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教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高达上百万 招聘规模预计大幅提升
央视新闻· 2025-07-13 11:03
重庆制造业与汽车产业升级 - 重庆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制造业体系完备,汽车产量稳居全国前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当地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之首 [1] - 长安汽车全域5G数智化工厂配备800余台智能化设备、1400余台工业机器人、420余台智能AGV物流车,每53秒下线一台新车,25个应用场景部署AI视觉检测系统 [1] - 工厂实现全设备联网,指令通过数字化系统下发,设备维护人员转型为多功能复合型人才,设立机台长负责设备高效运行 [1] 汽车产业技术迭代与人才需求转型 - 长安汽车全系车型实现100%智能网联,2023年底飞行汽车项目将试飞,技术发展推动人才需求从机械工程转向软件、算法、自动驾驶、AI等跨学科复合型技能 [2] -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预计达百万,智驾工程师供需比仅为0.38,公司计划2026届校招规模提升30%以上,拓展20所以上高校合作 [2]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创新 -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重组汽车营销、智能技术等专业,组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群,重构知识结构,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载体培养实战能力 [3][4] - 学校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职业岗位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通过"微专业"支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4][5] - 校企合作试点国家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学生参与长安汽车全球测试中心实战项目,半年实习期接触先进技术 [5][6] 校企合作深化与科研攻关 -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与头部汽车企业建立深度产教融合机制,合作范围从教学资源开发延伸至真实产业项目与关键技术科研攻关 [6]
各方搭桥助高校毕业生“奔县”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5:48
昆山经济发展与人才引进 - 昆山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80 17亿元 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398 42亿元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77 87亿元 [1] - 昆山推出"百校千企"引才计划和"归雁计划"等品牌活动 已与全国120余所高校建立人才输送机制 [2] - 昆山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倍增行动 计划3年内引进超10万名应届毕业生 [2] 校企合作与人才对接 - 教育部"百县对百校促就业行动"昆山专场活动汇集110余家企业和113所高校 围绕人才培养 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洽谈对接 [2] - 昆山浦东软件园已对接昆山杜克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 提供安居 创业 生活保障等人才优惠政策 并为创业团队提供低成本空间和投融资服务 [2] - 昆山设置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对接区域 持续推动校企交流 促进产教融合 [2] 产业基础与人才需求 - 昆山产业基础雄厚 发展动能澎湃 对高素质人才和前沿科技成果有持续旺盛需求 [1] - 昆山为毕业生量身定制八项就业措施 提供人才公寓 美味食堂 健身房 足球场等完善设施 并设置培训体系助力成长 [1][2] - 昆山政府表示将围绕"人才成长全过程 项目发展全周期" 架设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 [3]
东港区大力推动数字互联网服务外包发展,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齐鲁晚报网· 2025-07-12 11:52
校企合作模式升级 - "齐家-山外校企合作订单班"已完成本学期培养计划,39名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能力考核及业务实操等多维度训练提升职业技能[1] - 合作模式从2024年9月起由"订单培养"升级为"校内实习+职场就业",覆盖范围从特定班级扩展至整个设计大类学生群体[1] - 新模式已接纳25届实习生19人,经过两学期实习选拔后7名毕业生成功入职日照职场[1] 产教融合成效 - "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企业输送高质量后备人才[1] - 合作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助力学生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1] - 当前模式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方面展现双重价值[1] 战略发展规划 - 双方将构建"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深化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2] - 公司计划携手更多院校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力[2] - 该合作模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升级的可复制"日照样板"[2]
突然!时隔30年再提“包分配包就业”,信号极不寻常
商业洞察· 2025-07-12 11:26
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 - 教育部2024年批准设立三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投资460亿)、福耀科技大学,均于2025年首次招生[3][4][5] - 三所大学均获顶级企业支持:福耀科技大学由曹德旺发起并获宁德时代/比亚迪支持,大湾区大学与华为产业链200余家企业合作,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由芯片首富虞仁荣创办并与华为/小米生态协同[4][11][14] - 深圳理工大学作为参照案例,首届毕业生包就业政策使其录取线达624-664分,追平中山大学[8][9] 新型大学核心优势 - **资金与师资**:南方科技大学拥有61名院士,上海科技大学含2位诺奖得主及40位两院院士,师资达"中上等985标准"[19] - **专业设置**:聚焦前沿领域,如深圳理工大学7个专业对应深圳"20+8"产业集群,大湾区大学5个专业覆盖半导体/AI/新能源[20][21] - **培养模式**:实行"4+1"教学(4天课堂+1天实验室)及"学术/工程/创业"三轨制,直接对接产业需求[22][23] 对传统高校的冲击 - 南方科技大学在U.S. News排名已超越同济/哈工大等985高校,新型大学在生源争夺中形成压力[24][26] - 传统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如人工智能专业在二三本院校泛滥,导致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脱节[29][30][31] - 需建立产业大数据驱动的专业调整机制以解决"供给端失灵"问题[32]
2025中国(苏州)光子产业发展大会开幕
苏州日报· 2025-07-12 07:55
光子产业发展大会 - 2025中国(苏州)光子产业发展大会在苏州高新区开幕,主题为"光领万物 赋能未来",聚焦产业链核心技术与前沿趋势 [1] - 大会设立五大前沿专题、青年科学家交流平台和企业需求对接等活动,旨在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成果转化 [1] - 中国(苏州)硅基光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启动,聚焦硅基光子核心技术与前沿方向,致力于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孵化培育创新企业 [1] 苏州光子产业布局 - 苏州将光子产业作为重点布局,出台"六个一"计划,建设了太湖光子中心和光子产业园等一批高能级平台 [2] - 苏州光子产业汇聚光制造、光通信、光传感、光医学、光显示等多条产业链,龙头企业云集,产业集群优势凸显 [2] 产业联盟与活动 - 中国(苏州)硅光创新与产业联盟成立,光子产业技术及成果转化需求发布 [1] - 2025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苏州高新区分会场暨第五届科技创新周启幕 [1]
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痼疾
经济日报· 2025-07-12 06:21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组合式激励扶持机制。搭建高校、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经费筹措合作机 制、利益分配机制,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多元办学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根据企业的财务、信用 状况和办学、经营情况等综合因素,给予适度信用额度和融资便利,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授信支持。建 立产教融合风险防控体系,增强机制创新,平衡好各方利益。 例如,天津市出台支持产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规《天津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条例》,打造职教出海品 牌"鲁班工坊",高水平承办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共建省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取得 显著成效。又如,福建省晋江市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为牵头学校,以晋江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园区,成功 入选全国首批、全国县级唯一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项目。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衔接的关键战略,是打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的核心枢 纽。一段时间以来,如何进一步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 匠、高技能人才,受到广泛关注。此前,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主办的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圆满落幕, 其间各地的产教融合示范日以其突出的含金量、辨识度、影响 ...
2025职教拐点:分数超211? “三江合流”奔赴职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9:46
职校发展现状与趋势 - 国家首批职业本科大学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备受考生青睐 [1] - 2025年职校发展迎来拐点,三股潮流推动跃迁:办学质量提升(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达87所,"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扩至220所)、赋能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70%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校)、吸引力增强(部分录取线超211高校)[1] -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919所,其中高职(专科)学校1554所,占比53%[3] 职校质量提升路径 - "本升专"现象凸显: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三个专科专业仅招本科毕业生,计划135人,反映产业对"理论+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 [4] - 本科职业大学快速扩容:2025年新批复36所,累计达87所,如苏州职业技术大学由百年名校升格而来 [4][5] - "新双高计划"启动:以点带面推动职教体系提质升级,目标建设"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院校 [6] 职校对产业的人才支撑 - 职校贡献现场工程师红利:我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521万增至2020年1765.3万(年均增速6.3%),职校是现场工程师重要供给方 [8] - 深圳职院毕业生戴胜军通过技术攻关累计节约成本超1000万元,典型案例显示职校人才价值 [8] - 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70%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校,佛山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库卡学院"订单班培养140余名机器人领域人才 [9][11] 职校吸引力增强表现 - 录取分数线显著提升: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招到602分考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物理类最低线559分(超本科线117分)[12] - 职教高考制度推进: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未来将向普高学生开放,打通技能人才专属通道 [13] - 广东拥有7所职业本科大学,数量全国第一,与区域制造业地位匹配 [11] 职教改革方向 - 产教融合形成"一体两翼"模式:省域体系建设+市域联合体/行业共同体,强化政企校协同 [9] - 科教融汇成为新方向:职校参与应用技术研发转化,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专业100%对接江苏省先进产业 [10][11] - 专业设置聚焦高端产业:云计算、AI等领域,服务企业技术升级需求 [11]
安徽农业大学:产教融合搭建学生就业“立交桥”
中国青年报· 2025-07-11 18:50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安徽农业大学改革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新增生物育种科学、智慧农业等8个专业,形成多学科融合发展的专业结构[1] - 学校73.91%的专业直接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需求,重点布局生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等交叉学科[2] - 与荃银高科等企业构建"在校学习-实习-就业"全链条协同育人生态,缩短学生入职培训周期[2] 校企合作实践 - 农学院与荃银高科深度合作,2025届毕业生杨森林等10余人提前签约就业,企业评价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1] - 开设"皖垦创新班"定向培养33名本硕生,实现"农垦特色课程+岗位实践"学分互认[5] - 与283家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设立生物类创新实验班、通威班等特色班级[6] 就业能力提升体系 - 近3年培养2.6万余名毕业生,68.6%扎根基层一线,74.37%留皖就业,475人赴西部发展[1] - 建设8大综合试验站、128个科技小院作为实践基地,学生通过蓝莓培育等实战提升技能[4] - 配备514名校内外导师,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企业导师参与授课强化实战能力[3][6] 产教融合项目 - "江淮园艺"科创领航班配备国家级人才团队,137名学员参与"项目+团队+育人"深度融合[6] - 与老乡鸡集团合作开办"新农人创新班",培养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6] - 2023年举办29场大型招聘会、219场企业宣讲会,拓展就业渠道[5]
山西省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中国能源网· 2025-07-11 16:53
山西省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 共同体以"共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助推电力发展高质量"为主题,由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牵头成立,旨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索电力行业与教育领域协同育人[1] - 山西省教育厅、发改委等6部门领导及72家企业、院校、科研单位代表出席会议[1] -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作为国家能源基地核心电力企业,以"人才强企、科技兴企"为战略,已建成教育部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单位和省级新型电力系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 共同体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 - 首批成员单位78家,其中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为理事长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副理事长单位,另有9家常务理事单位和66家理事单位[2] - 共同体采用"一制四化"组织体系(政行企校定期协商机制+项目化、清单化、平台化、责任化目标体系)[2] - 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支撑、职业院校托底"的协同创新格局[2] 共同体的战略意义 - 通过政、行、企、校、研多方协同,促进行业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1] - 破解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和高质量人才供给难题[1] - 为山西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1] - 助力山西从"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跨越[2]
全国大学生沉浸式就业体验活动开启
财富在线· 2025-07-11 10:39
全国大学生沉浸式就业体验活动 - 活动于2025年7月1日至8月30日在北京延庆区北科昊月国际大学城举行 [1] - 活动由全国产教融合筹委会发起,吸引1222万应届大学生参与 [8][12] - 旨在通过实战演练降低创业就业成本,提升职场认知和工作技能 [5] 参与机构与代表 - 党政机关包括国务院、教育部等15个部委,北京大学等高校,中国银行等企业参与 [2] - 北京吉科集团党委书记周继庭、蓝迪科技总经理赵浩然等企业家代表发言 [7][12] - 世纪国育大数据有限公司及31个省级公司成立以推进平台服务 [10] 产教融合战略实施 - 提出"三融合":产业与教育、学历与职业教育、学习工作与生活融合 [8] - 目标实现"入学即上岗、成绩单即工资单、毕业证即股权证"的创新模式 [8] - 已成立行业产业联盟、社会团体联盟、高等院校联盟三大组织 [10] 政策背景与规划 - 基于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2024年中央深化改革决定 [5][6] - 2018年北京高校方案提出构建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 [6] - 设立国防教育、菌物产业、银发产业等专项办公室推进细分领域 [10] 活动特色内容 - 包含退役军人"红色文化艺术团"表演《我是一个兵》等红色文化节目 [12] - 通过《旗开得胜》鼓舞表演等艺术形式增强活动氛围 [6][9] - 大学生代表期待通过活动获得就业实践经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