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精准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创新赋能,山东全链条节粮减损有“智”招
齐鲁晚报网· 2025-07-25 15:51
大会概况 - 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开幕 主题为"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 [1] - 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旨在打造粮食减损机制化全球交流平台 [1] - 汇聚多国农业部长、国际组织代表及行业专家 围绕粮食减损治理、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 [1] 中国粮食减损成果 -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3] - 会议展示中国粮食全链条减损路径模式 涵盖生产、收获、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各环节 [3] - 山东作为粮食大省 展示从古法传承到智慧农业的减损实践 [3] 种子与种植技术 - 山东农作物种子年销售额超137亿元 居全国首位 [3] - 良种使用可降低用种量5%以上 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7% [3] - 推广"北斗导航+小麦复式精量条播"技术 亩均增产30公斤 [3] -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实现亩均增产100公斤 [3] 农业机械化与灾害防控 - 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7% 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广泛应用 [3] - 依托立体遥感监测精准预警灾害 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4] 仓储与加工技术 - 建成超4600万吨现代粮仓 创历史新高 [4] - 采用空调控温、智能通风等技术 全省地方储备粮综合损耗率降至0.38% [4] - 五大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扎根山东 制定15项粮油团体标准 [4] - 29项企业标准入选国家"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 [4] 粮食深加工 - 玉米梯次开发产出百余种产品 大豆循环利用产出二百余种产品 [4] - 小麦深加工演绎近千种可能 [4] 消费端减损 - 智慧食堂与大数据技术精准匹配供需 减少浪费 [5] - 通过半份餐、个性定制等模式满足多元需求 [5] - 全谷物推广与节粮科普深度融合 促进节约理念转化为消费选择 [5]
140+页PPT详解全球科技发展趋势与材料产业最新进展
材料汇· 2025-07-18 23:50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 计算创造力是跨学科研究,位于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哲学和艺术之间,目标是使用计算机对创造力进行建模、模拟或复制 [9] - 无人驾驶汽车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实现自动安全操作 [9] - 外骨骼机器人核心技术系统包括传感器系统、控制系统和驱动系统,根据驱动方式可分为液压驱动、气动及电机驱动 [10][11] - 高光谱成像技术基于非常多窄波段的影像数据技术,将成像技术与光谱技术相结合,具有光谱分辨率高、"图谱合一"和突出的地物识别能力 [11] - 语音识别技术包含特征提取、声学模型训练、语言模型训练和语音解码四个主要步骤 [13][14] - 群体智能是指各种对象的集体行为,集群机器人是群体智能的一种,应用方向包括物流、自动驾驶、精准农业等 [15][16] - 军用无人机核心技术集中在总体技术、动力系统和飞控系统 [17] - 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包括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和物理机器人 [18][19] - 全息技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全息投影技术主要有空气投影和交互技术、激光束技术和360度全息显示 [20] - 类人机器人研究将人脑模拟系统、电子神经网络与机器人平台深度融合,实现视觉、听觉、思维和运动协同 [21] - 神经科学研究神经回路功能,最终目的是找出影响想象力的方法,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 [22][23] - 柔性机器人具有高灵活性、可变形性和能量吸收特性,三大技术要素是机器感知、机器行动和人机交互 [27][28] - 非接触手势识别技术包括光学传感和雷达检测两种方式 [29][30][31] - 飞行汽车需要依托自动驾驶、轻量化材料和电池技术等多方面科技创新 [32][33] 人机交互和仿生 - 神经形态芯片模仿大脑处理数据,具有低功耗、低延迟特点,英特尔2021年推出Loihi 2芯片 [87] - 仿生学通过研究生物系统为工程技术提供新设计思想,在医学领域用于代替或增强人体部件 [88] - 脑功能映射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一体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 [90][91] - 情绪识别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识别面部表情和行为动作 [93][94][95] - 智能纹身由可穿戴皮肤电极组成,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和监测生理数据 [95][96][97] - 脑机接口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侵入式采用刚性或柔性电极,非侵入式常用脑电帽 [98][99] - 人工突触模仿人脑突触传递信号方式,发展离不开忆阻器和二维材料技术 [100][101] 电子与计算机 - 柔性电子将有机、无机材料沉积在柔性基板上形成电子元器件,制造关键包括基板、材料和工艺 [126][127] - 纳米发光二极管利用纳米材料制备,具有更高发光效率和更低能耗 [128] - 碳纳米管具有出色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工业化生产工艺包括化学气相沉积、电弧放电和激光烧蚀 [129][130][131] - 计算内存将数据存储于服务器内存中加速处理,主要有近数据计算和存内计算两种形式 [131][132][133] - 石墨烯晶体管具有出色导电导热性能,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点籽晶"诱导生长法和"内外碳源协同"法 [133][134] - 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包括GPS、NTP和PTP协议,精度从纳秒级到毫秒级 [135][136] - 纳米线具有出色电子传输特性,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激光剥离等多种工艺生产 [138][139] - 光电子学器件包括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光敏电阻、激光二极管等 [141] - 量子计算机使用量子位元进行计算,关键技术包括量子处理器、纠错编码和软件算法 [142][143] - 量子密码学利用量子力学特性加密,主要技术挑战包括经典信息技术、量子中继技术和后量子密码技术 [144][145][146] - 自旋电子学通过操纵电子自旋自由度,在数据存储、逻辑运算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148][149] 新材料进展 - 液态金属具有导电性强、热学特性优异特点,应用领域包括计算机芯片散热、软机器人、医疗材料等 [34] - 球形TiAl合金粉末具有密度低、高温力学性能优异特点,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39][40][41][42] - 航空发动机叶片高温合金分类包括等轴晶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和单晶高温合金 [49][50]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磨性,催化剂对树脂形态、粒度等有重要影响 [63][64] - 精细金属掩模版是OLED显示面板生产关键组件,制备工艺包括蚀刻法、电铸工艺和激光加工 [110][111] - 柔性显示发光材料根据发光颜色分为红、绿、蓝三色,根据材料类型分为荧光材料和磷光材料 [120][121] - 自修复材料损伤后可自动修复,分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和金属基三类 [102][103] -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具有更大禁带宽度和更高击穿电场强度,适用于耐高压、高温器件 [150][151] - 低温共烧陶瓷技术将多层陶瓷元件与电路图形结合,形成无源元件或集成三维互联电路 [161][163] 产业格局 - 全球碳纤维市场被日本企业主导,东丽、帝人、三菱化学占据近70%份额 [55][56][57] - 2021年全球UHMWPE市场规模18.5亿美元,预计2027年达28.8亿美元 [63][64] - 2021年全球金属掩模版市场规模7.9697亿美元,预计年增长率34% [113][114] - 2021年全球OLED发光材料市场规模约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7% [123][125] - SiC衬底市场美国企业占优,Wolfspeed和II-VI是行业巨头 [152][153] - LTCC产品市场被日本村田、京瓷和博世垄断,合计份额54% [163][164]
田野上“飞”出新图景——来自河南省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7-18 06:05
低空农林作业行业发展 - 低空农林作业深刻改变农业生产环节,河南正借助低空经济实现从"中原粮仓"向"农业科技高地"转型 [1] - 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远超人工,10分钟可完成60亩农田作业,效率提升数十倍 [5] - 2024年河南小麦赤霉病防控率提升至92%,小麦产量实现8%同比显著增长 [5] 行业需求与人才缺口 - 无人机飞手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河南考证人数每年翻番,预计2024年输送飞手将突破8000人 [1] - 行业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复合型人才占比不足5% [1] - 河南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本科专业设立、校企共建教学模式等 [1] 企业研发与市场格局 - 全丰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亿元,植保无人机占据全国市场15%份额 [2][3] - 河南271家无人机企业中32家为链主企业,但仅13家掌握核心部件研发能力 [3] - 豪克航空旋翼产品远销23个国家 [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蜂巢智能公司研发固态电池实现40分钟续航突破 [2] - 智能系统能区分200种农作物和杂草,误伤率控制在0.3%以下 [4] - 高光谱成像系统可精准识别病虫害区域,减少农药浪费 [4] 产业链与生态建设 - 安阳无人机产业园集聚65家企业,形成全链条生态 [2] -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吸引电池研发、传感器制造等上下游企业集聚 [9] - 安阳成立低空经济投资集团,构建"政策+资本+产业"三轮驱动模式 [10] 应用场景拓展 - 除农业植保外,拓展至物流配送、电力巡检、环保监测、应急救援等领域 [10] - 无人机成为连接偏远梯田与市场的"空中桥梁",20分钟可完成农产品运输 [6] - 全丰公司转型"农业综合服务商",创新"总部+县级服务中心+乡镇村服务站"模式 [6] 基础设施与监管体系 - 河南建成1.2万座通信基站,重点农业县信号覆盖率达98% [3] - 实施"一机一码"管理制度,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化管理 [8] - 安阳无人机监管中心可实时监控近3000架注册无人机飞行轨迹 [7]
链博会透视:美国大豆协会讲述中美农业合作共赢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7-17 19:30
行业概况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吸引了全球75个国家和地区的650多家企业参与[1] - 链博会定位独特 是全球范围内少有的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展会 展示全链条协同能力和促进资源对接[1] 公司参与情况 -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连续第三次参展 旨在展示全球供应链实践成果[1][3] - 展台吸引了众多观众 重点展示"从农场到餐桌"全链条整合能力、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实践[3] 产业链特点 - 大豆产业链因其长度和国际贸易参与度而特殊 从种植、加工、物流到终端消费各环节紧密相连[3] - 国际贸易参与度极高 成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3] 核心竞争力 - 美国大豆产业核心在于"精准"追求 数智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各环节[5] - 精准农业降低能耗和浪费 通过全流程数据追踪将大豆营养组分信息精准传递给下游企业[5] - 可持续性是美国大豆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自上世纪30年代起推行水土保持措施[5] 中国市场实践 -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中国推广豆粕玉米型日粮 提高动物日增重和产品品质[5] - 针对动物疫病提出"全进全出"、空气过滤等生物安全解决方案 推动中国养猪业发展[5] - 美国成为中国大豆主要进口国之一[5] 可持续发展 - 美国大豆农场多采用家庭私有化模式 农民将土地视为"代际资产"注重长期保护[6] - 通过休耕轮作等制度 美国大豆主产区土壤健康度全球领先[6] - 美国大豆可持续保障计划(SSAP)认证帮助中国饲料企业选择低碳足迹原材料[6] - 欧洲第三方机构评估显示 美国大豆运抵中国的二氧化碳当量远低于其他产区[5] 合作历程 - 中美大豆产业合作已43年 从最初技术输入发展到解决方案共创[6] - 合作驱动力源于市场需求双向赋能 从饲料技术到水产养殖不断取得新突破[6] -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合作模式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树立典范[7]
Science Robotics最新封面!软体机器人给植物"无痛打针",成功率超91%!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13 23:27
康奈尔大学软体机器人技术突破 - 开发出新型软体机器人叶片夹持器 采用沙漏形软体致动器设计 可产生168.47±5.34牛顿推力 伸长43.55±3.1毫米 实现高精度植物注射[1][10][11] - "盖章式"注射法通过20毫米直径海绵传递液体 注射成功率91.43% 损伤率降至3.6%(向日葵)和0%(棉花) 注射面积达传统方法12倍[11][12] - 设备成本仅155美元(约1100元人民币) 包含48美元打印材料和107美元控制系统 具备量产降本潜力[20] 植物注射技术革新 - 突破植物三大防御机制:气孔开度0-20微米 表面疏水特性 叶片异质性结构 传统方法损伤率最高达113.8%[5][6] - 软质密封圈适应叶脉凹凸 大面积接触渗透解决异质性问题 实现多区域同步注射[11] - 真空浸润法和无针注射器存在试剂浪费(整叶浸泡)和过度损伤(伤口面积>注射面积)等缺陷[6][7] 农业科技应用场景 - AquaDust纳米传感器注射后实时监测植物水分 通过荧光变化反映缺水程度 替代破坏性压力室检测[16][17] - 农杆菌介导基因编辑 注射携带RUBY基因的农杆菌使向日葵叶片持续显色56天 建立基因表达可视化系统[17] - 环境条件(湿度/光照)影响气孔开度 注射效果与时机选择强相关 为精准农业提供操作依据[17] 软体机器人农业前景 - 技术开启软体机器人农业新赛道 可实现单株营养定制 生物农药精准投放 基因改造等VIP级精细操作[20] - 对比传统刚性农机 软体机器人具备章鱼触手般灵活性 人手般轻柔操作特性[20] - 该技术代表人类与植物互动方式升级 从刀耕火种迈向基因编辑+精准护理的新阶段[21] 商业化潜力 - 研究团队展示两个商业化应用案例:植物水分实时监测系统与基因编辑可视化平台[16][17] - 技术可延伸至机器人植物医生领域 实现诊断-治疗全流程自动化[21] - 工业机器人企业名单显示产业链已具备技术承接基础[25][26][27]
Deere & Company (DE) 2025 Investor Day Transcript
2025-06-11 02:00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行业:农业、可再生燃料、航空业 - 公司:Deere & Company(John Deere)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巴西农业的机遇 - **农业生产扩张**:过去40年巴西谷物产量呈指数级增长,未来十年农业生产有望持续扩张,可通过恢复2200万公顷退化牧场,使种植面积增加27%,还可将超5000万英亩未充分利用的牧场转化为耕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5][6][28] - **需求增长支撑**:未来十年,玉米、大豆和糖的全球消费预计上升,受印度和非洲人口增长、发展中地区中产阶级崛起以及生物燃料行业发展推动;巴西乙醇消费和生产预计增长近40%,受乙醇混合任务增加、灵活燃料汽车车队扩张以及政府支持等因素驱动;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需求预计增长八倍,将增加对谷物原料的需求[20][21][25] - **区域特点与潜力**:巴西有三个关键农业区域,其中塞拉多地区是最大农业区,预计将是增长最快的地区,其双季种植提高了生产力和土地利用效率[26][27][28] - **主要作物增长**:过去25年,玉米和大豆产量增长超4.5倍,棉花产量增长近六倍,甘蔗产量翻倍;未来这些作物的增长将受种植面积扩大、效率提升和精准农业技术应用推动[30][31] 约翰迪尔在巴西的基础 - **制造足迹**:在巴西拥有8家工厂、4个设施和1个研发中心,占地面积超1200万平方英尺;多年扩张带来运营表现出色、生产成本有竞争力、可实现产量增长等战略优势[59] - **产品组合**:产品组合涵盖多个生产系统,从最初支持大豆生产,到如今为巴西主要作物生产系统的各环节提供本地化制造设备;还引入数字农场管理平台John Deere Operations Center [66][67][69] - **经销商网络**:拥有超275个独特地点的经销商网络,数量在过去20年几乎增至三倍,平均经销商收入年增长率超11%;经销商投资世界级基础设施,具备实时远程支持客户的能力[72][73] - **员工团队**:员工对巴西有深入了解,具备多元化背景和强烈使命感,是公司成功的核心驱动力;过去15年,市场份额增长显著,综合市场份额增长近50%,拖拉机市场份额约翻倍[75][76] 约翰迪尔的未来增长战略 - **产品领先**:在巴西加大技术和产品设计投资,在当地开发解决方案以满足巴西客户独特需求;投资制造足迹,如卡塔兰工厂扩建,将先进技术引入巴西市场[79][80] - **连接性**:推出JDLink Boost解决方案,已售出超4000台;2024年底巴西有超7.3万台连接机器,复合年增长率41%,目前超8万台,目标到2030年使连接机器数量增长2.5倍;巴西在约翰迪尔运营中心的参与英亩数有15%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到2030年参与英亩数增长50%,高度参与英亩数增长150% [81][82][83] - **技术采用**:在巴西部署与北美相同的技术战略,从基础技术Precision Ag Essential开始,已售出超4000台;旗舰技术的采用率接近或超50%,新解决方案如收获设置自动化的采用率达近60%;未来将把Sense and Act和自主技术等前沿解决方案推向市场[84][85][86] 为客户和股东创造价值 - **为客户创造价值**:以马托格罗索州典型农场为例,采用约翰迪尔现有解决方案,每英亩可节省超40美元成本,增加超70美元收入,总计近115美元价值创造[94] - **公司业绩表现**:过去20年,约翰迪尔在巴西的业务执行策略有效,超越行业增长;过去十年,净销售额几乎翻倍,营业利润增长超三倍,实现了类似北美的运营利润率,为公司持续投资和股东回报提供支持[95][9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客户挑战**:巴西种植者面临最大化产量和成本效率、提高运营生产力和建立实时连接等挑战,如塞拉多地区双季种植的狭窄种植窗口、有限劳动力、不稳定天气、作物保护需求大以及缺乏可靠连接等问题[33][38][39] - **技术应用效果**:See and Spray Select技术平均可减少约56%的除草剂使用量;收获设置自动化技术可提高高达20%的收获能力;JDLink Boost卫星解决方案可实现实时管理整个车队,减少停机时间并应用农艺见解[92][93]
科技驱动的农业:拼多多与大疆如何改变中国农场
搜狐财经· 2025-05-30 21:53
中国农业技术革命 - 中国的农业正在经历由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数字基础设施驱动的重大变革,以应对粮食生产、农村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效率低下等挑战 [3] - 技术与农业的交叉正成为中国创新经济的新支柱,对粮食安全、环境管理和乡村振兴产生深远影响 [3] 人工智能与精准农业 - AI驱动的系统能够精确监测作物健康,早期发现病害,并高效管理资源,例如通过图像分析识别作物病虫害的深度学习模型 [4] - AI技术提高了作物产量,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优化水、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实现可持续农业 [4] 政府支持与未来展望 - 中国政府推出2024-2028年智慧农业行动计划,旨在将整个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融入大数据、GPS和AI以提升国内粮食生产 [5] - 计划包括到2028年建立数字种植技术框架和国家农业大数据平台,预计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增加农业产量 [5] 拼多多的农业技术应用 - 拼多多通过"科技助农"活动将技术融入农业,减少中间商依赖,确保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更好价格 [5] - 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举办的智慧农业挑战赛中,采用AI和温室自动化技术的团队比传统种植方法实现196%的更高产量 [6] - 拼多多开发"中央农产品信息处理系统",监测全国农产品供应和销售情况,提高销售效率 [6] 大疆的农业无人机技术 - 大疆的农业无人机(如Agras系列)专为作物喷洒和监测设计,截至2024年底全球约有40万架投入使用,自2020年以来增长90% [7] - 大疆无人机累计处理超过5亿公顷农田,节约约2.22亿吨水,减少3087万吨碳排放 [7] - 最新型号Agras T50和T25提供增强功能,如40公斤喷洒能力和50公斤播撒能力,配备先进雷达和视觉系统实现精确操作 [7] 行业合作与未来展望 - 拼多多和大疆等公司与政府合作推动中国农业技术革命,赋予小农户权力并促进可持续实践 [8] - 技术进步有望进一步转型中国农业版图,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 [8]
【在希望的田野上】小麦主产区进入收获期 作业效率提升
央视网· 2025-05-20 20:00
小麦收获情况 - 西南麦区正式开镰收获 长江中下游麦区 黄淮海麦区也陆续进入收获期 今年各麦区的小麦收获作业效率显著提升 [1] - 从5月15日开始 全国小麦机械化收获重心已由四川逐步向湖北北部 河南南部地区转移 [1] - 湖北已收获小麦750 3万亩 进度47 9% 同比快2 6个百分点 [1] 农机装备与技术应用 - 湖北襄阳多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购入大喂入量收割机 喂入量达到每秒12公斤 极大提升小麦收获效率 [1] - 湖北用于"三夏"生产的农机装备达到70万台(套) 大马力 智能农机占比提高 [1] - 小麦机收损失率进一步降低 平均每亩小麦的有效穗数达30 33万个 同比增加0 28万个 小麦品质好于往年 [1] 跨区作业服务优化 - 河南南阳小麦收割期较往年明显提前 不少跨区农机手改变原来的收割计划 直接赶到南阳 [1] - 南阳将"三夏"服务台增加到64个 农机手可领取爱心服务包 获取路线推荐 农机维修和供油等咨询服务 [2] - 江苏组织各地摸底农机应急作业机具情况 开展集中检修保养服务 确保农机以最佳状态投入夏收夏种 [2]
小农机发力“精准农业”大有可为
经济日报· 2025-05-02 06:03
小型智慧农机行业现状 - 小型智慧农机凭借轻量化、智能化、场景适配性强等优势在丘陵山区、设施农业、小型农田等领域开辟"精准农业"新战场 [1] - 小型智慧农机小巧灵活能穿梭狭窄田埂和不规则地块避免大型农机"有劲使不出"的情况 [1] - 搭载智能传感、远程通信、北斗定位等技术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精准度部分机型实现播种、移栽、施肥、收割等多环节一机多用 [1] 行业面临的挑战 - 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导致生产制造成本远高于传统农机 [1] - 机具配套复杂多样对农机高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1]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加强"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农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应用" [1] - 建议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措施降低研发制造成本构建符合实际的创新发展体系 [2] - 推进宜机化改造鼓励企业、合作社购置小型智慧农机通过共享租赁、加大补贴解决农户"无机可用""无机好用"问题 [2] 企业及科研机构应对策略 - 企业需加强自主研发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 - 科研机构需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向农户普及作物生产技术搭建"田间课堂"因地制宜推广小型智慧农机 [2]
华测导航(300627):Q1业绩快速增长,海外收入创新高
华泰证券· 2025-04-28 15:2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47.26元 [1][4][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业务有望保持快速增长,一是横向拓宽,从建筑、地理信息等传统应用向精准农业、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延伸,加速全球化扩张;二是纵向做深,加强上游芯片和算法以及下游运营服务的布局,增强盈利能力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收32.51亿元(yoy+21.38%),归母净利5.83亿元(yoy+29.89%),扣非净利5.04亿元(yoy+35.31%);1Q25实现营收7.89亿元(yoy+27.91%),归母净利1.43亿元(yoy+38.50%),扣非净利1.23亿元(yoy+42.09%) [1] 行业应用与海外业务 - 2024年资源与公共事业营收14.26亿元(yoy+26.41%),建筑与基建营收10.53亿元(yoy+8.97%),地理信息空间营收5.89亿元(yoy+38.44%),机器人与自动驾驶营收1.85亿元(yoy+15.53%) [2] - 2024年海外营收9.38亿元(yoy+30.39%),营收占比同比+2pct至28.84% [2] 盈利能力与费用率 - 2024年综合毛利率为58.13%(同比+0.36pct),归母净利率17.95%(同比+1.18pct);1Q25综合毛利率为58.34%(同比-0.47pct),归母净利率18.09%(同比+1.38pct) [3] - 2024年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1.29/+0.56/+0.36/-2.83pct,1Q25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1.44/-1.27/-2.63/-0.79pct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公司25 - 27年归母净利7.59/9.65/12.15亿元(25 - 26年前值:7.57/9.58亿元,调整幅度为+0.26%/+0.71%) [4] - 参考可比公司25年PE均值,给予公司25年34.2x PE估值(前值:32x),对应目标价47.26元(前值:44.22元) [4] 经营预测指标 |会计年度|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人民币百万)|2,678|3,251|4,023|5,008|6,218| |+/-%|19.77|21.38|23.74|24.49|24.16|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人民币百万)|449.14|583.40|759.24|964.83|1,215| |+/-%|24.38|29.89|30.14|27.08|25.94| |EPS(人民币,最新摊薄)|0.82|1.06|1.38|1.76|2.21| |ROE(%)|16.22|17.89|20.20|22.02|23.12| |PE(倍)|51.64|39.75|30.55|24.04|19.09| |P/B(倍)|7.72|6.59|5.80|4.87|4.03| |EV/EBITDA(倍)|38.55|29.64|24.48|19.10|15.16| [10] 财务报表预测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对2023 - 2027年相关财务指标进行了预测,包括流动资产、现金、应收账款、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多项内容 [25] - 主要财务比率涵盖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指标预测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