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扩容提质
icon
搜索文档
潍坊昌乐:多措并举加速释放消费潜能
搜狐财经· 2025-07-09 15:36
消费市场扩容提质 - 围绕"消费品以旧换新"主线组织补贴活动覆盖家电数码电动自行车家装厨卫等品类通过"五进"活动扩大政策覆盖面 [3] - 上半年200余家销售主体参与以旧换新活动参与主体数量同比增加54倍完成交易48万笔 [3] - 引进必胜客霸王茶姬等8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满足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5] - 建成京东中国特产昌乐馆入驻5家企业12个品类拓展优质产品销售渠道 [5] 新业态与数字化转型 - 培育电商骨干企业黄金籽数字农业产业园入选潍坊市强农先锋标杆 [5] - 梦金园南瓜二姐分别入选潍坊市十大网销品牌和十佳电商主播 [5] - 1-5月全县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07% [5] 节庆赛事联动消费 - 组织春节五一六一端午等节点促销活动50余场 [7] - 结合"世界风筝都"半程马拉松西瓜音乐节等赛事同步展销火山优品及特色产品 [8] - 1-5月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19% [8]
统筹消费软硬环境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6-13 06:00
消费环境优化三年行动 - 五部门联合启动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围绕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实施系统性治理,靶向破解消费领域痛点、堵点 [1] - 消费环境建设是一项兼具民生温度与发展速度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抓好"软""硬"两方面建设,以环境之"优"促消费之"活" [1] - 当前消费环境存在短板弱项,包括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乡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梗阻等问题 [1] - 软环境方面存在消费品质量标准参差不齐、服务行业缺乏统一规范、大数据"杀熟"、假冒伪劣等乱象 [1] 消费硬环境改善 - 改善消费硬环境关键在于补齐设施建设短板,提升消费便利度 [2] - 加快补齐物流配送网络、公共交通运力、商圈停车泊位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2] - 完善城乡消费设施,加强乡村终端物流配送设施建设,打通农村消费"最后一公里" [2] - 积极发展智慧商圈、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提升消费品质 [2] - 加强夜间消费集聚区配套保障,从场地、交通、停车等方面提供支持 [2] - 推动消费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2] 消费软环境优化 - 优化消费软环境核心在于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治理体系,营造可预期的消费生态 [3] - 强化标准引领,加快健全消费品质量标准体系,特别是针对旅游、养老、家政等服务领域制定统一规范 [3] - 深化信用监管,建立覆盖全行业的信用评价与惩戒机制,对失信主体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 [3] - 提升监管效能,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的全链条监管 [3] - 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显著提高违法成本 [3] - 畅通维权渠道,整合12315等平台资源,建立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3] 行动意义 - 消费环境软硬件建设既是民生工程,更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战略举措 [3] - 硬件设施的"硬支撑"与制度环境的"软实力"协同将激发消费市场更强活力 [3] - 三年行动将加速形成更加安全、便利、公平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潜力释放 [3] - 优化消费环境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3]
重视情绪经济潜力,创造更多消费“留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5 01:44
文化消费市场表现 - 2025年端午档总票房超4亿元 同比增长20 1% 观影人次达1176 67万 同比增长22 18% [1] - 龙舟赛事和足球比赛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形成跨区域影响 带动周边餐饮 住宿 文创等产业链联动发展 [1] - 广东佛山"龙超"赛事融入漂流 急刹等炫技元素 将传统民俗转化为竞技娱乐 [1] 消费需求转变 - 消费从"实用需求"转向"情感需求" 年轻群体更倾向为汉服巡游 粽子盲盒 龙舟剧本杀等创新产品买单 [2] - 泡泡玛特盲盒爆火和演唱会一票难求现象反映消费者偏好转向个性化 社交化和即时满足 [2] - 消费者从关注商品功能性转向追求心理满足与情感共鸣 推动潮玩 宠物 疗愈等领域发展 [3] 供给端创新 - 江苏"十三太保"足球竞赛以文化IP为纽带 实现注意力和收益双丰收 [1] - 企业从生产功能产品转向创造情感价值 通过情感化 场景化创新实现传统行业升级 [3] - 文化IP创新开发与场景化重构使假日经济超越"节日限定"范畴 [4] 市场发展趋势 - 情绪消费爆发将依赖技术深化 文化融合和个性化服务 [3] - 可持续文化消费市场需构建供给与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3][4] - 高质量供给与多样化需求结合可形成撬动内需的长效机制 [4]
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正当时
经济日报· 2025-05-09 05:44
服务消费行业分析 行业核心特征 - 服务消费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体验感是关键影响因素[1][3] - 服务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主要增量来源 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需求加速增长 中国当前人均GDP达1.3万美元[1] - 服务消费涵盖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文娱旅游、教育体育、居住服务、健康服务等领域[2] 市场表现数据 - 今年"五一"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14.66亿人次 同比增长7.9% 国内出游3.14亿人次 同比增长6.4% 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 同比增长8%[1] - 北京市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3% 但服务性消费额增长4.7% 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5.8% 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1] - 文旅消费带动效应显著 演艺活动综合消费带动系数为6.85(1元门票带动6.85元综合消费)[2] 供给端发展策略 - 需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3] - "时间供给"是关键 需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 创造弹性错峰休假机会[3] -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催生新场景 如养老服务智能化[4] 需求端创新实践 - "票根经济"新模式兴起 串联文体商旅消费链[2] - 北京八达岭长城夜游模式、湖南张家界等景区引入机器人/机器狗等创新场景[4] - 需加强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 打击虚假宣传等不法行为 改善消费环境[4] 行业战略意义 - 发展服务消费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现实选择 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2] - 生活性服务业多属劳动密集型 服务消费扩容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2] - 能更好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 特别是补齐"一老一小"民生短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