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色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第十一届韬奋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永安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17:50
研讨会基本信息 - 第十一届韬奋学术研讨会于10月18日在福建三明永安举行 [1] - 会议主题为“邹韬奋与文化抗战——纪念韬奋130周年诞辰” [1] - 吸引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与 [1] - 会议由上海韬奋纪念馆、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邹韬奋研究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五家机构联合主办 [4] 邹韬奋历史地位与贡献 - 邹韬奋是我国著名记者、出版家和革命活动家,出生于福建永安 [3] - 其是新闻出版界唯一被列入首批国家公祭日公祭烈士名录的代表人物 [3] - 以他名字命名的“长江韬奋奖”是中国新闻出版领域的个人最高荣誉 [3] - 邹韬奋被评价为“以文字唤醒民族精神的文化战士” [3] 研讨会核心议题 - 会议围绕邹韬奋在文化抗战中的历史贡献、新闻思想、出版理念、社会活动及其当代启示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交流 [3] - 旨在追寻韬奋先生的精神足迹,回顾红色出版事业的奋斗历程,弘扬出版人群体的爱国精神与时代担当 [3] 永安抗战文化背景 - 永安被誉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达7年半之久 [3] - 许多思想文化界人士云集永安,39家出版社、13家报纸、150余种刊物在此应运而生 [3] 文化合作与传承 - 上海与三明对口合作正深入展开,2023年6月永安与上海韬奋纪念馆签订合作协议 [3] - 合作致力于红色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播,通过联合整理史料、合作举办主题展览等形式传承邹韬奋先生的文化理想 [3] - 上海韬奋纪念馆将继续推出出版物与专题展览,不断深化社会实践,推进传播方式创新 [3] - 会议期间举行了“韬奋书屋”揭牌仪式和图书捐赠活动 [4]
红星照耀中国|到延安去!这座城市如何让红色文化迸发新活力?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11:00
红色文旅吸引力 - 2024年超过4700万人次游客到访延安 [2] - 游客通过参观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并汲取力量 [1][2] - 一位62岁退伍军人专程从山东滨州前往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参观学习 [7] 红色资源基础 - 延安现有革命旧址445处,其中市区内有168处革命旧址 [15] -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记录长征历时一年零两天,途经11个省份,共二万五千里 [7] -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设有象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250级台阶 [7] 文旅产品创新 - 延安革命纪念馆文创店销售带有红色元素的冰箱贴、明信片、帆布包等产品 [12] - 该馆推出盖章打卡活动,以新颖方式提高游客参与度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12] - 大型红色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采用行进式演出,观众可穿梭于钟楼、新华书店等标志性建筑间 [15] 社会文化影响 - 社交平台上许多年轻人晒出在延安打卡的照片,显示红色之旅在年轻群体中的热度 [15] - 一位母亲在雨天带孩子参观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体现红色教育的代际传承 [7] - 退伍军人向6岁孙子讲述长征故事,强调延安精神需要被弘扬和铭记 [7]
海南省军区组织海南革命军事馆文物实物捐赠仪式
海南日报· 2025-10-18 10:15
文章核心观点 - 海南革命军事馆筹建过程中获得社会各界捐赠红色文物实物97件(份) [1] - 捐赠活动旨在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并发挥文物的国防教育价值 [1][2] 捐赠活动概况 - 16位老革命后代及志愿者在海南省军区参与捐赠活动 [1] - 捐赠物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等97件实物和文件 [1] - 捐赠响应了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与省委宣传部联合发布的征集公告 [1] 捐赠者与文物背景 - 捐赠者包括开国中将庄田将军、琼崖纵队第三总队原总队长张世英等革命先辈的亲属 [1] - 文物涵盖1939年日本出版的记载侵占海南岛事件的杂志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 [1] - 捐赠者现场讲述了文物背后的先辈事迹和感人故事 [1] 军事馆后续规划 - 军事馆将严格精细抓好史料文物的登记、维护、修复和管理工作 [2] - 场馆致力于挖掘和展示文物承载的红色故事以发挥其国防教育价值 [2] - 欢迎社会各界继续踊跃捐赠文物实物 [2]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感受兴安盟红色之旅的魅力
新华社· 2025-10-17 18:33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 - 开发“重走骑兵路”红色主题骑行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1] - 创排《五一大会》《曙光初照》等沉浸式情景短剧让游客亲历历史时刻 [1][3] - 打造线上AR实景红色文化博物馆及“兴安红色之旅”精品线路 [3] 红色文旅资源与投入 - 核心红色文旅矩阵“一馆三址”年接待参观游客达90万人次 [2] - 2024年投入895万元用于革命遗址的展陈提升及声光电系统优化 [2] - 2025年1月至9月举办260余场文旅体活动 其中近三成活动融入红色主题 [4] 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 通过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开发百余种红色文创产品推进文旅融合 [1] - 将红色文化与森林雪景、温泉资源、民俗节庆有机融合 推出五大主题精品线路 [4] - 多措并举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包括打造系列主题沉浸体验吸引游客 [3]
走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让长征精神可感可知
央视网· 2025-10-16 15:06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概况 -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被定义为一条串联浴血征程的精神丰碑,其建设涉及对红军长征沿途旧址和土地的记忆守护 [1] 江西省相关举措与成效 - 在江西于都、瑞金等15个地区成立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实施人居环境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工程 [3] - 通过保护长征文化遗产,当地村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3] 贵州省与广东省相关举措与成效 - 贵州对140余处、广东对40余处长征相关旧址遗址进行保护修缮,使其重焕光彩并吸引大量游客 [6] - 文旅融合带动周边群众参与餐饮、住宿、农特产品销售及景区运营等旅游服务,实现创业就业富民 [6] 四川省相关举措与成效 - 四川通过列好“三张清单”,在文物修缮、场馆升级和风貌管控方面进行细致保护 [8] - 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通过参与文物保护和讲述红色故事,使长征精神有形有感 [8] 甘肃省相关举措与成效 - 甘肃为5350件长征藏品文物建立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并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10] - 长征沿线涌现出一批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红军街、红军村和红色小镇 [10] 福建省相关举措与成效 - 福建长汀、宁化推进37个保护传承项目,打造红色长征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 [13] - 旅游人数从“十三五”末的561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1405万人次,旅游收入从55亿元增长至125亿元 [13]
抗战主题石雕组画在新四军广场亮相
搜狐财经· 2025-10-13 01:15
事件概述 - 上海福寿园新四军广场新增一组以新四军艺术家抗日主题版画为蓝本的石雕画景观并于10月12日揭幕 [1] - 活动同时纪念新四军广场落成20周年 现场有近400人参加缅怀先烈的文艺演出 [1] 新增文化景观详情 - 首批落成作品选取了新四军老战士芦芒、吴耘、莫朴的六幅经典版画作品 [3] - 作品沿新四军广场主通道两侧陈列 内容涵盖战斗场景及送儿参军、抢收粮食等生活场景 [3] - 该景观旨在让抗战美术图像重回公众视野 丰富广场可漫步、可阅读、可感悟的红色文化空间 [3] 场地历史与规模 - 新四军广场已落成20周年 园内安葬有2986位新四军老战士 [6] - 广场镌刻有8813个英雄名字 成为人们铭记历史、传承爱国精神的殿堂 [6] 公司相关活动与规划 - 福寿园与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共同面向社会发起革命文物史料征集活动 [6] - 征集重点为反映新四军抗战历史及上海人民支援新四军等内容的各类档案 [6] - 正在筹建的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新馆将设立“新四军与上海”专题馆 旨在打造红色文化的当代表达 [6]
亭湖蝶变:承千年盐渎文脉,筑时代文明新城
新华网· 2025-10-11 10:12
城市文明建设战略 - 通过系统实践探索新时代城市文明发展路径,实现千年文脉与当代生活、城市底色与经济发展、文明温度与人民幸福的融合 [1] 文脉传承与活化 - 根植于两千多年海盐文明沃土,通过场景化呈现、互动式体验、生活化融入方式激活历史记忆 [2] - 将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肌理,利用红色剧本游、光影党课等年轻化互动方式使革命历史活起来 [2] - 对儒学街、粥厂巷等老街区采用微更新、轻干预手法,在保持原有风貌基础上植入新功能新业态 [3] - 拥有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22项、区级94项,建成省级非遗工坊2家、市级1家、区级5家,每年通过近30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活化传统技艺 [3][4] 历史空间改造与利用 - 秉持修旧如故、活化利用理念,采用保留肌理+注入新业的织补式改造让老空间焕发新活力 [5] - 竹林大饭店通过场景复刻与业态融合,年均接待游客约百万人次,2025年1-8月营收同比增长40.76% [5] - 东方红药厂老厂房在保留原砖混结构和时代印记基础上,改造为融合健康疗愈、文创办公等功能的复合型空间 [5] - 老盐城电影院改造后焕发新生,从闲置场所跃升为年接待5万人次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全年举办40余场演出 [6] 文明实践与品牌活动 -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四级阵地体系,推动6个实践站提档升级,优化民意直通车、资源云图和积分商城等功能 [7] - 全区涌现中国好人17名,通过好人走进歌声里新媒体产品宣传模范人物,开展身边的奋斗者评选活动挖掘78名先进代表 [8] - 市民夜校开设课程超100门,形成10分钟技能培训圈,街区有声·镇村有戏、建军路上的摇滚·强音擂台赛等文化惠民活动年开展518场,惠及群众10余万人次 [8]
【文化中国行·校馆弦歌】走进北大红楼 追寻信仰之源
央视网· 2025-10-09 20:39
历史地位与核心价值 - 北大红楼建成于1918年,因红砖红瓦外观得名,曾是北京大学校舍的一部分 [5] - 该建筑是掀起新文化运动高潮、作为五四运动重要策源地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主阵地的核心场所 [5] - 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于此,展出超过2000件文物史料,包括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高校课堂的《唯物史观》课程考卷 [5] 当代教育与社会影响 - 假期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年轻人通过参观李大钊、陈独秀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等历史场景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3] - 作为北京市"'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组成部分,深入开展"觉醒年代"研学活动,吸引高校学生参与红色历史课题研究 [7] - 定期举办大讲堂、读书会,与中小学合作研发沉浸式教学课程并设计青少年红色寻访路线 [7] - 每年吸引数十万人次参观者,持续焕发时代活力 [7]
镜观·回响丨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新华社· 2025-10-08 20:5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 -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以文化课程进课堂、入社区的方式,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7][8] -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六中学将国家级非遗图什业图刺绣引入校园,开设校本课程并成立兴趣社团 [8] - 海南省五指山市打造“非遗进校园”工程,在14所公办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 [9] -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社区联合组织学龄前儿童举办开蒙礼活动,浙江省宁波市中城小学在孔庙内举办传统开学礼并朗诵三字经 [9][10] -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社区开展谷雨节气主题活动,济南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在曲阜市参加研学活动并诵读经典 [10][12] 红色文化的弘扬与思政教育 - 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节点,通过用好红色文化讲好“大思政课”,为培养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12] - 山东省临沂市组建沂蒙红孩子文艺先锋队,通过歌舞、朗诵、故事讲述等红色主题文艺节目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 [13] -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建成扎西会议纪念馆等展馆,设计开发精品研学课程,200余名学生参与编织草鞋、制作蜡染等实践 [13] - 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展“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从馆藏中精选100件革命文物带进学校课堂 [15] - 四川通江县300名中小学青少年代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开启“纪念碑下的思政课”,为25048名红军烈士寄去哀思 [16]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技术赋能 - 新技术、新形式重塑文化教育形式,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带来全新发展图景 [16]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及9个国际组织约800名嘉宾参与,论坛设有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项目展如敦煌研究院《寻境敦煌》项目 [17] - 湖南省怀化市五溪非遗园运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42个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 [17] - 西安落成多座以科普科创、文化阅读等为主题的地标性建筑和场馆,如长安云“一带一路”城市展示体验中心 [19] - 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举办“腾跃古今——马文化数字艺术展”,借助沉浸式投影、三维互动等技术展示500余件超高清文物影像数据 [20] - 北京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基于扩展现实技术,用沉浸式光影展讲述文化故事,并与其它博物馆合作展示数字化文物模型 [21]
以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2025-10-08 09:30
文章核心观点 - 红色文化资源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举措,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以培养有信仰、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 思想根基建设 - 高校党委应发挥引领作用,将红色文化教育深度融入校党委理论学习计划,并深入挖掘其革命精神与时代价值 [1] - 将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纳入院系考核与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以激发全员育人的积极性 [1] 协同育人机制 - 高校需建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学工部、团委、科研处等多部门参与的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 [2] - 通过“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大赛、主题志愿服务等项目整合教学、实践、科研资源,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2] - 与红色文旅企业、数字科技公司合作打造创新实践平台,开发红色主题文创产品、数字藏品,鼓励学生参与创作与运营 [2] 校园氛围营造 - 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交互式红色文化景观,例如设置“AR红色地标”和“红色文化盲盒墙”以趣味互动激发学生探索欲 [3] - 通过举办“红色剧本杀”、“红色音乐快闪”、“红色诗词飞花令”等潮流活动,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红色文化 [3] - 构建“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矩阵生态,鼓励师生用手机镜头记录身边的红色文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