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工科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计量大学本科招生有3大显著变化
杭州日报· 2025-06-24 10:26
中国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表现 -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生周星宇获得吉利汽车、东方电气、欣旺达电子、蔚来汽车等8家头部企业offer并最终入职华为担任质量工程师 [2] - 该专业为全国首个质量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及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一 [2] - 近5年应届生读研升学率年均超30% 包括北大、清华等国内双一流高校及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名校 [8] - 直接就业毕业生进入市场监管、检验检疫、国防军工(如中国航空、中船重工)等领域的研发设计及管理部门 [8] 学校专业建设与招生计划 - 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8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ESI全球前1%学科6个及浙江省一流学科9个 [3] - 2025年本科招生计划4935人 较去年增加130人 新增计划向国家级一流专业及高就业率专业倾斜 [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普通专业招生规模同比大幅增长 停招中外合作办学版本以降低求学成本 [4] - 新工科(如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及新文科(如知识产权)专业扩招明显 [4][5] - 美术与设计类专业首次面向上海招生10人 生源结构优化覆盖山东、河南等高考大省 [5] 优势专业与人才培养特色 - 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 [6] - 标准化工程专业连续多年软科排名第一 建有国家级培训基地及学生技术委员会 [6] - 推行"一专一赛"模式 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全国金奖2项 [7] - "挑战杯"专项赛斩获特等奖5项 数量位列浙江省第二 [7]
市教育考试院公布2025本科各批次录取控分线 录取形势如何 志愿如何填
解放日报· 2025-06-24 09:57
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 - 上海市2025年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为402分 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为505分 艺术类本科文化控制分数线为302分 舞蹈类 戏曲类本科文化控制分数线为220分 体育类本科文化控制分数线为281分 [1] 招生计划与录取率 - 2025年上海秋季高考考生人数达6.3万余人 较去年增加近1万人 在沪招生总计划数同步增加 预计本专科总体录取率与往年接近 [2] - 2025年共有784所高校在沪招生 较去年768所增加16所 其中本科院校697所 较去年675所增加22所 [2] - 高校在人工智能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学科领域 以及新工科 新医科 新文科 新农科 交叉学科增投在沪招生计划 [2] 志愿填报指导 - 填报志愿需关注高校办学水平 优势专业 结合自身学科特长 兴趣爱好 同时需注意招生章程中办学性质 办学地点及专业具体要求 [3] - 考生需综合选考科目 分数 位次 院校专业组招生计划数等信息合理填报志愿 [3] - 市教育考试院将公布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上考生成绩分布表 综合评价批次入围考生成绩分布表 艺体类投档成绩分布表供参考 [3] 选考科目与招生趋势 - 2025年物化双选科目要求的招生计划占比进一步增加 建议物化双选考生重点关注相关院校专业组及专业 [4] - 其他选考科目组合考生也有对应科目要求的院校专业组及专业可选 [4] 招生录取流程与监管 - 市教育考试院按投档规则将考生电子档案投档至高校 高校按招生章程进行录取 [5] - 招生单位严格执行"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纪律 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纪检部门监督重点环节 查处违纪行为 [5]
一财社论:第四代大学崛起,问题导向激活鲇鱼效应
第一财经· 2025-06-11 21:38
高等教育改革现状 - 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产学研脱节问题,大学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兼容度低[1] - 教育部近期拟同意设置10所本科高校,包括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2] - 近年来涌现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多元背景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同时传统名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也在推进新工科布局和院系重组[2] 改革方向与政策支持 - 高教改革主要聚焦四大方向:新型研究型大学、企业办大学、新工科、职业技术大学[2] - 2024年中共中央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教育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3] - 中国每年工科毕业生占全球1/3以上,但创新型跨学科人才仍稀缺,催生新工科和新型研究型大学需求[4] 产教融合痛点与人才培养 - 智能化时代产教融合需重构大学教育体系,从知识导向转向问题导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4] - 职业教育本科化趋势虽提升吸引力,但可能弱化其应用属性[4] - 衡量教育质量的核心应是学生专业审美能力与明辨是非能力,而非单纯就业率或科研成果[5] 学科布局与差异化竞争 - 需警惕高校在新工科和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同质化扎堆现象[5] - 基础性研究在智能化时代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碳基生物区别于AI的核心优势[6] - 高校应遵循木桶理论,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发展路径,传统名校需强化长板而非盲目跟风[6]
财大气粗、专业“实用”,这些“第四代”大学正崛起
第一财经· 2025-06-10 22:05
曹德旺表示,福耀科技大学从体制上、机制上对标斯坦福大学;首年招50个学生,预算是8亿。 高考落幕后,对考生来说,接下来最关心的就是高考志愿的填报。随着近年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越来越 多,不少考生也有了新选择。 新型研究型大学以创新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形式为突破口,以科学技术研究为主要任 务,具有高起点、投入大、高水平、国际化等特点。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深圳理 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都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代表高校。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撰文指出,当下,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第四代大学正陆续出 现,这些大学的本质是打破传统边界,以颠覆性理念重构知识生产模式,以科技赋能重塑教育生态,以 全球协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以我国的人口规模和需求来说,当前此类新型研究型大学还是比 较少的,未来可以鼓励各地和更多民营企业家创办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新的增量,促进高校之间的良 性竞争。 "新"在哪里 近年来,新型研究型大学成为很多高分考生的选择。以深圳理工大学为例,其2024年首次面向广东高考 招生,录取物理类考生120人,录取最低分为624分/9667名,最 ...
复旦六大新工科学院招生占比近30%,高校人才培养瞄准哪些重点
第一财经· 2025-05-28 14:58
近年来,实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成为高考报考热门,就业热度也居高不下。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创新,加大新工科布局也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目标之一。 "新工科"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技术,而是融通基础与应用,既要"顶天"又要"立地"。 复旦大学副校长、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院长姜育刚介绍称,创新学院正在致力于研发可用、可靠、可信的 智能体。未来智能机器人能够助力各种物品的自动化生产,并会服务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创 新学院以复旦综合性学科优势为支撑,布局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智能空天、智能光电三大方向。 27日下午,复旦大学新工科六大创新学院公布全新的培养方案:今年,六大创新学院将投放超1000个本科招生计划 数,较去年工科规模同比增长超过20%,占全校招生计划规模28.5%。当天,新工科发展基金发布,首期已筹集规模1.2 亿元。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致辞中称,为满足更多学子的新工科志趣,今年学校在六大创新学院投放过千 的本科招生计划数,同比增长超过20%;各创新学院内部专业实现完全自由分流。推出18个本博、本研融通培养项 目,覆盖创新学院近一半(43%)的本科生源。试点推出超常规人才 ...
“双高”联手,发掘更多新工科人才
新华日报· 2025-05-20 05:08
高校新工科建设布局 - 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路径明晰,工学类新增数量持续领跑,新增专业集中于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领域 [2] - 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新增智能科学和电子科学培养方向,分别依托人工智能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进行培养 [2] - 南京大学打破学院边界,开设"AI+生物"等交叉实验班,新增"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等双学士学位项目 [2] - 东南大学开设全国首个交叉工程类专业未来机器人,建设"网络空间安全+法学"等9个双学士学位项目 [2]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智能飞行器技术等本科专业,低空经济技术与工程专业首届招生规模70人 [3] - 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设立志道创新人才班,每年招收约65名学生,采用"本博贯通、学科交叉、项目驱动"培养模式 [3] - 苏州大学开展新工科交叉融合项目计划,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接触未来科技产业项目 [4] - 河海大学实施新工科教育项目制改革,智能制造工程(未来技术班)首批招生,将企业真实课题融入课程 [4] - 江南大学新增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拟招收70人,依托纺织、材料和控制优势专业,邀请航天五院等一线总师加入授课团队 [5] 中学教育与新工科衔接 - 中学教育改革需增加主题式、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兼具问题意识、实践能力与跨界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7] - 高中阶段构建分级融通培养体系,让科学教育成为新工科拔尖人才的"启蒙引擎" [8] - 中学与高校需协同开发模块化选修课程,如人工智能基础、工程思维训练等,共建新工科项目工坊 [9] - 中学期待高校资源下沉,共同开发课程,强化"技术+教育"跨学科复合素养 [10] 高校与中学协同培养 - 大学中学贯通培养需打破"中学只负责应试、大学才接管创新"的割裂状态 [11] - 南京师范大学在师范生培养中融入"AI+教育"模块,强化科技教育能力 [11] - 南京医科大学计划邀请中学生走进校园,体验医学模拟中心和实验 [12] - 中国药科大学为高中生设计实践项目,如药学探索实验,近距离接触生物医药领域 [12]
“数”说高校专业调整,“未来风口”专业是哪些?
央视新闻· 2025-05-11 12:01
专业调整趋势 - 2024年全国高校新增、撤销、调整专业点3424个,29种新专业亮相,首次设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1] - 近五年"双一流"高校新增专业1068个,其中工学类501个占比47%,理学131个,管理学86个[4][5] - 新增专业中"智能""智慧"相关达203个,近十年全国高校新增"智能""智慧"专业2146个,近五年占比70%[9][11][13] 热门新增领域 - 人工智能专业五年内41所"双一流"高校新增,位列榜首,与国产大模型、人型机器人等技术发展直接相关[7] - "储能科学与工程"快速落地天津大学等高校,聚焦新能源和储能材料,服务"双碳"目标[8] - "运动训练"新增25个,复旦大学等25所高校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同步新增"冰雪运动""足球运动"等细分方向[16][17] 战略新兴专业 - 2024年新设29种专业包括"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等国家战略领域[20] - "低空技术与工程"被列入战略急需专业,北航等6所高校首批招生,呼应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部署[24] - "智能分子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瞄准尖端科技,"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聚焦民生需求[21][22] 学科交叉与文科革新 - "智能+"向非工科拓展,中国传媒大学设"智能影像艺术",北师大设"人工智能教育"[12] - 新文科建设加速,华中科大设"计算金融",人大等38所高校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25][26] 专业撤销动态 - 全国高校撤销专业数量连年攀升,山东大学停招27个专业,四川大学撤销电子科学与技术等31个专业[30][33][34] - 撤销原因包括师资不足、就业表现差、招生率低及产业更迭导致的专业滞后[36][38]
山东58所高校新增152个专业点
齐鲁晚报· 2025-05-08 05:07
2024年全国高校本科专业调整概况 - 全国高校新增专业点1839个 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 停招专业点2220个 撤销专业点1428个 [2] - 新增专业点中工学占比最高达940个 理工农医类专业共新增1195个 占全部新增专业点的65% [2] - 人工智能专业新增91个专业点 占全部新增专业点的5% 涉及6所"双一流"高校和85所非"双一流"高校 [2] - 数字经济专业新增76个专业点 涉及北京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 [2] - 智能建造等5个专业新增数量均超过30个 [3] - 教育部同步更新本科专业目录 增列29种新专业 低空技术与工程成为增设高校最多的新专业 [3] 山东省高校专业调整特点 - 山东58所高校新增152个专业点 其中8所高校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 [4][5] - 山东新增专业中数字经济涉及7所高校 人工智能等三个专业各涉及5所高校 [5] - 山东已有43所高校设置人工智能专业 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5] - 山东新增专业中34个专业名称带"智能"或"智慧"字样 [5] - 山东两所高校将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专业修业年限从五年调整为四年 [6] 全国高校学制调整趋势 - 全国49所高校将部分五年制专业调整为四年制 主要集中在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专业 [6] - 部分高校将建筑学从五年制调整为四年制 包括东北大学等知名院校 [6] - 教育部明确支持高校调整专业修业年限 作为专业改造的重要内容 [6] - 学制调整原因包括稳定学生就读意愿 但需平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7]
上海交大“万人大院”重组,今年我国本科专业有这些调整
第一财经· 2025-04-29 20:24
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 -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其中新增29种新专业,包括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 [1][2] - 新增专业覆盖四大方向:服务国家战略(如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科技前沿(如智能分子工程)、市场需求(如国际邮轮管理)、人工智能赋能(如人工智能教育) [7] - 复旦大学新增"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前者依托全国首个一级学科,后者采用全英语教学,计划2025年招生 [7] - 大连理工大学获批全国首个智能分子工程专业及临床医学等共五个新专业 [8] - 六所高校(北航、北理工等)为适应低空经济发展,超常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8] 高校院系结构性改革 - 北京大学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拆分为工学部(段慧玲院士负责)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梅宏院士负责),聚焦集成电路、智能技术等前沿领域 [2][4] - 上海交大将万人大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拆分为电气工程学院等四个独立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共同支撑AI驱动的科技革命 [2][3] - 拆分后上海交大四个新学院拥有170多位国家级青年人才,旨在提升承担国家项目能力和培养战略科学家 [4] - 复旦大学新设六个工科创新学院,全部由顶尖科学家担任院长,采用跨学科本研融通培养模式 [4] - 院系调整旨在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专业化学院实现跨学科组合(如集成电路需光学、材料学协同) [5] 学科专业优化动因 - 改革核心是响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求,虽短期难见效但关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长远发展 [3] - 传统学科管理体系难以适应跨学科特性(如人工智能需计算机+多学科背景),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构 [5] - 教育部强调以"新工科/医科/农科/文科"建设引领专业交叉融合,要求高等教育服从高质量发展大逻辑 [8] - 专业设置突出快速响应机制,强化国家战略(如集成电路)、市场需求(IT/互联网行业占招聘25%)、科技前沿(AI)三重牵引 [6][7][8] 对考生报考的影响 - 2025年高考生将首当其冲受影响,拆分后专业报考竞争格局变化(如上海交大计算机学院报考集中度提升) [6] - IT/互联网/游戏行业占据24届毕业生需求首位(20%-25%),电子/通信/半导体次之,金融行业占7.6% [6] - 本科高薪专业前十均为新兴技术领域:信息安全(7756元/月)、微电子科学与工程(7151元/月)、软件工程(7061元/月)等 [7] - 考生需更精准选择细分专业,需平衡个人兴趣与就业前景(如AI相关专业热度持续攀升) [6][7]
本科扩招、文科缩减,顶尖大学的真相是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3 22:03
优质本科扩容进展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将在去年扩招1.6万人基础上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1] - 清华大学率先宣布扩招150人,北京大学随后宣布匹配这个规模,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985高校接连宣布扩招,中国农业大学将扩招500人[1] - 此次扩招着眼于当前和未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人工智能、新工科相关学科领域[7] 名校扩招具体措施 - 清华大学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5] - 北京大学将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新增招生计划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进行培养[5] - 上海交通大学扩招150人,重点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学科领域招生规模[5] - 西安交通大学将扩招200人,连续第10年扩招,扩招学科领域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5] - 中国农业大学扩招500人,主要聚焦粮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6] 文科专业调整趋势 -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表示该校文科招生比例会从原来的30-40%降到20%[2] - 哈佛本科生学院2024年取消不少于30门课程,其中大部分属于文科专业[9] - 浙江大学2024年有142个专业,其中文科专业56个(占39.44%),但当年停招20个文科专业[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2024学年撤销6个专业,其中包括英语、考古学、传播学3个文科专业[10] 文科专业现状 - 北京大学2024年在用本科专业120个,其中文科专业63个(占52.51%)[11] - 清华大学有91个本科专业,其中文科类专业39个(占42.9%)[11] - 复旦大学攻读人文学科学位的学生占18.2%,社会科学学位占24.5%,合计42.7%[11] -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3年有104个本科专业,其中文科专业22个(占比超20%)[12] - 上海交通大学有85个本科专业,其中文科专业22个(占25.9%)[12] 文科专业发展方向 - 文科专业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升级,重要方向是文理融合[19] - 清华大学设置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等跨学科交叉专业[18] - 复旦大学推出"本科学程项目",包括"神经语言学"、"数据智能与商业决策"等跨学科交叉融合学程[18] - 上海交通大学在新文科建设中聚焦文理交叉,构建STEAM课程体系[18] - 南京大学推出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包括德语法学双学士学位项目[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