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

搜索文档
中国男孩杨瀚森闯入NBA:拿到2000万美元薪酬 未来商业价值几何
第一财经· 2025-06-27 13:34
杨瀚森NBA选秀事件 - 杨瀚森在2025年NBA选秀首轮第16顺位被选中 后续交易至开拓者 成为中国篮球史上第9位被NBA选中的球员 也是继姚明和易建联后第三高顺位中国球员 [1][2] - 其新秀合同为"2+1+1"结构 四年总薪酬达2139万美元 首赛季薪资442万美元 末赛季增至746万美元 对比姚明2002年新秀合同4年1800万美元 显示NBA薪资水平显著上涨 [3] - CBA顶薪为年薪600万元人民币 与NBA新秀合同存在巨大差距 [4] 商业价值与市场影响 - 杨瀚森选秀当日身穿李宁服装 该品牌2023年签约未进入CBA的杨瀚森 成为首个签约首轮秀潜力球员的中国体育用品公司 消息公布后李宁(02331HK)股价单日大涨5% 创三个月新高 [5][8] - 开拓者15号球衣中国区订单量在选秀后48小时超利拉德巅峰期3倍 显示其商业号召力 [8] - 青岛双星(000599SZ)因杨瀚森试训时穿戴其联名拖鞋登上TikTok热榜 股价上涨12% [8] NBA中国市场战略 - NBA自2016年周琦离开后在中国市场影响力持续萎缩 杨瀚森加盟被视为激活商业重启的关键 分析认为其将帮助开拓者获得中国1.25亿篮球人口的市场红利 [8][9] - 2023年12月NBA官宣中国赛回归 杨瀚森作为中国面孔的出现形成战略协同效应 [1] 球员技术特点 - 杨瀚森身高2米16 体重115公斤 具备柔和篮下手感和出色传球能力 但需提升速度、力量及投篮准确度 王治郅评价其年龄和脚步技术是NBA球队关注主因 [2]
继长沙之后,杭州最后一家ZARA HOME也将闭店
新浪财经· 2025-06-26 12:46
ZARA HOME中国市场收缩 - ZARA HOME杭州来福士中心店将于近期闭店 这是其在杭州的最后一家门店 闭店原因为"房租到期 租金太高" [1] - ZARA HOME长沙国金店将于6月29日关闭 这也是其在长沙的最后一家门店 闭店原因为"公司业务调整" [1] - ZARA HOME在中国门店数量已从巅峰时期的30家缩减至10多家 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西安、深圳等城市 [3] Inditex集团中国业务调整 - 2021年以来 Inditex集团已陆续关闭旗下品牌Pull&Bear、Bershka和Stradivarius在中国的全部门店 [3] - Zara品牌过去一年在华门店数骤减81家 2024年1月已关闭深圳、长沙、贵阳的4家门店 [3] - 2025财年第一季度 Inditex集团营收82.7亿欧元(同比增长1.5%) 净利润13亿欧元(同比增长0.8%) 均低于分析师预期 股价当日暴跌超6% [3] 区域市场表现 - 2024财年 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及其他地区"占Inditex集团收入比重下滑至15.7% 较2023财年的16.9%有所下降 [4] 市场竞争格局 - ZARA HOME在中国面临名创优品、无印良品、UR等品牌的激烈竞争 [5] - ZARA HOME产品价格跨度从十几元到数千元 涵盖床上用品、餐具、浴室用品、家居装饰等多个类别 [1]
坐拥4亿粉丝的MrBeast空降中国,网友:来撒钱还是割韭菜?
搜狐财经· 2025-06-25 16:52
行业分析 - 全球顶流网红MrBeast以猎奇挑战和疯狂撒钱内容为核心竞争力,YouTube频道粉丝超4亿,单期视频播放量轻松破亿[3][4] - 该网红通过工作室矩阵布局游戏、慈善等领域,形成跨平台流量聚合效应[4] - 中国互联网市场已成为国际网红重点拓展区域,甲亢哥中国行期间抖音涨粉400万,B站视频均破百万播放[13] 公司战略 - MrBeast于2024年1月同步入驻B站、抖音,通过联动手工耿、何同学等本土KOL进行市场预热[7] - 采取"合拍引流"策略,邀请影视飓风、小Lin说等中国博主赴美联合创作内容[7] - 参照米饭仙人案例,海外网红可通过搬运内容二次传播快速积累粉丝,但需避免文化冲突导致翻车[11][14] 内容生态 - 猎奇向内容如《Counting to 100000》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40小时计数视频奠定早期粉丝基础[3] - 高成本制作模式突出,例如50万美元奖金的生存挑战赛塑造品牌记忆点[4] - 本土化改编是关键挑战,需平衡原有创意与中国用户偏好[15] 市场竞争 - 中国网红市场已形成游戏、美食、美妆等垂直领域完整生态,国际网红需提供稀缺内容价值[15] - 甲亢哥无剧本直播模式验证实时内容在中国市场的爆发力[13] - 文化敏感性构成潜在壁垒,过往案例显示不当言论将直接导致商业价值归零[14][15]
不安的买药人:当原研药逐渐退出中国
36氪· 2025-06-24 12:07
跨国药企在华策略调整 - 过去三年默沙东、礼来、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陆续撤出数十种原研药在中国的注册,退市原因包括医保谈判失败、仿制药竞争、主动瘦身及成本压力 [1] - 截至2024年中国已有161种进口药未再注册,涉及孤儿药"唯铭赞"和精神类用药"百忧解""择思达"等 [1] - 第十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原研药企全部放弃竞标或仅象征性报价,最终无一中标,可能导致医院无法开出原研进口药 [1] 仿制药市场现状 - 中国90%以上制药企业为仿制药企业,17万药品批文中95%以上为仿制药 [2] - 国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等措施提升仿制药质量,但公众对仿制药疗效仍存疑虑,部分患者出现指标异常或肝损伤等不良反应 [2][19] - 医院药架原研药逐渐被仿制药取代,价格更低但疗效争议持续,慢性病和罕见病患者面临换药焦虑 [1][2] 跨境购药现象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入境人数达1.63亿人次,同比增长15.3%,医疗相关出行占比提升 [18] - 泰国原研药价格约为中国自费价格的30%,部分患者通过专项体检套餐获取处方,如糖尿病套餐约1700元人民币含三个月药量 [14][17] - 日本留学生可通过医保体系低价购药,但存在法律风险,如2018年9名中国留学生因代购被捕 [11][12] 灰色渠道购药 - 互联网医院可开具原研药电子处方,如立普妥价格达仿制药60倍(300元/盒),但无法使用医保 [20][23] - 药店通过APP连接互联网医院获取电子处方,存在灰色操作空间,如店员指导患者完成处方审核流程 [23][24] - 跨境购药方式包括邮寄+自带双渠道,部分患者通过DHL寄送药品,运费约500泰铢(约100元人民币) [15][17] 患者行为模式 - 慢性病年轻患者成为跨境购药主力,他们擅长资料查询、经济核算和跨平台比价 [27] - 部分患者将购药与旅行结合,如徐成功在泰国体检购药同时度假,综合成本低于国内 [15][17] - 低收入群体尝试通过留学获取低价药,如孙平赴日留学计划因经济压力受挫,兼职时薪仅60元人民币 [6][9]
国际资管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年内新成立外商独资公募基金数量同比增长117.67%
证券日报· 2025-06-24 00:17
本报记者 方凌晨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中外资机构优势互补、竞合发展,丰富了机 构类型和产品服务,更好满足了多样化金融需求。实践证明,外资机构是引资、引智、引技的重要桥梁纽带,是中国现代金融 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 事实上,外商独资私募频频推出各类基金产品,加速布局中国市场。6月23日,富达基金旗下富达港股通精选混合发起正 式开始发行,外商独资公募产品队伍有望持续壮大。 随着国际资管机构加速布局,目前我国境内已有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宏利基金、摩根资产管理等9家外商独资公募。 今年以来,外商独资公募新产品发行节奏明显加快。截至6月23日,年内外商独资公募合计新成立公募基金共26只,募集规模 达324.01亿元,数量和规模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17.67%和42.5%。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认为,外商独资公募产品本土化步伐持续加快,是政策开放、市场吸引力等 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例如,2020年证监会明确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 制。监管部门在鼓励支持外资机构来华展业 ...
记者手记|爱上中国,扎根中国——南博会见证跨国爱情与奋斗
新华社· 2025-06-22 13:56
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机遇 -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跨国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1] - 中国市场开放包容 促进各国商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1] - 中国消费者对多元文化商品的接受度高 创造跨境贸易商机 [1] 跨国企业的经营策略 - 通过国家级展会如南博会实现"以展促贸" 积累稳定客群 [2] - 根据中国消费者偏好优化产品设计 例如将生产线迁至中国 [2] - 拓展线上直播等新型销售渠道以适应市场变化 [2] 中国营商环境优势 - 政策具有便利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增强外资经营预期 [2] - 基础设施完善且产业链完整 支持企业本地化生产 [2] - 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为外商提供持续学习机会 [2] 文化商品的市场价值 - 手工地毯和披肩等商品承载文化传承属性 提升产品附加值 [1] - "中国风"皮衣等融合文化元素的产品获得长期客户认可 [2]
东南亚多国榴莲角逐中国大市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6-21 23:23
东南亚榴莲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榴莲进口国和消费国,东南亚多国正积极角逐中国市场 [1] - 南博会东南亚馆388个展位中,逾半数食品展商中有近半销售榴莲衍生品,包括榴莲饼、糖、蛋糕等 [1][3] - 泰国长期占据中国榴莲进口主导地位,但越南榴莲自2022年进入后增长迅猛 [3][4] 各国榴莲出口策略与数据 - **泰国**:展品涵盖榴莲衍生品至橡胶玩具,彰显其第一生产大国地位 [3] - **越南**:2024年前11个月中国进口榴莲153万吨中越南占比47%,同比增长超30%,凭借运输成本优势抢占市场 [3][4] - **马来西亚**:主攻高端市场,榴莲自然成熟掉落工艺提升品质,2023年对华销量增长30%,单个榴莲售价达1000元人民币 [4] - **老挝**:目前作为原料供应地参与产业链,中老两国正洽谈鲜果进口事宜,中老铁路已成为泰国、马来西亚榴莲输华关键通道 [4] 产业链与市场动态 - 榴莲衍生品(如榴莲饼)成为东南亚商家推广重点,部分产品原料跨国调配(如老挝产原料用于越南榴莲饼) [3][4] - 物流优势影响竞争格局,越南凭借地理距离降低成本,马来西亚依赖空运保障高端鲜果品质 [3][4]
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举办 中国机遇受关注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22:05
峰会概况 - 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以"跨国公司与中国——链接世界合作共赢"为主题,吸引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570位嘉宾参会 [1] - 峰会"朋友圈"持续扩大,超20%的嘉宾为首次参会 [1] 中国市场吸引力 - 中国凭借科技行业活力、人才储备和消费市场规模,成为全球创新关键参与者和枢纽 [1] - 中国市场的"成长性"和"稳定性"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受到关注 [1] - 中国持续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经济稳定与发展注入动力 [1] 跨国公司战略转型 -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从"进入"向"融入"转变,合作模式不断升级 [2] - 金光集团APP(中国)积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适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 [2] - 瑞穗金融集团在中国设立14处分支机构,支持日资企业在华投资和中资企业海外发展 [2] 研发与产业布局 - 阿斯利康全球六大战略研发中心已有两个落户中国,体现"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 [2] - 中国通过政策引导、场景开放和要素重构,创造从传统产业向新兴领域跃迁的"超级接口" [2] - 报告建议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技术创新策源地、产业升级加速器、规则标准试验场" [2]
汉堡王,被加盟商围剿
凤凰网财经· 2025-06-20 21:42
核心观点 - 汉堡王中国因选址不当和经营不善主动关闭部分门店,预计2025年门店总数下降[1] - 加盟商集体维权事件暴露汉堡王中国在加盟模式、供应链管理和本土化策略上的系统性缺陷[2][12][14] - 品牌方与加盟商矛盾激化,总部被指控通过高额抽成(11%营业额)、强制促销和罚款压榨加盟商利润[22][37][42] - 汉堡王中国门店扩张速度远落后于麦当劳(2024年1474家 vs 麦当劳6820家),且2024年净关闭113家门店[27][41] - 母公司RBI集团提前终止与土耳其TFI集团合作,收回中国经营权并更换管理层,试图扭转颓势[49][50] 加盟商困境 - 典型加盟商案例:山东四线城市加盟商慧芳投入300万元(含130万设备、抵押房产),因食材质量差、总部罚款和强制促销导致亏损,一年后破产[3][4][6][22] - 维权群体规模:超100名加盟商涉及仲裁,反映问题包括食材腐败(发霉番茄、临期巧克力)、恶意罚款(单次罚金2-3万元)和运营双标[15][19][23] - 成本结构问题:除11%营业额抽成外,加盟商需承担广告费、系统服务费、外卖柜租金等固定支出,月均亏损无回本迹象[22][37] 市场扩张与竞争 - 进入中国时间滞后:2005年才进入市场,远晚于肯德基(1987年)和麦当劳(1990年),初期扩张缓慢(2012年仅52家门店)[30][34] - 2012-2018年快速扩张期:年均新增150家门店,主要依赖低门槛加盟模式(无餐饮经验可加盟),2018年达1000家[34][35] - 本土化不足:产品缺乏中国适应性调整,而肯德基已推出区域限定菜单(如武汉热干面),本土品牌华莱士、塔斯汀以低价和接地气营销抢占市场[45][46][47] 战略调整 - 经营权回收:2024年10月母公司RBI以1.58亿美元提前终止与TFI合作,2025年2月任命吕爱军为新董事长,结束外包运营模式[49] - 门店优化计划:2025年宣布关闭未盈利门店,2024年已关店超300家,新开仅87家[1][41][50] - 行业趋势警示:连锁餐饮加盟市场分层加剧,专业加盟商与零经验创业者差距扩大,低门槛品牌风险高[52]
参会“新面孔”达23%,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让跨国企业抢抓中国市场机遇
快讯· 2025-06-20 08:09
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参会情况 - 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于6月19日开幕 [1] - 今年峰会首次参会的外资企业"新面孔"达131人 占总参会人数的23% [1] - 越南 埃及等9国企业首次参会 [1] - 来自新兴市场的跨国企业占比超过50% [1] 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关注 - 跨国企业负责人通过峰会近距离了解中国市场 [1] - 外资企业积极把握中国市场发展动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