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搜索文档
浙江丽水:260余幅影像呈现城市发展故事
中国新闻网· 2025-07-20 10:21
7月19日,民众驻足观看城市历史资料。近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丽水 市25年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践"主题展在浙江丽水摄影文化中心开幕。展览通过260余张影像、百余件实 物,全景式呈现丽水这座生态之城25年来的发展轨迹与时代印记,引发民众共鸣。孙杨洋 摄 7月19日,民众参与展览的互动环节。近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丽水市 25年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践"主题展在浙江丽水摄影文化中心开幕。展览通过260余张影像、百余件实 物,全景式呈现丽水这座生态之城25年来的发展轨迹与时代印记,引发民众共鸣。孙杨洋 摄 7月19日,民众观看城市发展变迁。近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丽水市25 年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践"主题展在浙江丽水摄影文化中心开幕。展览通过260余张影像、百余件实物, 全景式呈现丽水这座生态之城25年来的发展轨迹与时代印记,引发民众共鸣。孙杨洋 摄 7月19日,民众欣赏影像作品。近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丽水市25年跨 越式高质量发展实践"主题展在浙江丽水摄影文化中心开幕。展览通过260余张影像、百余件实物,全 ...
内蒙古贺兰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
内蒙古日报· 2025-07-18 20:56
贺兰山生态保护成效 -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16万亩 拥有天然次生林582万亩 是内蒙古西部最大天然次生林区[2] - 1999-2001年划定312万亩禁牧区 拉设115公里网围栏 2000年投入3720万元搬迁4300名牧民 退出牲畜23万头(只)[3] - 2016-2021年投入76亿元实施环境整治 2021-2023年投入578亿元开展矿山生态治理[3] - 森林面积从368万亩增至582万亩 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 林草覆盖度达80%[5] - 马鹿数量从2001年2000余头增至7000余头 岩羊从16万只增至5万余只[5] - 2021年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4] 生态保护措施 - 设立4个管理站和27个管护站 每月深山巡查≥3次 浅山巡护≥6次 实行24小时值班制[4] - 采用无人机搭载卫星地图和高清摄像头进行火险监测 实现连续75年无较大森林火灾[4] -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 林业有害生物和鼠害常态化监测[4] - 设立植物固定监测样地 强化科研监测 加强珍稀动植物保护[3] 未来规划 - 持续推进森林资源管护 强化防火措施落实[6]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国家公园创建[6] - 加大科研监测力度 开展科普宣传 鼓励全民参与生态保护[6]
绿染湖州二十年:“两山”理念如何重塑百姓日常
新浪财经· 2025-07-18 20:04
核心观点 - 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20年来通过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生态绿、产业绿、生活绿、幸福绿"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3][12] - 通过"二十人"典型人物、"二十事"标志性事件、"二十例"创新模式系统展示生态治理成果,构建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完整闭环 [4][5][9] - 生态效益显著:绿地率40.6%全省第一,旅游总收入1512亿元,城乡收入倍差1.53优于全国水平 [3] - 制度创新领先:获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等7项国家级称号,形成标准化、金融改革等制度体系 [6] - 模式创新突出:生活垃圾分类全国四连冠,绿色矿山建成率100%,复绿1.9万亩,开发建设用地3.5万亩 [11] - 共富机制完善:创新"五大模式"使95%行政村年收入超80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797元 [12] - 开启治理新阶段:推出"生态身份证"数字化平台,实现个人减碳量量化与企业碳效金融挂钩 [13] 生态保护成效 - 绿地建设:全市绿地率40.6%居浙江省首位,完成废弃矿山治理336座,复绿1.9万余亩 [3][11] - 生物多样性:引入10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增强生态修复成果展示与公众参与 [13] - 治水传承:宋松元家庭四代人跨越半世纪治水接力,推动伍浦村成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5] - 文化遗产保护:太湖溇港、桑基鱼塘系统等3项入选世界级遗产,构建多维保护体系 [6] 产业转型成果 - 旅游经济:旅游总收入达1512亿元,形成"村游富民"等模式带动全域发展 [3][12] - 绿色矿业:全国率先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建成率100%,复垦耕地2.8万亩 [11] - 循环经济:生活垃圾分类连续4年全国第一,综合利用率超90%,总量连续5年负增长 [11] - 数字治理:上线"生态身份证"系统,实现个人减碳行为量化与企业碳效金融挂钩 [13] 制度创新亮点 - 国家级示范:累计获得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等7项国家级称号 [6] - 标准建设:成为全国唯一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建立可复制推广的湖州标准 [6] - 金融改革: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将碳效等级与金融政策直接挂钩 [6][13] - 全民参与:开展"看见美丽中国"主题实践,通过媒体监督、双月会等机制激发社会行动 [8] 民生改善数据 - 收入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97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53显著优于全国 [3][12] - 集体经济:95%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超80万元,通过"两入股三收益"模式保障农民权益 [12] - 环境质量: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准确率98%,矿坑改造形成心形水塘等生态景观 [11][14] - 公共服务:"生态身份证"可实现权益兑换与优惠,增强群众获得感 [13]
浙江湖州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亮相联合国
中国新闻网· 2025-07-16 16:07
可持续发展实践成果 - 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生态美、产业新、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 2022年湖州市被评为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中国排名第一 [1] - 湖州市被联合国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并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1] 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 - 太湖龙之梦乐园项目将废弃矿坑群改造为超大型文旅综合体,最深处达70米的"生态伤疤"得到修复 [2] - 采用"矿坑建筑化"思路,依托独特地形地貌,实现废弃矿山与文旅开发的深度融合 [2] 绿色金融创新 - 湖州自2017年起作为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体系化推进绿色金融实践 [2] - 出台26项绿色金融标准和实施规范,建立ESG、碳账户等数字化评价系统 [2] - 通过"绿色低碳画像"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融资主体提供差异化定价、更高授信额度和更低融资利率 [2] 传统农业智慧 - 桑基鱼塘系统运行约2500年,形成"池塘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态循环 [8]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的美景,良性循环的典范" [8] 乡村转型案例 - 安吉余村从炸山开矿的水泥厂转型发展生态经济,20年努力成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 [8] - 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8]
从“试验田”到“样板间” 解开湖州绿色金融的实践密码
金融时报· 2025-07-16 15:18
生态修复与金融创新 - 安吉农商银行通过1000万元"生态修复贷"支持废弃矿坑改造为网红咖啡馆集群,吸引近百名"95后"青年返乡创业,带动周边就业超千人[1] - 采用EOD模式将矿坑修复与文旅运营捆绑,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40%,村集体年增收100万元[2] - 创新金融模式解决矿山修复"政府干不经济,企业干不持续"困局,通过特色产业运营实现生态价值转化[3] 青年创业金融支持 - 安吉农商银行推出信用贷款额度提升的创业贷款新模式,形成巾帼创业贷、大学生村官创业贷等特色产品矩阵[4] - 联动政府多部门推动政策向青年倾斜,提供多元帮扶和发展资金支持[4] 绿色金融技术应用 - 湖州银行开发"绿色小微快贷"智能系统,5秒完成企业ESG评估,向云伟服饰发放300万元信用贷款,利率优惠节省2万元成本[7][8] - "绿色信贷管理系统"通过AI自动识别绿色项目,结合人工复核实现精准放贷,杜绝"漂绿"行为[9] 区域绿色金融成果 - 湖州绿色贷款年均增长41%,余额占比达3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12]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2476亿元增至2024年4213亿元,万元GDP能耗下降超10%[12] - 累计形成70余项首创试点成果,包括全球首个政府层面转型金融支持目录[13] 产业转型金融案例 - 富钢特板获湖州银行2亿元贷款支持节能改造,ESG评级从48.7分升至52.82分,叠加政策工具后利率低至3.8%[14] - 全国首创地方性绿色银行监管评价体系,对完成转型目标企业给予50个基点贴息,累计发放1.46亿元财政补贴[14]
生态价值转化“秦岭模式”: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
第一财经· 2025-07-16 11:08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秦岭采用"本地深耕+远程辐射"双轨模式进行生态价值转化,区别于其他山脉[1] - 陕西省为产品贴上"秦岭价值"和"生态价值"标签,形成独特的"秦岭模式"[1] - 南水北调工程成为纽带,实现秦岭生态产品在本地和更广范围的价值转化[3] 经济与社会效益 - 2019至2024年陕西省涉秦岭六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 生态保护成果显著,陕南三市空气优良天数不低于320天/年,远超全省平均水平[3] - 汉江、丹江等南水北调水源断面水质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标准[3] 生态保护进展 - 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99.3%,生态质量指数82.22[3] - 保护模式从"治乱"攻坚转向系统性、智慧化修复[2] - 六省一市签署《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备忘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2] 未来发展路径 - 需构建"外部支持-内生动力"转化链,推动技术本地化和产业内生化[3] - 从"以山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让生态守护者成为绿色富裕者[3] - 建立"代际公平"保障体系,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3] 政策支持 - 2024年陕西省印发《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 - 保护范围扩展至六省一市"大秦岭"协同体系[1][3]
马卫光赴淳安调研生态文明建设
杭州日报· 2025-07-14 11:23
千岛湖水源保护 - 鸠坑口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作为千岛湖水源保护的"前哨",通过高精度、实时化监测系统对水体关键指标进行不间断追踪分析,为水质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1] - 千岛湖是长三角地区重要战略饮用水源地,需持续发挥超级站的"智慧天眼"作用,包括织密监测网、优化站点布局、提高覆盖密度和监测因子全面性 [1] - 需贯通数据链,强化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提升污染溯源和趋势预判能力,同时完善"监测-预警-处置"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水质波动第一时间发现和响应 [1] 乡村旅游与生态经济 - 威坪镇叶家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民增收 [1] - 需深入挖掘新安文化精髓,做好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典范 [1] 生态城镇建设 - 威坪镇集镇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需立足生态禀赋,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培育绿色低碳业态 [2] - 目标是打造生态优美、富有活力、治理高效的现代化美丽城镇 [2] 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方针 - 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2] - 市政协将持续聚焦水源保护、生态补偿、绿色发展等关键议题,深入调研,精准建言 [2]
废弃矿坑“点石成金”,生态修复更新中国文旅版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7-14 09:49
黄岩石窟改造项目 - 黄岩石窟原为唐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石材开采地,2023年由清华大学徐甜甜团队设计改造,历经15个月完成转型,空间总体积达36.7万立方米,游线总长2000余米,于2024年春节正式开放[2] - 改造采用"最小干预、建筑针灸"的生态修复理念,保留工业遗址特色,新增AI光影展、艺术互动装置、天然剧场、沉浸式艺术展等文旅业态,吸引文化消费客群超35万人次[2] - 项目引入咖啡店、文创铺、书吧等商业形态,其中一家咖啡店节假日日营业额达4000-8000元人民币[4] 山下郎村经济带动效应 - 山下郎村成立共富公司,村民在景区工作日均收入150元人民币,村集体收入从年10多万元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340多万元[5] - 村集体积极配合黄岩石窟文化中心项目推进,实现从传统农村到文旅配套服务区的转型[5] 全国废弃矿坑转型案例 - 丽水市景宁县废弃矿场改造为"天空之城",融合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成为"旅游+"新业态典范[6] - 福建南平市顺昌县元坑镇废弃矿坑转型为观山月营地,结合古建筑与传统文化,周末客流量显著[6] - 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矿坑改造为矿山公园,开发露营、花海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6] 行业转型模式 - 废弃工业遗址通过生态修复+文化赋能实现价值重构,形成"生态疤痕"到"文旅富矿"的转型路径[6] - 文旅项目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形成"景区+村集体+商户"的共富模式[5][6] - 艺术装置、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消费场景成为吸引年轻客群的关键要素[2][4]
“一带一路”加速跑, 对外合作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成绩单
华夏时报· 2025-07-12 20:13
"一带一路"合作进展 - "十四五"期间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在产业、交通、就业、民生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效[1]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93项缩减至29项,202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达38%[1] - 中吉双边贸易额过去几年增长8倍,2023年创230亿美元历史新高[3] 交通基建项目成果 - 非洲第一条高铁卡萨布兰卡-丹吉尔高铁2018年通车(中国技术参与),将通行时间缩短至2小时[2] - 非洲计划建设超12000公里高铁网络连接各国首都和经济中心[2] - 中吉乌铁路总投资47亿美元,全长304公里,建成后运输距离缩短900公里,年吞吐量1500万吨[4] 中吉乌铁路战略意义 -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将形成东亚至欧洲/中东最短铁路通道(经莫斯科、柏林、伊斯坦布尔等枢纽)[4] - 预计货物交付时间压缩至10天,未来可扩容满足需求增长[4] - 配套规划阿克苏-贝德尔-巴雷克奇铁路线完善国际走廊布局[5] 对外开放新举措 - 中国单方面免签政策扩至47国,2024年外国旅客入境量增长96%[6] - "China Travel"主题国际互联网流量突破10亿次[6] - 商务/文旅/金融部门联合提升入境旅客"吃住行游购娱"便利度[6]
生态新方位丨高原又见青青草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11:53
木里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 木里矿区因露天开采遗留13个采坑、27处渣堆,受损面积达2697.33万平方米,生态修复面临高寒缺氧、冻土退化等九大难题[3] - 2020年启动生态治理攻坚战,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广西煤炭地质局承接江仓4、5号井修复工程,项目区平均海拔3800米,年均气温-0.39℃,有效施工期仅1个多月[5][6] 技术创新与实施 - 研发"七步"种草法:通过渣土改良、铺设200吨有机肥重构土壤肥力,采用乡土草种混播使成活率提升30%[7] - 首创生态地质层再造技术:就地取材人工再造冻土层,阻断煤炭风化并修复含水层[7] - 构建空天地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测实时追踪植被数据[7] - 开展50余次土壤配比试验,形成19项专利,其中8项发明专利填补行业空白[10] 修复成效 - 完成复绿面积224667.8平方米(相当于314个标准足球场),草种发芽率85%,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65%以上[9] - 水源涵养能力提升40%,土壤侵蚀模数降低60%,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超2亿元[10] - 节约成本超500万元,实现预期效果的10%预算投入[10] 企业转型与行业影响 - 公司从传统煤炭勘探转型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超500公顷,形成勘查-设计-施工-监测全链条能力[12] - 参与制定10余项行业标准,包括《高原高寒地区覆土种草施工方法》,技术应用于黄河甘肃段修复工程(预计新增绿地326.5公顷)[13] - 团队培养3名注册岩土工程师和7名高级工程师,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技术梯队[12]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拓展煤层气开发、锂矿勘查、地热利用等新能源领域[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