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色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左权:太行浩气传千古(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红色旅游发展 - 左权县建成十字岭突围战纪念园并成为红色旅游新地标,2024年夏季开园后迎来参观旺季,讲解员日均接待3场讲解[1][4] - 当地打造麻田八路军总部片区、桐峪1941小镇、十字岭纪念园三大核心景区,配套建设10余个红色主题场馆,形成山西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4] - 红色文旅产业带动就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郝利宏通过歌舞剧《烽火家书》演绎左权事迹,该剧以13封家书为脉络融合全息影像技术[4] 国防教育基地建设 - 左权县已建成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强化国防教育阵地建设[4] - 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等场馆通过历史实物展示和战斗场景还原,系统呈现左权将军参与的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经典战役[2][3] 历史人物影响力 - 左权将军作为八路军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其军事著作达40余篇包括《论坚持华北抗战》《袭击战术》等,被中央军委誉为"'反扫荡'的模范战斗"指挥者[3] -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辽县更名为左权县,2025年其牺牲83周年之际,14万当地民众通过文旅项目传承革命精神[3][4]
红色故事激励奋进步伐(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历史传承与红色教育 - 新四军第五师在大悟山驻扎期间,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情谊,战士们帮乡亲干农活并共同生活[2] - 抗战期间新四军第五师进行了1260多次战斗,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自身伤亡1.32万人[1][2] - 大悟县通过培养600余名"红色小导游"、创排红色剧目、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传承红色文化[4] - 当地开设"红秀大别山"短视频账号发布红色影像资料,已收集2000余份历史资料[2][5] 红色旅游与经济发展 - 白果树湾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旅游,村民李玲开设农家饭庄年收入超10万元[7] - 大悟山村村民何燕组建4人直播团队,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和茶叶[7] - 大悟县大力发展茶产业,大悟山村年产5万斤鲜叶,建设多个茶产业项目[8] - 当地计划结合红色旅游发展民宿产业,正在研究相关政策与市场[8] 基础设施改善 - 白果树湾村交通显著改善,从高铁站到村仅需半小时车程[7] - 村内道路从"搓板路"升级为柏油路,极大便利了村民出行[7] - 交通改善带动了电商发展,村民可通过直播销售农产品[7][8]
镜观·回响|津门文化万象新
新华社· 2025-06-10 21:06
城市文化特色 - 天津文化具有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独特气质,体现在三岔河口的地理特征和建筑风格上 [4][6] - 城市文化资源包含红色旅游景点(平津战役纪念馆)、非遗老字号聚集地(古文化街)、近代建筑群(五大道)三大核心板块 [8][9][12] 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 平津战役纪念馆2024年接待观众141万人次,同比增长50%,成为核心红色旅游景点 [8] - 五大道街区采用"一楼一策"模式,已完成200余幢历史建筑修复再利用,典型案例包括庆王府、先农大院等 [14] - 工业遗存改造项目成效显著,天津第一机床总厂老厂房转型为工业博物馆和产业公园,保留工业元素并注入现代功能 [16][17] 文化产业发展 - 演艺市场呈现多元化,涵盖相声(名流茶馆)、戏曲(人民公园)、交响乐(津湾广场)、街头话剧(《钗头凤》《日出》)等多种形式 [18][19][21][22] - 商业与文化融合创新案例涌现,如解放北路T台走秀等新型文化消费场景 [24] 历史建筑保护 - 北安桥融合巴黎桥梁设计与中国传统雕塑元素,成为文化交融的实体象征 [13] - 梁启超纪念馆"饮冰室"经修缮后于2025年重新开放,完整保留1924年原始建筑格局 [14]
“八路军故乡”抢抓红色旅游机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9 11:48
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 山西省武乡县通过连续举办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打开红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1] - 武乡县拥有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太行干部学院等以"太行""八路军"为关键词的地标,1190个八路军红色旧址被标注在地图上 [5] - 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 [14] 红色文化创新表达 - 数字化、情景化和互动化是红色旅游的新趋势,武乡县通过数字化手段如AI修复抗战老照片、"数字人"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吸引游客 [8][9] - 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推出大型红色舞台剧《漳水回澜》,讲述青年革命者在文艺、金融、情报等多条战线的故事 [11][13] - 推出重走太行英雄路沉浸式研学体验活动,全程5186米串起多个红色旧址,设置真人NPC互动演艺 [16][18] 文旅服务与经济效益 - 武乡县在"五一"期间推出免费公共交通、免费停车场、免费实景演出等服务,累计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84.5万元 [14] - 微信小程序"武乡行"为游客提供行程、购物、住宿等服务,武乡小米2024年总产值达到5.5亿元 [14][16] - 研学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周末两天有150名小朋友参与体验 [18]
这首歌写进了咱老百姓的心坎里(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红色旅游发展 - 北庄村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1][3] - 村里建起露营地,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和游玩 [1] - 村里举办新春联欢会,《团结就是力量》是每年必唱曲目,吸引全村老老少少参与 [5] 村集体经济 - 村集体年收入从6万多元增长到100多万元 [1] - 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自来水全天供应,厨房全部电气化,建起文化广场 [5] - 年轻人回乡发展,在附近景区开文创店、包观光车,收入可观 [5] 历史背景 - 北庄村是《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2] - 抗战时期村民积极参与抗日活动,35人参加平山团,50多位青年参加八路军 [2] -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腾出上百间房屋支援中央机关 [2] 基础设施建设 - 2003年村民团结修田间路,进展顺利,村民主动让出田地并分段维护 [3] - 1958年搬迁后村民团结开山凿渠、拓荒造地,克服困难 [3] - 村里建起文化广场,每月放一次电影 [5]
陕西红色旅游活力迸发
陕西日报· 2025-06-03 06:54
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 - 陕西通过创新表达方式让红色文化"立"起来和"活"起来 实现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1] - 金延安景区打造沉浸式红色演艺、民俗文化体验、特色美食市集等主题项目 为游客提供"可感、可视、可触摸"的文化盛宴[2] - 全新红色演艺《保卫延安》以七大互动场景为脉络 将整个景区化作沉浸式舞台 通过逼真特效让游客直接触摸历史[2] 红色旅游多元化发展 - 陕西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数字景区建设取得实效 吸引更多年轻人通过红色旅游了解历史[2] - 红色旅游与文化、教育、生态等业态融合发展 旅游产品不断创新 游客体验形式逐步多元[2] - 形成以"红色演艺+数字应用+场景复原与沉浸式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新模式 适应红色旅游年轻化趋势[3] 特色红色旅游线路开发 - 西安市推出"重温峥嵘岁月 传承红色基因线路"等多条线路 将红色景点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结合[3] - 宝鸡市推出"红色与山水融合"等近20条红色旅游主题线路[3] - 延安市开发"陕北石窟探险探秘之旅"等精品线路 将红色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3] - 3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3] 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创新 - 推出"重走长征路"等一批红色研学旅游产品 将红色景点变成思想教育的生动课堂[3] - 《延安保育院》常态化演出10余年 成为全国游客学习延安精神的情景教学课[4] 精品红色演艺表现 - 陕西打造10余台精品红色演艺 包括《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等 以不同艺术形式展现红色文化内涵[4] - 2024年《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再回延安》共演出2202场 接待游客83.76万人次[4] - 《二虎守长安》实景剧演出1085场 接待游客63万人次[4] - 《1212西安事变》实景剧演出1731场 接待游客72万人次[4]
探秘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深林中的“红色堡垒”
新华社· 2025-05-21 16:31
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群概况 - 遗址群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鸡冠山深处,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重要根据地,赵尚志等抗联名将在此指挥战斗[1] - 1936年抗联第三军规模从300余人扩张至6000人,创建了东北地区规模庞大的抗日游击区[1] - 遗址群包含指挥所、军营、粮仓、医院等337个设施,战壕和交通壕总长1610延长米,发现革命文物上万件[2] 遗址群历史价值与考古发现 - 密营群是集作战、生产、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军事基地,防御体系设计科学完备[1] - 考古发现包括弹头、碳化食物、女兵用品等,印证了抗联将士的艰苦斗争[2] - "锯齿"形交通壕长达600多米,依山势设计体现战术智慧[1] 文旅开发与保护进展 - 当地已修建登山石阶、木质栈道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体验[3] - 2022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3] - 正筹建遗址展览馆并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划打造抗联文化品牌[3]
兴安盟“五一”假期累计旅游消费收入4.8亿元
内蒙古日报· 2025-05-07 09:45
文旅活动策划与成效 - 兴安盟围绕七大板块推出52项文旅体活动,包括"上春山 赏杏花"等特色项目,5月1日至5日累计接待游客77.17万人次,同比增长38%,旅游消费收入达4.80亿元,同比增长31% [1] - 阿尔山市推出"暖暖的阿尔山"品牌系列活动,如青春音乐汇、界河漂挑战赛等沉浸式活动,有效吸引游客参与 [1] - 突泉县、科右中旗、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等旗县市推出民俗展演、嘉年华市集、杏花节等活动,盟内主要景区5日内接待游客超37万人次 [2] 红色旅游创新与传播 - 兴安盟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劳动节红色研学系列活动,包括非遗拓印、经典诵读等,并推出"翼讲解"智能系统提升游客体验 [2] - 《寻迹红五月·赓续北疆魂》全媒体直播活动吸引43家媒体参与,线上播放量达377.7万次,实现红色遗址云游 [2]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阿尔山界河漂流挑战赛吸引长春、哈尔滨等地百余名户外爱好者参与,结合自然景观提升旅游吸引力 [3] - 乌兰浩特市全民骑游活动汇集200余名跨省骑行爱好者,第四届"天骏杯"射箭大会吸引400余名选手,显著拉动周边酒店及餐饮消费 [3]
陕西:文旅消费“多点开花” 勾勒假期活力图景
陕西日报· 2025-05-06 07:05
文旅市场增长 - 陕西文旅市场在"五一"假期迎来增长,餐饮、购物、娱乐等消费场景持续焕新升级 [1] - 陕西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景区热度攀升,成为年轻人重温革命历程的新时尚 [1] - 金延安景区推出沉浸式红色演艺《保卫延安》,以七大互动场景为脉络,将整个景区化作沉浸式舞台 [1] 红色旅游热度 - 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宝塔山、西安事变纪念馆、铜川市耀州区照金薛家寨革命旧址等红色景区迎来客流高峰 [1] - 游客对红色演艺《保卫延安》的沉浸式体验反响热烈,表示深受鼓舞 [1] 传统文化展示 - "文博热""汉服热""演艺热"全方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陕西古老与现代、开放与包容的魅力 [2]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博物馆采取增加门票、延长开放时间等措施优化服务 [2] - 华清宫景区策划盛唐国潮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包括《惊鸿舞》《胡腾舞》《唐宫巡游》等经典唐宫演艺 [2] 汉服与演艺活动 - 大唐不夜城、昆明池、诗经里等景区汉服热度不减,游客身穿华服霓裳开启沉浸式穿越之旅 [2] - 大型歌舞《西安千古情》连续数天单日演出19场,刷新西安大型旅游演出单日场次、接待人数新纪录 [3] 外国游客增长 - "五一"假期来西安旅游的外国游客大幅增加,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清宫、西安博物院、北院门风情街等地随处可见 [3] - 陕西旅行社团队入境游接待团数量达330个,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加91.8% [3]
乌蒙山下 文旅跃动新机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30 06:47
文旅资源开发 - 百里杜鹃景区拥有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涵盖6个亚属40多种杜鹃花,每年3月中下旬至5月初为最佳观赏期,被誉为"地球彩带"[4] - 景区推出"花仙子巡游"、"祭花神"非遗展演、花海穿越精英赛等文体活动,并融合阅读推广活动如"书香百里·一路生花"主题[4] - 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超769.78万人次,带动当地1000家以上餐饮住宿主体及1.4万人就业,清明假期游客量达16万人次[5] 红色旅游发展 - 金沙县沙土镇胡家大院作为中央红军南渡乌江指挥所旧址,通过立体沙盘还原"调虎离山"战例,并开发"红色+研学"等新业态[6] - 后山镇三大渡口(江口、大塘、梯子岩)结合钱壮飞烈士陵园等资源推出红色文化研学、农耕体验项目,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8] - 金沙县通过编排话剧、建设红色美丽乡村等方式活态传承红色文化,创新旅游线路设计[8] 乡村振兴实践 - 黔西市化屋村从"悬崖村寨"转型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苗绣工坊、苗族歌舞表演及野奢露营基地,2024年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9][10] - 村内现有25家民宿、40家农家乐,旅游综合收入达1.6亿元,文旅收入占村集体收入30%以上[10] - 通过电商销售苗绣工艺品,并开发滑翔伞、直升机观光等户外项目吸引城市游客[10] 地质旅游创新 - 织金洞作为世界地质公园,洞内面积70多万平方米,拥有"银雨树"、"霸王盔"等钟乳石奇观,被称作"喀斯特地貌百科全书"[11] - 景区推出山地跑系列赛贯穿溶洞、森林等景点,并开发国风剧本体验游,结合《山海经》场景打造NPC互动玩法[12] - 动态视觉效果与地质景观融合,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12]