,步行15分钟左右可解决居民购物、就餐、休闲等基本生活需求,并支持社区治理共建共享[1] - 该概念实质是"养老圈",通过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确保老年人15分钟内获得养老服务[1] - 建设背景源于中国老龄化加剧,202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全国22%[1] 政策推动与实施进展 - 商务部2021年《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明确要求包含养老托育等公益性设施[2] - 各地已推出"15分钟XX生活圈"模式,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核心内容[2] - 政策组合拳涵盖资金扶持、服务标准规范及监管强化,推动"幸福晚年触手可及"[2] 养老服务需求与模式创新 - 当前中国家庭养老仍为主流模式,需配套完善服务体系[2] - 该生活圈能缓解居家养老压力,提升服务可及性与专业性,满足"家门口一站式"需求[1] - 社区参与可帮助老年人消除孤独感,丰富晚年生活[2]
懂医学、会管理 今年开始招生的养老新专业特别在哪?
央视网· 2025-06-29 01:11
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 - 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达总人口五分之一,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涵盖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及心理健康等[1] - 传统医疗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全方位健康需求,催生"老年医学与健康"新专业[1][3] - 养老机构膳食管理需兼具医疗与营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南昌长天营养中心每月召开膳食委员会收集老人需求[1] 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特点 - 专业定位为医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授予管理学学位,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管理技巧的复合人才[3] - 课程设置包含医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健康管理(临床营养学、康复医学)及智慧养老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穿戴式医疗装备)三大模块[3] - 实践教学采用VR模拟突发疾病场景,训练学生院前处置、快速评估及救护协同能力[5] 养老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 教育部等7部门2019年联合发文鼓励高校开设老年医学相关专业[6] - 养老服务管理专业自2020年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率先开设,目前全国超40所高校设立[6] - 2023年广州体育学院首创体育康养专业,2024年新增南昌大学等三所高校开设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6] 养老行业职业发展路径 - 老年医学科医生需具备多学科知识(内科、神经、康复、营养等),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7][9] - 介护师需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支持及康复指导,目前面临人才稀缺与专业技能提升需求,如珠海养老中心介护师需补充营养学、心理学等知识[11] - 行业存在巨大人才缺口,老年科医生与介护师均强调持续学习与跨学科能力的重要性[9][11]
长三角均已中度老龄化,现有市场供给远难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19:25
长三角老龄化现状 - 长三角三省一市2024年末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浙江15.71%、江苏18.7%、安徽15.68%,均达中度老龄化社会标准[2][4] - 上海2024年末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29.4%,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37.6%,老龄化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2][4] - 浙江2014-2024年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增加460万,年均增长46万,2024年末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1405.01万[4] 人口结构与流动特征 - 长三角人口结构呈"上窄中宽下窄",与东北"上宽下窄"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吸引年轻人口流入缓解老龄化压力[5] - 安徽因年轻人口流出导致老龄化程度与浙江接近(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分别为15.68%和15.71%),尽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5] - 浙江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19.58%)比常住人口(15.71%)高4.96个百分点,反映人口流动对统计差异的影响[6][7]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全国推行"9073"养老模式(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浙江已建成1634家养老机构、23.85万张床位,乡镇康养联合体覆盖率达85.78%[9] - 上海2024年老年医疗机构114所,老年护理院床位3.27万张(同比增12.6%),长护险居家照护服务达353.5万人次,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10693户[9][10] - 上海社区养老设施完善:529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919家日间照护机构、2406个助餐服务场所[10] 银发经济机遇 - 2024年中国老年人口3.1亿,预计2035年突破4亿,年均新增2240万老年人,长三角地区高净值老年群体消费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11][12] - 浙江建设银发经济产业园,聚焦智能辅具、智慧养老、生命健康等产业,首批挂牌1个核心园区+6个专项园区[12] - 60后/70后老年人消费观念升级,推动银发经济在金融、商圈、适老化改造等领域需求激增,长三角有望成为创新试验区[12]
据日经新闻: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财政控制对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潜在经济冲击而言“非常重要”。
快讯· 2025-06-26 14:11
IMF对日本财政政策的评论 -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强调财政控制对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潜在经济冲击"非常重要" [1]
生育率这次有救了!二胎奖励5万,三胎奖10万,网友看后直呼心动
搜狐财经· 2025-06-23 15:04
生育率下降现状及影响 - 中国生育率持续下降趋势明显 且短期内难以扭转[5] - 老龄化人口已超过3亿人 社会结构面临挑战[13] - 日本案例显示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 老年人被迫延迟退休[9] - 日本年轻一代面临职场晋升瓶颈 社会阶层固化问题突出[11] 地方政府刺激生育政策 - 东莞社区推出二孩奖励2万元 三孩奖励5万元现金补贴[15] - 呼和浩特实施阶梯式补贴 二胎家庭累计可获5万元 三胎家庭达10万元[17][19] - 补贴采用分期发放模式 要求家庭长期居住以保障政策效果[19] - 配套推出"妈妈岗位"等就业保障措施 降低女性生育职业风险[21] 补贴政策实际效果争议 - 网友反馈10万元三胎补贴仅覆盖养育成本5%(按200万总成本计算)[26] - 单孩养育至大学阶段需花费数十万元 三孩成本超150万元[24][26] - 年轻群体生育观念转变 非经济因素影响生育意愿[27] - 奶粉等刚性支出高昂(年奶粉费3万元+托儿费2.4万元)[27]
澳洲退休地产爆发!Keyton冲刺两万套,百万豪华养老村热销
搜狐财经· 2025-06-23 09:44
公司概况 - 公司是澳洲最大退休社区运营商之一,目前运营约13,500套住房 [4] - 公司市值32亿澳元,由Lendlease剥离而来 [1] - 公司大股东包括Aware Super(持股49.9%)、荷兰养老金巨头APG、Lendlease(剩余25%股份正在出售) [10] - 公司运营现金收益率为3%至3.5%,股本回报率为8%至10% [8] 发展战略 - 公司中长期目标是运营规模提升至2万套 [5] - 目前每年新增200至300套住房 [4] - 并购是核心增长策略,已储备约1100套可开发用地 [5][7] - 公司正在出售西澳10个项目组合(约1600套),聚焦东海岸发展 [8] 项目情况 - 最新项目包括伍伦贡大学健康园区200套住房、悉尼北岸Greenwich高端系列(售价200万至600万澳元)、墨尔本Richmond Kennedy Place项目(已售出90%,售价90万至270万澳元) [12] - 公司平均每套房价约为65万澳元 [10] - 购房模式包括退出时支付延期管理费或一次性支付押金等多种组合 [12] 行业趋势 - 澳洲退休住房空置率仅4%,单位平均售价为当地中位房价的59% [11] - 到2040年澳洲75岁以上人口将从200万增至370万(增长85%) [11] - 未来5年仅新增1.2万套,供需严重错配 [11] - 行业竞争者如Scape正洽谈收购Brookfield旗下Aveo业务(10,000套,交易金额超30亿澳元),GemLife即将上市(估值约15亿澳元) [10] - 一半以上新建项目将为多层/公寓式建筑 [10]
中国人口往何处去(2025年简洁版)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06-21 09:18
人口对经济的影响 -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20年前后出生人口数量,未来中国劳动力数量及抚养比例可提前计算[1] - 1962-1974年婴儿潮导致1980-2010年人口抚养比从10:7降至10:3.4,同期GDP年均增速10%,累计增长20倍(美国仅2.8倍)[1] - 2010年后抚养比升至10:4.8,GDP增速降至5%,预计2050年达10:6.8,家庭开支和财政压力增加[2] 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 出生人数增减难以改变老龄化加速趋势,因人口基数大而新增规模小[3] - 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低于预期,需下修生育率模型起点值,参考日韩下降速率调整分年龄段生育率[4] - 预测2027年总人口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2025年出生人口或低于900万,2028年跌破800万[5] - 2024年结婚登记数同比下降20%,2025年出生人口可能低于800万[8] 生育率与国际比较 - 中国15-29岁生育率高于日本、英国,但30岁以上明显偏低,二孩及以上比率较低[9] - 移民政策是关键变量(如美国生育率更高),补贴政策有效(法国、瑞典案例)[9][11] - 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多15%-20%)、高学历女性占比提升、收入压力及新媒体影响导致结婚率下降[11]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 - 城镇化增速放缓:2023年农民工增量仅191万(2010年代年均500万+),跨省流动比例下降,中西部人口回流[12][13] - 都市圈虹吸效应加剧: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集聚明显,浙江净流入第一(电商及产业转型驱动),上海净流入率0.6%[13][14] - 省会及"双子星"城市主导人口流入(如杭州+宁波占浙江50%净流入),山东整体流出但济南青岛保持流入[14] 产业结构与就业 - 工业就业人口从2012年2.32亿降至2024年2.13亿,服务业就业占比49%(低于GDP占比8%)[16] - 高新技术制造(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占工业30%、合肥新能源汽车137.6万辆)和服务业(杭州案例)拉动人口增长[17] -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占比70%(日德)至83.4%(美国),中国提升空间显著[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