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个人信息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严惩“开盒”,给隐私“上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7 11:17
"开盒"现象分析 - "开盒"是指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搜集并公开他人敏感信息,目的多为煽动网络暴力、诽谤攻击或谋取利益 [1] - "开盒"比传统"人肉搜索"更加组织化、产业化,信息获取更加精准高效 [2] - 个人信息买卖交易的黑灰产业链条已经成形,"开盒"门槛和成本较低 [3] 个人信息泄露来源 - 2023年全网监测并分析验证有效的数据泄露事件超过19500起,涉及金融、物流、航旅、电商、汽车等20余个行业 [4] - 一些所谓"获客软件"能从社交记录、购物订单中窃取他人信息,然后打包出售 [4] - 智能设备持续采集使用者的敏感数据信息,若安全防护不足易被黑客攻击窃取 [5] 未成年人参与情况 - 在"开盒"的受害者和施暴者中,都存在着比例惊人的未成年人 [7] - 未成年人法治意识、网络安全意识较薄弱,可能出于宣泄情绪、吸引眼球等目的参与"开盒"网暴 [7] - 对于未成年人的"开盒"行为,已满16周岁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可予以治安处罚 [8] 监管措施与行动 - 国家网信办依法集中查处了82款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违规APP(含小程序) [9] - 中央网信办通报了15款APP和16款SDK(即软件开发工具包) [9] - 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重点监管智能穿戴产品、智能家居产品等超范围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 [9]
刷脸怎样规范?个保合规审计注意啥?这场政策宣贯活动邀你来
南方都市报· 2025-07-07 11:07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政策宣讲活动 - 活动由广东省委网信办指导 广州市委网信办 广东省网络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协会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主办 [1] - 活动内容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和《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的权威解读 [1] - 活动时间为7月9日14:30-17:00 地点在广州市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多功能会议室 [1] 活动流程安排 - 14:30-14:40为领导致辞环节 [2] - 14:40-15:35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解读《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 [2] - 15:35-16:30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数据安全部副主任刘行解读《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 [2] - 16:30-16:55为互动答疑环节 [2] - 16:55-17:00由广东省网络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协会秘书长王卫国进行协会交流 [2]
工信部规划700号段:给个人信息上“安全锁”
北京商报· 2025-07-06 23:57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启动 -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700号段作为号码保护服务专用码号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通信环境 [1] - 700号段与手机号码明显区分,方便用户识别,可满足未来快递、外卖、网约车等场景千亿级码号资源需求 [4] - 试点分为3个月准备阶段、3个月过渡阶段和2年正式试点阶段,过渡阶段结束后将全部使用700专用号码 [6] 号码保护服务解决行业痛点 - 通过分配临时"隐私号"代替真实号码,在网约车、外卖、快递等场景中保护用户隐私 [2] - 网约车场景中司机和乘客通过"中间号"联系,双方无法看到对方真实电话号码 [2] - 外卖和电商场景中商家和骑手只能通过"中间号"联系消费者,隐藏实际号码 [2] 行业现存问题与挑战 - 企业使用手机号码作为"中间号"导致用户难以区分来电性质,影响用户体验 [3] - 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不同平台间存在兼容性问题 [3] - 部分企业滥用"中间号"进行商业营销甚至诈骗活动,扰乱市场秩序 [3] 政策与制度保障 - 明确业务参与方责任边界,包括应用平台提供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业务使用方 [5] - 强化合规经营要求,限制应用平台提供方"转租转售"行为 [6] - 加强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和商业营销电话防控等业务管理 [6] 技术实现与业务影响 - 通信过程中"中间号"会被翻译成实际号码完成通信,不影响正常通信 [6] - 700号段规划为个人信息保护带来新机遇,有望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6] - 业务推广有助于促进线上经济繁荣发展,让用户更放心使用互联网服务 [2]
公共场所不得“强制刷脸”!北京将开展专项治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6 16:15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 -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规定非必要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公共场所唯一验证方式 [1] - 北京市将于7月起开展公共场所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人脸识别信息专项治理 市民可通过北京12345举报违法违规行为 [1] - 人脸信息作为敏感个人信息中的生物识别信息 具有唯一性、不可更改性等天然特性 一旦泄露或非法使用将对个人和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1]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现状 - 人脸识别技术快速发展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拓展 包括社区、高校、银行、超市等场所 [1] - 某地物业公司因将人脸识别作为进出小区唯一通行验证方式被居民告上法庭 法院判决要求删除原告人脸信息并提供其他通行验证方式 [1] - 北京曾收到投诉 当事人被要求录入人脸识别信息后无法删除 账号注销时仍保留人脸信息 [2] 人脸识别技术监管要求 - 任何机构不得以胁迫方式采集人脸信息 公共场所必须提供非生物特征验证选项 [2] - 处理10万人以上人脸信息的个人信息处理者需向省级网信部门备案 [2] - 北京市已有69家单位通过"个人信息保护业务系统"履行备案流程 [2] 专项治理行动 - 北京市网信办将聚焦交通运输、住宿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物流商贸、休闲娱乐等领域 开展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人脸识别信息专项治理 [2] - 公众发现违规采集行为可拨打12345举报 [3]
向“只能人脸识别”说不!北京治理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滥用:欢迎市民举报
环球网资讯· 2025-07-06 15:17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规范 - 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 一旦泄露或非法使用将严重危害个人及公共安全 已出现境外利用人脸信息盗用账号造成巨额损失的案例 [1] - 国家网信办与公安部联合制定《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 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旨在规范技术应用 完善治理机制 保护个人信息权益 [1] 人脸信息采集与存储规定 - 禁止以胁迫方式采集人脸信息 公共场所必须提供非生物特征验证选项 [2] - 人脸信息存储量达10万人的处理者需向省级网信部门备案 备案范围包括原始图像和特征向量数据 [2] - 北京市已有69家单位通过"个人信息保护业务系统"完成备案 网信部门正跟进监督合规处理 [2] 专项治理行动 - 北京市将于7月起开展公共场所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人脸信息专项治理 重点覆盖交通运输 住宿旅游等六大领域 [3] - 专项检查将聚焦运营者的人脸信息收集和保护措施 督促及时备案 [3] - 市民可通过12345热线举报未提供非人脸识别选项等违法行为 网信部门将积极处理 [3]
15位号码要来了:工信部出手,人人都能用上!
猿大侠· 2025-07-05 12:49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概述 -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旨在通过分配临时号码(中间号或隐私号)代替用户真实号码,减少快递、外卖、网约车等场景下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1][2] - 该业务利用公用电信网实现通话和短信功能,隐藏双方真实号码,适用于网约车、网购、外卖等多种互联网服务场景 [3][4][5][6] 现有问题与挑战 - 部分企业使用手机号、固定电话或95号码作为中间号,导致号码格式不统一,用户难以识别是否为中间号 [7] - 存在企业滥用中间号拨打商业营销电话甚至用于诈骗等违法活动的风险 [8] 700号码的解决方案 - 700号码采用11位管理位长和15位使用位长的统一格式(700XXXXXXXXXXXX),与传统号码有明显区别便于识别 [10] - 700号码资源容量可满足快递、外卖、网约车等场景未来千亿级需求 [11] - 试点分为三个月准备阶段、三个月过渡阶段和两年正式试点阶段,过渡期结束后将全面使用700专用号码 [14] 用户操作与识别 - 用户在使用互联网平台服务时可自主选择是否启用号码保护服务 [12] - 15位长的700号段号码显性标记为号码保护专用号码,用户接听时可明确识别 [12] - 通信过程中双方仅显示中间号,但实际通话和短信功能不受影响 [13] 监管与规范 - 700号码严禁用于商业营销电话或短信,工信部将强化全程管理和技术监管,防范滥用行为 [14] - 700号码的推广有望显著降低用户手机号泄露风险,提升个人信息安全保障 [15]
700号段来了,专为保护你的个人信息(信息服务台)
人民日报· 2025-07-05 05:56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政策 -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700号段作为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专用码号资源,用于生成临时"隐私号"代替用户真实号码 [1] - 该服务可应用于网约车、网络购物、外卖等线上线下结合场景,隐藏用户实际电话号码 [1] - 当前我国号码保护服务业务日均订单量至少为3.5亿,700专用号段可满足未来千亿级码号资源需求 [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头部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运营商曾尝试使用手机号码作为"中间号",但存在用户识别困难、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 - 部分企业滥用"中间号"拨打商业营销电话甚至用于诈骗活动,逃避监管 [2] - 业务涉及主体多,责任边界不清,服务稳定性面临挑战 [2] 试点实施方案 - 明确应用平台提供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业务使用方三方责任边界 [3] - 限制应用平台提供方"转租转售"行为,强化合规经营要求 [3] - 设置3个月准备期、3个月过渡期和2年正式试点期,过渡期结束后全面使用700专用号码 [3] - 采用700专用号码可与普通手机号码明显区分,便于用户识别 [3] 技术实现与业务模式 - 服务人员与用户通过"中间号"联系,双方拨打和显示的均为临时号码 [3] - 网络后台将"中间号"翻译为实际号码完成通信,不影响正常通信功能 [3] - 业务设计兼顾互联网平台服务需求与用户隐私保护双重目标 [3]
15位电话号码,要来了
券商中国· 2025-07-04 23:55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概述 -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工作 该业务通过分配临时号码(中间号或隐私号)代替真实手机号码 减少个人手机号码泄露风险 [1] - 号码保护服务由应用平台提供方 基础平台提供方和业务使用方三方协同开展 [1] -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700号段作为专用号码资源 管理位长11位 使用位长15位 与固定 移动用户号码明显区分 [1] 号码保护服务应用场景 - 适用于需要保护个人电话号码的各种线上线下结合服务场景 如快递 外卖 网约车等互联网平台 [2] - 网约车服务中司机和乘客通过临时分配的中间号通信 相互隐藏真实号码 [5] - 网络购物中平台生成中间号隐藏收件人实际号码 商家和快递可通过中间号联系 [5] - 外卖服务中外卖平台生成中间号 对商家和骑手隐藏消费者电话号码 [5] 号码保护服务办理与识别 - 互联网平台企业(业务使用方)为用户提供号码保护服务 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授权 [2] - 前期企业使用手机号 固定电话等开展服务导致号码格式不统一 现统一使用700专用号段 [3] - 用户拨打或接听15位长的700XXXXXXXXXXXX号码即可认定使用号码保护服务 对方无法看到实际号码 [3] - 将对700专用号码进行标记 显性提示用户该号码为号码保护服务专用号码 [4] 号码保护服务通信机制 - 服务不影响正常通信 保障服务人员能联系用户但不获取用户实际号码 [6] - 双方拨打和看到的均为中间号 网络将中间号翻译成实际号码完成通信 [6]
15位长的电话号码,要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7-04 00:00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核心观点 - 工信部规划700号段作为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专用号码资源,管理位长11位,使用位长15位,用于替代用户真实手机号码以减少泄露风险[1][11] - 业务由应用平台提供方、基础平台提供方和业务使用方三方协同开展,分别承担技术实现、基础通信和场景应用职责[5][6] - 试点分三个阶段实施:3个月准备期完成基础平台建设,3个月过渡期迁移存量业务,2年正式试点期验证模式效果[12][13] 业务参与主体 应用平台提供方 - 需具备跨省经营资质,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有电信业务从业经验[8] - 负责生成中间号并管理绑定关系,业务形态属于呼叫中心、多方通信等增值电信业务[5] - 需建立反诈技术手段和非应邀信息防控体系,留存数据不少于两年[15][16] 基础平台提供方 - 必须持有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许可,负责信令路由和互联互通等基础电信业务[9] - 需集中管理700号段路由数据,确保网间传送规范并开通话音/短信功能[18][19][20] - 需审核应用平台资质并在开通码号后5个工作日内向工信部报备[21][22] 业务使用方 - 仅限快递、外卖、网约车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使用,严禁转租码号资源[23] - 需获得用户明确授权,禁止将中间号用于营销或互联网应用注册[24] 专用码号资源管理 - 700号段网间结算费用由基础平台提供方协商确定,应用平台需同步申请码号资源[11] - 码号分配需区分不同业务使用方,禁止混配并做好全生命周期登记[15] 试点实施安排 - 过渡期结束后非试点企业不得开展相关业务,存量业务必须迁移至700号段[12] - 试点企业可申请提前退出,但需提交市场退出方案并完成善后[17][22] 监管要求 - 省级通信管理局需实地查验企业办公场所和人员资质[25] - 工信部将根据试点效果完善政策并研究正式施行方案[26]
15位长的电话号码,要来了
财联社· 2025-07-03 23:07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 -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工作 旨在为快递 外卖 网约车等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临时号码代替用户真实手机号码 减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1] -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通过分配"中间号"或"隐私号"实现通话和短信功能 涉及应用平台提供方 基础平台提供方和业务使用方三方协同 [1] 专用号码资源规划 -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700号段作为号码保护服务专用资源 管理位长11位 使用位长15位 与普通用户号码明显区分 [1] 业务规范要求 - 参与方需遵守码号资源管理 电信网络诈骗防范 实名制 非应邀商业电子信息防控等规定 建立技术手段保障业务安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