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

搜索文档
中国团队研发出卫星遥感新方案,精准监测大型燃煤电厂碳排放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16:30
碳排放监测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发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的高精度动态量化与制图 [1] - 该技术通过优化算法和构建模型提出卫星遥感新方案显著提升反演精度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清洁生产》为全球碳盘点核查提供客观技术手段 [1] 技术应用价值 - 新技术可监测点源碳排放偷排漏排为碳交易稽查与减排政策校准提供科学依据 [1] - 有助于全球及国家层面制定碳补偿与减缓政策助力中国碳盘点及重点行业减排评估 [1] - 为厘清全球碳循环过程与机制实现精准全球碳盘点提供关键科学数据支撑 [1] 燃煤电厂碳排放现状 - 燃煤电厂碳排放量约占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总碳排放量的50%是碳排放估算核心环节 [1] 传统技术局限性 - 传统计算方式存在估算结果难以对比验证的问题 [2] - 卫星遥感技术虽具优势但面临体系关键漏洞 [2] 技术创新细节 - 研究团队基于美国轨道碳观测卫星3号开发动态风向校正算法提升烟羽轨迹反演精准度 [2] - 构建大气稳定性分级响应机制的烟羽抬升模型精确刻画烟气动态抬升过程 [2] - 改进后的高斯烟羽模型成功量化全球14座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21.54千吨至82.3千吨/日) [2] 技术发展意义 - 研究成果标志着碳排放监测从静态清单向动态管控的重要转变 [3]
“四农普”来了,将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等进行调查
第一财经· 2025-06-06 11:18
普查背景与目的 - 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将于2026年开展,旨在全面摸清新时代"三农"家底,反映农业发展新情况、乡村建设新面貌、农民生活新变化、农村改革新成效 [2] - 普查结果将为科学制定"三农"政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提供重要依据 [2] - 普查首次新增对多元化食物供给、农业新质生产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新情况的调查,以全面反映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1][2] 普查对象与范围 - 普查对象包括农村住户(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其他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 [2] - 行业范围涵盖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2] 普查方法与技术创新 - 采用全面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长表与短表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质效并减轻基层负担 [3] - 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数智化水平 [3] - 广泛应用行政记录,打造农业普查数据"一张图",促进成果共享 [3] 普查时间安排 - 标准时点为2026年12月31日24时,时期资料为2026年年度资料 [3] - 分四个阶段实施:准备阶段(2025-2026)、现场登记(2027年1-5月)、数据处理及发布(2027年6-12月)、资料开发应用(2028-2029) [3] 普查实施要求 - 强调普查涉及范围广、调查对象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需各方配合 [4] - 要求普查人员依法履职,严禁伪造篡改数据,严格保密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 [4]
中国团队解读卫星遥感如何守护“地球水塔”:全方位监测冰川变化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20:46
冰川监测技术 - 卫星遥感成为全方位监测冰川变化最主要手段 通过多光谱 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可监测冰川面积 运动 厚度变化及平衡线 [1][5][6] - 光学遥感通过波段运算结合AI算法实现冰川轮廓自动化识别 克服云雾遮挡及积雪干扰问题 精确计算面积变化 [6][8] - 合成孔径雷达对物质粗糙度 含水量敏感 可穿透表层区分干雪 湿雪 粒雪 裸冰分布 揭示冰川物质平衡过程 [8][11] 冰川变化影响 - 冰川加速消融直接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供给 生态环境及海平面上升 威胁小岛屿和沿海城市生存环境 [2][9] - 冰川快速运动易引发冰湖溃决或河流堵塞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可监测毫米级位移 用于灾害预警 [8] 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气象组织将2025年定为国际冰川保护年 提升公众对冰川保护重要性的认知 [2] - 冰川遥感技术直接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气候行动" 增强灾害预警及脆弱区适应能力 [10] 技术应用价值 - 短期监测可预防冰川跃动 冰湖溃决等灾害 长期数据有助于制定气候适应策略 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5][10] - 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团队通过遥感技术立体记录冰川变化 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