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

搜索文档
茉莉花开映京口 文艺播种悦邻里
镇江日报· 2025-06-18 07:14
活动概述 - 活动名称为"茉莉花开·文艺播种"活力健康·悦享邻里暨"魅力京口"广场活动,举办地点为镇江苏宁广场 [1] - 活动由京口区健康路街道健康社区与市文广旅局联合主办,属于2025年"百场村晚"下基层系列活动之一 [1] 活动主题与形式 - 活动以"文艺+健康"为主题,响应"文化惠民"工程号召,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 [1] - 活动通过"欢乐大舞台"为载体,融合传统戏曲、现代歌舞、诗朗诵等多元形式 [1] - 活动将传统戏曲、非遗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为市民提供文化与健康交融的体验 [1] 演出内容 - 开场舞蹈《看山看水看中国》以灵动的舞姿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画卷 [1] - 越剧《白蛇传》选段通过婉转唱腔和细腻表演展现江南戏曲韵味 [1] - 京剧《贵妃醉酒》通过华美服饰与精湛唱功诠释国粹艺术经典 [1] - 诗朗诵《镇江,一个美得让你吃醋的地方》勾勒古城镇江的城市风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1] 活动意义与未来规划 - 活动是健康社区推进"文化+治理"融合的创新探索,搭建群众文艺展示平台 [2] - 活动挖掘社区文化能人,以文艺为纽带拉近邻里距离 [2] - 健康社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文艺播种"行动,联动更多文化资源,以"小舞台"撬动"大民生" [2]
西藏达孜:文化惠民点亮藏乡生活
中国新闻网· 2025-06-13 16:12
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情况 - 拉萨市达孜区每年配套资金50余万元购买新一代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组建22支技术服务队免费安装,已完成2933户安装调试,其中2个乡镇实现全覆盖,解决偏远山区看电视难问题 [1] - 通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精选《我和我的祖国》《西藏的天空》等影片和农业科普片,创新采用"正片+短视频"模式,今年一季度放映116场,吸引观众超5000人次,2021年以来累计放映公益电影1100余场 [1] - 政府购票邀请建筑工人、企业员工、农牧民学生等在达孜区鼎盛影院免费观影 [1] 民族团结活动开展 - 在达孜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镇江公园),每晚开展广场舞、锅庄舞、堆谐等民族舞蹈活动,吸引各族民众参与 [2] -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包括祭英烈、做月饼、包粽子等民俗活动,同时配套健康义诊、义剪服务、结对帮扶等暖心举措 [2] 未来文化发展规划 - 围绕"四心品牌"加大投入完善村级文化设施,培育更多基层文艺骨干 [2] - 计划结合传统节日开展"送戏下乡""非遗展演"等活动,推动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2]
推动博物馆与科技深度融合 2025北京博物馆季科技月启动
中国经济网· 2025-06-05 15:12
2025北京博物馆季科技月启动仪式 - 科技月主题为"玩得转的科技 摸得到的历史",旨在推动科技与博物馆深度融合并创新应用场景 [1] - 活动由北京市文物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及海淀区、石景山区政府联合主办,构建"政府主导、市区联动、社会参与"协同机制 [2] - 采用数字化手段降低文化参与门槛,运用智能技术提升服务效能,实现"文物活起来"的文化传播目标 [2] 科技月活动内容 - 将举办多场博物馆科技展示活动,让公众体验"博物馆+科技"跨界融合 [1] - 石景山区博物馆AI数智人讲解员"噗噗"在启动仪式发布活动内容 [2] 国家自然博物馆特展 - 同步揭幕"时空和鸣:解密达·芬奇的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特展,纪念中意建交55周年 [4] - 展览联合意大利策展团队,聚焦达·芬奇研究成果,展示自然与科技融合及中西方文明互鉴 [4] - 采用虚实融合技术打造跨学科叙事空间,提供创新观展体验 [4] 配套国际论坛 - 国家自然博物馆将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第三届"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主题为"自然博物馆与科学传播" [4]
文化新观察丨优质文化资源点亮百姓美好生活
新华网· 2025-05-30 02:25
文化惠民工程成效 - 国有文艺院团通过品牌矩阵和巡演活动深入基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2024年暑期赴15省区市巡演172场,中国交响乐团连续14年在重庆开展"艺术为民"活动[3] - 全国已建成超过4万个"小而美"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包括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推动基层文化服务突破"最后一公里"[4] - 全国90%以上博物馆和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399.5平方米[6] 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惠及千万观众,成功将故宫书画转化为流动艺术语言[2] - 国家京剧院打造"春之声""秋之韵"等演出品牌,用名戏名角带动观戏热情,实现高雅艺术普及与公共审美教育升级[3] - 非遗传承人转型为乡创IP设计师,年轻绣娘拓展文创产品线,制陶匠人将传统技艺推向国际舞台[10] 城乡文化空间升级 - 成都"留灯书屋"、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等新型文化空间年均举办超600场活动,推动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4] - 上海"摆渡人书场"通过配送平台实现居民"点单"式文化服务,浙江计划"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6] - 重庆潼南果蔬书院融合农耕文化体验,打造全方位传统文化展示空间[6] 群众文化活动繁荣 - 贵州"村超"、云南"村烤"、浙江"村咖"等乡村活动持续火爆,形成主客共享的新型文化生态[7] - "四季村晚"2023年起常态化开展,相关话题播放量达亿次,群众自创节目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7][10] - 返乡青年运用AI技术活化古村落文化,农民管乐队登上国家大剧院,形成新文艺实践场域[10]
2025年海南省“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启动
海南日报· 2025-05-20 09:00
活动概述 - 2025年海南省"文化馆服务宣传周"于5月19日至25日举行 主题为"让文化馆成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 [2] - 启动仪式在海南省文化馆(海南省非遗中心)举行 全省23个文化馆联动推出百余场活动 [2] 活动内容 - 活动形式包括公益讲堂、高雅艺术演出、文化展览、艺术培训、文创集市、传统手工体验、AI数字体验等 [2] - 省文化馆开展书法、版画、国画、椰雕彩绘、黎族剪纸等公益课堂项目 并举办"海文讲坛"公益讲座 [2] - 宣传周期间推出亲子手工与文创体验、演艺活动、主题公益讲座、展览 [2] - 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免费开放培训夏季班及"海文青年夜校"同步开班 [2] - 海南省文化馆AI馆员"小文"亮相 提供智能化文化资讯和互动体验 [2] 活动特点 - 系列活动涵盖海南传统文化传承与展示 以及现代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3] - 活动面向广大群众 注重文化惠民 旨在让市民和游客找到文化乐趣 [3]
“数说”博物馆这样融入美好生活
新华日报· 2025-05-18 07:15
文旅深度融合 - 江苏以创新驱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通过多元供给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 [1] - 全省备案博物馆达362家 去年参观量近1.4亿人次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活动覆盖150万人次基层群众 [1] 发展规模 - 江苏每23.6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 无锡密度最高(每11.7万人1座) 馆舍总面积256.11万平方米 [2] - 全省博物馆藏品总量1580058件(套) 其中文物藏品1089328件(套) 一级文物2524件(套) 数据居全国前列 [2] - 2024年新增7家备案博物馆 戏曲百戏博物馆成为融合戏曲艺术与城市生活的新文化打卡点 [2] 惠民服务 - 2024年全省举办展览2397个(基本陈列952个/临时展览1445个) 接待观众1.39亿人次(未成年占比20.9%) [4] - "数见苏韵"活动采用数字展+文物+文创形式 单站最高单日参观量达4.2万人次 累计接待超150万人次 [4] - 活动带动文创销售收入超千万元 "小粉炉"冰箱贴等产品热销 [4] 创新实践 - 江苏6家博物馆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数量全国第一 [6] - 吴文化博物馆特展进入江浙沪热搜榜 配套举办7场学术沙龙 联动多地博物院直播(首场观看量破10万) [6][7] 社会服务 - 2024年全省博物馆举办社教活动33955场 志愿者总数达27403人 [8] - 江阴博物馆打造"行走的江博"服务队 开展活动200余场 实现从静态展示到动态文化服务的转型 [8]
城市弥漫书香味 书店经营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经济日报· 2025-05-05 09:25
书店经营模式创新 - 书店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从传统图书销售扩展到文创、咖啡、餐饮等多业态经营 [2] - 句象书店设置多元空间包括图书销售区、餐饮区、儿童绘本区、亲子共读区、沉浸式剧场和自习室等 [2] - 句象书店采取会员制,会员可无限次借阅图书,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借阅会员2.7万余人,累计借阅图书55.5万余册,平均每人阅读21本图书 [2] 书店运营数据与规划 - 句象书店2024年累计开展文化阅读活动超600场,覆盖近2万人次,活动内容涵盖文化传承、科普启蒙、亲子阅读等 [3] - 自2022年首店开业以来,句象书店已在全国7座城市落地13家门店,未来计划通过"中心店+社区卫星店"布局形成3公里服务半径的共享阅读网络 [3] - 书店会员月平均回店6.6次,全年带来客流量60万人次,书店虽仅占商场不到1%的面积,客流量却能达到商场客流量的6%到7% [3] 社区阅读空间建设 - 长墩堤社区将600平方米闲置空间改造为复合型教育空间,设置"三代同堂"阅读区、家庭教育绘本体验区和电子借阅区等功能区域 [5] - 社区书房通过组织家庭教育咨询、亲子关系调解等活动解决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睦 [6] - 书房采用"专业+志愿"组合模式,志愿者团队负责日常维护,专业文化服务机构提供图书分类、档案管理和咨询服务 [6] 城市阅读空间拓展 -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举办"城墙读书会",每期选择一本主题书籍作为核心,面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 [7] - 武汉地铁拥有169座自助图书馆,除借书还书外还可扫码听书,并举办"图书漂流""丢书大作战"等阅读活动 [8] - "长江书苑"是武汉首个建在长江游船上的城市书房,拥有3000余册图书,游客可在游轮上阅读关于长江的书籍并观赏武汉长江大桥 [8]
【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搭建为民、惠民、乐民、育民的文化平台
陕西日报· 2025-04-30 06:34
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 2024年陕西全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6.45万余场次,惠及群众1.3亿人次 [1] -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每年下乡开展上百场演出,把文艺演出送到村民家门口 [2] - 陕西每年举办1万多场"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2024年共完成演出1.2万余场 [2] - 2024年陕西省共拨付戏曲进乡村补助资金5348万元 [2] - 陕西"四季村晚"在1065场活动中吸引2000多万名群众参与、关注 [4] - 2024陕西省群众文化节期间,全省各地联动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1947场,吸引8396万余人次参与 [5] 文化惠民工程成效 - "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为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塑造文明乡风营造良好氛围 [2] - 戏曲艺术搭载"理论+曲艺"宣讲舞台,用文艺演出的形式宣讲乡村振兴政策 [2] - "四季村晚"让村民走上舞台,站"C位"、唱主角,让劳动现场变成展示平台 [3] - "非遗志愿行 文化进万家"活动让邻里关系更和睦,茶余饭后大家聚在一起聊的话题都是才艺、创业 [4] - 文化惠民活动让乡村振兴发展,文化赋能功不可没 [4] 文化品牌活动 - 第十二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举办线上线下活动6385场次,带动552万余名读者参与 [5] - 2024年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2273.73万,同比增长11.62% [5] - 全省各级文化馆策划开展"三秦"系列主题品牌文化活动,在936场活动中服务群众1159.4万人次 [5] 文化传播方式创新 - 运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和录播,打破地域、时间限制,扩大惠民演出的覆盖面 [2] - "四季村晚"首开"流动式"实景舞台演出模式,让市民和游客走进生动鲜活的乡村生活 [4] - "大地欢歌 和美柞水"2024年全国秋季"村晚"成为商洛非遗项目的大型体验现场 [4]
一张节目单,为何变来变去(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4-23 05:52
只有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按需调整"文化菜谱",烹制出的"文化大餐"才有滋味、对口味、耐 回味 敲定一张基层演出的节目单,有多难?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首次开进镇江市后白镇二圣村,根据实际调整了节目单,可台下村民似乎 对一些精心选择的节目并不满意。原来,他们最爱的戏曲没听过瘾。了解到村民的真实需求后,团队在 后续的演出中加了3场折子戏。 "变来变去"的,不止于此。宿迁市沭阳县的村民提出要听苏北琴书、淮海戏,节目就根据"点单需求"进 行调整;露天演出的现场环境较为嘈杂,室内剧场较为安静、设备齐全,演出得依据现场条件应变;一 些地方的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演出于是加入了更多相声、木偶表演等趣味性强的节目…… 这么大费周章,为了啥?答案藏在座无虚席的演出现场,藏在台下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叫好声中。一张 张"变来变去"的节目单,写照着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价值旨归,背后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 机制的不懈追求。 如今,乡村的"文化餐桌"日益丰富,文化下乡这道"大餐"如何更合胃口、更受欢迎?类似的实践探索有 着借鉴意义。如同厨师做菜,既熟悉食材的特性,又懂得食客的偏好,才能烹饪出让人赞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