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
搜索文档
突发特讯!中国通告全球,成功制备人造太阳关键材料,引发高度关注
搜狐财经· 2025-10-29 12:36
技术突破核心 - 中国成功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核心材料——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 [1] - 哈氏合金C276是镍基合金,拥有超乎寻常的耐腐蚀性能,是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不可或缺的核心结构材料,能抵御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环境 [3] -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血管系统”,吨级量产有望大幅降低超导带材生产成本,解决聚变装置大型化的“卡脖子”难题 [5] 战略意义与影响 - 此次突破意味着中国在终极能源赛道上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 [1] - 实现哈氏合金自主量产将重塑全球能源技术竞争格局,该技术此前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 [5] - 突破是能源自主的里程碑,核聚变商业化将帮助中国彻底解决对油气资源的依赖,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占据制高点 [9] - 哈氏合金也是航空航天、舰船动力等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材料,实现自主量产有助于在高温合金领域摆脱外部制约,筑牢高端制造和国防安全基础 [9] 成功因素与产业基础 - 中国对核聚变领域的投入具有战略定力,从2006年加入ITER计划到建设EAST装置,持续近20年 [7] -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基础研发到西部超导等企业的工程转化,成功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全链条 [8] - 中国在高温合金、超导材料领域培养了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8] - 中国拥有的全产业链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攻关模式,相比受产业空心化影响的欧美和资源有限的日韩,展现出巨大战略价值 [8] 行业前景与挑战 - 从材料突破到“人造太阳”并网发电仍面临巨大挑战,如聚变点火时间、能量增益系数Q值等关键指标尚未达标,商用堆建设成本仍是天文数字 [9] - 基础材料的突破是技术革命的先声,此次迈出的是从0到1最艰难也最关键的一步 [9] - 在化石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问题严峻的背景下,核聚变关系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10]
【新华社】我国科研人员实现“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制备
新华社· 2025-10-29 09:21
技术突破 - 成功利用纯净化制备技术实现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的工业化生产 [1] - 攻克基带加工关键技术难题 轧制出厚度仅0.046毫米 宽度12毫米 长度超2000米的超长超薄金属基带 [1] - 基带表面粗糙度小于20纳米 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1] 材料性能 - 成功熔炼出超纯哈氏合金 材料纯净度各项指标达到进口材料水平 [1] - 材料个别纯净度指标优于进口材料 [1] 产业应用与验证 - 批量化制备的金属基带已在相关企业开展验证工作 [2] - 成功完成近千米高温超导带材的规模化制备 [2] 商业合作 - 已与相关企业达成20吨金属基带供货的框架合作协议 [2] - 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 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 [2] 行业意义 - 新成果为制备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的自主保障 [1] -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可控核聚变中"超级磁体"的核心材料 [1] - 此前哈氏合金依赖进口 价格昂贵且供货时间难以保证 [1]
每日复盘-20251028
国元证券· 2025-10-28 22:44
市场整体表现 - 市场震荡回调,上证指数下跌0.22%至3988.22点,深证成指下跌0.44%至13430.10点,创业板指下跌0.15%至3229.58点[2][7][15] - 市场成交额21653.07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减少1912.80亿元[2][15] - 个股跌多涨少,2362只上涨,2908只下跌[2][15] 市场风格与行业表现 - 风格表现排序:成长>稳定>金融>消费>周期;大盘价值>大盘成长>小盘成长>小盘价值>中盘成长>中盘价值[2][20] - 行业表现分化,国防军工上涨1.23%,计算机上涨0.49%,有色金属下跌2.75%,钢铁下跌1.34%[2][20] - 概念板块中,海峡两岸上涨4.29%,兵装重组上涨3.22%,金属铅下跌1.70%[2][25]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净流出483.69亿元,其中超大单净流出287.04亿元,大单净流出196.65亿元,小单净流入503.16亿元[3][25] - 南向资金净流入22.58亿港元,沪市港股通流入18.12亿港元,深市港股通流入4.46亿港元[4][27] - 主要宽基ETF成交额普遍减少,如华夏上证50ETF成交额减少5.29亿元至25.14亿元[3][29] 全球市场表现 - 亚太主要股指普遍下跌,恒生指数下跌0.33%,日经225指数下跌0.58%,澳洲标普200指数下跌0.48%[4][32] - 美股三大指数上涨,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0.71%,标普500指数上涨1.23%,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1.86%[5][33] - 热门科技股普涨,特斯拉上涨4.31%,苹果上涨2.28%,英伟达上涨2.81%[5][33] 风险提示 - 报告基于客观数据分析,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6][37]
突发特讯!中国通告全球,成功制备“人造太阳”关键材料,引发高度关注
搜狐财经· 2025-10-28 18:4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成功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核心材料哈氏合金C276的吨级工业化制备 这是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重大突破 有望大幅降低超导带材成本 解决聚变装置大型化难题 并改写了全球能源技术博弈规则 [1][3] - 此次材料学突破是“人造太阳”征程中的关键一步 标志着中国在终极能源赛道上正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 [1] 技术突破与意义 - 哈氏合金C276是一种超耐腐蚀的镍基合金 能抵御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中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环境下的极端高温、强辐射和腐蚀性环境 是装置的核心结构材料 [3] -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磁约束核聚变的“血管系统” 哈氏合金基带的吨级量产意味着中国有望大幅降低超导带材成本 解决聚变装置大型化的“卡脖子”难题 [3] - 该材料技术此前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 中国的工业化突破直接改写了全球能源技术的博弈规则 [3] 成功因素分析 - 战略定力是中国破局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2006年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到独立建设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 对核聚变的投入跨越数届政府 持续近20年 [5] -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基础研发到西部超导等企业的工程转化 中国打通了“实验室—中试—工业化”的全链条 [5] - 中国在高温合金、超导材料等尖端领域已培育出全球最庞大的科研梯队 形成了强大的人才储备 [5] 战略影响 - 核聚变商业化将彻底解决油气依赖问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 若率先掌控聚变技术 意味着在百年能源格局中占据制高点 [7] - 哈氏合金亦是航空航天、舰船动力等高端装备的关键材料 实现自主量产后 中国在高温合金领域将摆脱外部限制 为高端制造与国防安全筑牢根基 [7]
我国科研人员实现“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制备
新华社· 2025-10-28 16:48
技术突破 - 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的工业化生产[1] - 公司攻克基带加工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制备出厚度仅0.046毫米宽度12毫米长度超2000米的超长超薄金属基带[3] - 制备的金属基带表面粗糙度小于20纳米并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3] 材料性能 - 公司成功熔炼的超纯哈氏合金纯净度各项指标达到进口材料水平个别指标优于进口材料[1] - 该成果为制备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的自主保障[1] 产业应用 -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可控核聚变中"超级磁体"的核心材料用于制造约束上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的强大磁场[1] - 用于超导带材生产的金属基带主要采用哈氏合金制造此前中国该合金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供货时间难保证[1] - 公司批量化制备的金属基带已在相关企业完成验证并成功完成近千米高温超导带材的规模化制备[3] 商业合作 - 公司已与相关企业达成20吨金属基带供货的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3]
10.28犀牛财经早报:科创板科创成长层3家未盈利企业上市 “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实现国产工业化制备
犀牛财经· 2025-10-28 09:59
券商行业与资本市场动态 - 多家上市券商2025年三季报密集发布,头部券商业绩稳定,中小券商增速亮眼,A股市场交投活跃及两融规模提升为业务带来利好[1] - 券商板块有望迎来配置新机遇,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政策、资金、业绩和估值等多重因素[1] - 科创板科创成长层新增3家未盈利企业上市,使该层公司总数达到3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达592家[1] - 今年以来科创板上市11家企业,IPO融资额169.5亿元,同比增长54%[1] - 美股三大指数均续创新高,纳指涨1.86%,标普500指数涨1.23%,道指涨0.71%,科技股领涨[9] 大宗商品与期货市场 - 金属铜期货市场资金持续流入,沉淀资金规模达487.58亿元,成为仅次于黄金的第二大商品期货品种[1] - 上海铜期货主力合约价格站上88300元/吨,伦敦LME铜报价突破1.1万美元/吨,双双逼近历史高点[1] - 国际机构预测3年内铜将再次转为供应短缺,市场看涨情绪处于高位[1] - 伦铜涨1.2%,收创历史新高,首次收于1.1万美元上方[10] - 避险需求减弱致黄金大跌破4000美元,较上周五收盘价跌3.2%[10] 前沿科技与材料突破 - 研究团队突破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技术瓶颈,实现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有望打破国外垄断[2] - 存储龙头三星电子或针对12层HBM3E推出30%的降价策略,以试图抢占市场[2] - 科学家利用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实现量子信号与经典数据共纤传输距离达120公里,创下新纪录[2] - 研究团队将食用真菌转化为忆阻器,这项绿色技术有望成为未来计算技术的替代方案,用于处理和存储信息[2] 公司重大事项与股权变动 - 文远知行在港上市拟发行8800万股股份,最高定价不超过每股35港元,预计11月6日开始交易[4] - 易华录公开挂牌转让Infologic公司60%股权,交易价格832.95万元人民币,交易完成后不再持有该公司股份[5] - 贵州茅台董事长张德芹因工作调整辞职,贵州省人民政府推荐陈华为新任董事、董事长人选[6] - 前瑞银明星交易员Tom Hayes起诉瑞银,指控其成为替罪羊,并索赔至少4亿美元[3] 上市公司季度业绩 - 东方雨虹202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2.45亿元,同比下降26.58%,前三季度净利润8.10亿元,同比下降36.61%[6] - 东阳光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9.06亿元,同比增长189.8%,业绩增长主因包括制冷剂产品价格上升及新并表子公司贡献[7] - 信立泰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5.81亿元,同比增长13.93%,业绩增长得益于新产品营收增速提升[7][8] - 爱尔眼科202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10.64亿元,同比下降24.12%,前三季度净利润31.15亿元,同比下降9.76%[8] - 新华网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30.56%[8] - 华勤技术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0.99亿元,同比增长51.17%,业绩增长主要系业务规模扩大所致[9] 其他行业监管与市场信息 - 国家卫健委提醒公众不要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来源不明的药品,应选择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或零售企业[3][4] - 加密货币大涨,但纽约尾盘涨幅收窄,以太坊24小时一度涨4.7%[10]
“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能源报· 2025-10-28 09:15
技术突破 - 成功实现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突破了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金属基带的技术瓶颈[1] - 攻克基带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将合金轧制成厚度仅0.046毫米(约为头发丝直径的一半)、宽度12毫米、长度超2000米的超长超薄金属基带[4] - 材料在液氮温度下抗拉强度大于1900MPa,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可承受190吨的重量,经900摄氏度高温加热5分钟后抗拉强度仍保持在1200MPa以上[4] 材料性能 - 超纯合金中碳、锰、硫、磷、氧、氮元素含量均低于进口同类材料,材料纯净度各项指标均达进口水平,个别指标优于进口材料[3] - 基带表面粗糙度小于20纳米,光洁如镜,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4] 行业意义 - 金属基带作为缓冲层和超导层生长的衬底,为超导带材提供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变形能力,是整个超导结构稳定成型的基础[3] -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被视为可控核聚变中“超级磁体”的核心材料,是制造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强大磁场的关键[3] - 该技术实现前,用于制备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金属基带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供货时间难以保证[3]
“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实现国产工业化制备
央视新闻· 2025-10-28 08:02
技术突破核心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突破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金属基带技术瓶颈,成功实现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1] - 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炼出的超纯合金中碳、锰、硫、磷、氧、氮元素含量均低于进口同类材料,材料纯净度指标达到或优于进口材料水平[1] 产品性能参数 - 成功将C276合金轧制成厚度仅0.046毫米(约为头发丝直径的一半)、宽度12毫米、长度超2000米的超长超薄金属基带,基带表面粗糙度小于20纳米[2] - 材料在液氮温度下的抗拉强度大于1900MPa,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可承受190吨的重量[2] - 材料经过900摄氏度高温持续加热5分钟并冷却至室温后,其抗拉强度仍保持在1200MPa以上,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2] 行业背景与意义 -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被视为可控核聚变中“超级磁体”的核心材料,是制造能够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强大磁场的关键[1] - 金属基带作为缓冲层和超导层生长的衬底,为超导带材提供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变形能力,是整个超导结构稳定成型的基础[1] - 此前用于制备该带材的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供货时间难以保证[1]
聚变能技术从科研向工程实践和应用迈进,“人造太阳”加速商业化意味着什么?
人民日报· 2025-10-22 13:26
聚变能商业化趋势与政策支持 - 聚变能技术正从科学研究加速迈向工程实践和商业应用 [1] - 中国将可控核聚变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方向,前瞻部署聚变能等未来能源科技创新 [1] - 全球近40个国家推进聚变计划,私人投资总额已突破100亿美元 [5] 中国聚变科研装置进展 -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双亿度"等离子体运行 [2] - "中国环流三号"建成工程性液态金属和氦气工质热工研究台架,为聚变堆工程化应用奠定关键实验基础 [2]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3] - "东方超环"包含超过200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并孵化出等离子体焊接设备等产业化成果 [3]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夸父启明"(BEST)完成主机杜瓦底座落位安装,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3]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的偏滤器原型部件通过验收,为商用堆研发提供关键技术验证 [3] 民营企业与先进技术探索 - 新奥集团"玄龙-50U"球形环装置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氢-硼燃料实现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的装置,验证了满负荷磁体性能 [4] - 初创公司能量奇点研发的高温超导磁体"经天磁体"实现21.7特斯拉峰值磁场强度 [4] - 这些装置共同织就中国聚变研究"多点突破、协同推进"的立体网络 [4] 商业化路径与目标规划 - 聚变能商业化需经历原理探索、规模实验、燃烧实验、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六个阶段,中国目前正处于"燃烧实验"阶段 [6] - 计划在2027年底将"中国环流三号"等离子体三乘积提升2-3倍、温度突破1.5亿摄氏度 [6] - 目标在2027年开启聚变能燃烧实验,2030年左右具备中国首个工程实验堆的研发设计能力,2035年左右建成工程实验堆,2045年左右建成商用示范堆 [7] 产业生态构建与国际合作 - 中国通过《原子能法》等多项政策明确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8][9] - 安徽合肥依托"东方超环"打造聚变能源产业集群,形成百亿元级产业规模 [8] - 作为ITER计划关键合作伙伴,中国高质量完成18个关键部件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任务 [9] - 中国与50多个国家的140余家核聚变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并发布聚变能领域首个ISO国际标准 [9] - 中核集团牵头组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扩容至38家,启动"聚变堆超导磁体产业化"等重点项目 [9]
“人造太阳”加速商业化意味着什么
人民日报· 2025-10-20 15:48
聚变能技术发展现状 - 聚变能技术正从科学研究向工程实践和商业应用加速迈进 [2] - 中国将可控核聚变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方向,前瞻部署聚变能等未来能源科技创新 [2] - 我国聚变装置矩阵持续扩容,形成覆盖不同技术路线、衔接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元支撑格局,为工程化、产业化突破筑牢硬件基础 [3] 主要科研装置与突破 -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 [3] - “中国环流三号”已建成用于聚变能量导出研究的工程性液态金属和氦气工质热工研究台架,为未来聚变堆的工程化应用奠定关键实验基础 [3]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4] - “东方超环”包含超过200多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并孵化出等离子体焊接设备、微波污水处理装置等产业化成果 [4]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夸父启明”(BEST)完成主机杜瓦底座落位安装,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4]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自主设计的偏滤器原型部件通过验收,该部件是国际尺寸最大、热负荷最高的同类部件 [4] - 新奥集团“玄龙-50U”球形环装置实现重要突破,是全球首个采用氢-硼燃料实现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的装置 [5] - 初创公司能量奇点研发的高温超导磁体“经天磁体”成功实现21.7特斯拉峰值磁场强度 [5] 商业化进程与全球趋势 -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全球近40个国家推进聚变计划,处于运行、在建或规划中的聚变装置超160座,私人投资总额已突破100亿美元 [6] - 意大利政府目标在2030年实现首个等离子体;美国能源部宣布6个新的“聚变创新研究引擎”合作项目,提供1.07亿美元资金;德国发起“聚变2040”计划,2028年前拟投入3.7亿欧元 [6] - 实现聚变能商业化运用需经历6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燃烧实验”阶段,已具备开展相关实验的等离子体参数条件 [6] - 2027年底,“中国环流三号”计划将等离子体三乘积提升2-3倍、温度突破1.5亿摄氏度,开展高性能等离子体实验 [6] - 计划在2027年开启聚变能燃烧实验,2030年左右具备中国首个工程实验堆的研发设计能力,2035年左右建成中国首个工程实验堆,2045年左右建成我国首个商用示范堆 [7] 政策支持与生态体系建设 - 中国自2021年起连续发布政策文件支持可控核聚变研发,包括《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8] - 2025年9月,原子能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8] - 安徽合肥依托“东方超环”打造聚变能源产业集群,形成百亿元级产业规模;四川聚变科创城致力建设可控核聚变全球性技术研发高地和产业发展集群 [8] - 我国作为ITER计划关键合作伙伴,高质量完成18个关键部件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任务,并与50多个国家的140余家核聚变科研机构建立合作 [9] - 2025年7月,中核集团牵头组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扩容至38家,已启动“聚变堆超导磁体产业化”等重点项目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