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加快构建从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到产业落地的“一站式”平台
广州日报· 2025-05-20 03:30
广州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 - 广州市长孙志洋专题调研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分中心建设 强调构建"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落地"一站式平台 [1] - 分中心聚焦生物医药 智能出行 高端科学仪器三大方向 其中生物医药细分细胞基因治疗 AI+制药领域 智能出行覆盖新型能源动力 智能网联 低空飞行器 [3] - 提出"四链融合"协同创新生态 需优化空间载体 应用场景 政策体系 人才供给 科技金融等支持要素 [2] 分中心具体建设规划 - 生物医药分中心选址广州国际生物岛 规划建设22个公共转化平台 [3] - 智能出行分中心落地番禺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 规划建设11个公共转化平台 [3] - 高端科学仪器分中心设在黄埔禾信质谱产业基地 规划建设14个公共转化平台 [3] 技术转移转化机制创新 - 要求建立市场主导 企业主体 高校支撑 政府推动的成果转化机制 重点突破职务成果赋权等体制障碍 [2] - 强调需匹配广州科教资源 交通区位 产业基础 市场规模等禀赋优势 实现高校技术就地转化 [2] - 提出通过专业团队建设 项目快速落地 服务效能提升探索可全国复制的发展路径 [2]
苏州出台“15条”支持高校技术转化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团队,最高可获3000万元支持
苏州日报· 2025-05-14 09:02
政策核心内容 - 苏州发布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涵盖科技成果发现网络、成果验证转化体系、成果转化落地支撑、成果转化机制改革4个方面15条举措 [1] - 政策旨在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全要素保障,助力苏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1] - 政策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9年12月31日,同一主体符合多项同类支持政策的按照就高不重复原则执行 [2] 科技成果发现网络 - 支持布局建设苏州高校成果转化办公室(SOTT),组建"驻校技术经理人"队伍 [1] - 对新建高校成果转化办公室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1] - 对新建协同创新中心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1] - 对举办的科技创业大赛每场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 [1] - 对新建成果供需对接服务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 [1] 成果验证转化体系 - 对新建概念验证中心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 [1] - 对新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建设总投资20%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1] - 对认定为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的企业给予80万元奖励 [1] - 对认定为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 [1] 成果转化落地支撑 - 对校企开展的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每年按技术开发合同实际成交额给予最高10%补助 [2] - 对引进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高校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 [2] - 对新获评的国家级、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分别给予最高600万元、300万元支持 [2] - 对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团队给予最高3000万元项目支持 [2] - 对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和200万元项目支持 [2]
100亿,苏州一口气落地三支母基金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4-28 18:21
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组建方案 - 江苏省、苏州市审议通过第二批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组建方案,第二批4只基金总规模105亿元,正式进入落地阶段 [1] 苏州人工智能产业专项母基金 - 拟落地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已构建"芯片研发-算法开发-场景应用"全链条产业生态 [2] - 工业园区集聚1800多家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1200亿元,行业内形成显著领先优势 [2] 苏州低空经济产业专项母基金 - 拟落地常熟,常熟紧抓苏州通用机场建设机遇,率先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建成特种无人机产业园、eVTOL产业园等专业载体 [3] - 2024年以来,常熟全市共有低空经济领域新签约项目41个,计划总投资83.4亿元 [3] 苏州新型能源及智能座驾产业专项母基金 - 拟落地张家港,张家港新能源产业集群效应突出,形成"光伏产业、锂电产业、氢能产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条 [4] - 2024年新能源产业以氢能为引领,产值超400亿元 [4] 苏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 - 拟落地吴中区,吴中区与"大院大所"合作日益加深,已集聚高校院所11家,新型研发机构7家,科技机构11家 [5] - 汇聚众多高端研发人才、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前沿创新成果 [5] 战新基金布局特点 - 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未来产业天使直投,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及智能座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直投 [5] - 立足苏州主导优势产业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寻求产业集群化发展 [5] - 瞄准新赛道如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提前布局 [5] - 新增高校成果转化基金,服务产学研深度融合 [5]
跨越“死亡谷” 科技成果“转”机在哪
中国青年报· 2025-04-14 06:34
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不论是平行论坛、技术交易会还是配套活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中外 参会者提及的"高频词"之一。不仅有多所高校校长分享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与模式,也有专 家直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挑战。 科研人员往往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称为跨越"死亡谷",越过"死亡谷",就意味着科技成 果能够以商品的身份上架销售。 "考虑在天津落地吗?我是天津发改委的""我是协会的,能加个微信吗""这机器人能进(蔬果)大棚, 对吧"…… 在前不久结束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以下简称"高促会")上,京津 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分区展台"变身"洽谈桌,不少高校的科研团队摊点纷纷展出了科技感拉满 的新技术、新产品,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单位的"买家"们不时抛出合作"橄榄枝"。 如何成功跨越"死亡谷"?这道大题急需新的解法。 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开始全面推广"先赋权后行权"转化模式。学校先不入股,授权教师团队依托职务 科技成果创办企业,待公司通过市场检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学校再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获得股权或 现金收益。这一模式极大简化了流程,提高了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