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身智能

搜索文档
周末沸腾!机器人“全明星阵容”大聚会,百家上市公司参展,王兴兴:上市是宇树的高考
证券时报网· 2025-08-09 23:05
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 - 人形机器人从炫技展示走向真实场景应用,实现"泛化智能",参展企业数量创历史之最,涵盖近百家上市公司,100余款全球首发新品 [1] - 行业从"看得到"向"用得上"进阶:产品从"单一功能"到"一机多能",技术从机械响应迈向"主动预判",能力从"精准高效"到"泛化智能" [1] - 展品形态从静态转向动态,具备实时感知、动态避障、抓取操作等复杂任务能力,交互性显著提升 [9]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展 - "具身智能+离身智能"双引擎驱动,实现环境感知到闭环反馈的全链路AI智能化,例如机器人可预判需求主动送水 [2] - 人形机器人逼真度大幅提升,如孔子、屈原造型可实现穿越时空互动,技术达展览最佳水平,教育场景将率先落地 [2] - 宇树科技展示四足和人形两款新品,其创始人预测机器人大量干活时代或2-5年内到来,商业化进程需加快 [3] 工业级应用与市场数据 - 工业机器人应用进入爆发期,上半年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7.8%,工业/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35.6%和25.5% [4] - 高危作业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30亿美元(年增25%),国内2028年预计超500亿元(CAGR超30%),化工领域机器换人潜力超2000亿元 [5] - 诺力股份与浙大联合推出"诺宝II号"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高温高压等恶劣工况挑战,Slogan为"零风险的触碰" [4] 产品创新与场景拓展 - 视源股份工业级四足机器人MAXHUB X7可适应35°陡坡、沙石等复杂地形,IP66防护等级支持-20℃至40℃宽温作业 [7] - 行业从"工具思维"转向"类人智能",AI模型、传感器等企业参展增多,强调感知-认知-执行闭环系统能力 [10] - 首程控股设立100亿元机器人产业基金,已投资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推动产业从"结构优化"到"行为泛化" [9]
从 “单一” 到 “变形金刚”:机器人分时变角色|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
广州日报· 2025-08-09 22:12
公司创新 - 云迹科技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以"YUNI'S HAPPYLAND"为主题打造全球首个"机器人主题乐园式展区"通过六大沉浸式体验场景展示AI智能体群体协作推动服务机器人行业进入"Next Level"时代 [1] - UP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一机多能"通用底盘可适配送物仓、清扫仓、消杀仓等功能仓体实现"分时复用"例如酒店场景中早晨送餐、中午清洁、夜间巡逻大幅提升设备利用率 [1] - UP机器人通过"变形金刚"式能力降低采购多台机器人的成本并通过动态任务分配优化运营效率 [1] 技术突破 - UP机器人实现多机智能调度形成"机器人服务军团"协同作业HDOS系统实时分析任务优先级让多台机器人自主协商分工例如送餐高峰期接力配送或清洁时呼叫协助清理垃圾 [2] - 群体智能技术可拓展至酒店、医院、工厂等复杂环境实现跨楼层跨场景无缝协作 [2] - UP机器人具备"离身智能"大脑依托大模型技术实现需求预判例如客人提及"口渴"时自动送水从执行工具跃升为"运营决策伙伴" [2] 应用场景 - UP机器人在酒店场景中通过角色切换(送餐员、清洁工、巡逻员)提升服务响应速度降低投诉率 [1][2] - 模块化设计和群体协作能力使UP机器人适用于医院、工厂等需要跨场景协作的环境 [2]
从“能动”到“智能” 中国机器人产业加速奔跑
证券日报· 2025-08-09 00:28
行业趋势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汇聚200余家企业、1500件展品,其中100余款为全球首发新品,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历史之最 [1] - 机器人产业从"单一功能"发展到"一机多能",从"单机作战"走向"群体智能",从机械式响应迈向"主动预判",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 - 机器人产业实现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机器人从"工具"向"伙伴"转变,中国人形机器人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4] 技术突破 - 机器人具备"离身智能"大脑,依托大模型技术能预判需求,实现"具身智能+离身智能"双引擎驱动 [2] - 群体智能技术实现"毫米级时空同步"协作,多台机器人能自主协商分工,形成"机器人服务军团" [3] - 模块化多能设计、群体智能调度和大模型主动服务推动机器人产业实现跨越式跃迁 [3] 商业化进展 - 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已广泛落地,而人形机器人大多仍处于展示及小规模量产阶段 [5] - 服务机器人单台日配送量相当于3个服务员,8个月即可回本,而人形机器人时薪成本仍高出人类员工20% [5] - 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5] - 服务机器人因功能明确、场景固定更容易规模化应用,人形机器人面临智能体、具身智能等多重技术挑战 [6] 企业动态 - 云迹科技UP机器人实现"一机多用"灵巧转换,变身为送餐员、清洁工、巡逻员 [2] - 逐际动力科技展示多样化足端形态机器人,包括双轮、双足和双点足形态 [2] - 优必选展示面向多任务工业场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 [3] - 普罗宇宙全球首发"大白"机器人,为全球首个兼具柔性和精度的工业级具身智能产品 [6] - 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机器人出货量累计超10万台,业务覆盖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 [5] 产业链发展 - 国内机器人产业链迅速攻坚,多个"隐形冠军"企业显现,上游供应体系逐渐成熟 [7] - 部分企业已实现从减速器到控制器再到视觉系统的核心环节自主可控 [7] - 中国企业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标准输出,云迹科技机器人智能体去年在全球完成超5亿次服务 [8]
具身智能推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9 12:19
具身智能理论 - 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体的认知受感知与动作影响,主张智能行为来自身体与环境的交互,而非仅大脑功能[1] - 该理论与传统离身智能形成对比,后者基于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忽视大脑与身体的联系[1] - 具身智能对认知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1]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 第一代人工智能基于知识与经验的推理模型,具有可解释性但应用受限[3] - 第二代人工智能采用数据驱动模型,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模拟人类感性行为,但存在不可解释等缺陷[3] - 2020年大语言模型出现标志第三代人工智能,在语言生成上取得突破,向通用人工智能迈出关键一步[4] 具身智能的优势 - 具身智能通过强化学习实现与环境的反复交互,优化决策和行动,弥补传统人工智能的不足[5] - 该理论将思考、感知与动作整合,使人工智能能在更广泛环境下完成复杂任务[5] - 具身智能推动机器人技术从单一感知向多模态感知发展,如自动驾驶汽车的多传感器融合[8] 机器人技术发展 - 1954年数字控制机械臂发明奠定现代工业机器人基础[7] - 1986年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行为主义机器人学,首次在机器人领域引入具身智能思想[7] - 具身智能推动机器人软硬件高度整合,催生人形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多样化形态[8] 智能体概念应用 - 智能体理论将机器人思考、感知和动作连为一体,可在数字和物理世界完成任务[9] - 利用数字世界仿真可大幅提高机器人测试效率,如无人车实验[9] - 智能体间的博弈可实现机器自我进化,持续提升机器人性能[9]
“具身智能”到底是啥?
机器人圈· 2025-05-20 18:22
具身智能概念解析 -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热点,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智能与物理实体的结合[1] - 具身智能的对立面是离身智能(如ChatGPT/AlphaGo),区别在于能否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交互[1] - 具身智能需硬件载体,形态包括机械臂/机器狗/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其中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最高形态[2] 技术特征与应用场景 - 工业领域:具身智能机械臂可自主识别零件位置/调整抓取力度,完成非标准化检修/柔性生产任务[3] - 极端环境:机器狗搜救/无人机火场定位/核污染探测机器人可替代人类执行高危任务[3] - 技术挑战:硬件成本高/电池续航短/复杂环境决策能力不足/人机协作安全性需毫米级精度保障[3] 行业动态与学术进展 -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报,行业竞争格局显现[6] - 学术研究聚焦微纳感知技术(孙立宁院士)与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浙江大学熊蓉教授)[6] - 企业案例:越疆科技港股市值翻三倍,人形机器人领域价格战加剧[6] 技术突破与跨界融合 - 仿生机器人借鉴松鼠跨越地形能力,西木科技探索人形机器人新研究角度[6] - 机器人配送商业化落地:Uber Eats在日本推出机器人送货服务[6] - 国际前沿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体手/cm级折纸机器人等创新形态[6] 产业趋势与政策导向 - 董凯处长研判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趋势,潘云鹤院士强调行为智能与产品智能结合[6] - 五眼联盟推进AI合作法案,3D打印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跨界技术涌现[6] - 行业面临洗牌:2023年55家上市公司业绩分化,2024上半年普遍承压但AI融合带来新机遇[6]
“具身智能”到底是啥?(新媒视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9 06:02
具身智能概念解析 -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1] - 具身智能与离身智能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具备物理实体及环境交互能力:离身智能(如ChatGPT)处理虚拟数据,具身智能需通过身体感知并改变物理世界 [1] - 具身智能的硬件形态多样,包括机械臂、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其中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 [2] 技术应用场景 - 工业领域:具身智能机械臂可自主识别零件位置、调整抓取力度,实现设备检修和柔性生产等非标准化任务 [3] - 灾害救援:机器狗/无人机/轮式机器人可在极端环境(地震、火灾、核污染)执行高危任务,未来或成救援先头部队 [3] - 应用扩展:从工业向日常生活、医疗等领域延伸,推动智能从"会说话"到"会做事"的转变 [2][3] 行业挑战 - 硬件成本与电池续航制约商业化推广 [3] - 复杂环境下的快速学习与自主决策仍是技术难题 [3] - 人机协作需毫米级传感器精度和毫秒级制动系统以确保安全性 [3] 发展前景 - 行业目标是将AI从虚拟助手进化为实体伙伴,技术演进路径清晰 [4] -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处于概念落地的关键阶段 [2][4]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会是具身智能吗? | 红杉Library
红杉汇· 2025-04-10 19:01
人工智能发展阶段 - 人工智能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智能(已超越人类)、感知智能(当前阶段)、认知智能(未来方向)[2] - 行业已进入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时期,重点发展具身化和推理能力[2] - 具身智能被视为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潜在路径,但尚未形成确定性结论[2]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AI概念,近70年经历3次起落[5] - 2010年ImageNet等学术突破推动AI热潮,2016年AlphaGo和2022年ChatGPT使AI进入大众视野[5] - GPT-4仅用90-100天完成训练,吞噬了人类50多年积累的互联网数据[5] 具身智能概念 - 具身智能不仅拥有物理形态,还能与物理世界互动,区别于传统AI[5] - 图灵提出两条AI发展路径:离身智能(抽象活动)和具身智能(通过身体感知实现)[12] - 具身智能需要感知环境、思考决策、身体协调、中枢控制能力,形成"感知-认知-决策-行动-感知"循环[14] 智能本质的认知演变 - 早期认为解决数学/棋类问题代表智能,现代AI已实现但被证明存在根本误区[9] - 现有AI依赖人类提供的数据和模型,缺乏自我判断、直觉、情感等人类独有属性[10] - 图灵测试因无法评估多维度复杂情境而不再适用,需开发更全面的智能评估方法[8] 具身智能的实现路径 - 人类与环境的互动需要通过躯体媒介完成,AI需赋予自主控制躯体才能形成真正意识[13] - 具身智能的"身体"不限于人形,可能呈现多样化物理形态[15] - 现代科技可加速具身智能进化,相比人类数百万年进化大幅缩短时间周期[15]
具身智能并不万能,人类的护城河在哪里 | 周末读书
虎嗅APP· 2025-03-29 17:59
具身智能行业现状与趋势 -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近期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投资 与当前该领域投融资火爆现象形成逆向操作 引发市场对具身智能赛道前景的争议 [1] - 短期视角下具身智能面临商业化落地难题 需等待范式革命突破 长期视角则被普遍看好 可能引发社会全方位变革 [1] - 具身智能被认为是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路径 其潜在影响力远超当前生成式AI 可能彻底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和价值体系 [1][5] 技术发展路径与瓶颈 - 人工智能发展存在"离身智能"与"具身智能"两大范式 前者如ChatGPT缺乏物理身体 后者通过身体与环境互动实现进化 [4][5] - 具身智能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物理身体获取环境反馈 形成类似人类的感知与常识 当前AI系统因缺乏身体导致泛化能力不足 例如需海量数据训练特定任务 [5][6] - 技术瓶颈体现在意识形成机制 现有AI在情感 直觉和协调性方面甚至不及人类儿童 商业化应用仍面临巨大挑战 [8][9] 行业应用前景 - 制造业 医疗诊断 法律咨询和金融交易等领域将优先实现机器人替代 但情感伦理 创新探索等领域仍将保持人类优势 [9] - 美国农业机械化历史表明 技术替代可能创造新职业形态 而非单纯消灭工作岗位 未来劳动分配方案可能向按需分配演进 [8][9] -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客户需求不明确的商业化困境 投资人开始重新评估短期回报预期 [8] 技术发展历史 - 人工智能思想源头可追溯至1950年图灵提出的"机器思考"命题 具身智能概念由其首次系统阐述 [4] - 从离身智能到具身智能的范式演进是AI发展主线 身体介入成为突破现有AI局限性的关键变量 [4][5] - 人类通过数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身体互动机制 是当前AI难以快速复制的核心壁垒 [6]
人形机器人 如何走进各类应用场景?
央视网· 2025-03-23 03:26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 酒店配送服务机器人用于外卖配送提升安全性 [3] - 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应用于制造行业 [4] - 智能警务机器人"滨小新"配备防爆安检和空气检测功能 可实现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报警 [12][14][15] - 人形机器人"青龙"参与马拉松赛事 身高1.85米体重90公斤 [16] - 居家服务机器人具备做咖啡做饭等基础家务能力 并能进行情感交流互动 [19] - 养老陪伴机器人提供健康管理和紧急响应功能 已进入多家养老院 [21] - 工业人形机器人在新能源车厂执行智能搬运和车身检测 在苏州车间完成零件取放和质量检测 [23] 具身智能技术发展 - 具身智能定义为有物理载体且能感知思考的高性能智能系统 区别于以语言文本图像为支撑的离身智能 [24][26] - 人形机器人"天工"通过具身智能实现复杂地形适应 最高奔跑时速达12公里 成功攀爬100多级台阶 [28] - 具身智能使机器人获得多模态传感器交互能力 提升环境感知和突发情况处置能力 [26][28][29] 行业未来趋势 - 机器人从特定环境单一任务向开放环境多任务发展 应用领域扩展至地外探索和应急救援 [30] - 家庭服务机器人需适应个体差异化需求 实现端茶送水和养老康复等功能 [32] - 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初期阶段 未来可能像家电智能手机一样普及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