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

搜索文档
2025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及资产配置展望:拨云见日-德邦证券
搜狐财经· 2025-06-10 18:12
中国经济与产业趋势 - 中国经济进入"制造立国"新阶段,制造业投资成为稳增长核心力量,通过产业基础再造、核心技术攻坚等方式对冲地产下行 [1][54] - 2025年GDP增长目标5%有望实现,制造业投资与广义基建形成"两大对冲"机制,消费与出口呈现此起彼伏态势 [4][22] - "Deepseek时刻"在多个领域涌现,如AI、半导体、军工等,推动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科技实力和制度红利重新评估 [37][39] 中美关系与全球格局 - 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战略,通过关税、科技封锁等手段重塑全球分配体系,但长期战略存在内在矛盾 [1][21] - "修昔底德陷阱"叙事被过度简化,中国无意挑战现有国际秩序,而是通过全球发展倡议等方案解决和平与发展赤字 [27][28] - 全球南方国家崛起形成新的经济力量,中国出口结构呈现"非美贸易对冲对美贸易"特征 [34][35] 房地产市场转型 - 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8.3%降至2023年6.3%,开发投资占固投比重从31%降至19.5% [52][53] - "土地财政"收入(含出让金和5税)较2021年下降3.9万亿,占财政收入比重从37.6%降至26.7% [59][60] - 地产对GDP贡献率转负,2023年拉动点为-0.3pct,政策转向通过制造业和基建投资进行替代 [53][54] 宏观经济政策 - 存量政策聚焦政府消费和广义基建,货币政策侧重宽信用;增量政策预留空间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22][61] - 财政政策底线思维明显,2025年赤字率或达4%历史高位,特别国债5000亿注资银行 [123][124] - 宏观政策超越传统调控,更关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高质量发展维度 [22][23] 资产配置方向 - 科技领域聚焦国产替代和AI应用,消费板块关注新成长性机会,债券资产受益理财规模扩张 [23][135] - 黄金受"去美元化"趋势支撑,商品供需关注新兴产业需求和安全储备需求变化 [23][137] - 低通胀环境下红利资产具备韧性,政策博弈存在结构性机会 [23][128]
“《文明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I”全球首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0 16:38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6月10日是"文明对话国际日",记者从《文明》杂志社获悉,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和《文明》杂志社在 纽约联合国总部等多地举办展览并全球首发"《文明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I",构建文 明对话和文明传播的新方式与新载体,展示中国人的全球文明观。 为向世界展示和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和《文明》杂志社特别策划推出:"《文明 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I"即"文明长卷I"。文明长卷I以习近平主席的"2014《文明宣 言》"和"2023《全球文明倡议》"为核心主题基础,以193个联合国会员国和2个联合国观察员国(共195 个国家)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遗产暨世界文明标识为代表的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为主要内容, 呈现出诠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据介绍,文明长卷I按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理念为设计基础,纵向分为"上、中、下"三重结构,体现中国 古典哲学中"天地人和"的理念;横向分为"左西、右东"两翼。 其中:纵向"上部和下部"通过展示193个联合国会员国和2个联合国观察员国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经典图片,不但系统呈现出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标识 ...
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 外交部介绍有关情况
环球网· 2025-06-10 16:05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萌】在6月10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称,去年,第78届联 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今年6月10日是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 我们注意到,联合国总部以及多个联合国机构所在地举办了系列庆祝活动,联合国秘书长、联大主席以 及许多联合国机构负责人纷纷表示祝贺。可否请发言人介绍相关情况? 对此,发言人林剑表示,一年前,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联合80多个国家共同提出的决 议,决定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这是中国积极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 议,为推动不同文明间平等交流对话、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林剑表示,"文明对话国际日"的设立,顺应了各国人民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人类进步的普遍愿望,弘扬 了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将继续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引,同国际社会一道,发挥"文 明对话国际日"的重要平台作用,捍卫文明平等,践行文明交流,促进文明进步,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 林剑说,今天是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中方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多国一道,在纽约、日内瓦等联 合国机构所在地以及全球多 ...
蓝厅观察丨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交流互鉴 美美与共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0 10:25
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到来之际,一系列庆祝活动在世界各地举行。去年6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决议,把每年6月10日定为文明对话 国际日,决议充分体现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中国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建设美美与共的世界文 明百花园。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从汨罗江到德国美因河,不同国家的人们在龙舟竞渡中,体验文明交融的魅力。此时此刻,中乌联合考古队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 河流域,一同发掘千年古城尘封的历史记忆。来自希腊、墨西哥等国的珍贵文物正与中国各地观众见面,展现世界文明的绚丽多姿。一幅幅文明对话的生动 图景在中国与世界各地渐次铺展,播撒下更多友谊的种子。 交流对话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中国致力于搭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新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从"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良渚论坛"、世界古典学大会的成功举办,到中 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雅典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相继开设,再到实施一系列便利外国人来华旅游举措,举行精彩纷呈的中外旅游年、文化节、青年 艺术节……持续的交流对话,增进理解、加深信任,不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肯尼亚常驻联合国内罗毕办事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央视网· 2025-06-09 19:55
全球文明倡议 - 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2] - 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构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支撑 [2] - 中国同各方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共同建设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 [1] 文明对话国际日 - 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决议 把每年6月10日定为文明对话国际日 [1] - 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旨在提升全世界对文明多样性 文明交流合作重要价值的认识 [1] - 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到来之际 一系列庆祝活动在世界各地举行 [1] 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行动 - 中国邀请中亚五国参与实施"文化丝路"计划 提出设立"全球文明倡议中国—阿拉伯中心" 与非方携手推进"文明互鉴伙伴行动" 深化中拉文明交流互鉴 [2] - 中国举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 "良渚论坛" 世界古典学大会 开设中匈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 雅典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 [3] - 中国实施一系列便利外国人来华旅游举措 举行中外旅游年 文化节 青年艺术节等活动 [3] 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 - 端午节期间 从汨罗江到德国美因河 不同国家的人们在龙舟竞渡中体验文明交融 [4] - 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发掘千年古城 [4] - 来自希腊 墨西哥等国的珍贵文物在中国各地展出 展现世界文明的绚丽多姿 [4]
AI遇汉学 青年汉学家“圳”当时
南方都市报· 2025-06-09 07:16
世界汉学大会概况 - 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宝安院区举行,主题为"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汉学家参与[1] - 大会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影响,体现传统人文与新兴科技的深度对话[1] - 特别设立"汉学薪传:青年汉学家圆桌",关注全球青年汉学学者培养[1] 政策与项目支持 - 教育部将深入实施"新汉学计划",着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汉学家,创新办好世界汉学大会[1] - "新汉学计划"博士后项目于2024年启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五所大学合作试点,是国内首个针对汉学人才的博士后项目[3] -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世界汉学子平台上线,是国内首个以汉学为核心的学术期刊矩阵和数字资源平台[3] 城市与学术支持 -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表示,深圳的"科技之城"底色和"现代城市文明"底蕴为汉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文化内涵[2] - 世界汉学大会首次在深圳举办,主题与深圳城市气质高度契合[2] 学术交流与倡议 - 会议举行4场主旨演讲,中外学者围绕"AI与汉学研究范式变革"、"数字技术与中国典籍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谈[3] - 青年汉学家代表冯海城倡议打破传统汉学与中国研究的二元对立,整合多学科方法深化对中国理解[2] 大会历史与影响 - 世界汉学大会自2007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成为推动国际汉学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高端学术品牌[3]
“‘说走就走’的中国行让人期待”
人民日报· 2025-06-09 05:54
中国对海合会国家免签政策 - 中国自6月9日起对沙特、阿曼、科威特、巴林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实现海合会国家免签"全覆盖",有效期至2026年6月8日,涵盖商务、旅游、探亲等30天内活动 [1] - 阿联酋和卡塔尔已于2018年与中国实现全面互免签证,此次政策覆盖剩余4个海合会成员国 [1] 旅游业影响 - 阿联酋卡努旅游集团推出4条新线路,重点面向阿联酋、巴林、沙特等海湾国家提供中国旅行服务 [2] - 阿联酋旅游博主称免签政策是"重大利好",海合会国家游客仅需护照即可赴华 [2] - 卡塔尔旅游局计划深化旅游合作,促进中卡旅游市场增长 [2] 商业与投资促进 - 沙特投资部官员表示免签将加强沙中关系,便利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1] - 阿曼教授预测赴华商务活动的企业家将显著增加,旅游业合作将提质升级 [1] - 科威特媒体认为政策将便利商业活动和科研机构交流合作 [2] 文化交流与民间往来 - 巴林—中国友协主席称政策为深化民间交流提供机遇 [2] - 巴林经济学家认为政策是加强海合会国家合作的关键举措,推动民众相互了解 [2] - 卡塔尔教授指出政策体现中方合作意愿,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99岁老将出山,说了番很多人不敢说的话:中国不会轻易被美国击败
搜狐财经· 2025-06-07 15:39
据参考消息网报道,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在 "亚洲的未来" 年度论坛上称中国不会轻易被美国击败。他 还抨击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令自身陷入孤立,预言美国将在3个月内被迫取消关税。 马哈蒂尔的这番话掷地有声。他说,美国越来越保守的政策取向没办法阻止中国的发展势头。美国打关税 牌,把整个世界当成 "假想敌",到头来自己陷入孤立不说,生活成本还被抬高,自己人倒先吃上亏。这哪 是阻挡别国发展的架势,分明是自己给自己 "使绊子"。 马哈蒂尔资料图 再看中国,存在时间比美国长得多,是少数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之一。中国人勤劳又技能娴熟,坐拥全球 最大的消费市场,产业链条完整,技术储备扎实,整体市场规模比欧美加起来还大,有技术能耐也有底气 去抵御经济增长放缓。这么一看,美国想靠点小手段就拖垮中国,根本不现实,中国根本不是那么好对付 的。 马哈蒂尔还对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里一家独大表示担忧,觉得世界该转向以黄金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货币, 用于贸易结算。 马哈蒂尔资料图 军事领域,美国一年军费超 1 万亿美元,中国国防预算按汇率算约 2530 亿美元。可中国在航天工程、人 工智能、电子信息技术这些军事技术方面突飞猛进,军事实力一步步往上走。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政治决议
新华网· 2025-06-06 11:18
会议认为,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中共 十九届六中全会并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实现"十四五"良 好开局。人民政协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以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为重 点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深入协商建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政治决议 (2022年3月10日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22年3月4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会议,与委员共商国是。会 议审议批准汪洋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工作报告,审议批准刘新成副主席所 作提案工作情况报告,通过关于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 ...
【第三十六次】习近平: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新华社· 2025-06-06 10:37
双碳战略核心观点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紧迫性和艰巨性 [1] - 双碳目标是我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满足生态需求及担当大国责任的必然选择 [2] - 需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短期、政府与市场4对关系,强调系统性和协调性 [3] 能源结构调整 - 构建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清洁高效煤电为支撑、特高压输变电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4] -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煤电"三改联动"(节能降碳/灵活性/供热改造) [4] - 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2021年已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并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2][4] 产业升级方向 - 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 [4] - 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重点升级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产业低碳工艺和数字化转型 [4] - 提升循环经济规模,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减少能源资源浪费 [4] 科技创新重点 -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建立技术评估交易体系 [5] - 推进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4] - 高校将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 政策机制完善 - 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5] - 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碳定价机制 [5] - 加强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市场协调 [5] 全球气候治理 - 中国将更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 [5] - 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展现大国担当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