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造太阳
icon
搜索文档
英伟达投了比尔·盖茨47亿
投中网· 2025-06-27 14:31
核心观点 - 全球范围内围绕核能(尤其是核聚变)的产业竞赛已全面展开,中美两国成为主要推动力量 [3][4] - 硅谷巨头(如英伟达、谷歌)与中国央企(如中石油、中核集团)同步重金押注核能技术,资本与技术双轮驱动加速产业化进程 [4][14] - 核能产业正经历创业潮,美国私营企业主导(占全球50家核聚变企业的一半以上),中国则形成国家队与民企协同发展的格局 [12][17][18] 硅谷核能投资动态 - **泰拉能源(TerraPower)** - 比尔·盖茨2006年创立,聚焦钠冷快堆Natrium技术,获美国能源局20亿美元拨款及超10亿美元私募融资(含英伟达最新6.5亿美元投资) [6][7] - 计划2030年在怀俄明州建成首座商用反应堆,后续扩张至10-12座 [8] - **其他硅谷投资案例** - 比尔·盖茨突破能源基金投资三家核聚变公司:Pacific Fusion、Type One Energy、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后者创单轮18亿美元纪录) [10] - TAE Technologies获谷歌等投资累计13.5亿美元,X-energy获亚马逊等支持 [11] -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投资Helion Energy,与微软签订2028年供电协议(50兆瓦,1美分/度) [11] 中国核能产业进展 - **国家队布局** - 中石油昆仑资本增资32.75亿元投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中核集团主导,持股57%) [16][17] - 中国环流三号装置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度,综合参数达10^20量级 [17] - **民营企业发展** - 6家可控核聚变创业公司涌现,如能量奇点(计划2027年建成"洪荒170"装置)、新奥集团(目标2035年商业化发电) [17] - 配套企业曦融兆波(射频加热)、翌曦科技(高温超导材料)完成天使轮融资 [18] 核能产业驱动因素 - **AI与能源需求激增** - GPT-4训练耗电42.4吉瓦时(相当于2.85万户欧美家庭日均用电量),美国2030年电力需求预计增长25% [14] - 英伟达明确核能是支撑AI算力的关键能源 [14] - **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 - 钠冷快堆Natrium搭配熔盐储能系统,可与风光能源互补 [6] - 中国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推动核聚变产业链发展 [18] 全球竞争格局 - 美国私营企业数量占优(25家核聚变公司),中国通过"国家队+民企"模式快速推进工程化 [12][17] - 美国聚变行业协会警示:"若美国不主导,中国将领先" [18]
中东战火未冷,全球资本抢滩“人造太阳”
财富FORTUNE· 2025-06-24 20:42
可控核聚变行业概述 - 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加速资本转向"反脆弱"资产可控核聚变 技术正从科幻加速落地现实 [1] -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主要能源进口依赖度达20% 石油战略储备仅支撑24天 风光新能源受储能技术制约 核电面临厂址稀缺问题 [1] - 核聚变优势突出 一克氘氚燃料能量等同8吨石油 一升海水提取氘可替代三百升汽油 发电成本低于0.005元/千瓦时 反应过程安全无污染 被中信证券定义为"能源完全自主可控唯一解决方案" [1] 中国核聚变产业布局 - 反应堆建设主体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体系 中科院体系 商业公司 高校系四大方向 单个实验堆投资规模达几十亿至上百亿元 [1] - 国家层面将核聚变纳入"未来产业十大工程" 2030年前规划超3000亿元投资 上海 合肥 成都三大基地获专项债支持 [1] - 中油资本联合中石油等向昆仑资本增资32.75亿元 重点投向可控核聚变 昆仑资本已布局聚变新能 星环聚能等项目 [2] - 聚变新能采用"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央企民企"模式融资 注册资本达145亿元 股东包括合肥产投 昆仑资本 皖能股份 蔚来等 [2]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CRAFT项目实现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全面国产化 [3] - "中国环流三号"装置创下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 离子温度1亿摄氏度 高约束模式运行纪录 聚变三乘积达10^20量级 [3] - 上海超导科创板IPO获受理 计划募资12亿元 其高温超导带材为核聚变装置核心材料 国内市占率80% 2024年营收增长187% [4] - 上海超导为全球唯二实现千公里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产企业 客户覆盖南方电网 中科院 美国CFS公司 Tesla Energy等 [4] 全球产业发展动态 - 2024年全球核聚变行业融资超71亿美元 同比增9亿美元 多数企业预计2031-2035年实现商业发电 [5] - 美国CFS公司启动SPARC原型机建设 目标30年代初商业发电 Helion Energy承诺2028年交付50兆瓦聚变电力 [5]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 2030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达4965亿美元 2050年或突破万亿美元 [6] - 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段旭如预计商业化需20-30年 但高温超导 AI等技术突破可能加速进程 [6] 能源战略转型背景 - 中国2024年原油进口量同比下降1.9%至5.53亿吨 为二十年来正常年份首次下降 预计2025年进一步降至5.2亿吨 [6] - 核聚变被视为数据中心和AI发展的关键能源支撑 OpenAI创始人奥特曼称其为AI未来发展方向 [5]
合肥,为人类“种太阳”
AI研究所· 2025-06-20 17:17
人造太阳最新进展 - 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4] - 采用200多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包括主动冷却技术解决内壁材料熔化难题[4][7] - 已完成超15万次实验,推动核聚变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跨越[7][8] - 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聚变三乘积达10^20量级[9] 核聚变产业链影响 - 上游原材料需求激增:氘(1升海水=300升汽油能量)、锂(增殖氚)、铍(屏蔽辐射)、超导材料(磁体制造)[11][12] - 中游设备制造升级:加热/真空/磁体系统等高端装备推动精密加工技术突破[13] - 下游能源格局颠覆:商业化后将替代化石能源,提升能源安全(减少进口依赖)[14] 合肥科研与产业布局 - 拥有EAST、CRAFT等重大设施,聚变产业联盟汇聚1000多家单位攻关核心技术[16][18] - 建设BEST装置(2027年建成),使用真实氘氚燃料进行聚变发电演示[9] - 政府强力资金支持+安徽创新馆等转化平台,加速实验室成果产业化[19] 国家战略规划 - 实施"三步走"战略:2035年目标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能量输出>输入20倍)[9] - 中国环流三号标志聚变研究快速挺进燃烧实验阶段[9] - 核聚变技术领先将重塑全球能源竞争格局[14]
高澜股份:参与中科院“人造太阳”EAST项目 提供热管理产品
快讯· 2025-06-03 21:08
高澜股份参与核物理实验项目 - 公司参与中科院"人造太阳"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试验装置项目,提供热管理产品 [1] - 公司还参与中科院散裂中子源项目,同样提供热管理产品 [1] - 该类业务目前占比较小,不会对公司整体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1]
风电产业链周评(5月第4周):海风招标景气度持续,黑色类原材料价格持续下降
国信证券· 2025-06-02 10:2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海风方面,2025年上半年江苏、广东重大项目有望开工,全国已核准待招标项目超25GW,2025年或成招标大年;2025年是国管海风开发元年,预计规划、竞配、招标、政策会密集落地,“十五五”期间年均海风装机有望超20GW,远超“十四五”水平 [4] - 陆风方面,2025年行业装机有望超90GW创历史新高,主机价格预计保持平稳,技术降本推动盈利触底反弹 [4] - 中国风机出海方兴未艾,2025 - 2026年预计订单保持高增,制造业务迎来显著利润弹性 [4] - 2022 - 2024年零部件盈利能力持续下行,2025年有望迎来修复 [4] 板块行情 - 近两周风电板块普遍下跌,跌幅前三板块为铸锻件(-5.3%)、整机(-4.0%)和轴承(-4.0%);个股方面,近两周跌幅前三分别为恒润股份(-12.7%)、长盛轴承(-12.1%)和力星股份(-11.6%) [3] 行业观点 - 海风2025年上半年江苏、广东重大项目或开工,全国已核准待招标项目超25GW,2025年有望成招标大年;2025年是国管海风开发元年,“十五五”期间年均海风装机有望超20GW [4] - 陆风2025年行业装机有望超90GW创历史新高,主机价格预计平稳,技术降本推动盈利触底反弹 [4] - 中国风机出海2025 - 2026年预计订单高增,制造业务有显著利润弹性 [4] - 零部件2022 - 2024年盈利能力下行,2025年有望修复 [4] 投资建议 - 关注四大方向:导管架产能占比高、远期出口空间大的塔筒/管桩龙头;预期修复、出口空间打开的海缆龙头企业;国内盈利筑底、出口加速的整机龙头;零部件企业2025年量利齐增机会 [5] - 建议关注金风科技、东方电缆、广大特材、中际联合、大金重工、时代新材、禾望电气、日月股份、三一重能、金雷股份 [5] 风电招中标与装机数据 风电招中标 - 2025年至今,全国风机累计公开招标容量48.8GW(+78%),其中陆上39.2GW(+61%),海上9.6GW(+213%);2025年陆上风机(不含塔筒)平均中标价格为1,720元/kW [7][11] - 2024年全年,全国风机累计公开招标容量107.4GW(+61%),其中陆上99.1GW(+70%),海上8.4GW(-3%);2024年陆上风机(不含塔筒)平均中标价格为1,359元/kW [7][11] 风电装机 - 2024年全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9.8GW,同比+1%;其中海上4.0GW,同比-44%;陆上75.8GW,同比+5% [11] - 预计2025 - 2027年全国陆风新增装机分别为100GW、80GW、85GW,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10GW、18GW、20GW,合计新增装机110GW、98GW、105GW [11] 风电月度装机/投资/发电数据 - 2025年1 - 4月,全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9.96GW,同比+18.5%;累计风电建设投资完成额387亿元,同比-9.6%;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76h,同比-13h [40] - 2024年全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9.3GW,同比+4.9%;累计风电建设投资完成额3082亿元,同比+20.2%;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127h,同比-98h [40] 风电产业链量价数据 原材料价格(2025/5/28) - 铸造生铁2,897元/吨,环比-1.0%,同比-17.6%,年初至今-8.4% [41] - 炼钢生铁2,624元/吨,环比-1.2%,同比-16.8%,年初至今-5.9% [41] - 中厚板3,562元/吨,环比-1.2%,同比-9.6%,年初至今-1.1% [41] - 废钢2,146元/吨,环比-1.4%,同比-15.6%,年初至今-5.3% [41] - 玻纤3,800元/吨,同比-13.6%,年初至今-6.2% [41] - 环氧树脂14,400元/吨,同比9.1%,年初至今2.1% [41] - 铜78,580元/吨,环比-0.7%,同比-5.9%,年初至今6.9% [41] - 铝20,370元/吨,环比0.7%,同比-2.6%,年初至今2.4% [41] 月度数据(2025年5月) - 陆上风电公开招标2,954MW,环比-74.7%,同比-52.6%,年初至今累计39,267MW,累计同比61.6% [41] - 海上风电公开招标500MW,环比-0.2%,同比-37.5%,年初至今累计9,551MW,累计同比168.7% [41] - 陆上风电中标容量4,990MW,环比-58.9%,同比-12.9%,年初至今累计25,870MW,累计同比63.1% [41] - 海上风电中标容量0MW,年初至今累计8,050MW,累计同比656.6% [41] - 陆风中标价格(不含塔筒)1437元/kW,环比-20.9%,同比13.6%,年初至今1,720元/kW,累计同比17.6% [41] 公司公告 - 大金重工下属子公司建设的25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公司累计已投产发电清洁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500MW,后续将建设陆上风电规模950MW [9] - 广东省揭阳市3个风电项目入选2025年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其中海上2个,陆上1个;粤东海上风电001项目装机总容量1.7GW,总投资约198.86亿元,建设期限2025 - 2026年;粤东海上风电004项目装机容量1.3GW,总投资175.00亿元,建设期限2025 - 2026年 [10] - 华润汕尾红海湾五海上风电项目5月13日启动招标,项目总容量500MW,风电机组台数不超过32台(含塔筒),16MW≤单机容量≤20MW,叶轮直径小于300m;暂定供货日期2025.10.01 - 2026.07.30 [10] - 广大特材中标上核公司BEST超导线圈盒项目机加工,关键部件将应用于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 [10] -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2025年上半年启动总计2.25GW可再生能源招标,含1.25GW海上风电项目,部分通过公开招标市场配置,固定底价海上风电竞标上限约为每兆瓦时17.66万韩元(约合人民币935元) [10]
【财经早晚报】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再创纪录;国内航线燃油费6月5日起下调;日本医美市场规模超过韩国
搜狐财经· 2025-05-29 18:40
宏观要闻 - 中方敦促美方彻底取消单边加征关税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贸易战没有赢家 保护主义没有出路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判决特朗普全球关税等违法并要求撤销 [1] -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 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10的20次方量级 [1] 交通运输 - 端午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6 87亿人次 同比增长7 7% 其中高速公路日均流量4070万辆 同比增长3% 新能源汽车日均流量830万辆 占比21% 较去年同期提升6 6个百分点 [2] - 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6月5日起下调 800公里以下航线免收 800公里以上航线每位旅客收取10元 较4月标准减半 [3] 市场动向 - 创业板指涨1 37% 沪深两市成交额1 19万亿元 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755亿元 超4400只个股上涨 逾百股涨停 无人车辆 数字货币 创新药等板块领涨 [3]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 道指跌0 58% 纳指跌0 51% 标普500跌0 56% 能源股全线走低 热门中概股多数下跌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0 71% [4] - 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加剧 通胀与就业风险上升 [4] - 日本医美市场规模达5940亿日元(约296亿元人民币) 超过韩国 男性客户数量为10年前的16倍 [5] 公司大事 - 英伟达2026财年Q1营收441亿美元 环比增12% 净利188亿美元 环比降15% 数据中心营收391亿美元 环比增10% 因出口管制产生45亿美元费用 预计Q2营收450亿美元 出口管制影响约80亿美元 [5][6] - 理想汽车Q1营收259 3亿元 同比增1 1% 调整后净利10 2亿元 同比降20% 交付量92864辆 同比增16% 预计Q2营收325-338亿元 交付量12 3-12 8万辆 [6] - 抖音集团成立短剧版权中心 整合抖音短剧与红果短剧BD团队 统一负责内容供给与版权管理 [6] - 京东与小红书推出"红京计划" 6月5日起品牌商家可在小红书投放广告并直接跳转京东App [7][8] - 苹果操作系统将全面更名 下一代系统以年份命名 如iOS 18改为"iOS26" 实现跨设备品牌一致性 [8]
多国共建“人造太阳”达成重要里程碑
解放日报· 2025-05-18 12:12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进展 - 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完成全部组件建造 被ITER组织称为"里程碑式成就" 标志着可控核聚变能源实现关键突破 [1] - 电磁心脏系统包含中心螺线管(高18米 直径4.25米 磁场强度13特斯拉)和六个环形极向场磁体(直径9-25米) 总重近3000吨 [2] - 中国参与制造环形极向场磁体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研制磁体馈线系统(ITER磁体"生命线") [3] 技术原理与性能参数 - 采用托卡马克装置模拟太阳核聚变 将氢同位素结合成氦释放能量 燃料来自海水且无长期放射性废物 [2] - 运行时可实现10倍能量增益:输入50兆瓦加热功率产生500兆瓦聚变功率 [2] - 中心螺线管磁场强度达地球磁场28万倍 结构强度相当于航天飞机发射推力的两倍 [2] 国际合作与项目规模 - 全球30多国参与 由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共同资助 使用超导线材超10万公里 [2][3] - 1985年倡议启动 2006年签署条约 2020年进入重大工程安装阶段 被视为跨国科技合作典范 [3] - 数千名科学家在三大洲数百家工厂协作 突破地缘政治限制维持合作框架 [3] 商业化发展动态 - 过去5年私营企业对聚变能源研发投资激增 30家企业预测商业化时间介于2028-2040年 [4] - 技术路径差异导致商业化时间预测跨度大 需解决基础工程问题 [4] - 英国学者指出全球协同研发态势令人振奋 不同于以往个别国家单独研究模式 [4]
聚变能源商业化竞速,中国赢面有多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21:26
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 - 中国"人造太阳"有望在2035年前实现首次发电,标志着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的历史性拐点 [1] - 新奥集团自主研发的"玄龙-50U"氢硼聚变装置取得全球首次百万安培放电突破,将太阳核心点火装置缩小至实验室级别 [1] -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将带来能源量级的指数级增长,相当于从"马车时代"跨越至"高铁时代" [1] 中国聚变商业化路径 - 中国核工业集团计划2045年进入示范阶段,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目标2035年建成示范堆 [2]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因技术复杂性推迟至2039年运行,全球科研界普遍认为2050年是商业化关键节点 [2] - 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HL-3)于2023年3月28日突破"双亿度"参数,标志中国正式进入燃烧实验阶段 [2] 氢硼聚变技术优势 - 新奥集团押注百亿元重金开发氢硼聚变路线,目标建成全球首个氢硼聚变发电站 [1][2] - 氢硼路线具备三大核心优势:绝对安全性(零焦虑)、燃料获取自由性、建设周期短于传统路线 [2] - 采用AI算法加速氢硼路线的燃烧试验进程,技术突破速度显著快于国际同行 [2]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形成"国家队+民企"双轮驱动格局,新奥集团作为民企代表率先突破百万安培级放电 [1][2] - 全球聚变研究呈现多技术路线并行态势,中国在氢硼路线和传统托卡马克路线均取得实质性进展 [2] -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进度领先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至少4年,技术代际优势明显 [2]
在核电工业展感受核电技术新成果:中国核电总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环球时报· 2025-04-29 06:30
中国核能发展规模与能力 - 中国在运、在建和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共102台,装机容量达到1.13亿千瓦,核电总体规模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3] - 中国在建核电机组共28台,总装机容量3365万千瓦,连续18年保持世界第一 [3] - 中国商运核电机组达58台,总装机容量6096万千瓦 [3] - 公司具备同时建造40余台机组的能力,年设备制造能力超10台套,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3] 核电技术突破与项目进展 - 通过"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形成"华龙一号""国和一号"自主品牌,建成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示范工程 [4] - "玲龙一号"小堆预计2026年投产,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聚变装置研发持续突破 [4] - 国务院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共计10台新机组 [3] - 2023年8月国务院曾一次性核准5个核电项目共11台核电机组 [3] 全球核能发展趋势 - 全球在运核电机组达417台,年发电量2.8万亿度,占全球总发电量9% [5] - 全球在建机组65台,规模为1990年以来最高水平 [5] - 22国发起《三倍核能宣言》,预计2050年全球核能突破11亿千瓦 [5] - 美国计划2030年启动先进核能商业化部署,2050年建成2亿千瓦核电 [5] - 俄罗斯计划2035年新投运12台机组,2045年建成29台机组 [5] - 法国将新建6-14座反应堆,英国计划2050年核电容量增加两倍 [6]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发展 - 国际原子能机构建议发展中国家研发使用SMR技术 [6] - 微型反应堆发电功率为1兆瓦到10兆瓦,适用于偏远地区、岛屿社区等场景 [7] - 北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群岛均有SMR部署机会 [8] - 俄罗斯开发RITM系列小型浮动堆、陆上小堆,美国着力发展先进小型反应堆技术 [6] 核聚变技术进展 - "中国环流三号""东方超环""洪荒70"等聚变装置不断取得实验突破 [9]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取得新进展,中方起到深度推动作用 [9]
人类终极能源,又在A股突破
格隆汇APP· 2025-03-27 18:43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近期在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精密工程等领域取得突破,商业化曙光初现[4] - 磁场约束技术是目前最接近实现聚变能应用的途径,托卡马克装置是主要实现形式[4] - 中国EAST装置在2025年1月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燃烧"的世界纪录,2月被法国以1337秒打破[6] - 国际认可的聚变能源发展节点包括能量平衡、氚自持、可利用率、耐辐照能力4个指标,部分国家将2050年定为建成示范型反应堆的关键时间节点[6][7] 商业化进程与投资 - 截至2024年,聚变能产业已吸引73亿美元投资,全球私营核聚变公司融资额达71.2亿美元,相比2023年增长15%[9][10] - 自2021年以来,私营核聚变公司数量从23家激增至2025年的近50家,超半数公司预期2035年前可实现并网发电[10] -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投资3.75亿美元给Helion Energy,该公司声称将在2028年建成世界首座核聚变发电厂[10] - 中国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重点未来产业,提出"超前布局、梯次培育",国资加速进入核聚变赛道[10][11] 中国核聚变发展现状 - 中国聚变研究已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目前处于工程验证阶段[13] -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项目总体进度已达70%,BEST装置已开始招标[15] - 中国商业核聚变公司包括星环聚能、能量奇点、聚变新能等,形成多元化技术路线竞争格局[15][17] - 国内核聚变产业链初步形成,覆盖上游原材料、中游超导磁体和下游电站运营[17][19][20] 产业链与市场机会 -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可将托卡马克体积和成本压缩至1/40,国内布局公司包括西部超导、联创光电等[20] - 第一壁相关结构企业涉及东方电气、国光电器等,偏滤器相关企业包括安泰科技、国光电气等[21] - 预计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达4965.5亿美元,2024-2030年CAGR约7.4%[21] - 磁体系统、真空系统、第一壁相关结构在反应堆系统价值量中占比最高,分别达37%、13%、11%[23] 市场反应 - 3月25日可控核聚变板块大爆发,指数一度涨超7%,掀起涨停潮[1] - 多只相关个股表现强劲,如兰石重装涨停10.07%,海陆重工涨停10.06%,弘讯科技涨停10.02%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