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

搜索文档
山东能源集团聚力打造新动能“策源地”
中国能源网· 2025-07-31 09:53
科技创新能力 - 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全球能源领域带来新机遇 [1] - 山东能源集团坚持"四个面向"导向,以山东能源科创园为主阵地,加快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1] - 山东能源科创园首期投入10.2亿元,规划五大功能区,全力攻关引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技术 [2] 技术研发成果 - 自主研发全球首套固体氧化物电池加压测试系统 [1] - STI微震监测系统实现微震监测全过程自动化、无人化运行,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 -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技术许可收入超10亿元 [2] - 首创短壁高效连采连充技术,构建膏体充填年产能80万吨的绿色开采体系,累计置换煤炭资源7000余万吨 [2] 创新生态建设 - 科创园汇聚十余位院士、百余人研发团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被认定为首批"山东国资科创基地" [3] - 园区累计研发投入2.3亿元,已获得130余项专利 [3] - 实施"三免两减半"租金政策,搭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4] - 允许重大成果转化盈利项目3至5年内每年最高提取50%净利润奖励核心团队 [4] 产学研合作 - 与山东大学深化校企合作,研发四足巡检机器人实现无人化巡检作业 [6] - 长碳链尼龙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支撑建成国内首条长碳链尼龙连续化生产线 [7] - 电气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的百兆瓦级先进储能系统已在东营项目成功应用 [7] 成果转化布局 - 在园区周边、内蒙古、新疆等地布局纤维复合材料、煤化工及高端煤机装备等成果转化基地 [7] - 在上海、西安、苏州、青岛等地布局多个"科创飞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8] - 多源固废综合利用胶凝材料技术已实现年产10万吨规模,应用于地铁隧道工程 [8] - 自主研发的锚杆(索)拉拔破断力试验装置装备于全国多个矿井检测线 [8]
报名开启 | 首届星启甬江科创大赛(SeedUp Global)正式启幕
DT新材料· 2025-07-28 23:28
星启甬江科创大赛概述 - 大赛定位为寻找具有技术颠覆性的科技创想者 旨在推动从原理验证到市场化的全周期培育 核心目标是"育科创良种・促成果转化・强产业根基"[5] - 依托甬江实验室资源 打通创新链 产业链 资金链 人才链深度融合通道 提供从技术验证到中试量产的全流程支持[5] - 采用"选种—育种—成苗"培育模式 强调深度赋能而非单纯评选 促进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产品[5][6] 赛程规划 - 项目征集截止8月31日 初赛于9月11-12日通过线下路演进行 十强项目将在9月底前完成尽职调查[8] - 决赛定于10月中旬 最终评选出6名"Gold Y Seed"获奖项目[8] 参赛项目要求 - 技术领域聚焦先进材料 关键器件 核心装备等硬科技方向 要求技术成熟度(TRL)不低于4级且具备小试基础[9][10] - 团队需至少2名核心成员 知识产权归属清晰 技术需具备原创性和颠覆性 市场潜力需达到定义行业的水平[11][12] 获奖权益 - 资金支持最高达1500万元 可入选甬江实验室项目扶持计划[15] - 提供"FOREST"全生态赋能 包括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价值数十亿的科研设备共享 全球顶尖专家智囊团支持[16][17][18] - 配套产业资源对接 中试放大平台支持 以及体系化创业培训服务[19][20][21] 甬江实验室背景 - 2021年5月成立于宁波 定位为新材料领域前沿创新机构 已汇聚50多位学界带头人组建23支国际科研团队[25] - 规划占地600亩 使命聚焦"从0到1"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厚植[25]
新气象 | 打造科技创新“摇篮”探访怀柔科学城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28 08:00
怀柔科学城建设进展 - 怀柔科学城已进入以运行为主的新阶段,"十三五"时期29个设施平台全部进入科研状态,"十四五"时期新布局的8个设施平台已全部开工建设[4] - 16个科技设施平台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累计开放机时超过143万小时,4个大科学装置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运行[2]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占地面积相当于90个足球场,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亮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亮度比太阳光亮一万亿倍[3] 科研人员与基础设施 - 在怀科研人员达2.6万人,包括诺奖级科学家33名,两院院士86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39名[4] - 城市客厅项目涵盖科研实验、孵化办公、科技服务、配套酒店等功能,旨在打造国际化公共服务中心[5] - 怀柔科学城加快构建"八横五纵"城市主干路,建设500千伏供电系统,提供多层次多元化住房保障[4] 科研成果与转化 - 怀柔科学城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1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86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65篇,服务在怀高校、院所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31个[14] - 高品质因数超导腔和全季节观测阵列式大口径激光雷达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 - 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研发的12英寸单层二硫化钼薄膜应用于激光器领域,并与国内公司合作完成自研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打破进口依赖[8][12] 国家科研机构与关键技术 - 怀柔科学城集聚20余家国家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力量已全面进驻,中国科学院大学约1.6万名师生入驻[15] - 空间行波管是卫星的核心部件,其研制水平象征国家在物理电子学领域的基础能力,空天院已形成从学科建设到产品制造的完整链条[18][19] - 行波管制造涉及近50种材料,工艺技术广泛,攻关难度大,但在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21] 科学方向与产业布局 - 怀柔科学城聚焦物质、空间、生命、地球系统、信息和智能五大科学方向,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8] - 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探索基于轻元素的新奇量子效应,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跨越[8][9] - 转角菱方氮化硼和"晶格传质—界面生长"晶体制备新范式等成果入选重大科技成果,推动激光器和电子芯片技术发展[12]
苏州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7-10 07:39
苏州人才驱动创新生态 - 血霁生物创始人朱芳芳团队获数千万元融资 正推进血小板新药临床试验 有望突破传统献血限制 [1] - 赵昕团队在苏州创业4年从3人扩展到近60人 3款芯片成功流片量产 入选苏州青年科学家10人名单 [2] - 苏州连续16届国际精英创业周吸引4万多名高端人才 促成近1.4万个项目落户 人才总量达407万 高层次人才45万 [3] 产业政策与支持体系 - 苏州构建"1+8"人才友好型政策体系 覆盖顶尖到技能人才 今年推出"百万人才新增计划"和"百校千企联盟" [3] - 信达生物近3年110多名人才获约400万元补贴 补贴直达个人助力年轻科研人才扎根 [6] - 苏州超八成科创板及独角兽培育企业由市级以上领军人才创办 98%领军人才深耕战略性新兴产业 [6] 技术转化创新机制 - 李飞教授脑卒中治疗新药专利通过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以5000万元成功转让 采用"先使用后付费"模式 [4] - 吕维洁团队钛合金技术通过"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商业推广"全链条模式转化 预计5年后年产值超2亿元 [4][5] - 苏州打造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布局33家概念验证中心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 [5] 产业协同与创新成果 - 信达生物研发全球首款GCG/GLP-1双靶减重药获批上市 公司已拥有10余款上市创新药 [6] - 光互联芯片技术公司获6700万元天使轮投资 创始人谢崇进借助苏州产业基础解决AI计算互联瓶颈 [6] - 思必驰牵头组建"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 半年攻克多项语音交互难题 成果已产品化 [7] 产业发展数据 - 苏州1-5月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7.1%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2% [7] - 苏州汇聚超3000只基金 规模超万亿元 推出"科创指数贷"等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技术转化 [5]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绵阳创新服务 服务科技创新
四川日报· 2025-07-08 14:37
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 绵阳拥有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20家 国省级创新平台264个 两院院士29名 近3年引进高层次人才8.6万名 [1][2] - 2012年以来 在绵企事业单位与12位两院院士 110余位高层次专家合作 累计建成41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1][3] - 游仙区创新构建"企业出题 政府立题 协同破题"科研机制 组建22个"一对一"服务专班 [2] 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实现全球最小(直径4毫米 高1.3毫米)智能穿戴线性振动电机规模化量产 [1] - 中玖闪光医疗科技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研发国内首款电子e-Flash治疗设备 已在华西医院开展临床试验 [1] - 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氮氧化锆传感器打破国外垄断 中广核技质子治疗设备制造基地首台设备下线 [2] 中试生态与成果转化 - 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汇聚150家专业服务机构 提供"一站式"服务超800项 已接洽项目50个 [4][5] - 中试快速成型服务中心将精密件样品交付周期从传统加工的2周缩短至48小时 [4] - 配套1亿元中试基金 5000万元"先投后股"专项资金 全省首个中试综合保险 预计5年支持10余个项目实现产值3亿元 [5] 产学研协同平台建设 - 绵阳经开区集中揭牌7个创新中心及实验室 包括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先进技术成果西部产业孵化中心等 [7] - 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聚焦"587"重点产业投早 投小 投长期 [5] - 西南科技大学3个项目入选"企业找技术"揭榜挂帅 包括风电叶片极端环境防护技术开发 [8] 产业活动与规划 - 2025年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将发布"绵阳造"科创成果 搭建产学研供需桥梁 [7] - 绵阳科技城2025高成长企业CEO大会促成企业 高校 研究院与经开区平台公司共建创新机构 [7]
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长沙乘势而上
长沙晚报· 2025-06-20 11:18
长沙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 2024年长沙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较2022年分别提升9位和11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第9位[1] - 截至2024年5月全市研发机构总数达3823家,其中2023年9月以来新增1796家实现翻番[1] - 高新技术企业达8609家增长29%,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增长51%[21] 研发机构建设进展 - 构建"1+2"国家实验室体系,3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数量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1][22]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增至3家,落地68个央企及三类"500强"企业研发中心[1][13] - 湘江科学城等"一城一区三基地"集聚区建设提速,省"4+4科创工程"在长项目集聚3000余名科研人才[1][22] 企业研发创新案例 - 麦格米特全球研发中心2023年2月启用,支撑集团营收增长21%,产品实现"研发在长沙、制造在湖南、应用在全球"[6][7][9] - 视比特机器人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产品覆盖汽车四大工艺并销往欧美多国,在加美德等国设立研发中心[16][17] - 赛诺生物开展异种移植研究,计划5年内实现异种肾移植小批量临床应用[19][20] 科技成果转化 - 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2024年推动20项成果在湘转化,孵化6家科技型企业,吴振军团队职务科技成果作价6800万元成立新公司[10][12] - 2024年在长高校"三技"合同本地转化金额23.9亿元增长33%,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30余项[24][30] - 布局25家中试基地和15家创新联合体,构建覆盖重点产业链的成果转化支撑体系[28] 未来产业布局 - 明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3个未来产业方向,培育希迪智驾等科技型企业[32] - 独角兽企业总数两年增长3.5倍,柔性引进3名诺贝尔奖得主,新增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1000余名[32][33] - 实施近百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批国家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4] 创新生态建设 - 科创基金规模超430亿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累计授信1155亿元[29] - 湘江基金小镇"天天麓演平台"上线596家投资机构,发布项目2万余个[29] - 选派89名联点干部服务290家高能级科创平台,新增5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6][27]
退役军人大学生迈入“新战场”
杭州日报· 2025-06-20 11:10
戎志班项目成果 - 戎志班毕业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超170项 [1] - 2025届毕业生实现100%就业或升学,就业方向覆盖部队文职、自主创业、重点企业等多个领域 [1] - 戎志班已实现从市校共建向省市区多级联动的转变 [2] 暑期实践项目 -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布设岗方案,构建"省—市—区—街道"四级联动平台 [2] - 组织学生深入一线参与社区治理、品牌建设、志愿服务等具体工作 [2] - 暑期实践项目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退役军人相关工作和服务 [2] 戎志基金 - 戎志基金由省、市、区三级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共同支持 [2] - 专项用于鼓励退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基层治理、参与课题研究与成果孵化 [2] - 基金助力探索"实践育人—成果转化—学科竞赛"融合路径 [2] 未来规划 -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持续优化戎志班工作机制 [3] - 丰富戎志基金激励内涵,推动实践育人与服务平台深度融合 [3] - 激发退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潜力 [3] - 努力打造全国高校退役军人培养工作的"杭州样板" [3]
奖项评选延期!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6-05 18:08
大会延期通知 - 奖项评选报名截止时间延期至2025年6月20日24:00,旨在为参选方提供更充裕的准备时间 [1] 首届大会回顾 - 2024年6月28日由思宇组织全球医疗科技大会并举办颁奖活动 [2][3] 大会议程 - 议程包括全球医疗科技发展趋势与政策环境解析、影像平台、新型耗材、脑机接口等研发与转化路径、医工交叉与高值医械成果转化经验分享、AI辅助诊疗与数字疗法的落地与突破、国内外资本关注的技术方向与企业画像、海外市场准入和市场营销路径对接 [6] 奖项申报说明 - 参与评奖全程免费,组委会向领奖人赠送会议门票 [4] - 奖项包括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奖、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应用奖、2025全球医疗创新服务奖、2025全球医疗科技供应链创新奖、2025全球医疗科技创新转化奖(个人奖) [4][8] 大会基本信息 - 大会地点为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时间为2025年7月17日,参会规模约500人,嘉宾阵容包括政府、医院、龙头企业、技术初创、投资机构、科研院所等跨界代表 [5] 奖项评选标准 - 全球医疗科技创新奖:面向医疗器械/数字医疗技术企业,要求具有原创性、先进性、具备规模化产业化潜力的创新产品或平台技术 [7] - 全球医疗科技创新应用奖:面向医疗机构、科技公司联合团队,要求技术已进入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明确疗效,具备推广价值 [10] - 全球医疗创新服务奖:面向提供CRO、CDMO、知识产权、注册、投融资等服务的机构,要求在支持技术孵化、转化、上市等环节提供关键助力并具行业影响力 [10] - 全球医疗科技供应链创新奖:面向核心元器件/原材料/系统模块等关键供应企业,要求在保障创新产品落地与量产、实现系统协同与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出色 [10] - 全球医疗科技创新转化奖(个人奖):面向公立医院临床医生、科技成果转化负责人、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副高及以上)、企业创始人(技术出身、良好的教育背景),要求围绕临床需求开展创新性研发并实现初步转化成果,具有示范意义与潜力 [10] 评选流程 - 申报阶段:即日起至2025年6月20日 - 评审阶段:2025年6月21日至6月29日 - 结果通知: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 - 奖杯制作与确认:2025年7月5日至7月11日 - 现场颁奖:2025年7月17日 [11] 参选方法 - 企业参选需填写指定链接,个人奖参选需发送邮件至指定邮箱并提供个人简历、研究成果概述、相关论文/专利/项目证明、实验或临床数据、推荐信(可选) [10][13] - 商务合作可通过工作微信号suribot22或手机号13552754250联系,也可直接联系思宇团队工作人员 [12]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学家与企业家如何同题共答?
新华社· 2025-05-27 16:06
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3.3%,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两者差距显著[1] - 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是科研产业化面临的主要痛点[1] - 科学家思维更关注技术先进性,企业则需兼顾产品性价比和市场前景,双方存在天然鸿沟[2] 产学研合作挑战 - 科研人员缺乏与投资人对接的渠道,需要搭建更多交流平台[2] - 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常处于平行状态,需企业作为桥梁找到结合点[2] - 部分科研机构已转变思维模式,从技术导向转为需求导向,半年解决3个合成数据产业化难题[2] 创新合作机制 - 成立"青年科学家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联合近200家上市公司和1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3] - 采用产业沙龙、孵化营、项目对接等模式推动"需求牵引型"成果转化[3] - 首批聚焦机器人、生物制造、AI应用三个细分领域进行精准对接[3] 成功合作案例 - 电子皮肤、外骨骼机器人技术通过联合体实现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3] - 康养产业技术需求与科研团队成果快速匹配,从对接到成立合资公司效率显著提升[3] - 中重科技与高校合作将机器人等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冶金行业[2]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格局生变,中国创新药如何赢得市场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5-24 09:50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从传统引进向自主创新输出转变,全球新启动临床试验中30%起源于中国,美国占比35% [1] - 中国在全球IDV(体外诊断试验)中占比30%,肿瘤相关临床试验占比高达39% [1] - 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从2019年1325亿美元增至2024年1592亿美元,全球占比约15%,预计2030年突破3000亿美元 [1] 中国创新药研发水平与成果 - 中国新药研发水平处于全球第二梯队靠前位置,2024年全球在研药物管线中中国占比26.7%,仅次于美国49.1% [2] - 中国每年批准上市新药数量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2] - 2024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完成94笔,总金额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 [5] - 2025年1-3月中国License-out交易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创同期历史新高 [5] 中国医药研发效率与优势 - 中国临床试验申请审批时间从几个月缩短至60天甚至30天 [6] - 中国在顶级生命科学期刊《CELL》《Nature》的高质量论文显著增加,基础研究能力快速提升 [6] - 中国在临床试验速度、成本和数量上具备明显优势,美国在三期临床试验及商业上市策略上更成熟 [7] - 中国贡献了全球25%的病例入组量,在国际药品研发中地位日益凸显 [6] 未来发展挑战与建议 - 中国需要建立更广泛的全球临床试验网络,解决市场准入问题以实现全球商业回报 [7] - 中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足,应更多关注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深入开发 [7][8] - 行业需要耐心资本长期投入,而非追求快速回报 [8] - 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应科学测量研发投入,关注根本临床价值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