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治理
搜索文档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表示:积极发挥大国引领作用 务实开展全球金融治理与合作
上海证券报· 2025-09-17 02:32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方向 - 推动新一轮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以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和负面影响 [1] - 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朝少数几个主权货币并存、相互竞争和制衡的格局演进 [1] - 主权货币国需承担相应责任并强化国内财政纪律和金融监管 [1]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发展 -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向更加高效、安全、包容、多元的方向持续发展 [1] - 中国已初步建成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1] - 亚洲等地区通过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大幅提高零售支付生态互操作性 [2] - 新兴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加速应用 [2]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完善 - 新兴市场本币互换合作稳步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3] - 中国全面落实《巴塞尔协议III》并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3] -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 存款保险制度覆盖99%以上存款人 [3] - 资管新规全面实施使影子银行风险大幅压降 [3] - 需构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的多元高效全球金融安全网 [3]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改革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占比未能反映成员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 [3] - 需尽快推动份额占比调整以提升组织合法性和代表性 [4] - 国际金融组织应强化经济金融监督职能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4] - 需加强对各国政策引导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 [4]
《求是》杂志发表潘功胜的重要文章《坚定践行全球治理倡议 持续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完善》|国际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16 17:28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 - 国际主导货币更替反映国家竞争力迭代,17世纪荷兰盾、18世纪末英镑、二战后美元成为主导货币[4] - 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包括利益冲突、风险溢出和地缘政治工具化[5] - 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欧元成为第二大国际货币,人民币稳居全球贸易融资前三、第三大支付货币和SDR权重第三[6] - 超主权货币(如SDR)理论上可克服主权货币缺陷,但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和市场流动性限制[7] 跨境支付体系发展 - 传统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和地缘政治工具化问题[9] - 跨境支付向多元化发展,本币结算普及,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已建成[10]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亚洲地区通过二维码互联提高零售支付便利性[10] - 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缩短支付链条[10]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2008年后全球金融安全网完善,IMF强化危机救助,区域机制如亚洲清迈倡议提供支撑[12] - 中国全面落实《巴塞尔协议III》,系统重要性银行损失吸收能力达标,存款保险覆盖99%以上存款人[13] - 当前面临监管碎片化、数字金融监管不足和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等挑战[14]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国际金融组织份额和投票权未能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地位,需推进治理改革[16] - IMF份额占比调整是关键,需提升新兴市场话语权和代表性[17] - 国际组织应强化经济金融监督职能,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和金融稳定[17]
潘功胜在《求是》发文
财联社· 2025-09-16 14:08
全球治理倡议背景与核心理念 -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5年9月提出全球治理倡议 包含主权平等 国际法治 多边主义 以人为本 行动导向五大核心理念 [2] - 倡议针对全球治理赤字加剧问题 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2] - 全球金融治理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面临地缘冲突和逆全球化挑战 [2] 国际货币体系变革 - 国际主导货币更替反映国家竞争力迭代 17世纪荷兰盾 18世纪末英镑 二战后美元主导 [3] - 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 包括利益冲突 风险溢出和地缘政治工具化 [3] - 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 欧元成为第二大国际货币 人民币稳居全球贸易融资前三 全球支付第三和SDR权重第三 [4] - 超主权货币(如SDR)理论上更稳定 但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和市场流动性限制 [6] - 需优化SDR发行机制 扩大使用范围并推动私营部门参与 [6] 跨境支付体系演进 - 传统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低 成本高和地缘政治武器化问题 [7] - 跨境支付向多元化发展 本币结算普及 新兴支付系统和区域性多边支付系统涌现 [8] - 中国已建成多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8]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亚洲地区通过二维码互联提高零售支付便利性 [8] - 区块链和央行数字货币等新技术缩短支付链条 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金融推动体系演进 [8]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2008年后全球金融安全网完善 包括IMF危机救助 区域基金(如亚洲清迈倡议)和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9] - 中国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9] - 监管规则强化 如《巴塞尔协议III》实施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 存款保险覆盖99%以上存款人 [10] - 当前挑战包括监管碎片化 数字金融监管不足(加密资产和气候风险)以及非银行中介机构监管薄弱 [11] - 非银行中介机构在全球融资中比重上升 但稳定性弱且杠杆水平高 [11]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主要国际金融组织份额和投票权未反映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地位 [12] - 个别成员国单边主义行为影响组织治理效率 [12] - IMF份额占比需调整以提升合法性和代表性 [13] - 国际金融组织应强化经济金融监督职能 引导支持全球化多边贸易体系 [13]
潘功胜:完善全球金融治理 需要各方加强对话与合作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7
国际货币体系 - 国际主导货币更替反映国际格局变化和国家竞争力迭代 具有全球公共品属性但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 [2] -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讨论更多来自地缘政治层面 主要围绕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和推动超主权货币两个方向 [2] - 特别提款权(SDR)成为国际主导货币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和市场深度不足问题 建议通过常态化发行和扩大使用范围提升其作用 [3] 跨境支付体系 -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问题凸显 全球推动体系向高效安全包容多元方向发展 [3] - 跨境支付呈现三大趋势:支付体系多元化发展 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新兴技术加速应用 [3] 全球金融稳定体系 - 国际金融危机后形成事前防范与事后救助相结合的多层次金融安全网 包括全球层面IMF危机救助能力增强 区域层面各类储备基金建立 双边层面货币互换机制完善 [4] - 中国人民银行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重要组成部分 [4] - 中国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Ⅲ 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 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全部达标 存款保险制度覆盖99%以上存款人 [4] - 当前监管框架存在碎片化问题 巴塞尔协议Ⅲ执行受政治因素影响出现摆动 数字金融和非银行机构监管仍然薄弱 [5] 国际金融组织治理 - 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份额和投票权未能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实际经济地位 需要推进治理改革提高代表性 [6] - IMF份额规模决定其危机救助能力 份额占比决定成员国投票权和融资规模 当前占比未能反映成员国经济相对地位 [7] - 尽快推动IMF份额占比调整是完善治理提升合法性的关键 [7]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沪“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1
货币政策与上海金融改革 - 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出台多项措施支持经济回升和金融市场稳定,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将持续评估完善 [1] - 在上海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高频汇集分析债券、货币、衍生品等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 [1] - 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推进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1] - 在上海设立个人征信机构提供多元化征信产品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1]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业务规则 [1] - 发展自贸离岸债遵循国际规则拓宽"走出去"企业和"一带一路"企业融资渠道 [1] 上海金融创新试点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实现优质企业与境外资金高效融通 [2] -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等试点 [2] - 推动上海首批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券 [2] - 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完善外汇市场产品序列便利汇率风险管理 [2] 全球金融治理 - 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向少数主权货币并存竞争格局演进,主权货币国需强化财政纪律和金融监管 [3] - 新兴支付基础设施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向高效安全包容多元方向发展 [3] - 国际金融组织应强化经济监督职能引导各国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 [3] -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 [3]
国际金融青年领袖特训营暨模拟IMF2025在京圆满落幕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30 11:04
"模拟IMF项目"项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发起设立的国际金融青年领袖人才训练营,项目从 设立之初便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认可,以及中国老一辈国际金融外交家的大力支持。该项目旨 在通过实践引导参训学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金融本领、拓宽国际视野,为中国和世界培养具备 专业素养、践行多边主义、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时代使命感的全球金融治理人才。 本届训练营中,来自28个国家的80位选手在层层筛选中脱颖而出,他们在顶级专家团的指导下,认真学 习了国际金融治理领域的历史沿革、核心议题、决策机制、发展趋势,以及金融外交官需要具备的关键 能力与素养。同时,在紧凑高效地模拟金融外交真实情景中,完成了精彩而又富有挑战的四场四分之一 赛事、两场半决赛和最后的决赛。训练营让同学们切身体验到,在国际规则、国家利益和多元文化等众 多因素交织博弈的复杂环境下,作为一个优秀的金融外交官,需要承担的职责与使命、压力与挑战,以 及成长与淬炼。另外,训练营还特别安排了对在京的国际经济组织总部或驻华代表处的参访调研,同学 们在与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相关专家的 深入交流与沟通中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实施八项政策举措 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5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政策举措 - 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 汇集并分析银行间债券 货币 衍生品 黄金 票据等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 服务金融机构和市场监管 [1] - 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 推进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1] - 设立个人征信机构 提供多元化差异化个人征信产品 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1]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 创新业务规则支持离岸贸易发展 [1] - 发展自贸离岸债 遵循"两头在外"原则和国际规则标准 拓宽"走出去"企业及"一带一路"企业融资渠道 [1]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 实现优质企业与境外资金高效融通 提升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1] -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 跨境贸易再融资 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等试点 [2] - 推动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 完善外汇市场产品序列 便利汇率风险管理 [2] 全球金融治理与货币体系改革 - 国际货币体系可能向少数主权货币并存 相互竞争制衡的格局演进 需强化主权货币国政策约束 [3] - 讨论超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 如IMF特别提款权(SDR) 但面临政治共识不足和市场流动性有限问题 [3] - 建议增加常态化SDR发行并扩大规模 提升其国际货币功能 [3] - 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 区块链等技术重塑传统支付体系 [3] - 需构建以IMF为核心的全球金融安全网 维护监管规则一致性和权威性 [4] - IMF份额占比需调整以反映成员国经济地位 这是完善治理的关键 [4]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中美全方位竞争下,产业链金融进一步赋能出海企业
凤凰网财经· 2025-06-28 17:07
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以"为开放的世界"为主题,旨在为中国企业搭建思想碰撞、资源对接、规则对话的高端平台,系统性破解出海难题 [1] -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探讨国际金融竞争环境和产业链金融赋能 [3] 出海企业竞争环境 - 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对美出口占比从2022年16.2%降至2024年14.7%,对欧盟出口占比从15.6%降至14.3% [4] - 2024年1-3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投资达356.8亿美元,同比增长5.4%,覆盖143个国家和地区的4023家企业 [4] - 中美竞争已演变为科技、资源、金融等全方位竞争,出海企业面临的主要竞争来自中美博弈 [4] 美国金融现状分析 - 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8.1%降至2024年Q3的9.96%,年贸易逆差超5000亿美元 [5] - 美国国债规模达36万亿美元,年利息超1万亿美元,依托美元霸权放量发行美元购买全球商品 [5] - 美国推出稳定币方案旨在扩张国债市场,推进全球金融市场美元化,加剧中美货币金融竞争 [6] 中国金融强国建设路径 - 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和金融市场架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8] - 推进金融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用数字化技术重构金融服务流程 [8] - 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避免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 [8] - 发展多边支付系统,防止支付工具政治化 [8] - 人民币已成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需拓宽其国际货币功能 [8] 产业链金融赋能出海企业 - 中国出海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变为获国家政策、技术创新、产业链全方位赋能 [10] - 金融机构服务升级:从简单信贷结算扩展至全产业链金融,包括并购贷款、上市融资、贸易金融等 [11] - 中国银行在64国设540家分支机构,为45个"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11][12]
践行多边主义 完善全球治理——亚投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观察
新华社· 2025-06-26 23:36
亚投行十年发展成果 - 截至2024年底累计为38个成员的300多个项目提供610亿美元融资,覆盖交通、能源、水资源、卫生等领域 [1] -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支持超5.1万公里,改善2200万人灌溉系统,新增213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量 [1] - 2024年批准84亿美元融资(同比增长47%),覆盖51个项目,实现营业收入11亿美元且自2022年起持续覆盖行政支出 [3] - 2016年以来发行20个币种债券融资超540亿美元,保持低成本融资优势 [3] 运营模式与治理特色 - 采用高标准国际治理结构,严格审计并坚持腐败零容忍,董事会决策注重战略性和有效性 [4] - 与多边开发银行联合融资131个项目(占总数300+项目的43.7%),建立100多项合作伙伴关系以降低重复投资风险 [5][5] - 成员数量从57个扩展至110个,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全球金融治理新模式 [4][5] 未来战略规划 - 2030年目标包括年融资额提升至170亿美元,跨国互联互通项目占比25%-30%,气候融资维持50%占比 [6] - 更新版《中期发展战略(2021-2030)》获董事会批准,重点扩大私营资本参与和创新金融工具应用 [6][8] - 计划强化本币融资、再融资及风险缓释工具,吸引私营资金并深化多边开发银行合作 [8] 中国参与与领导层更迭 - 中国作为倡建国累计实施高质量项目,向特别基金和贴息基金捐款,提供总部大楼等东道国保障 [8] - 本届年会选举邹加怡为新任行长,获埃塞俄比亚等理事国认可其十年内建立的灵活可信赖机制 [9] 标杆项目案例 -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获荷兰董事会成员高度评价,规范采购流程并促进区域经济(如荷兰花卉贸易) [4]
李强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开幕式并致辞
快讯· 2025-06-26 18:18
亚投行发展成就 - 亚投行成员从57个扩大到110个,规模显著扩大 [1] - 亚投行树立了专业务实的良好形象 [1] - 为各成员共同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1] - 为全球金融治理拓展了新模式 [1] - 为国际多边合作树立了新典范 [1] 亚投行未来发展方向 - 更大力度支持成员提升发展能力,提供高质量、低成本融资支持 [2] - 更大范围增进国际对话交流协作,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2] - 更好发挥新型多边平台功能,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2] - 强化多边决策规则,创新产品和服务 [2] 中国经济展望 - 中国经济面对外部冲击仍延续向好态势 [2] - 中国大市场扩容提质持续释放巨大红利 [2] - "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创造"转型 [2] - 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