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
搜索文档
中国人口越来越少,为什么欧洲人口越来越多?
创业邦· 2025-08-11 18:19
人口负增长趋势 - 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降至1.3,远低于2.1的代际更替水平,2022年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6] - 联合国预测我国人口负增长将持续加剧,本世纪中叶年降幅将超1000万,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瑞典人口规模 [9] - 日韩两国更早进入人口负增长,韩国生育率全球最低,百年后人口或不足当前1/3,东亚生育率下世纪仍将全球垫底 [11] 欧洲移民模式 - 欧洲通过移民实现人口稳定,2023年近600万移民进入欧盟,德西两国吸收超40%,移民成为抵消自然人口下降的唯一因素 [14] - 欧盟人口已超4.5亿,移民延长人口惯性增长时间,穆斯林移民群体显著提升生育水平 [13][21] - 德国外籍人口达1406万(2024年),土耳其裔长期占主导,近年乌克兰难民数量激增至133万 [26][27] 人口惯性理论 - 人口惯性导致生育率下降后人口不会立即减少,东亚因生育率骤降导致惯性转变快于欧洲 [17][21] - 欧洲通过移民延缓惯性衰退,即使生育率回升也难以立刻扭转下降趋势,需长期政策干预 [18][23] - 人口趋势一旦形成难以逆转,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移民是延缓负增长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23] 移民政策实践 - 欧洲建立专业人口研究机构(如法国INED、德国BiB),形成系统化移民管理体系 [25] - 德国通过"客工计划"形成永久性土耳其移民社区,英法接纳前殖民地移民,近年重点吸收乌克兰难民 [25][26] - 2015年叙利亚危机和2022年俄乌冲突分别引发数百万难民涌入,德国累计接收超120万庇护申请者 [28][29] 移民社会挑战 - 移民引发族裔结构变化和文化冲突,穆斯林群体与基督教主流社会存在历史性紧张关系 [33][38] - 移民聚居区形成社会隔离,叠加经济劣势导致融入困难,极右翼势力借机崛起 [36][38] - 俄罗斯计划引进百万印度劳工但面临配额限制,朝鲜劳工数量增长可能加剧排外情绪 [39] 长期人口展望 - 移民暂缓欧洲人口萎缩但无法根本改变负增长趋势,"发展即避孕药"定律持续作用 [41] - 欧洲需平衡移民数量与结构性问题,同化政策效果将决定人口稳定的持续时间 [32][41] - 全球生育率普遍下降背景下,移民来源终将枯竭,欧洲终将面临人口负增长挑战 [41]
台湾人口连续19个月负增长
新华社· 2025-08-09 16:38
人口总量变化 - 台湾总人口数截至7月底为23337936人 较6月减少8805人 连续19个月负增长[1] - 总人口数在2019年达2360万峰值后逐年下降 2023年小幅回升 预计2030年将低于2300万[1] 人口结构特征 - 65岁以上人口数达458万人 占总人口比例19.64% 即将迈入超高龄社会标准(20%)[1] - 前7个月新生儿64314人 同比减少9984人 7月出生数8939人较去年同期减少1485人[1] 人口变动指标 - 7月年粗出生率为4.51‰ 年粗死亡率为8.50‰ 死亡数16846人远超出生数[1] - 总户数达9815928户 同比增加491943户 显示家庭规模持续小型化趋势[1]
中国人口越来越少,为什么欧洲人口越来越多?
虎嗅APP· 2025-08-08 17:43
人口负增长现状与趋势 - 中国2020年总和生育率降至1.3(远低于2.1的代际更替水平),2022年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且趋势难以逆转 [5] - 联合国预测中国本世纪中叶人口年降幅将超1000万(相当于瑞典总人口) [9] - 日韩生育率全球垫底,韩国百年后人口或不足当前1/3,东亚生育率下世纪仍将维持世界最低水平 [11] 欧洲人口稳定机制 - 欧洲通过移民实现人口稳定,2023年近600万非欧盟移民涌入(德西两国吸收超40%),移民成为抵消自然人口下降的唯一因素 [15] - 欧盟人口连续四年增长至超4.5亿,移民延长人口惯性增长周期 [14][23] - 穆斯林移民显著提升生育水平,延缓欧洲人口下降速度 [23] 人口惯性理论 - 人口惯性导致生育率下降后人口仍会惯性增长一段时间,但东亚因生育率骤降使惯性周期极短 [18][20] - 人口基数决定惯性强度,欧洲通过移民扩大育龄人口基数,推迟负增长拐点 [23] - 政策干预难以快速逆转人口趋势,移民是延缓负增长最直接手段 [25] 欧洲移民政策实践 - 德法英通过接纳前殖民地移民(如土耳其人)、客工计划(德国70年代引进土耳其劳工)及难民吸纳形成永久性移民社区 [28][29] - 德国2023年外籍人口达1406万,乌克兰难民占比快速上升至133万(2024年数据) [31][32] - 2015年中东难民危机和2022年俄乌冲突分别带来数百万难民,成为劳动力补充重要来源 [32][33] 移民引发的社会挑战 - 移民导致族裔结构变化,穆斯林群体与欧洲本土文化冲突加剧社会紧张 [37][42] - 移民聚居区形成社会经济隔离,同化政策(如德国BAMF机构)效果有限 [38][42] - 极右翼势力借反移民情绪崛起,多国选举中得票率超20%(法国37.8%、奥地利25.3%) [39][41] 俄罗斯移民策略 - 俄罗斯2030年劳动力缺口或达240万,计划2025年前引进23.5万外劳(含7.2万印度技术工人) [42] - 朝鲜劳工输入量增长,但非斯拉夫族移民可能激化排外情绪 [42] 长期人口趋势 - 全球生育率普遍下降,欧洲移民生育率终将趋同本土水平,人口负增长不可避免 [43] - 欧洲需持续平衡移民引入与社会结构稳定以推迟负增长时点 [44]
中国人口越来越少,为什么欧洲人口越来越多?
虎嗅· 2025-08-07 21:43
人口负增长趋势 - 中国2020年总和生育率降至1.3 远低于2.1的代际更替平衡线[1] - 中国2022年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且趋势难以逆转[1] - 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降幅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年减少1000万人以上 相当于一年减少一个瑞典人口规模[5] 东亚地区人口危机 - 韩国为全球生育率最低国家 智库预测百年后人口不足当前1/3[7] - 东亚总和生育率将在下个世纪持续处于全球垫底水平[8] - 东亚因生育率快速下降 人口惯性由增长转为减少的时间极短 难以通过政策扭转[24] 欧洲人口稳定策略 - 欧洲通过移民实现人口稳定 2025年总人口超过4.5亿[11] - 2023年近600万移民进入欧盟 德国和西班牙吸收40%以上[12] - 移民成为抵消欧洲人口自然下降的唯一因素[12] 人口惯性理论 - 人口惯性指生育率变化后人口规模的滞后反应现象 类似车辆滑行惯性[17][18][20] - 人口基数越大惯性越强 生育率下降首先导致育龄人口减少 继而影响新生儿数量[23] - 欧洲通过移民延长人口惯性增长时间 延缓人口峰值到来[25] 移民政策实践 - 德国2023年外籍人口达14,061,640人 土耳其裔占比最高(1,544,480人) 乌克兰裔快速增长至1,334,005人[37][38] - 欧洲通过劳工引进和难民接纳双渠道补充人口 2015年中东难民危机接纳数百万人 2022年俄乌冲突登记超600万乌克兰难民[39][40] - 俄罗斯计划2025年引进23.5万外籍劳工 其中印度工人71,817人 以缓解150-240万劳动力缺口[56] 移民融合挑战 - 移民集中安置导致社会隔离 穆斯林移民与欧洲基督教文化存在历史性冲突[53][54] - 欧洲设立专门移民管理机构(如德国BAMF、法国OFII)促进社会融入[46] - 经济下行加剧排外情绪 极右翼势力利用移民议题崛起[48][49] 长期人口展望 - 移民仅能延缓而非解决人口负增长 全球生育率普遍下降趋势不可逆转[60] - 欧洲未来仍将面临人口负增长 时间取决于移民政策与结构性问题平衡能力[61]
二十多年房地产市场野蛮生长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8-03 04:22
房地产供需失衡 - 全国房屋空置率高达21.3%,约1.2亿套住房闲置,远超国际5%的标准比例 [1] - 一二线城市空置率平均16.5%,三四线城市达26.4%,中西北部地区超30% [1] - 房地产过剩与地方土地财政直接相关,2015-2023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超40% [1] 人口与住房需求变化 - 2023年出生人口跌破900万至891万,死亡人口1109万,自然增长率-0.15% [1] - 2024年人口净减少约180万,家庭规模从2010年3.1人降至2024年2.62人 [1] - 人口负增长与家庭小型化导致住房总需求增速放缓,部分地区需求绝对减少 [1] 房价与购买力矛盾 - 2024年底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18.7,二线城市12.5,三四线城市8.3 [1] - 三四线城市普通家庭需不吃不喝10年以上才能购房 [1] - 高房价抑制有效需求释放,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1] 投资性购房现象 - 全国约38%城镇住房为投资性购房,其中近四成长期闲置 [3] - 部分热点城市投资购房比例超50%,住房属性从居住异化为金融工具 [3] - 投资性购房导致大量住房脱离居住功能,加剧市场过剩 [3] 城镇化发展问题 - 城镇化率从40%提升至65%仅用20年,远超西方发达国家100年进程 [4] - 过度追求城镇化速度违反发展规律,导致资源浪费与经济风险 [4] -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房地产推动GDP,忽视实际需求匹配 [1][4] 行业典型案例 - 恒大事件与碧桂园无力偿还贷款反映行业高杠杆风险 [3] - 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投资性房产成为家庭财务负担 [4] - 住房金融化趋势削弱实体经济投入,影响制造业与科技发展 [4]
原新:打破传统“男主外女主内”分工,男性参与育儿对提升生育意愿有积极作用
凤凰网财经· 2025-07-30 07:13
国家育儿补贴政策 - 2025年1月1日起实施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符合规定的生育新生儿每年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3周岁,三年共计10800元/孩 [1] - 补贴标准为全国性最低标准,允许地方政府根据财政状况提高但不能降低,采用分年度发放方式缓解财政压力 [1][4] - 政策首次在国家层面推出直接现金补贴,区别于以往地方差异化补贴模式,体现普惠性和公平性 [2][3] 人口发展趋势 - 预测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将维持在12-13亿,但后期可能因低生育率导致加速衰减 [1][7] - 15-49岁育龄女性数量将从3.2亿降至2亿左右,生育意愿代际递减:80后约2孩,90后1.6孩以下,00后不足1.5孩 [5] - 女性初婚年龄从2010年24岁推迟至28岁以上,初育年龄升至29-30岁,时间压缩效应限制生育潜力 [5] 老龄化挑战 - 2024年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占22%,2035年突破4亿占30%,2050年超5亿占40% [8] - 老龄化受婴儿潮人口进入老年期影响,本世纪70年代前中国将保持全球最大老年人口规模 [8] - 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升至79岁,预计2050年达84岁,老年抚养期拉长加重社保负担 [8] 生育支持体系 - 需构建系统性支持体系,包括提升结婚率、建立婚育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促进政策协同等 [6] - 建议采取"顶层设计+基层创新"模式,覆盖婚恋、生育、养育、教育全过程 [6] - 政策价值应从"促进婚育"转向"支持家庭发展",为年轻人创造公平生活环境 [6] 性别平等与生育 - 打破"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分工,男性参与育儿对提升生育意愿有积极作用 [3][10] - 国际经验显示强制男性参与育儿的制度设计能促进家庭性别平等 [10] - 生育保险制度需改革以覆盖灵活就业者等群体 [9]
2025中国人口形势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7-18 11:30
中国人口全景概览(2025年) - 中国总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2024年末为14.08亿,2022-2024年分别减少85万、208万、139万人 [1] - 性别比104.3,男性7.19亿,女性6.8919亿,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 [1] - 城镇人口9.435亿,乡村人口4.6478亿 [1] 年龄结构 - 0-14岁占比16.9%(2.38亿),15-59岁占比62.2%(8.77亿),60岁及以上占比20.9%(2.95亿) [2] -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总和生育率跌至1.05(全球倒数第五),出生人口902万(1944年以来最低) [2] 人口流动与地区分布 - 东部省份人口占比提升至40.32%,东北三省人口全部负增长 [3] - 广东人口增量最高(+74万),浙江(+43万)、新疆(+24.8万)紧随其后 [7] - 山东、河南、黑龙江人口减少最多(合计-105.8万),东北三省降幅占全国前三 [7] 老龄化趋势 - 2023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2.17亿(占15.4%),预计2050年占比达32.6% [9] - 2022-2036年为老年人口增长最快时期,2056年后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9] - 家庭养老难以为继,1963年出生人群平均子女数比1936年减少150% [9] 生育困境与政策建议 - 中国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2.1)50%以上,经济压力和婚育推迟是主因 [13] - 国际经验显示法国通过"早干预+高补贴"将TFR稳定在1.8,韩国0.72的教训需警惕 [13] - 2025-2035年为育龄女性总量稳定期(2.9亿),需全面放开生育并实施激励 [16] 县域发展挑战 - 90%县域人口净流出,2020-2023年县域人口减少4000万 [14] - 应对策略包括发展都市圈卫星城、布局低空经济和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建设"平急两用"韧性城市 [14] 长期人口预测 - 低生育方案(TFR=0.72)下,2100年人口降至3.2亿,老龄化率50.7% [15] - 高生育方案(TFR=1.31)下,2100年人口5.9亿,老龄化率32.6% [15]
越南国会通过法律修正案 取消生育限制
快讯· 2025-06-04 14:07
越南人口政策调整 - 越南国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人口法令》第十条修正案 允许夫妻及个人自主决定生育时间 子女数量及生育间隔 新法规基于平等原则 考虑年龄 健康状况 学习条件 工作性质 收入水平及育儿能力等因素 [1] - 此前越南《人口法令》第十条规定 除政府特别批准情形外 夫妻及个人仅允许生育一至两个孩子 [1] - 新法规自通过之日起立即生效 [1] 越南人口趋势预测 - 越南"人口黄金期"将于2039年结束 [1] - 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在2042年达到顶峰 [1] - 2054年后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1]
10年少了1100万人,东北三省怎么了?
虎嗅APP· 2025-04-22 18:31
东北人口变化趋势 - 东北三省常住人口10年累计减少1107万人,14年减少1456万人,总人口回落至上世纪80年代水平[4][5][6][10] - 黑龙江人口减少最为显著,14年减少804万(降幅21%),吉林减少429万(15%),辽宁减少223万(5%)[13][14][15] - 人口流失规模相当于1.4个海南省或1.5个沈阳市,超过武汉、郑州等城市体量[9][17] 人口流失驱动因素 - 黑龙江面临自然负增长与净流出双重压力:出生率仅2 92‰(全国最低),老龄化加速导致2023年自然人口负增长超20万[18] - 强省会效应缺失:哈尔滨为全国唯一人口下降的省会,沈阳/大连/长春是东北仅有的3个正增长城市[22][23][24] - 产业结构制约:支柱产业(石化/能源/装备)吸引力不足,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体量有限[26][27][28] 经济与人口突围挑战 - 大连/沈阳GDP突破9000亿,有望1-3年内跻身万亿俱乐部,但千万人口目标更难实现[35][36] - 沈阳/长春常住人口超900万,但年均增量仅数万人,突破千万需10年以上[40][44] - 东北缺乏强中心城市参与全国竞争,需培育新兴产业留住年轻人口[31][45]
热点聚焦 | 刘伟等: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预期
水皮More· 2025-04-10 15:39
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回顾 - 2024年GDP同比增长5 0%,达到1349084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下降0 4个百分点 [5] -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5 3%,二季度4 7%,三季度4 6%,四季度5 4%,呈现逐季放缓后回升趋势 [5] - 最终消费支出对GDP拉动较2023年下降2 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下降0 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 [5] 供给端表现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 8%,较2023年加快1 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4 2%,股份制企业增6 1% [6][7] - 高技术产业表现活跃,采矿业/制造业/公共服务业运行中枢均抬升但走势分化,西部地区发展快于东部 [7] 需求端表现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3 5%,较2023年下降3 7个百分点,汽车消费下行及地产相关消费疲软是主因 [8]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3 2%,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领涨8 0%,但地产投资同比下滑10 6%拖累整体 [9] - 进出口总额61622 9亿美元同比增3 8%,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比重上升,贸易顺差扩大至9921 6亿美元 [10] 2025年核心影响因素 - 人口连续两年负增长,2025年劳动力人口预计减少720万,老龄化率已达22 5% [15] - 高技术产业面临西方技术封锁,美国涉华实体清单发布频次从2018年4次升至2024年9次 [18][29] -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风电光伏装机扩大,新能源汽车占比提升,氢能/新材料产业年均复合增长15 7% [19] 支柱产业调整 - 房地产投资同比下滑10 6%创历史新低,新开工意愿不足导致供给收缩 [11][19] - 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2022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6 8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6倍 [19] 国际环境挑战 - 特朗普政府拟对中国加征最高60%关税,可能导致中国对美出口下降4-8个百分点 [22][41] -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俄乌冲突及中东局势或推高能源价格,影响中国能源进口成本 [20][40] 政策展望 - 需求管理聚焦消费提振(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和基建投资(通信/能源/交通等领域) [47][48] - 供给管理强调高新技术自主研发,建立科技金融体系并加速成果转化 [51] - 市场环境管理重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 [54] 宏观经济预测 - 自然走势下2025年GDP增速或低于2024年,政策目标仍将设定在5 0%左右 [34][42][56] - 预计CPI增速目标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维持1200万人以上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