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超环(EAST)

搜索文档
全球聚变行业爆发式增长,多家A股公司宣布入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17:2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由中核集团牵头 多家能源巨头和产业资本战略入股 注册资本增资超114亿元 成为推进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 [2] - 公司股东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及四川聚变 认购价格为1.0019元/注册资本 [1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资产总额53.69亿元 所有者权益53.67亿元 上半年无营业收入 净利润亏损4325.89万元 [12] 全球聚变行业投资与技术进展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66亿美元 较2021年增长414% 接近百亿美元规模 [4] - 磁约束聚变是主流技术路线 占比49% 氘氚燃料方案占比68% 氢硼方案次之 [4]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组件制造完成 谷歌母公司Alphabet购买CFS公司200兆瓦聚变电力 美国Helion Energy启动首座聚变发电厂建设 [7] 中国核聚变技术突破 - 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高温下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 刷新稳态运行时长纪录 [5]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原子核1.17亿℃ 电子1.6亿℃) 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 [5] - 合肥BEST紧凑型聚变装置提前两个月进入总装 计划2027年建成并演示发电 [5] - 新奥"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跻身国际球形环先进行列 [6] 商业化时间表与资本布局 - 35家聚变公司预计2030-2035年运营商业示范电站 28家公司计划同期实现并网 [8]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测2030年前实现中国首盏"核聚变灯"点亮 [7] - 聚变新能(安徽)获增资扩股至145亿元 股东包括皖能电力、蔚来汽车等 [13] 产业链与供应链发展 - 安泰科技、西部超导、许继电气等A股公司进入核聚变供应链 安泰科技已交付EAST、ITER等项目并中标新合同 [15] - 广大特材批量供应核聚变超导线圈铠甲材料 中标BEST线盒机加工项目 [15] - AI与高温超导技术推动聚变产业化加速 预计全球每年新增2-3个聚变装置 [16]
中国聚变公司成立,“人造太阳”要来了
36氪· 2025-08-05 07:16
全球核聚变产业竞争格局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七大国企注资114.92亿元,注册资本达150亿元,标志着中国商业化进程加速[1][23] - 美国通过私营企业主导发展,CFS融资超20亿美元,Helion Energy实现1亿℃等离子体加热[18][19] - 日本修订《聚变能源创新战略》目标2030年商业化发电,德国计划2028年前投入超10亿欧元[3] - 韩国KSTAR实现1亿℃等离子体维持48秒,法国WEST保持5000万℃1337秒[17]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前景 - 中国EAST装置创1亿℃运行1066秒纪录,HL-3实现百万安培亿度H模[20] - 日本JT-60SA首次实现能量净增益,美国NIF装置2022年完成争议性点火[16][19] - 5克聚变燃料可满足三口之家133年用电需求,海水氘储量可供人类使用1500亿年[6][8] - 民营领域中国瀚海聚能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新奥集团累计投入40亿元研发氢硼聚变[22] 中国战略布局特点 - 采用"央企+产业资本+区域龙头"混合模式,整合中核集团、浙能电力等全产业链资源[23] - 上海闵行区集聚近200家核能企业,提供国际化产业生态;四川中核研究院提供HL-3核心技术[25][27] - CFETR实验堆计划2035年建成,规模超越ITER,合肥夸父装置将于年底竣工[22] - 中国聚变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中科院预测商业化时间从50年缩短至20年内[22][29] 产业影响与未来场景 - 聚变能源将颠覆石油美元体系,重塑全球金融秩序[11] - 近乎零成本的电力将推动制造业成本下降90%以上,垂直农业突破耕地限制[9] - 海水淡化技术因电力成本降低而普及,AI大模型训练能耗瓶颈得以解决[11] - OpenAI创始人个人投资3.75亿美元,反映科技巨头对能源变革的迫切需求[11]
从“跟跑者”到“造风者”,聚变人的破局之战
环球网· 2025-06-19 15:06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离子和电子温度的"双亿度"突破,东方超环(EAST)实现"亿度千秒"运行刷新托卡马克装置世界纪录 [1] - 新奥"玄龙-50U"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氢硼百万安培放电的球形环装置,并创造秒级1.2T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世界纪录 [1][7] - 中国在磁约束聚变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EAST和HL-3实现超过1亿度等离子体粒子温度、百万千安等离子体电流和千秒级等离子体放电 [14] 新奥聚变研发策略 - 采用"每半年一次工程迭代"方式,在装置运行中持续优化,模块化可替换架构使"玄龙-50U"升级仅耗时2.5个月,远超国际同行1-2年周期 [9] - 建立三重保障机制:关键部件极限测试预判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动态管控、并行研发机制压缩周期 [9] - 团队从2017年不足10人发展为近300人,具备中大装置自主设计建造能力 [13] 氢硼聚变技术路线 - 氢硼聚变技术路线展现天然安全优势:全程无中子辐射、清洁无污染,规避裂变反应的高放射性材料和乏燃料处理难题 [13] - 团队预判乐观情况下2027-2030年有望实现聚变能输出,氢硼聚变路线若在2035年前取得关键突破,商业化进程或可提前10-20年 [15] - 氢硼聚变需攻克10T以上磁场强度、10MW/m²以上热负荷材料、数十兆瓦等离子体加热系统等超高参数 [13] 工程创新与团队管理 - 建立"需求翻译机制",将抽象物理理论需求转化为可执行工程方案,以最小工程代价达成高价值目标 [6] - 团队管理三大心得:自驱导向、包容"试错"、能力筑基,鼓励主动补位和研发成果共享 [14] - 从核电裂变到聚变工程,系统性开发经验、事故风险分析方法和系统思维能力成为研发"底气" [13] 国际竞争与商业化前景 - "玄龙-50U"实现秒量级1.2特斯拉中心磁场强度,超越美国NSTX和英国MAST现有水平 [10] - 聚变技术在能源、国防等战略领域的无碳基荷电力应用,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15] - 全球聚变能源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工程效率的颠覆性突破和系统整合的创新智慧成为决胜关键 [15]
行业观察 | 终极能源曙光显现,全球核聚变竞争提速
搜狐财经· 2025-05-29 18:46
核聚变行业趋势 - 核聚变研发窗口期从"永远50年"缩短至"10-20年",中美欧成为主要竞争方 [2] - 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催生绿色能源投资热潮,聚变技术成为科技公司新投资焦点 [2] - 全球聚变装置总数达166个(102个投运/16个在建/48个规划),美国以48个装置领先,中国与俄罗斯并列第三(各14个) [6][7] 中美投资格局 - 美国聚变公司累计融资超56亿美元,中国达25亿美元(截至2024年10月),2024年全球聚变融资额近30亿美元 [4] - 美国Helion Energy完成4.25亿美元F轮融资(总融资超10亿美元),中国聚变新能公司启动145亿元BEST装置建设 [4] - 私营资本占比显著提升:投运项目中占10.8%,在建项目占25%,规划项目达75% [7] 中国研发进展 - 三大主力阵营:中科院等离子所(EAST装置)、中核西南物理研究院(环流3号)、新奥集团(玄龙-50U) [3][8] - 2025年关键技术突破:EAST实现1亿度1000秒燃烧,环流3号达双亿度(核温1.17亿/电子1.6亿),玄龙-50U实现兆安级氢硼放电 [13][14] - 新奥累计投入超40亿元研发氢硼聚变,下一代和龙-2号计划投资60亿元 [9][22] 技术路线对比 - 主流路线:氘氚托卡马克(ITER项目采用),中国国家队聚焦此方向 [17][20] - 替代路线:新奥选择氢硼球形托卡马克,燃料成本仅6-8分/度且无中子辐射,但需10亿度高温 [20][21] - 美国TAE采用直线型FRC装置实现氢硼聚变,Helion Energy押注氘氦直接发电技术 [23][29] 商业化前景 - 传统时间表:实验堆(2030s)-示范堆(2040s)-商用堆(2050s) [26] - 初创公司加速:Helion目标2028年发电,新奥预计10-20年内突破 [29][33] - 中国产业链优势:主装置和加热装置全国产化,特殊诊断设备逐步替代进口 [30][31] 企业动态 - 新奥组建300人国际团队,核心专家包括彭元凯(球形环发明人)、石跃江(多国装置诊断系统开发者) [32] - 初创公司融资活跃:星环聚能(红杉/顺为投资)、能量奇点(蔚来/米哈游投资)、瀚海聚能(轻舟/华映投资) [12] - 美国CFS融资超20亿美元(比尔·盖茨/谷歌投资),TAE融资达12亿美元(雪佛龙/住友支持) [12][23]
可控核聚变板块热度飙升,最正宗标的都有哪些?
2025-05-28 23:1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可控核聚变行业 - **公司**:美国 Helion Energy、美国 CFS 公司、联合通讯、合锻智能、国光电器、峰璟股份、西部超导、新风光、四创电子、纽威股份、四维新材、卫安智能、联创光电、永鼎股份、上海托卡马克公司、Edaran、赫利昂公司、日本藤仓公司、曹导材料公司、英国 Tokamak Energy 公司、中国聚变能公司、中国金属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行业热度飙升原因**:人工智能发展带来巨大电力需求,如 OpenAI 对 GPT - 3 训练需 1287 兆瓦电力;美国 Helion Energy 与微软签订聚变供电协议,预计 2028 年提供 5 万千瓦聚变能 [3] 2. **产业链高价值方向**:上游超导材料(高温、低温),中游核心设备(主机辅助、电力、磁体系统),下游商业运营(中国广核、华能、国家电投) [1][7][8] 3. **中国加速研究原因**:核聚变是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需稳定高密度能源,现有能源模式无法满足,核聚变可解决瓶颈;美国等也在积极研究,但受低温超导材料限制未实现稳态发电 [11][12] 4. **全球公司进展**:美国 CFS 公司用高温超导磁体缩小托卡马克装置体积,获投资,预计 2026 年底成型并可能上市 [13] 5. **技术路径及优势**:磁约束路径常见,托卡马克装置广泛应用,但传统因低温超导材料难稳态发电,高温超导材料提供新方案;混合堆结合等离子体反应和裂变技术,解决产氚问题 [14][16] 6. **未来进展预期**:2025 - 2026 年有类似 Edaran 路径公司上市;赫利昂公司 2028 年推出 50 万兆瓦级别发电装置;2030 年左右有望全面实现大规模商用化 [26] 7. **商业化挑战**:磁场强度不足和材料耐高温问题,实现商业发电需 QQ 值大于 30,ITER 因低温材料只能作实验堆 [28][29] 8. **高温超导磁体重要性**:能产生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实现稳定核聚变反应,美国研究表明 30 年内有望商业化发电 [31] 9. **投资者态度**:对聚变能项目乐观,认为市场潜力大,如 Peter·蒂尔等预计 2030 年 COSET 项目有类似估值,上市估值或达 180 亿美金 [35] 10. **中国竞争力**:有强大工程实验能力和举国体制优势,投入 25 亿人民币用于人工智能与核聚变研究专项资金,利用人工智能模型加速等离子反应实验 [41][42] 11. **技术路线及前景**:托卡马克是主流路线,更具商业化潜力;激光惯性约束路径实际应用价值有限 [48][50] 12. **混合堆优势**:能处理乏燃料,减少环境污染,有效利用贫铀资源;设计复杂,成功后有显著商业价值 [49] 13. **关键指标重要性**:聚变堆设计关键指标 Q 值大于 30 才能产业化,低于 5 仅具实验意义,无法稳定发电和有经济性 [55] 14. **融资重要性**:大型核聚变装置需巨额资金,如一个堆约 200 亿人民币启动,充足资金确保设备采购、安装及持续研发测试 [6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美国原子能法修订影响**:2023 - 2024 年修订,将聚变视为物理实验,不需审批或备案,混合堆涉及核材料需许可证,2024 年 12 月马萨诸塞州向 SEA FORCE 公司颁发许可证推进混合堆项目 [17] 2. **全球高温超导带材现状**:能标准量产规模化的企业有限,仅曹导材料公司和日本藤仓公司具备能力,其他企业尚在攻关 [24] 3. **核聚变装置发展路径**:包括实验堆、工程堆和商业堆三个阶段,需不断改进技术路径实现过渡 [25] 4. **国内显著进展**:上海托卡马克公司被邀请上市;江西星火一号为混合堆;中国巨变核能公司增资扩股,预计选高温堆技术路径 [27] 5. **ITER 项目困难**:成员国退出、材料更换致设计重改、长期拖延,使用低温材料,未来 30 年难实现商业化目标 [32][33] 6. **聚变能实现关键**:依赖高温超导材料和强磁场,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能产生 20 个特斯拉磁场强度,CAFOM 技术路径需先解决 18 个高温超导磁体问题 [34] 7. **中国战略布局**:采取多元化并行发展策略,整合国家、混合所有制和民营企业力量;多层次战略布局,成立专门公司,吸引大型企业投资,通过高温超导磁体技术进入工程堆建设 [47][68] 8. **高温超导磁体优势**:稳定性和量产能力是关键,提高装置效率,减少冷却需求,降低运行成本,中国计划用于构建工程堆和商业堆 [69] 9. **超导技术应用**:联创光电超导技术应用于核聚变、超导长晶、铝材加工等,节省电力 80% - 90%,还探索磁悬浮列车及铁轨应用 [65] 10. **CFETR 项目优势**:获 18 亿美元大额投资,有充足融资支持;专注高温超导磁体技术,有助于实现商业化发电目标 [66] 11. **投资风险与机会**:投资者预测年份需谨慎,但高温超导突破带来信心,可预期 30 年左右商业化发电,可根据中美情况调研分析把握投资机会 [87]
中国科学家:预计5年内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
新华网· 2025-04-27 10:41
核聚变技术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计最迟到2030年将实现"核聚变灯"在中国点亮[1] - 核聚变反应通过轻原子核结合释放巨大能量 一杯海水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2] - 东方超环(EAST)是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2024年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运行纪录[2] - 合肥正在建设BEST装置 计划2027年建成并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2] 核聚变技术优势 - 核聚变发电具有燃料无限(氘取自海水)、零碳排放(产物仅为氦气和中子)、固有安全性(无堆芯熔毁风险)三大优势[2] - 聚变能可灵活调峰 未来能源结构将形成"小部分可再生能源+大部分聚变能"格局[2] 行业活动与商业化进展 - "好望角科学沙龙"聚集70多位专家学者及投资人 探讨核能科研到商业化的路径[3] - 国际社会将聚变电视为破解能源困境的关键 各国加速推动其商业化进程[3] - 聚变技术外溢效应显著 超导/加热/诊断等技术已实现"沿途下蛋"的经济效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