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工交叉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技术大学成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
科技日报· 2025-06-04 13:39
原标题:深圳技术大学成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 近日,深圳技术大学成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该研究院将以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为核心目标,聚焦 高端医疗装备、智能助力助老助残装备、医疗大数据与医疗信息系统、跨尺度诊疗装备与系统四大发展 方向,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为医疗器械产业及医疗卫生事业赋 能,服务地方经济和民生福祉。 深圳技术大学副校长梁永生介绍,学校依托深圳坪山区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成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 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和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该研究院是深圳技术大学首个"弹性配置"的研究院,整合了深圳技术大学大健康与环境工程学 院、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等多个学科资源。中国工程院外籍 院士余艾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孟庆虎等10位院士和行业领军人才领衔的战略咨询团队,以及解放军总 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张立海等15位临床医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权威专家组建的科技专家委员会,为研究院 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匡绍龙表示:"我们将积极推进各类科学技术研究,如手术机器人、脑机 接口 ...
上海交大博士生,成为这项荣誉的“全球唯一获奖者”
新浪财经· 2025-06-04 13:03
学术荣誉与奖项 -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邱月淇荣获2025年ISMRM青年科学家奖(Prince-Meaney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为全球唯一获奖者[1][3] - 该奖项是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在磁共振基础科学转化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采用论文评审、答辩及终审三重遴选机制[3] -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及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标志着我国在医疗设备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突破[7] 研究技术与创新 - 获奖研究开发了SPEN(时空编码)采集方法,相比传统EPI技术可减少便携设备图像几何失真,成果发表于《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10] - 团队进一步拓展SPEN技术应用,包括SPEN DTI、SPEN RF-encoded及xSPEN等,推动低场磁共振设备临床转化[10] - 研究团队正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将便携式低场MRI应用于儿童脑智发育研究,并探索与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的融合[15] 行业影响与学术地位 - ISMRM是全球最大医学磁共振学术组织,年会汇聚100余国约6000名专家学者,为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盛会[7] - 邱月淇的研究为磁共振技术普惠化应用开辟新路径,相关成果获磁共振权威期刊《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Highlights》专题报道[6][10] - 团队通过医工交叉合作推动便携式MRI诊断效能提升,为疾病早期干预提供技术支撑[15] 科研背景与团队发展 - 邱月淇所在团队隶属上海交大张志勇课题组,其研究成果已发表3篇第一作者论文,并多次在ISMRM年会进行口头报告[11][14] - 团队搭建的首个便携低场磁共振系统通过永磁体优势创新序列设计,解决经典技术难题[14] - 上海交大提供的国际化平台支持团队连续三年参与ISMRM年会,促进全球科研合作[14]
留汉博士后造出磁控“人工膀胱”,填补全球空白
长江日报· 2025-05-30 08:48
人工膀胱项目进展 - "人工膀胱"项目在武汉市首届博士后"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武创院等创投机构的1500万元投资,创下本届大赛单笔最高投资纪录 [1] - 该团队正在开展两项二类医疗器械相关临床研究,预计年内开展临床试验 [1] - 这是业内唯一完成大动物验证的'人工膀胱'产品,能像正常人体膀胱一样储存排空,产品价格预计比现有主流治疗方案降低三分之二 [1] 技术研发与创新 - 人工膀胱系统由同济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与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联合研发,融合磁控技术、软体机器人技术、医用高分子材料与植入技术 [4] - 系统通过软体机器人动态实时监测膀胱容量及压力,可随时在手机上查看反馈信息,实现排尿功能同步率98% [8] - 团队采用"双导师制",医学导师凌青教授与工程学导师臧剑锋教授每周主持"医工对话会",将临床参数转化成工程语言 [4] 市场前景与产业化 - 全球膀胱治疗市场规模达452亿元,产品定价5万元仅为进口产品1/3 [8] - 预计三年内占据国内30%市场份额,全球3000万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我国占1/3 [10] - 预计2026年产能突破1万套,带动本地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医用高分子材料等产业链新增产值8亿元 [11] 知识产权与未来规划 - 团队现拥有与本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 [11] - 未来计划将神经修复技术与产品相结合,形成互补效应 [11] - 已着手布局海外专利,计划在光谷建立首条量产线 [11]
奖项申报!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5-23 19:19
大会概况 - 医疗科技领域正处于技术突破与行业重构的关键阶段,涉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高端智能诊疗设备、创新医用材料、新型介入器械、再生医学、数字疗法及医工交叉等多个前沿方向[1]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Global MedTech Conference 2025)将于2025年7月17日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旨在推动全球医疗科技产业链、创新链与临床应用的协同发展[1] - 首届大会于2024年6月28日举办并设有颁奖环节[2] 大会议程 - 议程涵盖六大主题:全球医疗科技发展趋势与政策环境解析、影像平台/脑机接口/介入器械等研发转化路径、医工交叉与高值医械成果转化、AI辅助诊疗与数字疗法落地、国内外资本关注方向、海外市场准入与营销路径[5] 奖项设置 - 设立五大奖项:全球医疗科技创新奖(表彰原创性技术突破)、创新应用奖(技术进入临床且具推广价值)、创新服务奖(支持技术转化的服务机构)、供应链创新奖(关键供应企业表现)、创新转化奖(个人临床研发成果转化)[3][7] - 评选对象包括医疗器械/数字医疗企业、医工联合团队、CRO/CDMO服务机构、核心元器件供应商及个人研究者[6][9] 评选流程与方法 - 申报阶段截至2025年5月31日,评审周期为2025年6月1日-15日,结果通知于6月16日-22日完成,颁奖典礼在7月17日大会现场举行[10] - 企业需通过在线表单提交材料,个人参评需邮件提交CV、研究成果概述(PPT/Word)、可选补充材料(论文/专利/临床数据/推荐信)[9][11][13] 大会规模与参与方 - 预计参会规模约500人,嘉宾来自政府、医院、龙头企业、初创公司、投资机构及科研院所等跨界领域[4] - 获奖企业将获赠会议门票,评奖全程免费[12]
奖项评选延期!医美企业速来!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5-20 17:26
会议延期与概况 - 医疗美容技术奖项评选报名截止时间延期至2025年5月26日24:00,旨在为参选方提供更充裕的准备时间[1] - 大会将于2025年6月12日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现场规模500人,参会对象包括政府、医院、医美上下游企业及投资机构等[1] - 大会聚焦全球医美产业前沿动态,涵盖创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监管趋势及市场机遇等议题[1] 奖项设置与评选标准 - **2025全球医美科技创新奖**:评选对象为医美科技企业及设备/材料研发制造商,标准包括技术创新性、临床实用价值及行业独特性[5] - **2025全球医美临床卓越奖**:评选对象为医美科技企业及医疗机构,标准为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效果并获得医生及求美者认可[6] - **2025全球医美创新服务奖**:评选对象为医美行业服务提供商,标准涵盖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临床试验、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卓越服务[7] - **2025全球医美创新转化奖**:评选对象为个人(医生、工程师等),标准包括推动产业化创新产品/技术、具备行业影响力及示范性[8] 评选流程与方法 - 评奖采用专家函评和会评相结合的方式[9] - 流程分为申报阶段(至2025年5月26日)、评选阶段(5月27日-6月2日)、获奖通知(6月3日-6日)、奖杯制作(6月7日-10日)及现场颁奖(6月12日)[12] 报名与参会方式 - 企业需通过指定链接提交申报资料[11],个人参评需发送邮件至qzhao@suribot.com,内容包括CV、研究成果概述、论文/专利证明及推荐信(可选)[13][15] - 观众可通过链接或二维码报名,需提交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概述[15] 大会议程要点 - 议题覆盖全球医美产业趋势、新材料/设备/技术、再生医学、AI赋能、监管政策、医工交叉及投融资机会等[3]
回顾:首届全球心血管大会 | GCC2025
思宇MedTech· 2025-05-20 17:26
大会概况 - 2025全球心血管大会在北京举行,汇聚600余位临床、科研、产业、投资领域专业人士,聚焦心血管技术创新、医工交叉与成果转化[1] - 大会发布《2025全球心血管创新年度白皮书》,系统呈现全球与中国心血管器械市场格局及"单品突破→系统优化"演进趋势[10] - 颁发三大年度奖项:技术创新奖(10家)、临床应用奖(7家)、国际合作奖(4家),覆盖关键技术突破至国际协作全链条[13][14] 政策与产业支持 - 海淀区将心血管医疗技术列为重点战略方向,通过机制创新推动器械从"海淀出发"走向全国市场[5] - 北京强化"临床驱动+产业协同"政策,为心血管自主创新与转化提供高效服务[7] 临床专家观点 - 安贞医院于洋提出医工协作需兼顾创新深度、落地路径与市场机制,团队完成左心室辅助装置等8项自研项目[17] - 阜外医院吴永健指出冠脉介入进入"第五个十年",中国有望从跟跑转向引领,未来需聚焦血管修复与器械-药物-AI协同[20] - 解放军总医院郭伟强调临床痛点是创新之源,其团队覆膜支架等产品已在全球50余国应用,医工转化需技术-产品-临床证据三位一体[23] - 阜外医院欧阳晨曦团队研发全球首例聚氨酯人工血管,相比传统涤纶材料显著缩短手术时间30%并降低并发症[27] 企业创新实践 技术战略 - 以心医疗坚持核心自研(如药物球囊涂层配方),外围协作代工以控制成本与壁垒[37][48] - 阿迈特实现3D打印可降解支架"端到端"控制,包括材料、设备及工艺全自主[39][48] - 谱创医疗突破球囊生产技术国产化,与头部医院共创提升临床适配性[42][44] 商业化路径 - 无忧跳动通过早期医生参与动物实验构建商业化路径,解决创新器械推广惯性[44][48] - 艾科脉脉冲消融导管保留医生操作习惯,在材料/电极等"幕后"实现颠覆以加速接受度[46][48] 注册与合规 - 纽脉医疗强调注册部门需从立项介入全流程,避免时间成本损失[65][67] - 启明医疗建议明确目标市场(国内/海外)避免战略摇摆,创新器械注册难点在于路径无对标[67][69] 资本与产业趋势 - 投资机构指出心血管器械进入"产业参与者→规则制定者"窗口期,原创技术+合规能力+临床方案成核心资源[50] - 早期企业需警惕"选错赛道",中后期企业需应对集采波动并在2年内坚持以赢得下周期爆发[51] - 二级市场视角:企业需从爆品转向可协同产品矩阵,把握高估值融资窗口期[63] 国际拓展案例 - 厦心医院通过金砖国家计划推动国产器械出海,年PCI超6000例并建立跨国合作[30] - 帕母医疗PADN技术以完全原创切入肺高压领域,实现中美欧多国注册突破[58][70] - 信迈医疗msRDN系统开创高血压器械治疗新术式,通过全球多中心手术直播加速市场渗透[69]
报名!医工交叉实战工作坊 | 上海
思宇MedTech· 2025-05-16 19:41
课程核心内容 - 聚焦医疗器械创新转化 通过跨学科合作破解医工结合难题 整合医生 CEO 工程师 投资人资源打造创新闭环 [1][3] - 采用Biodesign全球前沿医工创新方法论 覆盖需求挖掘 创意生成 概念验证到产业化的全路径 [3][7] - 提供瑞金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参访机会 接触国内顶级医疗科技成果转化实践 [3][12] 课程亮点 - 顶级师资阵容 包括上海交大医学院转化处主任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 医疗投资人等 专家团队累计助力4家公司上市 投资孵化20+企业 [9][10] - 实战导向 通过小组演练 案例讨论 技术对接会等形式强化学员跨学科协作能力 [6][7][8] - 资源整合 搭建医生 工程师 投资人高端社群 提供项目曝光与潜在合作机会 [3][11] 课程模块 第一天内容 - 医疗创新路径解析 涵盖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 知识产权布局策略 [7] - 行业趋势分析 探讨医疗器械技术发展方向与市场机会 [7] - 团队实战演练 通过需求筛选 头脑风暴 解决方案优化等环节完成创新闭环 [7] 第二天内容 - 产业化路径设计 解析医疗器械融资 政府政策 投资机会等商业化要素 [12] - 小组方案汇报 获得导师团队专业点评与优化建议 [11] - 转化医学大楼参访 学习瑞金医院科研成果转化实践经验 [12] 目标人群与报名信息 - 面向医生 工程师 投资人 创业者等群体 课程费用8999元/人 限时开放报名 [3][13] - 培训地点设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25年6月21-22日举行 [3]
奖项申报!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5-16 19:41
医疗科技行业趋势 - 医疗科技处于突破与重构的十字路口,涵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高端智能诊疗设备、创新医用材料、新型介入器械、再生医学、数字疗法及医工交叉深度融合等领域 [1] - 技术发展正在重塑疾病的发现、治疗与管理方式 [1] 全球医疗科技大会概况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Global MedTech Conference 2025)将于2025年7月17日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旨在推动全球医疗科技产业链、创新链与临床应用的协同发展 [1] - 参会规模约500人,嘉宾阵容包括政府、医院、龙头企业、技术初创、投资机构、科研院所等跨界代表 [4] - 大会将集中展示与颁奖全球医疗科技创新成果 [4] 大会议程 - 议程包括全球医疗科技发展趋势与政策环境解析、影像平台、新型耗材、脑机接口、介入器械、诊断设备等研发与转化路径、医工交叉与高值医械成果转化经验分享、AI辅助诊疗与数字疗法的落地与突破、国内外资本关注的技术方向与企业画像、海外市场准入和市场营销路径对接 [5] 奖项设置 - 大会设立五大奖项: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奖、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应用奖、2025全球医疗创新服务奖、2025全球医疗科技供应链创新奖、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转化奖 [3][7] - 奖项评选对象包括医疗器械/数字医疗技术企业、医疗机构与科技公司联合团队、CRO/CDMO等服务机构、核心元器件/原材料/系统模块供应企业以及医生、科研人员或工程师个人 [6][7][9] 评选流程 - 申报阶段为即日起至2025年5月31日,评审阶段为2025年6月1日—6月15日,结果通知为2025年6月16日—6月22日,奖杯制作与确认为2025年6月23日—7月10日,现场颁奖为2025年7月17日 [10] 参选方法 - 企业需通过指定链接提交申报材料,个人需发送邮件至指定邮箱并附上个人简历、研究成果概述等材料 [9][11][13] - 参与评奖免费,组委会向获奖企业赠送会议门票 [12]
深技大成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
深圳商报· 2025-05-14 07:30
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成立 - 深圳技术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整合健康与环境工程、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等学科资源 [1] - 研究院聚焦四大发展方向:高端医疗装备、智能助力助老助残装备、医疗大数据与医疗信息系统、跨尺度诊疗装备与系统 [1] - 研究院以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为核心目标,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 [1] 研究院战略布局 - 研究院汇聚10位院士及行业领军人才组成战略咨询团队,15位临床医学和人工智能专家组建科技专家委员会 [1] - 研究院将聚焦跨学科深度融合,紧抓人工智能机遇,推动医工结合落地实际场景 [1] - 研究院执行院长匡绍龙拥有30余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曾获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 [2] 研究方向与技术突破 - 研究院将推进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与人机交互技术、健康与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微纳米诊疗装备等科学技术研究 [2] - 重点研发新型医疗器械,助力智慧医疗和康复养老产业发展 [2] - 研究院已加入深圳市生命科学行业协会等4个行业协会,推动"协会资源+科研实力+企业需求"三方联动 [2] 产业合作与联盟建设 - 研究院牵头成立"医工交叉创新联盟",联合20余家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园、医院和企业 [3] - 首批签约3个重点项目:康复辅助器具产学研融合发展、大健康智能终端融合创新研究中心、医工交叉创新基地 [3] - 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技术转化与产业孵化,目标成为全国医工交叉领域标杆平台 [3]
奖项申报通知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5-09 18:43
医疗科技行业发展趋势 - 医疗科技领域正处于技术突破与产业重构的关键阶段,涵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高端智能诊疗设备、创新医用材料、新型介入器械、再生医学、数字疗法及医工交叉融合等多个方向 [1] - 技术发展正在重塑疾病的发现、治疗与管理模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临床应用的协同发展 [1] 全球医疗科技大会概况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Global MedTech Conference 2025)将于2025年7月17日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举办,预计参会规模约500人 [4] - 大会聚焦全球医疗科技发展趋势、政策环境、研发转化路径、AI辅助诊疗、资本关注方向及海外市场准入等议题 [5] - 参会嘉宾涵盖政府、医院、龙头企业、技术初创、投资机构及科研院所等跨界代表 [4] 大会议程与奖项设置 - 议程包括六大主题:医疗科技发展趋势、影像平台/脑机接口等研发路径、医工交叉成果转化、AI辅助诊疗落地、资本技术方向分析及海外市场对接 [5] - 设立五大奖项:全球医疗科技创新奖、创新应用奖、创新服务奖、供应链创新奖及创新转化奖(个人),评选标准涵盖原创性、先进性、产业化潜力、临床疗效及行业影响力 [3][7][9] - 奖项申报对象包括医疗器械/数字医疗企业、医工联合团队、服务机构、供应链企业及个人研究者 [6][9] 奖项评选流程与方法 - 评选流程分为申报(截至2025年5月31日)、评审(6月1日-15日)、结果通知(6月16日-22日)、奖杯制作(6月23日-7月10日)及现场颁奖(7月17日)五个阶段 [10] - 企业需通过在线表单提交申请,个人申请者需邮件提交简历、研究成果概述、专利证明及推荐信等材料 [9][12] - 评奖免费,获奖企业将获赠会议门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