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文经济学
icon
搜索文档
专家学者共话文艺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新华社· 2025-08-27 17:29
文艺赋能地方经济发展模式 - 文艺活动通过影视作品如《我的阿勒泰》实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效应,直接促进地方经济与文旅产业增长 [1] - 中国音乐金钟奖落户成都推动其打造"国际音乐之都",显示大型文艺奖项对城市文化定位和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 [1] - 戏剧节、美术展等活动成为拉动地方文旅产业增长的重要载体,体现文艺活动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1] 人文经济融合机制 - 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方式,以高度独特性和创造性营造城市"活态"文化景观,形成独特经济吸引力 [1] - 文艺通过激活地方文化中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文基因,以人文精神驱动经济,实现人文与经济融合共生 [1] - 需进一步优化文艺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机制,强化文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支撑作用 [1]
第三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第三次筹备会议召开
海南日报· 2025-08-17 09:04
大会筹备进展 - 第三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第三次筹备会议于8月15日召开 部署推进下一步工作 [2] - 会议强调高质量办好大会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央部署的具体实践 也是向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献礼 [2] 大会战略意义 - 东坡文旅大会是海南推进文旅融合的具体产品 需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文旅融合的决策部署 [3] - 大会作为关键载体和重要抓手 旨在提升海南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层级 品质及口碑 [3] 核心活动规划 - 开幕式音乐剧《心安东坡》定位为中国首部AI概念国风音乐剧 也是海南首部音乐剧 [3] - 音乐剧计划全国及海外巡演 要求做到内容精到 艺术精致 制作精良 [3] - 政企协同加强宣推营销 目标打造为现象级文化产品以扩大海南文化影响力 [3] 配套活动筹备 - 高效率高质量推进通潮阁等东坡文物保护修缮工作 [3] - 同步筹备东坡文化国际高端论坛 东坡诗文诵读比赛 东坡书法奖 东坡美食文化荟等重点活动 [3]
昆山推动人文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华日报· 2025-08-15 07:02
人文经济学概念与意义 - 人文经济学强调文化与经济和谐共生 以人为中心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1] - 人文经济学对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1] -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追求经济物质积累和促进人的现代化[2] 顶层设计规划 - 需将人文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局 提高文化建设战略高度 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 - 强化生态基底与历史街区协同规划 推动科创空间与人文场景深度咬合 实现城市形态 乡村质态 环境生态 人文情态同步提升[2] - 设立人文经济发展专项基金 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夯实文化发展数字基座 做好人文经济人才引育[2] - 发挥江南文化区域比较优势 搭建合作架构 通过文旅合作 联名文创 共建文化空间和水乡生态保护区[2] 制度保障体系 - 探索建立保障人文经济发展的制度机制 破除阻碍因素 加快人文要素赋能经济发展[3] - 构建人文经济专项发展指标体系 将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水平 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率 文化消费满意度量化纳入评价框架[3] - 完善文化资源资产管理制度 明确产权责任 破解多头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3] - 探索全链条文化资源活化转化制度 激发文化资源市场价值和活力[3] - 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 发挥政府 市场 市民 文化龙头企业 高校和文化社会团体作用[3] 融合赋能实践 - 推动文化要素同现代经济要素深度融合 将文化同科技 创新结合 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4] - 塑造昆山独特城市气质 紧扣产业特色和水网优势 营造开放 创新 和谐 包容的城市人文生态[4] - 借助全媒体传播矩阵讲好昆山故事 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4] - 构建经济文化经济发展闭环 强化创新驱动 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5]
多重破壁,“文化仓库”蝶变“活力枢纽”
新华日报· 2025-08-14 06:54
博物馆文创产业改革 - 徐州博物馆"抱一文创"小店20平方米空间年收入达600万元,展示文创产品如"瑞龙呈祥"手链受到游客热捧 [1][2] - 江苏省博物馆文创销售总额2024年达4.92亿元,同比增长16.60%,位居全国第三 [5] - 常州博物馆通过收费特展实现"门票+文创"收入破1000万元,同比增长398% [4] 政策推动与机制创新 - 江苏省出台《两高政策》,系统解决博物馆"预约难""文创同质化"等问题,推动362家备案博物馆2024年接待游客1.39亿人次,同比增长16.76% [3][5] - 改革突破"时间墙",91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34家打破周一闭馆惯例,南京博物院最迟延时至21:00 [4] - 建立"收支两条线"反哺机制,苏州博物馆对延时服务人员奖励215元/天,市财政保障编外人员加班费 [5] 数字化转型与IP开发 - 徐州博物馆深度开发汉文化IP,2024年文创销售总额2369.87万元,同比增长557%,线上数字文创和IP授权收入显著增长 [5] -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活动采用"数字展+文物+文创"形式,覆盖13个设区市,184天接待观众209.71万人次,文创销售1166.52万元 [4]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延时开放博物馆带动周边夜间文旅消费增长14.6%,热门博物馆设置"苏超"球迷通道促进"白天看展、晚上看球"消费模式 [6][7] - 连云港博物馆创下单日4.2万人次的全省接待纪录,淮安市博物馆等34家机构打破国际闭馆惯例 [4][5] - 全省博物馆2024年上半年接待观众7129.39万人次,"五一"和端午期间同比分别增长31.54%和26.3% [5]
让观众的欢呼激发文旅“复利”(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8-13 05:55
演赛经济的核心价值 - 演出和赛事已成为文旅行业新的旗舰产品 带动周边消费比例为1:4 8 即每1元门票收入可拉动4 8元周边消费[1] - 演赛活动将"过路游"转化为"过夜游" 2025世界男排联赛西安站外省观众占比达54% 显著延长消费链条[1] - 西安21部大型驻场演艺2023年演出3 6万场 接待1600万人次 创收14 9亿元 体现文化消费风向标作用[2] 人文经济学的实践路径 - 产品供给需聚焦文化需求 西安通过《长恨歌》等精品剧目结合本地文化资源 实现流量与口碑双丰收[2] - 票根联动消费场景产生乘数效应 西安将演唱会门票转化为"消费神器" 串联住宿餐饮等分散消费场景[2] - 文化认同带来情感溢价 通过方言歌曲、秦俑元素等文化符号强化观众对城市的情感联结[3] 城市治理的系统支撑 - 需解决票价虚高、交通接驳等系统性问题 安检便捷度等细节影响整体消费体验[3] - 政府补贴需精准激活市场 社会治理流畅度直接决定演赛经济的发育水平[3] - 持续运营能力是关键 避免依赖网红效应做一锤子买卖 需建立长效文化吸引力[3] 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 演赛活动标注城市文化活力 通过道德模范观赛等创新形式提升城市美誉度[3] - 从"演出游"到"城市游"的转化 需舞台灯光与文旅产业形成复利效应[4] - 最终需消费者用脚投票 文化高光与产业复利共同构成人文经济学闭环[4]
吴韵今风入画来——看无锡如何落笔“人文经济学”
新华网· 2025-08-12 14:05
文脉传承与创新 - 泰伯庙会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每年吸引10余万海内外游人参与 激活古老文化记忆 [4] - 全球每4把中高端二胡就有1把来自梅村 该地获"二胡之乡"美誉 并带动鸿腾民乐团等年轻乐队持续涌现 [10] - 无锡精微绣采用八十分之一细丝线工艺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红育培训120多位新绣娘 并走进高校使800多名大学生接触东方美学 [12] - 惠山泥人打造"阿福阿喜"文创IP 锡剧进入20所小学组建"小锡班"覆盖6000多名学生 宜兴紫砂直播基地从业人员超5.5万人且近两年销售规模成倍增长 [14] - 数字投影、无人机表演等新技术在寄畅园、拈花湾等景点应用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 [15] 工商发展与诚信经营 - 明清时期形成严格商业信用体系 布业公所规定"布匹尺寸质量必须足额" 钱庄实行"见票即付"兑付铁律 [19] - 天天食品公司年产值从300万元增长至3000万元 但坚持工艺升级 每袋面筋多塞一个相当于年送30多万元 [21] - 三凤桥酱排骨坚持选用太湖黑猪肋排 酱料需晒足180天 同时引入智能监控系统确保风味如一 并计划开设融合非遗展示的新店 [22] - 无锡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6万亿元 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10余年居江苏省第一 延续"四千四万"创业精神 [25] - 茂新面粉厂旧址建成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展示百年历史文物"二道并条机" 见证近代百余家现代工厂发展历程 [23] 人才培育与社会建设 - 宜兴走出30多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大学校长和上万名教授学者 体现深厚文教底蕴 [31] - 每年为6万余名高校毕业生提供购房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 连续举办"太湖人才峰会"吸引超百名院士落户 [31] - 洛社镇拥有128支专业志愿服务团队、100余个品牌公益项目和3万余名注册志愿者 一个镇出现7位"中国好人" [34] - 连续多年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称号 注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化教育 [34] - 历史上实业家捐建近百座桥梁推动区域发展 现代"爱心食堂""慈善超市"遍布城乡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32][34]
润物细无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下)
新华社· 2025-07-29 00:16
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发展 - 文化软实力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1] - 浙江精神激励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占全省67.2%的生产总值、73.4%的税收、80.8%的进出口、87.5%的就业、96.8%的经营主体 [13] - 民营企业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5个榜单上数量位列第一 [13] 文化产业创新与改革 - 横店影视城从无到有,成为全球最大影视拍摄基地,实验区集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于一体 [18][19][20] - 浙江动漫产业从起步到繁荣,杭州成为"动漫之都",拥有270多家上下游企业,从业人员超1.2万人 [25][27] -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国有文化单位"华丽转身",浙江歌舞剧院等完成"事转企"改制 [28] 民营经济转型与升级 - 浙江民营经济面临"成长的烦恼",用电、用水、土地供给紧张,利润一度滑坡 [11] - 民营企业"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实现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 [12] - 浙商注重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资源节约、人才管理,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12] 文化IP与全球化 - 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销量登顶,中国文化惊艳世界 [23] - 中南卡通制作《郑和下西洋》《郑成功》等国潮动漫,版权卖到海外,单笔交易达10万美金 [25] - 中国国际动漫节永久落户杭州,现场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达成合同成交额30亿元 [27]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 磐安乌石村保护古村落,文旅收入达2亿元,吸引107万游客 [51] - "钱江浪花"艺术团送演出5000多场,吸引观众1000多万人次 [44][48] - 文化特派员制度带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48]
精一家具朱政臣:坚持“设计为人”,推动人文经济融合发展
南方都市报· 2025-07-18 21:52
公司发展成就 - 公司拥有600多项专利并获得国内外30多项设计奖项 [1] - 产品畅销127个国家和地区 [1] 总部设计与理念 - 总部由全球知名建筑公司穆氏设计突破传统工业园风格以"开放共享生态"为原则 [3] - 总部集智慧办公产品展示现代化工厂研发培训于一体并打造行业开放交流平台 [3] 社区共融举措 - 公司主动"破墙"共建让出总部正门红线内4000平方米面积打造"坐忘森林"广场 [4] - 改造门前公交站并与政府合力共建5000平方米亲生态公园改善社区环境 [4] 绿色可持续发展 - 园区建设坚持"绿美工厂"标准采用光伏太阳能供电总装机容量达5530千瓦 [5] - 产品获得国际绿色卫士金级认证及中国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等多项认证 [5] 行业与城市发展 - 公司融入环两江先行区建设打造行业与城市发展交流平台 [5] - 总部落成后已举办11场行业发展与城市美学研讨活动接待考察超120场 [5]
顺德起笔:三个关键词解码人文经济新思路
南方都市报· 2025-07-18 09:44
人文经济发展战略 - 顺德区提出"六新"目标,包括产业形态更加现代、城乡区域更加协调、文化价值更加彰显等,积极响应佛山市委"再造一个新佛山"战略 [1] - 计划打造两大世界级IP: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智能制造高地 [1][11] - 提出"文城互济"城市建设理念,打造岭南文化精致小城,凸显城市文化特质 [8] 产业升级与智能制造 - 走访美的集团、广东工业设计城、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等企业,聚焦龙头企业运营、设计创新驱动和机器人产业生态 [11] - 调研广东万和、格兰仕集团等企业,关注智能家居产业链及内外贸一体化进程 [11] - 盈峰环境科技集团投资约20亿建设产业园二期,顺德基地将定位为全球总部 [14] - 广东精一家具拥有600多项专利,产品畅销127个国家和地区 [14] 文旅融合与IP打造 - 龙江镇规划建设"甘竹滩文旅产业集聚区",推动"工业符号"与"文旅符号"融合 [3][4] - 陈村镇"时光九八街"改造60余栋建筑,打造怀旧复古街区 [15] - 小熊电器织梦园成为打卡点,烟囱咖啡超10万人曝光,园区半年参观及消费人数10万+ [14] - 围绕"世界美食之都""李小龙故里"等超级IP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18] 城乡协调发展 - 龙江镇作为"环两江先行区"核心区,探索沿江发展新路径 [3] - 伦教永丰村创新实践重塑岭南水乡宜居环境,推进"绿化、美化、文化"协同发展 [6] - 容桂细滘社区重点发展集体经济,强调以市场思维运营村集体资产 [6] 企业案例与创新实践 - 小熊电器发展得益于顺商精神与人文底蕴,董事长李一峰强调情感归属与生活灵感的重要性 [13][15] - 顺德企业家何享健凭借"敢为人先"精神,将塑料瓶盖厂发展为世界五百强企业 [13] - 企业从"可怕的顺德人"向"开放的顺德人"转变,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网络 [13]
广东首创!“媒体+农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2:39
核心观点 - 广东推出首个省委农办与宣传部联合的"媒体+"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方案,系统性整合媒体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媒体+"赋能农业新路径 [2][3] - 方案提出通过"媒体+"打通七大领域(市场/文化/生活/产业/品牌/科技/智库),实现五大目标(促消费/外贸/文旅/农民增收/媒体转型),计划2027年前完成 [3][5] - 南方财经等主流媒体已开展实践案例:成立预制菜出海产业联盟推动年菜出口澳新、打造荔枝"东方爱情果"IP带动超万吨订单、建设农业AI实验室等 [6][7][12] 媒体+七大领域赋能体系 - **市场系统联动**:开展"南品北上、北品南下"开拓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市场,重点打造出口"粤军"拓展海外市场 [5][6] - **文化价值共创**:典型案例包括徐闻菠萝打造"菠萝的海"IP、中荔集团借助媒体将荔枝打入40多国市场 [7][9] - **产业深度融合**:预制菜产业成为重点,南方财经推动海外共享工厂落地,促进农业出海从产品向产业链升级 [6][12] - **品牌转化增效**:方案50次提及"品牌",要求媒体打造名栏目/新网红,如"小红书村"助仙品荔销量创新高 [7][9] - **科技协同创新**:建设"三农"文化数据平台,南方财经联合电信成立农业AI实验室开发智能应用 [5][12] 实施成效与机制创新 - 徐闻菠萝从滞销到全球畅销,湛江金鲳鱼/茂名荔枝通过"12221"营销体系扩大销售半径 [3][9] - 媒体破解农业信息孤岛:整合产销数据解决"盲目种被动卖"问题,文化赋值突破"优质难优价"困境 [10] - 主流媒体转型方向:从传播中心升级为服务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团队(内容策划/IP运营/数据分析) [11][13] - 产学研结合案例:南方财经与华农合办预制菜高级研修班,构建产业领军人才培养体系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