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服务

搜索文档
苏垦农发夏粮稳产丰收 拟派发中期现金红利8268万元
证券日报网· 2025-08-20 21:45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5.88亿元 归母净利润2.13亿元 [1] - 拟每10股派现0.6元 合计派现8268万元 分红比例达净利润38.78% [1] 生产表现 - 夏粮总产13.51亿斤(67.55万吨) 在极端气候影响下仍超预期 [1] - 自有基地小麦亩产1163斤创历史第三高产 啤酒大麦亩产1279斤与油菜亩产584斤均创历史最高 [1] - 油菜高产示范区亩产755.36斤 创全国冬油菜高产纪录 [1] 技术应用与资源基础 - 通过无人机巡田和变量施肥技术实现亩均药肥使用量同比下降 [1] - 自主经营耕地95.5万亩 土地流转面积40.3万亩 [1] 农业社会化服务 - 在江苏省内建成16个县域全农服务中心 提供全流程闭环服务 [2] - 小麦季一体化服务覆盖面积超60万亩 收购量超22万吨 [2]
服务强农
经济日报· 2025-08-11 15:17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新阶段,以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重 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各类经营性服务主体为农、林、牧、渔各产 业发展所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 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 业经营体系。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 近年来,在政策护航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崛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 建立,成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与"定盘星"。 绘就农业新图景 6月中旬,记者走进山东省章丘区相公街道周家村时,夏收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村民高富霞戴着太 阳帽、背着手站在地头,望着大型联合收割机穿梭作业。"机器干活快,过两天种完地,我就去镇上找 活干。" 交谈中得知,高富霞照看的不只是自家田地。在村集体的组织下,周家村有60 ...
【高质量发展产业调研】服务强农
经济日报· 2025-08-11 08:08
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农业社会化服务被定位为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核心是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 2013年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022年强调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 - 政策持续推动发展 1983年"社会化服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2015年国务院提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2017年后专门政策出台 党的十九大将健全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内容[4] 行业发展规模与成效 -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数量从2017年22.7万个增长至2023年109.4万个 服务小农户数量从3600多万户增至9400多万户 服务面积从2.3亿亩次扩大到21.4亿亩次[5] - 服务领域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从大宗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 从种植业向养殖业推进 农机服务成绩显著 今年夏收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 跨区作业超20万台 单机日均收获面积80亩 效率比5年前提高30%以上[10] - 实践证明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举措[5] 服务模式创新与组织形式 - 各地探索单环节 多环节托管等服务模式 形成"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12] - 平台型企业模式和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模式涌现 前者为服务主体赋能 后者提供一站式服务[12] - 湖北随州众联合作社服务面积达七八万亩 其中约六成是单环节和多环节托管 四成是多环节托管[12] 服务主体构成与特点 - 服务主体呈百花齐放态势 包括农民合作社34.2万个服务小农户3900多万户 家庭农场和服务专业户57.4万个服务小农户2200多万户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7.8万个服务小农户900多万户 农业服务公司4.4万个服务小农户1600多万户[14] - 家庭农场 服务专业户和农民合作社等内生于农户的服务主体占总数的80%以上 是社会化服务主力军[15] - 2023年农业服务公司平均服务对象数量为439个(户) 平均营业收入达到120万元[15] 小农户服务现状与挑战 - 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 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 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 现有农户2.3亿户 户均经营规模7.8亩[17] - 服务小农户存在不平衡不匹配问题 小农户地块零散品种杂乱 难以规模化开展服务 山区农村每户地块在10块以上 平均每块地只有0.4亩至0.5亩[19] - 小农户对服务价格敏感信任度低 抗风险能力差 市场机制下经营性服务主体更倾向于服务规模经营主体[20]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应用 - 智能化应用重塑服务形态 广东粤农服数字平台集服务交易 主体经营管理 农资农机团购 金融保险对接等功能于一体[29] - 浙江要求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原则上要有数字农业 集中育苗 烘干加工 农技服务等6项以上服务功能[29] - 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应运用大数据做好供需对接 用好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农作物全生命周期管理[29] 金融服务与政策保障 - 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实施中央财政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政策 支持各类服务主体开展服务[30] - 中国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建成"黑龙江省农业金融服务平台" 贷款时间从几天缩短到线上几分钟[31] - 中农农服与7家金融机构协作开发风控模型 累计协助逾千农户获批惠农贷款超1亿元[31] 典型案例与成效数据 - 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公司在周家村托管600亩地[2] - 安徽黟县农事服务中心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水稻 亩产达830多公斤 以每斤高于市场6分钱价格回购 农户每亩多收入500多元[2] - 浙江德清先锋农机合作社服务粮食亩产达680公斤 累计为农民增加收入550多万元[6] - 广东天禾农资公司通过服务促进每亩减施农药850克 减施化肥10公斤 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180克 每年为农户节本增收超1.5亿元[7] - 湖北松滋豹子岭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主体+农户"模式 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3.5万元 较2018年增长超10倍[8]
河源和平聚力建设供销农场示范带破解农业发展难题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07 16:54
项目背景与核心模式 - 广东省和平县于去年8月入选省"社村"合作试点县,开启以供销网络嫁接农村土地资源的变革 [1] - 项目核心为创新构建"规模化流转复耕+社会化服务管理+市场化运营交易"协同机制,推动供销社技术渠道与农村土地劳动力深度融合 [1] - 主导产业确定为丝苗米和蔬果,旨在解决土地撂荒、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农民增收问题 [1] 土地整合与流转成效 - 汤湖村曾为河源市最大撂荒耕地村,自2003年起近1000亩耕地撂荒 [2] - 通过"社村"合作打破田埂阻力,2024年全县完成土地流转9224亩,将分散"小田"整合成260块连片"大田" [3] - 汤湖村因土地流转成效显著,获得和平社村公司发放的最高8万元流转奖励 [3] - 一年间全县盘活撂荒地7329亩,带动村集体增收超500万元 [1] 社会化服务与产业运营 - 2024年印发《和平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全程托管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打造"县镇村联合+全程化服务"全产业链经营服务体系 [4] - 种植过程实行严格标准化管理,以豇豆为例,从起垄行距到商品化处理包装均有标准,一级豆可直供胖东来、钱大妈等大型商超 [5] - 和平社村公司支付联动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已超500多万元,支付村民务工费超过100万元 [6] 经济效益与乡村发展 - 汤湖农场项目使村集体收益增加约31.8万元,预计今年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超百万元 [5][6] - 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农场务工获得收益,如汤湖村村民宋慧每日务工收入120元 [5] - 项目配套推进产业大道、温泉泉眼、法治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汤湖村2024年上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5][6] 未来规划与扩展 - 汤湖农场规划分三期建设,总面积约1000亩,一期106亩种蔬菜豇豆,二期569亩种水稻豇豆,三期325亩打造示范供销农场 [6] - 计划在全县试点镇村布局1000亩豇豆和1000亩玉米种植基地 [6]
地不“懒” 人更勤 ——一碗粮里看“四向”
河南日报· 2025-07-29 07:08
农业技术升级 - 新的农业技术、装备设施和种植管理模式正在改变传统人地关系,推动农业升级[1] - 高标准农田配备排水渠、灌溉设备和施肥罐,实现涝能排、旱能浇,提升种植效率[2] - 2000亩高标准农田采用平移式灌溉设备,3天即可完成全面浇水[3] - 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30%、节肥30%并提高产量[4][8] 高标准农田建设 - 河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78%[4] - 高标准农田每50亩配套一眼井,配备网格化排水系统[2] - 采用密植滴灌技术增加田间密度,通过精细水肥管理实现玉米增产[4] - 配套"地力加油站"处理有机废弃物,生产液态肥替代30%化肥用量[8] 农田管护机制 - 河南省财政每年专项拨款1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管护奖补[7] - 农田设施配备管护牌,明确责任人和联系方式,确保及时维修[5][6] - 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8] 农业社会化服务 - 农业服务公司配备120多台农机装备,覆盖耕种管收储运全流程[10] - 大型拖拉机作业效率达400亩/天,是小型机械的4倍[10] - 河南天惠农业服务公司年作业量达10万亩次,采取托管/半托管模式[11] - 全省培育12.7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11] 种植效益提升 - 3900亩小麦通过4次浇水和精细管理实现产量同比增长[4] - 先进农机具提升作业效率和质量,降低农户机械购置成本[10] - 专业服务组织规模化作业优势显著,助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11]
【省农业农村厅】土地托管 农民省心又增收
陕西日报· 2025-07-28 07:40
土地托管模式成效 - 陕西王益区4个行政村288户村民通过土地托管获得58万元分红款 [2] - 王益区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托管2800多亩土地,采用"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村集体+农户"模式 [4] - 托管后农户每亩地保底分红350元,不受旱情影响 [4] - 规模化作业使农资采购成本降低20%,施肥成本从每亩140元降至110元 [4] - 农户可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获得稳定土地收益 [4] 规模化经营效益 - 临潼区高铁村托管1700亩耕地,采用"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6] - 托管后小麦亩产从不足4000公斤增至4800公斤 [5] - 亩均用种量减少2.5公斤,用肥量减少5公斤,机械使用费减少80元 [6] - 每袋化肥便宜10元,每公斤种子便宜0.2元,每亩成本降低至少200元 [6] - 消除田埂增加耕地400多亩,亩均小麦增产75公斤以上 [6] 创新服务模式 - 佳县形成"村集体+农户""主体+村集体""主体+农户"等多种托管模式 [7] - 2024年托管服务面积达17万亩次,带动2万余农户户增收1000-1万元 [7] - 5家集体经济合作社增收3-5万元 [7] - 旱作区机械化率达90%,土壤水分生产率提高12%,作物产量增加15%-32% [7] - 减轻农户90%劳动压力 [7] 全省发展概况 - 截至2024年底,陕西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7万个 [7] -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5825.1万亩次,服务264万农户 [7] - 实现营收43.6亿元,覆盖三大主粮和苹果、猕猴桃等特色产业 [7] - 延安、渭南等地探索"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新模式 [7]
农户钱袋子鼓起来了
经济日报· 2025-07-24 06:11
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 四川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通过"稳面积、增单产"策略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稳产增产 [1] - "十四五"期间四川出台多项扶持农业政策,包括直接种粮补贴提标扩面、提高农业保险保障能力、加快种业振兴等 [2] - 2024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明确将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引领,进一步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稳产增产 [2] 农业机械化与规模化经营 - 眉山市粮香源家庭农场主王程淋从2004年购置第一台收割机发展至拥有100余台农机,土地承包规模达1.83万亩 [1] - 机械化插秧技术使亩均成本从200-300元降至65-75元,同时每亩产量提高70-100公斤,综合增收200-300元 [2] - 王程淋2024年建成日生产能力80吨的大米加工厂,创立"成林寿香稻"品牌 [1] 良种与技术创新 - 四川省良种覆盖率和技术到田率均达95%以上 [2] -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培育近150个杂交稻品种,其中"品香优秱珍"曾刷新四川一级优质稻高产纪录 [2] 农业社会化服务 - 四川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民合作社达9028个,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和种粮成本高问题 [3] - 粮香源家庭农场支付土地年租金约2000万元,农忙时每日雇佣近100人务工 [3] - 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亩均1050元年租金,同时在农场务工月收入达4000元 [3]
【铜川】288户村民喜领土地托管分红
陕西日报· 2025-07-22 07:51
土地托管模式 - 王益区探索"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整合零碎地块实现"小田变大田",盘活土地资源并实现机械化作业全覆盖 [1] - 服务中心与农户签订保底协议,每亩地每年保底分红350元,2023年与288户农户签约并分红58万元 [1] - 通过统一选种、科学管理和成本控制,规模化作业使农资采购成本降低20%,整体收益更稳定 [1] 农户收益情况 - 村民孙九星托管17亩土地获得6000多元分红款,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稳定收益 [1] - 村民贺建国托管18亩土地后解放劳动力外出务工,获得土地分红和打工双重收入 [1] - 村民孙进朝将8亩土地入股并在服务中心担任农机手,年增收7万元 [2] 运营模式成效 - 铜川搭建农事综合服务平台,采取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方式推行"一镇一站点"服务模式 [2] - 模式覆盖耕、种、管、收全流程,解决"谁来种地"和"地怎么种"问题,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2] - 部分农民实现"双收益",既享受土地托管分红又获得在村务工收入 [1]
杭州市供销社科技助农服务“双抢”
每日商报· 2025-07-10 07:01
现代农业赋能共富 - 杭州市供销社系统通过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将服务阵地向基层延伸,聚焦农业生产全链条,畅通农资供应主渠道,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 [1] - 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力量 [1] 科技育秧创新 - 临安区天目山镇农事服务中心引进自动化育秧产线,仅需2名工人即可完成传统8-9人的工作量,亩均育秧成本节约30元以上 [2] - 自动化设备将用种量误差从10%降至2%,工作效率提升,5-6小时可完成以往一天的工作量,服务周边2000余亩水稻田 [2] - 中心计划在夏收与夏种间隙优化新设备应用,总结经验并向周边农业大户推广,全面提升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 [2] 高效烘干服务 - 临平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配备十台大型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最高达300吨,预计本季小麦烘干总量突破1500吨 [3] - 中心年烘干稻麦能力超8000吨,加工稻米4000吨以上,服务覆盖全区3万亩农田,为种粮大户节省运输、人力成本至少三分之一 [3] 智慧农业平台 - 西湖区米润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拥有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实时监控农田土壤墒情、气象预警、农机调度信息和农户订单 [4] - 平台实现精准派单、远程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日烘干稻麦超100吨,年烘干能力达5000吨以上,年加工稻米3000吨以上 [4] 全产业链发展 - 西湖区农事服务中心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稻米全产业链,探索农旅融合、品牌化运营,提升"西湖粮仓"品牌价值 [5] - 中心集农产品销售展示、农业研学体验、技术培训、直播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打造农旅参观走廊,拓宽农产品销路,助力农民增收 [5]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解决单个农户自身不会做、做不好的事情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16:48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金融服务部累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超1000亿元,服务11.42万个主体和超30万户农户 [1] - 2024年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首次突破3亿亩次 [1] - 全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年均总面积超过18.7亿亩次,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18.79亿亩次,覆盖率达50% [2] 农业科技推广成果 - 全国已建立1800家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区、市),技术服务覆盖5000多个行政村 [2] - 科技小院示范面积超过5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0万亩 [2] - 全国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100万家,服务小农户超8900万户 [2] 行业转型方向 - 农资企业需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整合土地、种子、肥药、农机等生产要素 [2] - 需构建多元互补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包括公益性、半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力量 [2] - 需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2]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 供销合作社系统与金融机构构建资金下沉通道,赋能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具新农人 [1] - 农资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打造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