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搜索文档
影视ETF(516620)涨超2.4%,AI应用与暑期档成行业双主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13:27
传媒行业投资机会 - 行业明线为AI应用起势,暗线为内容输出带来的文化自信,看好今年成为中国开源大模型的爆发及应用格局重塑之年 [1] - 影视院线方面,重点单片驱动下景气度向上,受《南京照相馆》等单片驱动,大盘边际改善明显,看好大盘持续性 [1] - AI短剧等进展较快,暑期档总票房已突破49亿元,连续9天单日票房过亿,市场热度显著回升 [1] - 游戏板块再次提示关注回调后的布局机会,Q3 AI产业较多催化,有望受益于配置资金 [1] 中证影视指数概况 - 影视ETF(516620)跟踪的是中证影视指数(930781),该指数从A股市场中选取涉及影视内容制作、发行及放映等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1] - 中证影视指数覆盖了影视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具有较高的行业代表性和市场影响力,旨在捕捉中国影视娱乐市场的增长潜力和波动情况 [1]
“万物灵粹 百宝纳福”——沈阳故宫博物院举行故宫福运系列联名文创首发仪式
人民网· 2025-07-30 09:31
人民网沈阳7月26日电 (周颂雪)7月25日,沈阳故宫博物院举行"万物灵粹 百宝纳福"——故宫福运系列联名文创新品首发仪式。 据了解,融入沈阳故宫历史文化元素的"故宫福运"系列文创,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了精妙的提炼,又兼具了现代审美的创新。将沈阳故宫大政殿八角重 檐化作金饰的灵动之形;巧妙演绎沈阳故宫神兽的狮子衔红宝石、麒麟配青金石、甪端镶海蓝宝,"故宫福运"系列文创借助5D硬金工艺与五行哲学,将沈 阳故宫文化精髓完美呈现于每一件饰品之上,每一处细节均蕴含着精致与华美。 "故宫福运"系列文创产品不仅是文创大赛成果的转化,也是将"静止的历史"转化为可佩戴、可传播的文化符号的一次有效实践,让好创意真正转化为好 产品,助推沈阳文旅产业升级的同时,对"文化自信"进行生动诠释。未来,沈阳故宫博物院将继续推进获奖作品落地,让大赛效应持续释放,为沈阳文旅产 业持续注入新动能。 在"故宫新意·青春创造"2024沈阳文旅创意设计大赛征集的1878件作品中,共产生29个金、银、铜奖获奖作品以及52个优秀作品。今年,沈阳故宫营建 400周年之际,大赛评选出的文旅创意设计作品进行了有效的成果转化,优秀产品落地生花。本次发布的"万物灵粹 ...
成都世运会火炬传递举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30 09:30
活动概况 - 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在四川成都、德阳、眉山三地举行 这是世运会历史上首次火炬传递活动[1] - 火种采集仪式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 由两位原馆长肖先进和朱章义共同采火 首棒火炬手为巴黎奥运会艺术体操金牌得主黄张嘉洋[1] - 火炬传递为期一天 共设置120棒火炬手 途经6个主题传递点位[1][2] 传递路线与主题 - 传递点位包括三星堆、金沙遗址、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武侯祠、三苏祠和兴隆湖湿地公园[1] - 各点位主题分别为"古蜀之光""璀璨金沙""熊猫家园""三国华章""寻迹三苏""万千气象"[1] - 在大熊猫基地采用独特塔式结构传递 寓意"熊猫家园节节高" 在兴隆湖展现"绿道即跑道 公园即赛场"的办赛理念[2] 参与者构成 - 火炬手涵盖多个领域代表 包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知名演员成龙 奥运冠军马龙 外籍大熊猫专家詹姆斯·爱德华·阿亚拉 非遗传承人李子柒等[2] - 参与者包括国际友人 基层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等全球各领域代表[2] - 退役军人焦大银作为普通工作者代表参与传递 称火炬"像一束光照在我们头上"[3] 文化意义 -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武侯祠展现三国文化底蕴 在三苏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 活动向世界展现成都"公园城市"的生态魅力与人文温度[2] - 通过"湖光与景色交织 生态与科技共融"的场景 展现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的城市形象[2]
石榴花开北疆红·籽籽同心家国情 | 在非遗里触摸“文化脉动”
央广网· 2025-07-29 19:21
非遗文化展示与传承 - 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展示丰富文创产品和非遗技艺 包括马头琴演奏 民族服饰秀和蒙药香包制作 [1][3] - 中心还原兴安盟六个旗县市特色建筑场景 集中展示销售全盟非遗 文创和手工艺品 [3][7] 蒙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公司成立于2008年 专注马头琴制作与非遗技艺传承 员工从2人增至20人 其中80%为当地农牧民 [2] - 通过马头琴制作带动20人就业 每人月增收3000至5000元 并向村民捐赠乐器并提供免费演奏培训 [2] 非遗技艺产业化案例 - 非遗古法制香传承人闫海杰将蒙药与首饰制作结合 开发兼具疗效和美观的蒙药首饰产品 [3] - 内蒙古首个非遗主题体验馆自2022年10月开放 成为北疆文化宣教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 [7]
陈远章:新时代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思考
经济日报· 2025-07-29 08:08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核心路径 - 坚持"两个结合"方法论,从溯古启新、中西互鉴、科技赋能、共筑共享四维度推进文明更新,筑牢民族复兴文化根基 [1] - 需通过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并赋予新时代内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 - 以科技赋能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构建数字化文化资源库与智慧文旅项目,但需警惕技术异化风险 [6][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 -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实现从线性继承到系统创新的范式转换 [3] - 需用现代眼光开采文化富矿,涵盖古典文学、哲学思想、历史文献、艺术形式等多元资源 [2] - 通过智慧教育平台、A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等手段增强文化体验,拓展数字传播边界 [7] 中西文化互鉴的战略价值 - 以"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东方智慧贡献全球性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吸收西方管理方法、科学技术经验 [4]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保持谦逊自信姿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多元文明共生 [4][5] - 文化互鉴体现民族自信,既能坚守文化根基又能开放包容参与全球对话 [5]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生态 - 需提炼中华文化精神标识,通过互联网创新传播形式与机制,构建多层次国际传播格局 [8] - 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可激发创造力,推动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定位 [9] - 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将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培养公众文化自觉与责任感 [8]
文化中国行 | 在“爱国奋斗”的赤诚与“文化自信”的脉动中追寻前进力量
央视网· 2025-07-27 12:15
历史文化传承 - 西安交通大学所在地拥有2000多年地缘文化,曾是汉家上林苑和唐代常乐坊、道政坊遗址,校园内出土多件国家一级文物[1][2] - 校园内复建的东亭源自唐代,白居易曾在此生活3年并创作《养竹记》,寄托君子品格追求[4] - 艺术博物馆珍藏4400余件展品,涵盖大汉壁画、盛唐风物、秦腔戏服、皮影非遗等,形成"活态文化长卷"[6] 镇馆文物价值 - 西汉壁画墓出土的四神二十八宿天象图直径2.7米,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天文图,与《史记·天官书》记载完全一致[8][10][12] - 壁画历经2000多年仍鲜艳如初,艺术技法、色彩美学和颜料技术极具研究价值,保存状态优于唐代壁画[12] - 馆藏李商隐撰文并书写的墓志是其唯一存世书法作品,展现诗人文采与书法造诣[13] 西迁历史见证 - 西迁博物馆展出2000余件珍贵展品,包括麦田选址老照片、西迁专列乘车证、教授讲义教具等[1] - 1955年成立的摩托车训练班车辆随校西迁,成为重要搬迁物资,照片记录"30后"学子建设西北的青春[16][18] - 粉色西迁乘车证印有"向科学进军 建设大西北"标语,象征江南文人拥抱西北的信念与抉择[23] 精神传承发展 - 近70年来新一代交大人赓续"西迁精神",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在西部[23][25] - 化工学院教授表示将持续传承西迁精神,用前沿科技实现科技强国目标[25]
植根中华文化 擦亮文化名片(观沧海)
人民日报· 2025-07-27 06:20
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活动 - 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展出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引发观众强烈文化共鸣[1] - 6月至9月期间将举办超过280场文化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并提升市民文化自信[1] - 活动吸引内地和世界顶尖艺人及艺团赴港交流[1] 文化演出与创新呈现 - 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展现苏东坡诗词世界与人生境界[2] - "博物馆系列:来自文物的声音"音乐会以音乐演绎敦煌壁画和故宫文物[2] - 秦腔经典名剧《周仁回府》讴歌忠义精神,多场演出"一票难求"[2] 文化机构与基础设施建设 - 香港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于2024年4月成立,专责策划推广中华文化活动[3]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3年来吸引约320万人次观众[3]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已举办4届,涌现大批具有湾区特色的文化精品[3] 香港文化发展战略 - 香港发挥"亚洲盛事之都"优势,以创新手法呈现中华文化[3] - 通过"中华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3] - 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融合世界文化潮流与中华文明气派[3]
“和村民们一起讲好闽都故事”(乡见)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52
乡土文化研究 - 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吴恒之带领团队对晋安区进行地毯式普查,覆盖近600个自然村,帮助近50个村落衔接红色文化与革命人物事迹 [1][3] - 团队通过田野调查纠正古代志书和典籍的错误,寻访乡间古迹与史料,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 [1] - 吴恒之致力于打破外界对晋安区"文化荒漠"的刻板印象,指出该区保有从新石器时期到近代的重要史迹,具有历史连续性和完整性 [1]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 岭头村依托古驿道文化历史脉络,改造提升集镇环境,整理200多篇诗词、文记、楹联融入景观装饰,吸引游客并带动村民开设餐馆和民宿 [2] - 涧田村通过打造村史馆,利用族谱、老照片等历史资料,传承村史文化并增强村民文化认同 [1][2] - 乡土文化研究建立村民与文物、历史的情感纽带,激发村民主动提供历史线索的积极性,形成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 [2] 团队与成果 - 团队拥有56名研究员,已整理形成村落历史相关书稿,推动区域文化自信建设 [3] - 吴恒之团队在晋安区频繁行政区划调整和档案散佚的挑战下,坚持系统性调查研究,覆盖山区、平原等多元地域文化 [1]
打卡这两座博物馆,感受“30后”的滚烫青春
央视网· 2025-07-27 01:42
历史文化与博物馆 - 西安交通大学拥有两座博物馆,分别是交大西迁博物馆和西交大艺术博物馆,每天吸引上千名游客 [1] - 交大西迁博物馆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展出2000余件珍贵展品,包括麦田选址老照片、西迁专列乘车证等 [2] - 西交大艺术博物馆展厅面积4500平方米,珍藏4400余件展品,涵盖大汉壁画、盛唐风物、秦腔戏服等 [10] - 校园所在地为唐代常乐坊和道政坊遗址,出土多件国家一级文物,部分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8] 珍贵文物与考古发现 - 西汉壁画墓出土的四神二十八宿天象图直径2.7米,是中国最早、最完好的天文图,与《史记·天官书》记载一致 [13][15] - 壁画采用矿物质颜料,历经2000多年色彩依然鲜艳,艺术技法和颜料技术极具研究价值 [15][17] - 馆藏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是其为岳父弟弟撰写的墓志,具有极高文学和书法价值 [17][18] 西迁历史与精神传承 - 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迁至西安,支援西部建设,33天内完成搬迁 [4][6] - 西迁过程中未延迟开学、未减少课程和实验,钟兆琳教授等老一辈学者率先垂范 [23] - 西迁博物馆展出粉色乘车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标语,象征当年师生的使命担当 [23] - 1950年代交大成立摩托车训练班等社团,培养学生体魄和技能,摩托车随校西迁成为重要物资 [19][21] 现代发展与文化影响 - 西安交大持续传承西迁精神,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前沿科研,推动科技成果在西部转化 [25] - 博物馆V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西汉壁画墓,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15] - 吸引国际游客如印尼留学生,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12]
梦之蓝手工班全球巡味之旅在泰国曼谷启幕
新华网财经· 2025-07-23 17:27
文化IP与品牌国际化 - 新华网与梦之蓝手工班联合打造国民级美食IP《中国宴》,以"宴"为载体还原千年饮食礼仪,融入"真年份·真手工·真绵柔"的匠心精神,通过中英双语制作向全球传播中国美食文化 [1][3] - 《中国宴》海外首秀在曼谷举行,吸引中泰50余位政商学界嘉宾参与,通过宴席美学展示中国白酒文化魅力,并共品中泰融合菜肴促进文明对话 [1][14] - 节目借助新华网全媒体及海外平台传播力,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实践案例,强化"中国味道"的跨文化共鸣 [3] 中泰文化交流与市场拓展 - 活动正值中泰建交50周年节点,泰国国家科技署主席指出中餐已深度融入泰国社会,从街头小吃到高端餐厅均成为两国情感纽带 [7] - 洋河股份通过"梦之蓝手工班·全球行"系列活动,在泰国以手工酿造和岁月沉淀为核心标签传递中国酿造文化,强化文化认同 [14] - 公司产品已覆盖六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法国、南非等地开展活动,成功突破华人圈层获得海外消费者认可 [12] 行业趋势与品牌战略 - 白酒国际化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洋河通过文化IP联动打造差异化出海路径,在海外市场形成"蓝海时刻" [12] - 非遗酿造技艺与中国烹饪匠心理念结合,凸显品质坚持作为饮食文化出海的核心竞争力 [5] - 品牌通过高端品类定位(梦之蓝手工班)与文化输出双轮驱动,将产品价值标签转化为文化符号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