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甲烷
icon
搜索文档
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30 07:26
大气污染对甲烷浓度的影响机制 - 大气污染通过扰动地球辐射能量平衡和改变大气氧化能力影响气候,其中羟基自由基(OH)作为对流层主要氧化剂承担约90%的甲烷化学清除功能[2][4] - 臭氧(O₃)、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通过调控OH浓度影响甲烷汇,2005-2021年间全球甲烷汇因O₃升高、水汽增加和CO下降每年增加1.3-2.0 Tg(100万吨)[4][5] - 极端事件如2015年野火(CO排放抑制OH)和2020-2021年新冠疫情(O₃下降降低OH)导致甲烷浓度异常波动[5] 研究核心发现 - 首次系统量化2005-2021年大气污染物对OH及甲烷汇的影响,揭示污染物在长期减缓甲烷增长与短期引发波动中的双重作用[2][4] - 污染物变化对甲烷源汇收支的影响强度与人为源(农业、化石燃料)和自然源(湿地、野火)相当[5] - 未来O₃控制政策可能降低OH浓度,野火频发或加剧CO排放,需协同管控空气污染与甲烷排放以抑制浓度增长[5][6] 研究意义与政策启示 - 建立污染物-OH-甲烷汇动态监测系统对预测甲烷年际变化和制定气候策略至关重要[6] - 需在空气质量改善政策中纳入大气化学过程对甲烷汇的复杂影响,实现污染治理与气候目标协同[6] 研究方法与数据 - 采用观测数据与模型模拟结合的集成分析方法,量化数十年尺度上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4] - 研究由清华大学郑博团队与中国海洋大学赵园红合作完成,成果发表于《Nature》[2]
国内首个“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火箭成功回收
快讯· 2025-05-29 13:04
火箭技术突破 - 国内首个"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火箭"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成功完成首次海上飞行回收试验 [1] - 该试验实现了国内首个"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突破 [1] - 大尺寸不锈钢可复用运载火箭正式步入工程应用阶段 [1]
高度关注美欧甲烷排放管控动向,加快推进我国甲烷减排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7:21
全球能源领域甲烷排放现状 - 全球能源领域甲烷排放尚未达峰,化石能源领域贡献约1/3人为甲烷排放量,年排放量维持在1.2亿吨以上 [2] - 能源领域甲烷排放总量比各国向UNFCCC报告数据高出约80%,欧洲差异较小因部分企业采用实测数据 [2] - 废弃矿井甲烷排放被低估,约占全球能源活动甲烷排放5%,全球存在800万处废弃油气井 [3] 甲烷控排倡议与执行情况 - 159个国家加入全球甲烷承诺(GMP),覆盖全球人为甲烷排放量50%,但多数国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 [2] - 全球80%油气产量纳入各类甲烷控排倡议,仅5%全球产量由企业自愿承诺覆盖 [2] - 煤炭行业甲烷控排行动滞后,多数企业未作出控排承诺,仅少数如英美资源集团投资甲烷预抽采设施 [3] 中国甲烷排放与控排表现 - 中国油气甲烷排放强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煤炭甲烷控排强度与全球相当 [1] - 中国废弃煤矿甲烷排放量占全球60%,进口能源隐含甲烷排放量约1000万吨,显著高于欧盟及日韩水平 [5] - 中国进口能源隐含排放主要源自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油气资源 [5] 国际甲烷管控对能源贸易影响 - 欧盟要求2030年起化石燃料进口商需证明符合甲烷强度限值,国际供应商2027年前需采用欧盟监测标准 [4] - 美欧将气候治理议题置于油气贸易核心,可能推动主要供应国强化甲烷管控并提升供应成本 [4] - 中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70%和40%,需关注国际新规对进口成本影响 [4] 中国甲烷控排工作建议 - 系统评估国际甲烷管控新规对能源贸易影响,建立动态预警模型研判天然气、LNG及煤炭进口成本变化 [6] - 构建进口能源甲烷排放核算体系,建立涵盖开采、加工、储运环节的排放因子数据库 [6] - 启动废弃矿井甲烷治理,开展全国排放普查,制定差异化抽采利用方案并研究专项激励政策 [6]
专访睿咨得能源CEO:美国政策转向无法阻挡减排大势,中国技术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丨跨国公司看中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21:37
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角色 - 中国是全球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等关键技术的主要供应商,拥有最大市场份额和成本效益领先优势 [1] - 中国提前6年完成2030年1200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2024年已实现该目标 [1][17] - 中国2024年第一季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6%,有望提前3-5年实现碳达峰目标 [17][18] -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非洲等地区采用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跳过传统化石燃料基础设施 [20] 全球能源转型进展 - 全球能源转型三大任务:电力系统脱碳(40%减排量)、全面电气化(40%)、应对剩余排放(20%) [2] - 全球太阳能和风能部署快速推进,太阳能成本下降速度远超预期 [3][6] - 全球每年需减少39亿吨排放,其中电力系统脱碳需实现15-16亿吨减排 [2] - 全球仍有近1万亿美元投资于太阳能、风能和电池技术,尽管速度有所放缓 [6] 气候变化目标可行性 - 2060-207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可行,延迟十年将导致全球变暖增加0.1°C [4] - 迅速减少甲烷排放可避免额外0.1-0.2°C全球变暖 [4] - 结合二氧化碳减排(74%)和甲烷减排双重策略,仍可能实现1.5°C温控目标 [5] 石油市场展望 - 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预计为每日1.035亿桶,2030年代初达峰后逐步下降 [10] - 未来4-5年油价将在当前水平范围内波动,OPEC通过产量调整维持价格稳定 [12][13] - 油井自然衰减率每年15%,需持续投资维持产量 [13] 天然气与突破性技术 - 天然气在发电领域替代煤炭,每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降低 [14] - 24项关键技术可大幅减排,太阳能(11吉吨)、电池(6吉吨)、电动机(5吉吨)、CCUS(4吉吨)贡献最大 [15] - 约三分之二技术已具经济可行性,剩余三分之一仍需政府支持 [16] 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 - 贸易紧张和关税政策导致企业推迟投资决策,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8] - 自由贸易原则仍具现实意义,保护主义政策往往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9]
碳中和周报(第186期)丨全球碳市场两项关键规则通过;英国与欧盟互联统一碳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00:45
全球碳市场规则 - 《巴黎协定》6.4条通过两项关键规则:基准线标准用于估算项目无机制时的排放量(基线),泄漏排放标准用于核算非预期排放增加 [3] - 新规则标志着全球碳市场体系更清晰可执行,为联合国监督下的碳交易提供制度保障 [3] 欧盟与英国碳市场互联 - 欧盟和英国决定连接各自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TS),为净零排放和公平竞争奠定基础 [4] - 双方将建立机制实现排放配额协调与豁免权互认,涵盖发电、重工业、海运等高排放行业 [4] - 该机制允许双方商品免于征收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税项 [4] 中国甲烷控排政策 - 生态环境部将推进重点领域甲烷控排,包括煤矿瓦斯回收、油气田甲烷管控及垃圾填埋场管理 [5] - 强化甲烷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核算,更新排放因子 [5] - 加强甲烷控排宣传,通过"全国低碳日"提高企业和公众认知 [5] 地方动态 - 中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在珠江口盆地投用,初期以8吨/小时速度封存二氧化碳并驱动原油增产 [6] - 该项目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6] - 黑龙江举办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推进濒危物种保护及跨境合作 [8] 企业实践 - 伊利、腾讯、联想等企业发起"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发布《WISH2030美好宣言》涵盖十项可持续发展原则 [9] - 南方电网公布14个近零碳示范区案例,涵盖生产、办公等五类场景,提供"南网样板" [10] - 新能源入市政策(136号文)6月1日起实施,要求新能源项目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交易,实行市场化定价 [11]
甲烷控排成为全球共识,我国将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甲烷控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16:33
甲烷排放现状与影响 - 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全球增温潜势(GWP)约为二氧化碳的28倍 [1] - 工业革命以来甲烷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率约30% [2] - 2023年全球甲烷排放约5.8亿吨,其中煤炭相关排放达4000万吨 [5][6] 中国甲烷控排进展 - 能源、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重点领域控排行动稳步推进,煤矿瓦斯利用量持续提升 [2] - 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推动甲烷排放因子本土化研究 [2] - 修订《煤层气排放标准》,将禁止排放的瓦斯浓度限值从30%降至8% [2] - 2021-2024年全国煤炭产量181.8亿吨,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66.6% [6] 重点领域减排措施 - 煤矿领域:推动低浓度瓦斯(占总量80%)利用技术研发,但当前经济性不足 [7] - 油气领域:强化泄漏检测与修复,管控油田放空甲烷 [3] - 废弃物处理:提升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管理能力 [3] 减排效益与挑战 - 安全效益显著: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从2010年0.798降至2022年0.044 [6] - 经济挑战:减排技术成本高,煤矿企业利润压缩导致动力不足 [7] - 政策需求:需完善配套政策和减排机制,加强基础科研投入 [7] 未来发展方向 - 构建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智能化监测网络体系 [4] - 强化甲烷与其他温室气体的协同管控 [4] - 通过自愿减排机制促进技术研发创新,提升低浓度瓦斯利用率 [6]
2025甲烷大会在北京召开 聚焦“十五五” 创新与合作 共商全球甲烷治理新路径
中国能源网· 2025-05-22 12:50
政策与行业进展 - 中国在能源、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煤矿瓦斯利用量持续提升,浙江、江苏等7省市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3] -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成,煤层气排放标准进一步严格,低浓度瓦斯利用方法学落地为碳市场建设奠定基础 [3] - "十五五"期间中国将聚焦重点领域控排,强化监测核查体系,加强宣传科普,推动甲烷减排与能源安全、生态保护协同增效 [3] 国际合作与技术突破 - 全球推进甲烷控排需要在技术、数据、制度等领域加速创新,农业甲烷控排技术研发和商业化亟需取得突破 [3] -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和数据反演技术需加速推进,排放与核算标准、监管体系、投融资及全产业链的协同减排有提升空间 [3] - 油气行业是甲烷减排最具成本效益的领域,60%的排放可通过现有技术在无额外成本的情况下解决 [4] - 农业领域通过饲料改良、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减排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4] 监测与数据共享 - 卫星监测、预警响应系统(MARS)在垃圾填埋场等场景的甲烷排放监测应用案例 [4] - 全球甲烷监测数据共享与标准互认是下一步合作重点,呼吁构建公开数据平台促进减排行动 [5] 投融资与市场化机制 - 国际上已形成专门的甲烷投融资工具,中国需在绿色金融标准整合、技术研发支持、碳市场机制完善等方面发力 [5] - 探索符合国情的分阶段碳税政策 [5]
“十五五”甲烷减排待破局:煤炭瓦斯排放限值大幅下降至8%,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机制将建立
华夏时报· 2025-05-21 17:54
甲烷排放控制政策进展 - 中国将在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明确纳入包括甲烷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2] - 生态环境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建设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已上线运行 涵盖二氧化碳 甲烷等气体[4] - 国家重点推广低碳技术目录从35项扩展至103项 甲烷减排技术从1项增至4项[4] 能源领域甲烷减排措施 - 新修订《煤层气排放标准》将禁止排放的甲烷浓度门槛从30%降至8% 预计年减排5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5] - 首个CCER甲烷减排方法学推出 已建项目年减排量4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030年预计增至2000万吨[5] 农业与废弃物领域减排 - 2021年中国甲烷排放总量6064.5万吨 年增0.4% 能源和农业活动占比达86.5%[6] - 废弃物处理甲烷排放呈下降趋势 全国碳市场完善将促进甲烷资源化利用企业盈利增长[5][6] 监测技术体系建设 - 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监测机制 结合卫星 无人机和地面监测[7][8] - 中国提出将卫星遥感和天空一体化监测作为重点任务 传感器技术突飞猛进[8] - 卫星适用于广域监测 传感器可精准监测局部排放点 需平衡技术成本与精度[8][9] 国际比较与技术发展 - 中国甲烷排放源结构与国际不同 能源领域为首要排放源[6] - 中国企业可与国外同步发展空中监测技术 传感器领域已有创业板公司布局[8]
破解低浓度甲烷减排困局:来自山西的创新解法
中国能源网· 2025-05-20 22:01
甲烷减排紧迫性 -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增温效应高出二氧化碳数十倍,全球甲烷排放正以几十年内最快速度增长并在2023年创下新高 [1][2] - 中国甲烷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活动(占87%)、农业活动和废弃物管理,其中煤矿甲烷占能源部门甲烷排放的87% [3] - 山西省煤炭储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煤层气探明储量全国第一,煤矿甲烷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近三成,相当于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3][4] 政策与技术突破 - 2024年12月新修订《煤层气排放标准》将禁止排放的甲烷浓度门槛从30%降至8%,预计每年可额外削减甲烷排放27亿立方米,2030年达30亿立方米 [5] - 低浓度瓦斯(甲烷浓度<30%)占煤矿甲烷排放近九成,过去因政策监管不足、技术门槛高、经济效益低常被直接排放 [5] - 直燃供热技术通过多孔材料实现6.8%-9%浓度瓦斯稳定燃烧,热效率达95%,每吨蒸汽可有效利用80立方米瓦斯,设备耗电仅4度 [13] 经济与环保效益 - 左权阜生煤业示范项目每年利用680万立方米瓦斯,减排13.0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节省超1000万元天然气采购费用 [10][11] - 直燃供热蒸汽成本200-300元/吨,较天然气供热400元/吨成本优势明显,收益高于瓦斯发电(120元/240度电)和蓄热氧化技术 [13][14] - 燃烧温度控制在1000℃以下减少氮氧化物生成,智能运维使锅炉房人力从13人降至3人 [14] 行业应用与挑战 - 技术已在山西晋城伯方煤矿(年摧毁甲烷202万立方米)和吕梁寨崖底煤矿(年摧毁1200万立方米)成功应用 [17] - 季节需求差异导致夏季设备负荷下降,正探索玻璃制造、食品加工等工业场景以突破季节限制 [15][16] - 现行《煤矿安全规程》对30%以下浓度瓦斯直接燃烧的限制与技术进展不同步,需政策更新 [16] 技术创新细节 - 自主研发智能动态稳定控制系统实现±0.5%监测精度,燃气混合偏差<5%,配备"六防"安全系统 [17] - 技术源于2017年"煤改气"政策下天然气价格飙升至10元/立方米的能源危机,煤矿存在瓦斯排放与高价购气矛盾 [11][12] - 直燃供热建设周期短、启动快,无需改造供热系统,仅需更换燃烧器 [13]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看点解析
新华社· 2025-05-17 14:45
发射任务成功 -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将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 - 搭载的卫星包括天仪29星、天仪34星、天仪35星、天仪42星、天仪45星、天仪46星[1] 火箭技术特点 - 我国首款采用全过冷加注的双低温液体运载火箭[2] - 集成大推力液氧甲烷动力系统、铌钨合金大面积比喷管制造技术等[2] - 可实现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4吨级运载能力[2] - 配备直径4.2米、全长8.7米的复合材料整流罩[2] - 一级搭载4台天鹊12A液氧甲烷发动机,单台海平面推力720千牛[2] - 二级采用真空推力836千牛的天鹊15A发动机[2] 技术升级 - 一级发动机推力提升[2] - 取消一级氧排放连接器简化测发流程[2] - 整流罩由金属材质升级为复合材料[2] - 采用准实时风修正弹道设计技术[2] 发射流程 - 采用"三平"测发模式[3] - 全箭在技术区完成水平测试、水平对接后水平转运至发射工位[3] - 各阶段流程有序、系统运行稳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